偶感

包厢可吸烟

路过一菜馆,服务员在门口招呼,“欢迎就餐,包厢可吸烟”。 包厢允许吸烟,已经成了招揽生意的口号。 曾经餐馆无论大堂还是包厢都可以吸烟,随着禁烟令的发布大堂和包厢都不能吸烟;后来逐渐“人性化”,包厢内只要同桌的人没有意见,那么就可以吸烟。但把“包厢可吸烟”作为招揽生意的口号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尽管以前服...
阅读全文
偶感

古罗马和古中国在科学观上的共同

以下内容摘录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一书。 作为军事奇才和政治老手的罗马人(注:对手指希腊),在科学方面却是十足的低能儿。他们的面前摆着希腊古典时代和希腊化时期留下的丰富的科学遗产,但他们却几乎没有在此基础上增添新的贡献,甚至将遗产逐步丢弃。这是科学史上值得深思的现象。 一般来说,罗马人专注于政治和军...
阅读全文
偶感

随遇而安

刷知乎,看到一个问题,“用四个字描述下你理想的生活状态”。一般对于这类问题我都是直接点“内容质量差”,但这个问题却吸引了我的兴趣,看到它的那一刻我内心就冒出了“随遇而安”四个字。 但紧接着我就忐忑了,在现在语境里这好像是一个贬义词,原来我内心里是如此的消极。 平复了下心情,然后接着思考,似乎随遇而安...
阅读全文
偶感

信息茧房

前几天参加了一个高知饭局,几个博导,其中还有两位是国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为了活跃聚会的气氛,中间大家惯例八卦,说起了最热门的中国领土面积增加到1045平方公里的新闻,振奋的情绪瞬间弥漫在餐桌上。但每个人分享的内容都基本上来源于自媒体,听了一圈也没有什么新料,所以我一直没有对此发表意见。 其实在这个新...
阅读全文
偶感

习惯

这次理发做了一个重大的改变,把留了二十多年的长发推成了平头,这么做的原因只是为了方便。理完发回家儿子的第一句话是“爸爸,你的发型好奇怪”。我对他说,一点都不奇怪,只是你不习惯而已。   一直用有道笔记和OneNote双笔记记录读书笔记,只为了双保险,怕唯一选项突然不服务了。结果最近OneN...
阅读全文
偶感

翻唱

单曲循环模式播放着张玮伽的《海浪》,完全沉浸在声音里,而不是歌词里,一切情绪皆来源于声线和节律。 沉浸让思想也变得空灵,看到被表象所遮蔽的本质,或许这才是音乐真正的作用。   前段时间和朋友讨论孩子是该富养还是穷养的问题,得出富养的孩子不自卑,穷养的孩子能自律的结论。当时我没有对富养或穷养...
阅读全文
偶感

辩证思维

“辩证的看”是常挂在嘴头的一句话,但对于日常所见却做理所当然,从不曾想过要辩证的看,这或许是一个灯下黑式的盲区。 以下内容来源于《王东岳的中西方哲学课》,也是我有上感的原因。 大家知道孟子说过一句话,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人把它发展说“生于安乐则死于忧患”。一般人这样理解,说一个孩子小的时候,...
阅读全文
偶感

迁就的代价与收益

朋友约我散步,见面才知道他也刚旅游归来,于是旅游成了我们的第一个话题。 他问我旅途如何,我说行程比计划的匆忙,所以很多要看的地方都没有去;同行的人体力和爱好都欠缺,所以计划爬的山一座都没有爬;但整体来说旅程还是很愉快。 我问他怎么样,他说感觉很失望。 他们一大家子人一起出行,但亲人和他的消费能力及观...
阅读全文
偶感

选择

高考成绩出来后又有亲戚打电话聊孩子报志愿的事情,成绩不够二本,让我提点建议上什么学校及专业。 其实前几年开始就已经有过几次同样的事情,成绩不理想,又想上个相对好的学校和专业。基于以前的经验,我给他说,这个成绩我建议复读,大概率能上二本,这样选择会多很多,以后也好就业。但他比较犹豫,因为孩子不想复读。...
阅读全文
偶感

财富、特权与安全

前段时间陪同一位来自巴西的朋友,她第一次来中国。 期间闲聊,她问晚上还敢出去玩吗?我们回答中国很安全,即使半夜出去也没问题。然后问她,巴西晚上能不能出去玩?她回答,天黑后大家都很少出门,出门必须开车,中间不能停留。然后我们问她巴西一个地方相对于整个巴西是否安全,她回答那里比较安全。问她原因,她回答哪...
阅读全文
偶感

技术的性格

近日看社会学书籍,看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即技术是否有性格,对社会的发展是否是中性的。 这个问题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或者说没有对技术“性格”问题做过思考。当话题进入思维就停不下来,思考后我同意技术是有性格的观点,且技术一直在压抑着人的个性,在构建着“单向度社会”。 人类社会的技术变革突飞于工业革命...
阅读全文
偶感

交流

什么是交流? 物的交流 百度汉语给的解释是:“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相互受益”,我觉得这个概念不够全面,因为只说了物的交流,而没有说信息的交流。按这种解释,简单的说就是“互通有无”,和汉语的“交换”近义。 信息的交流 我认为交流这个词在汉语中更多的是用于信息的交流,近义于“沟通”。 下面我要说的“...
阅读全文
偶感

分餐与合餐

每次参加宴饮总会打包回来一些菜,原因是总有人张罗着打包,但有家室愿意带回去的人却很少。其实我是不大愿意带聚餐时的打包菜回家的,即使没有动几筷子,总感觉有别人的口水在里面。但父母似乎并不怎么介意,且认为基本没有吃的菜不打包太浪费,是在造孽。也许这是经历过苦难的一代人的饥饿精神烙印,这种烙印摒弃了物质已...
阅读全文
偶感

我国家庭年吸烟消费支出相当于2平方商品房

在写上篇帖子《酒与烟》时查询统计数据,吃惊的发现我国烟草年销售额约为10万亿元,约相当于我国GDP的8%。按照我国14亿人口,户均2.6人,不足5万户计算,相当于户均香烟支出2万元,这相当于2022年我国2平米商品房的价格(2022年我国商品房均价约为1.02万)。这也相当于2.7亿人的可支配收入总...
阅读全文
偶感

人情

春节后走了一大圈,接触了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人,对人情重要性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高度。 销售依赖于人情,拿补贴和项目资金依赖于人情,项目或团队的重要性也依赖于人情;评优依赖于人情,升迁更依赖于人情。 一切以人情为中心,中间态是以人为中心,最终态是以权为中心。权力越集中,人情的腾挪空间越大。离权力越近的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