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社会学书籍,看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即技术是否有性格,对社会的发展是否是中性的。
这个问题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或者说没有对技术“性格”问题做过思考。当话题进入思维就停不下来,思考后我同意技术是有性格的观点,且技术一直在压抑着人的个性,在构建着“单向度社会”。
人类社会的技术变革突飞于工业革命,以此为节点将人类社会分割成两部分。工业革命前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线性、连续、且缓慢的,而工业革命之后则是断层式跃进发展的。这一表述是基于社会形态和文化方面的,而非与经济有关的方向。
工业革命直接导致了两个革新性的变革,劳动分工和城市化。分工不仅减少了劳动技能的差异化,同时也减少了劳动结果——产品的差异化,因此导致了劳动力这一人类生产中唯一非自然要素的同质化,及产成品的同质化。简单的可以认为这是导致了物质产品的同质化。与物质对应的是精神;而因劳动分工、产业分工、产业聚集等导致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城市化的推进,而这直接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同质化。生活方式的同质化导致了精神、文化、行为的去个性化,最终产生“单向度社会”。
工业化之后是信息化时代,信息化进一步消除着精神及文化中的共性。而且信息化除了消除精神和文化共性这种内在的性格外,还有其后天的特定养成性格,但这也同样是在消除个性。
为了表述的连续性,将时间推移到工业化之前,即报纸的诞生。报纸是第一种广泛传递信息,建立共同认知及理念的媒介,它打破了口口相传,让认知和理念的认同超越社区,达到更广泛的区域。
之后是收音机,在之后是电视机。他们都具有和报纸类似的功能,但其对消除精神及文化差异性的能力远比报纸要强大很多,这一点是他们和报纸一样的先天性格。接着说他们的后天性格,除了消除差异的共性之外,技术结果的媒介也有各自的个性,比如电视传递了共同的生活理念,在经济低迷时的鼓励消费,在经济繁荣时超前消费。
信息化时代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时代,因为信息的交互性,因此信息化早期导致了“口口相传”模式的便利,因此提高了其效率,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报纸、电视等单向媒体对个性的压抑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门户网站等形态逐渐成为主流,而这又让信息重回单向传输的范式,个性又一次被消除。
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进入算法时代,信息系统会按照每个人的性格和喜好向他推送个性化的内容,这似乎尊重了个性化,但所有的人却共同感受到了“信息孤岛”。为什么会如此?我认为虽然算法打着个性化推送的名义,但算法本身却在资本和技术的双重约束下越来越具有共性,越来越具有垄断性。有着极强共性的算法,如何产生充满个性的推送结果?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就像同一个人,无论如何改变观点及表述的方式及情绪,但如果分析他足够长时间的话语总能找出所有的共性,算法也是如此。
技术进一步发展,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的野心不再局限于控制信息的传播,同时延伸到了信息的制造。可以预见的是在资本和技术的双重约束下人工智能的集中度必然要比算法时代高,这就预示着信息将进一步同质,而作为信息的受体和反馈者,人的精神和文化也必然将越来越趋同。简单的说,就是个性将会进一步被消除。
人类社会一步步走来,个性一直在被消除,而对于这一点绝大多数人却不能感知到。虽然不能感知到精神领域的个性被消除,但却有很多人感知到了技术对物质世界冲击。于是有了工人捣毁机器、有了全人类反资本主义、有了限制人工智能进入某些领域。
人类在不断创造着技术,又在不断对抗着技术对人类个性的压抑,但很显然这种对抗是徒劳的。之所以失败,可能来源于对抗的方法,也可能来源于对抗的决心,毕竟在可见的过去迎合技术的人总比对抗技术的人多,而技术的进步也总是充满先天的诱惑性。
除了个体中大多数人喜欢迎合技术的进步外,其实组织更喜欢技术的进步,因为组织天生就是要消除个性,建立共性。从这个视角看,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等试图抵制技术对个性压制的做法很可能是徒劳的。
我们要为此悲观吗?对于截至目前的历史我确实是悲观的,但对于长远的未来我却是乐观的。
纵观人类历史,无论是哲学还是其他社会学科进入近现代以后都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没有个性。其主要表现在越来越缺乏思想、体系、模式的创新;而越来越依赖技术,越来越在意工具和方法的创新。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各种社会学科的体系创新都走到了尽头;是因为到了近百年技术已经消磨了人类的个性,从而使创造能力变弱;还是因为技术太诱人,从而使有天赋的人都被技术所俘获?
