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感

人之快乐

我们把知足或满足定义为某人置身其中,而无需或懒得采取任何行动的状态。相反,行动人则急欲以一个更满意的状况取代一个较不满意的状态。他幻想着一个更适合于他的生存条件,并以实现此条件为其行动之目的。诱使一个...
阅读全文
偶感

因材施教

儿子上小学六年级,这个年龄的学生已经开始调皮捣蛋,甚至到了老师都无法管束的地步。 儿子班刚好有一位这样的同学。据他描述,从四年级开始这位小朋友上课不认真听老师讲课,比较好动,且很爱找周围的同学说话。为...
阅读全文
偶感

包厢可吸烟

路过一菜馆,服务员在门口招呼,“欢迎就餐,包厢可吸烟”。 包厢允许吸烟,已经成了招揽生意的口号。 曾经餐馆无论大堂还是包厢都可以吸烟,随着禁烟令的发布大堂和包厢都不能吸烟;后来逐渐“人性化”,包厢内只...
阅读全文
偶感

古罗马和古中国在科学观上的共同

以下内容摘录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一书。 作为军事奇才和政治老手的罗马人(注:对手指希腊),在科学方面却是十足的低能儿。他们的面前摆着希腊古典时代和希腊化时期留下的丰富的科学遗产,但他们却几乎没有在此...
阅读全文
偶感

随遇而安

刷知乎,看到一个问题,“用四个字描述下你理想的生活状态”。一般对于这类问题我都是直接点“内容质量差”,但这个问题却吸引了我的兴趣,看到它的那一刻我内心就冒出了“随遇而安”四个字。 但紧接着我就忐忑了,...
阅读全文
偶感

信息茧房

前几天参加了一个高知饭局,几个博导,其中还有两位是国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为了活跃聚会的气氛,中间大家惯例八卦,说起了最热门的中国领土面积增加到1045平方公里的新闻,振奋的情绪瞬间弥漫在餐桌上。但每个...
阅读全文
偶感

习惯

这次理发做了一个重大的改变,把留了二十多年的长发推成了平头,这么做的原因只是为了方便。理完发回家儿子的第一句话是“爸爸,你的发型好奇怪”。我对他说,一点都不奇怪,只是你不习惯而已。   一直...
阅读全文
偶感

翻唱

单曲循环模式播放着张玮伽的《海浪》,完全沉浸在声音里,而不是歌词里,一切情绪皆来源于声线和节律。 沉浸让思想也变得空灵,看到被表象所遮蔽的本质,或许这才是音乐真正的作用。   前段时间和朋友...
阅读全文
偶感

辩证思维

“辩证的看”是常挂在嘴头的一句话,但对于日常所见却做理所当然,从不曾想过要辩证的看,这或许是一个灯下黑式的盲区。 以下内容来源于《王东岳的中西方哲学课》,也是我有上感的原因。 大家知道孟子说过一句话,...
阅读全文
偶感

迁就的代价与收益

朋友约我散步,见面才知道他也刚旅游归来,于是旅游成了我们的第一个话题。 他问我旅途如何,我说行程比计划的匆忙,所以很多要看的地方都没有去;同行的人体力和爱好都欠缺,所以计划爬的山一座都没有爬;但整体来...
阅读全文
偶感

选择

高考成绩出来后又有亲戚打电话聊孩子报志愿的事情,成绩不够二本,让我提点建议上什么学校及专业。 其实前几年开始就已经有过几次同样的事情,成绩不理想,又想上个相对好的学校和专业。基于以前的经验,我给他说,...
阅读全文
偶感

财富、特权与安全

前段时间陪同一位来自巴西的朋友,她第一次来中国。 期间闲聊,她问晚上还敢出去玩吗?我们回答中国很安全,即使半夜出去也没问题。然后问她,巴西晚上能不能出去玩?她回答,天黑后大家都很少出门,出门必须开车,...
阅读全文
偶感

技术的性格

近日看社会学书籍,看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即技术是否有性格,对社会的发展是否是中性的。 这个问题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或者说没有对技术“性格”问题做过思考。当话题进入思维就停不下来,思考后我同意技术是...
阅读全文
偶感

交流

什么是交流? 物的交流 百度汉语给的解释是:“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相互受益”,我觉得这个概念不够全面,因为只说了物的交流,而没有说信息的交流。按这种解释,简单的说就是“互通有无”,和汉语的“交换”...
阅读全文
偶感

分餐与合餐

每次参加宴饮总会打包回来一些菜,原因是总有人张罗着打包,但有家室愿意带回去的人却很少。其实我是不大愿意带聚餐时的打包菜回家的,即使没有动几筷子,总感觉有别人的口水在里面。但父母似乎并不怎么介意,且认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