我认为人文学科的体系创新远没有到头,一百十五年前是一个高潮,随后逐渐沉默。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近一百十五年虽然人类社会跌宕不断,但整体还是在技术驱动下物质不断丰富,而这给予了人们极大的满足。这种满足导致了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稳定,在最为困难的一战和二战之间,以及二战后的冷战时期,资本主义都赢得了大部分胜利。社会的稳定导致了对变革理论的需求减弱,甚至是自然的抵制。没有了颠覆性的变革,所以只能在现有框架下修修补补,给人一种缺乏创新的感觉。
一百十五年前,马克思对人类哲学和社会学都发起了颠覆性的变革,首次提出了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俗的说就是物质决定精神,这与此前的理论完全相反。在此我不对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发表任何看法,但我对马克思这种颠覆式的创见能力深表钦佩。
其实上面的表述是不全面的,马克思不仅提出了唯物论,同时还引入了辩证法,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马克思其实是认为辩证统一的,即二者相互影响,而非单向决定。关于这一点我也不想多说,因为我也不懂,说对了就容易说错。
对于狭隘的物质决定精神这一提法①我是发自内心的不赞同。物质决定精神,那么等物质极大丰富,且按需分配时,是否就完全消除了精神上的个性?
综上所述,我认为技术是有天然压抑人类个性②的性格,但颠覆式创新却可以在这种技术先天共性的基础上给予技术个性,从而抵消部分共性。马克思理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我相信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逐渐不可调和,必然会出现新的颠覆式理论,用以指导生产关系变革。
技术,无论是推动生产力的技术,还是生产关系的技术③,其实都在不断进步。技术有先天性格,但却无所谓好坏。技术丰富了人类的物质,但却贫乏了人类的个性,利弊之间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但对于利弊如何取舍,这或许就是人类对于技术个性的反向塑造。从这个角度看,技术的性格或许可以被塑造,就像无论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但不同的父母总会教育出不同性格的子女一样。
我所恐惧的不是技术个性的匮乏,而是人类选择思维范式的匮乏。
①非马克思的原意,而是片面的、局限的、甚至是曲解的提法及理解;
②加黑只是为了断句的正确;
③主要影响精神领域;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6F
自我意识的觉醒有这个可能性
B1
@ 诗书词 一切皆有可能
5F
“个性化“推送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众多的人通过一定技术,分为有限的子集,抽取子集的特征,按照特征进行推送。如果你是新用户,算法就根据你的基本信息给你匹配个子集。随着搜集的信息越多,匹配就会越准确。这不是消除个性,而是强化你已有的某些个性。按照这种说法,的确,这种技术一定程度上可以算作是消除个性。
我却不怎么担心。因为,一旦什么东西成为共性,就会变得无趣。而人类必然会在无趣的时候,去开创新的东西,表达自己的个性。
1. 人类是求变的,证据之一就是我们的感官系统对变化敏感,换句话说,感官测量的就是变化。即便多样性有消除的迹象,人会不断的制造变化,直到人类消失(长期来看,还可能全部消除 ,整个宇宙达成热寂)。
2. 人类渴望与同类连结,并愿意为了连结,去消除自己的一些个性,而展现更多个性。近代以来的技术成就,越来越多的帮助人们进行更大规模的合作,进而让更多的人们进入某种共同体,不同的小共同体又不断融合成为更大的共同体,大众媒体技术促成了共同文化的形成。更容易认同于能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思潮,这就是个性消失的过程。这不是技术压制个体性,而是人类自身的社会化属性压制个性。技术并不天然具有压制人性的特点。而是使用技术的人天然有为了合作去压制人性。
3. 人类的社会化倾向性来自于应对来自自然界的危险。在来自然界的危险已经被大部分客服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自己的认知,从恐惧中超脱出来,才有可能从集体的压制中解放出来,退出社会化这种“恐怖”驱动的游戏。
4. 技术并不会天然压抑人类个性,只有“有用”的技术,被许多人采用和接受了技术,尤其是被统治阶层采用了的技术,才有这种“个性”。可以找一些无用的技术的例子证明这个。
不过说到最后,我并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比如,我们这一代人,还记得iphone ipad,甚至个人电脑是怎样的激动人心,而这些,对于我们的孩子这一代,一点儿也不新奇。他们长大了,肯定会因为求变而去创造新的东西出来。技术创新这件事,技术只是结果,创新则是源泉与动力。
人类是不会在创造这条路上停下来的。
B1
@ conge “而人类必然会在无趣的时候,去开创新的东西,表达自己的个性”。对于这一点我认可,但我认为人类创新的结果是整个人类的新性格表现,而不是个性的体现。就如同人类发明了手机、电脑,这两个东西对人类影响很大,是整个人类的新性格,但它们对于处在这一时期的每个个体的作用却是相同的,并不会由此形成各具特色的生命。
1、接着上面那条回复。我认为人类个体对于关涉自己安全相关的部分在追求稳定(生命、健康、温饱、社会地位等),而对于安全之外的部分才追求变化。感觉的求刺激只是对于安全之外的部分成立,即使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人类面临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少,能将更多的精力用于非安全问题,那么在技术形成的同一范式下,每个人是否有能力创造出真正的个性?就比如现在大家吃喝不愁,有大把的时间刷手机,但是否从刷手机中形成了更丰富的个性?我是持否定态度的。
2、这一点你和我的观点其实相同,只是表述不同。武器天生不会杀人,只有使用它的人才会杀人,但这依然无法改变武器技术的进步天然就隐含杀伤更多人的倾向。
3、截至目前,包括标榜自由的美国在内,历史都是向着增加管控和限制个体自由的方向在发展;以后的社会形态,或者可能的终极社会形态,政府或其他组织会不会逐渐减少对个体的管控和干涉,让社会更具个性,我不做预测和评论。
4、社会本身就是个筛选器,保留下来的技术都是对社会有用的,所以对统治无用或相悖的技术基本上都被淘汰了。
”人类是不会在创造这条路上停下来的“,我还是认为创造的是人类的共同性格,而非个体的个性。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分歧其实比较大,但很喜欢你这样的讨论,横看成岭侧成峰,多一个视角多一份认知。谢谢你的留言!
B2
@ 水拍石 嘿嘿,你们这不就是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之间的分歧吗?
B3
@ Drunker 还是有学问的人好,我说了半天原来是一个旧论题,早知道这样就不用费劲码字了。
4F
技术真的可以磨平个性,但人们却很难发觉。
B1
@ 夏日博客 如鱼在水中
3F
古代因为印刷术而让书籍批量出版成为可能,书籍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想传播的边际效益,不管是地域广度和时间跨度,当下科技的进步,互联网信息技术,也是如此。思想传播的速度、跨度更大更便捷时,思想的整齐划一就更容易,必然带来的就是容易同质化,缺乏多样性,甚至沦为统治工具。这也许就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走不通道路的原因,大一统的国家更容易稳定传承思想,形成一套固定的思想模式,代价是损失多样性和创造性。西方分裂时间居多,百花齐放的思想为其创造性提供了突然。
B1
@ 拾风 西方出现大一统国家也就三四百年时间,我国从两千二百多年前就是大一统了。
2F
太有深度了,老实说,我不是很懂。是不是代表技术越先进,人的共性就越大?但这不是相对的吗?比如说三体人,对于我们地球人类,他们是一个整体,因此共性比个性显著。但对于三体人自身,不同的三体人都有不同的思维与行为方式,那么这时是不是个性比共性显著?
B1
@ 老麦 你前面的观点和我一致。后面部分,在技术推动下,即使是三体人,他们之间的个性也会越来越少。
B2
@ 水拍石 还有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
也许,人本来就共性大于个性,个性只是因为每天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而造成的。当技术替我们消除来多样化的问题之后,人们越来越对的面对一个没有什么致命问题的世界,也就都能保留自己生命的本来模样,即:我就是你呀。
你去问高僧大德,那些开悟了的人,你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吗?
没有的。
B3
@ conge 人天性中社会性还是个性更多,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截至目前没有谁可以严谨的论证出结果。但根据历史现象,人是因为对抗自然才群居,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出现物质剩余后逐渐组成部落、直至国家的。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真到了技术可以解决所有来自于自然的威胁,且不需要人们协作就能解决,那么人类是否还有继续组成集体的必要?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向,我支持人生而不同,生而具有个性。
1F
博主的思考很有深度,文章也写得超级好。
“人类社会一步步走来,个性一直在被消除,而对于这一点绝大多数人却不能感知到。”
最近有个感受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的棱角被磨平。原来细腻真挚的感情变得变得平淡,有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觉。我并不是觉得这样不好,只是感觉有点怀念自己丢失的那些细腻真挚的感情。
B1
@ 紫慕爱摸鱼 谢谢鼓励!
每个人都会被生活逐渐磨去个性的棱角,最后成为具有社会性的圆。我个人认为个性时期是最值得怀念的,生活因个性而精彩。但要想融入集体,成为成熟的社会人责需要更多的共性。个性和共性只是人在不同年龄因社会生活需要对自己性格的选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