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参加宴饮总会打包回来一些菜,原因是总有人张罗着打包,但有家室愿意带回去的人却很少。其实我是不大愿意带聚餐时的打包菜回家的,即使没有动几筷子,总感觉有别人的口水在里面。但父母似乎并不怎么介意,且认为基本没有吃的菜不打包太浪费,是在造孽。也许这是经历过苦难的一代人的饥饿精神烙印,这种烙印摒弃了物质已经极大丰富的现实,及对可能存在的他人口水的排斥。
昨天又打包回来好多菜,儿子问我为什么会打包回来这么多,我说因为吃饭的人互相不怎么熟,这种宴饮通常点的菜会比较多。
儿子接着问,为什么和不熟的人吃饭要点的菜更多?
我回答,因为主人怕客人吃不饱,且中国的宴饮文化传统就是要丰盛,点的少了会被人讥笑“小气”或“抠门”。
儿子问,为什么必须剩很多才证明主人热情或大气?
我回答,宴饮中负责点菜的是主人,但负责吃菜的是客人,有没有吃饱或吃好只有客人自己知道,但中国的文化比较含蓄,客人没有吃饱也会说吃饱,吃的不好也会说吃的很好,主人只能靠猜测来判断客人到底有没有吃饱和吃好,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点好吃的,且吃剩了很多。
儿子问,这样不是很浪费吗?为什么客人不能直接说他们吃饱了?
我回答,中国的文化讲究含蓄,去别人家做客,或者参加别人的宴请,不能直白的说自己没有吃饱或饭菜不合口味,那样会被认为没有教养或修养。即使是饭菜很丰盛,正式的场合也多以聊天为主,而不能只埋头吃饭。所以客人吃不饱,但饭后剩很多菜是一种常态。
儿子问,这不是很矛盾吗?这么浪费,为什么不能改变这种文化?
我对他说,这种浪费我认为是来源于中国的合餐制习惯。合餐制下大家围坐一桌,共同享用桌上的美食,因此美食属于大家,而不像西方分餐制下美食属于每个特定的人。如果每个人的菜都盛在自己的盘子里,那么这些菜的所有权及残剩后的道德谴责都属于特定的个人,因此每个人都会吃完。但如果桌上的菜属于大家,那么每个人都不好意思多吃合自己口味,这样就会使别人少吃;同时每个人也不必为最后的残剩付道德谴责责任,因为是大家共同导致了浪费,而非特定的个人。终归的原因就是经济学说的产权界定,谁拥有谁负责,大家共同拥有时就意味着大家都不用负责,而关于合餐中的产权其实包括了菜和浪费的道德谴责两部分。
儿子问,那为什么我们不像西方一样实行分餐制?
我回答,其实我国并不是一直实行合餐制,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都实行分餐制,而到了唐宋才开始合餐制。
儿子问,分餐制这么好,为什么后来变成了合餐制?
我回答,关于这个说法有很多,比如古代物质比较匮乏,菜只有一两种,每个人吃的都一样,所以适合分餐,而后来物质逐渐丰富,菜品种类逐渐丰富,所以变成了合餐。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因为在我国形成分餐制的周代,王侯贵族都实行分餐制,而这个阶层并不存在物质匮乏的问题,因此分餐只是一种文化,而非决定于物质。
还有一种说法,是唐以前我国用低矮桌子,实行跪坐,不适合大家围在一起共餐,而唐以后少数民族的高脚桌椅传入我国,所以开始了共餐。我认为这种说法同样站不住脚,因为桌椅是为了需求才制作的,如果有共餐的需要,那肯定会制作出大的高脚桌椅,而不是有了大的高脚桌椅才能实现共餐。如果高脚桌椅真是制约因素,那大家筑个土台就解决问题了,而不是非要用木制桌椅。
儿子着急的问,那你认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从分餐制转变到了合餐制?
我说,关于这一点我也没有确切答案,只能靠猜测,那就是中央集权后的集权思想。在唐以前我国一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虽然汉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士大夫阶层和传统世家依然实力很强,他们和最高权力皇帝的关系更像是妥协合作,而不是人身依附。在这种关系下大家有平等的思想,所以追求人权和个性,分餐是这种文化的体现,这一点和西方的分餐制形成很像。而唐以后,世家被消灭,士大夫阶层也彻底消失,权贵阶层都变成了皇权的附庸,平等人权思想逐渐消退,除了高高在上的皇权外,其他人都更讲究集体的共性,而非个人的个性,所以餐食逐渐转变为大桌共食。
儿子更加着急的问,西方一直实行分餐制吗?
我说不是这样的,西方国家实行分餐制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文艺复兴是复兴人权,尊重个体,而在文艺复兴前西方国家也用合餐制。
儿子问,为什么文艺复兴前西方也实行合餐制?
我回答,这个和文化思想有关,文艺复兴前西方国家有一千多年的处于基督教的神权统治之下,所有人都是神的子民,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神,而不是自己,所以神权下大家思想和行为都趋于统一,合餐制便成了主流。而在早期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是实行分餐制还是合餐制我不知道,但我猜测用分餐制的可能性更大。
儿子问,那到底是分餐制好,还是合餐制好?
我说,合餐制和分餐制各有各的好,喜欢大家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氛围,那就合餐制好;如果在乎个体,介意别人的口水,那就分餐制好。
儿子问,是不是分餐制更能杜绝浪费?
我说,是的。
儿子问,既然分餐制更能杜绝浪费,那我们为什么不推广分餐制,而只强调光盘行动?
我回答,分餐制是一种文化,而光盘行动是一个口号,我们即想保持合餐制的文化,又想光盘杜绝浪费。
儿子问,为什么光盘行动推广这么久了大家还是在浪费?
我回答,你见过酒店的自助早餐吧,是自助的,也就是分餐的,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吃不完而浪费?
儿子想了想,说是不知道。
我告诉他,酒店的自助餐在形式上看是分餐制,但在国人看来依然是共餐制,只不过是盛到自己盘子里的共餐,和圆桌吃饭用小碟子盛是一样的。自助餐时虽然大家用餐盘分了餐,但在大家的潜意识里所有的餐食都是集体的,而不是自己的,因此不吃白不吃,浪费了也就浪费了。自助餐的分餐和分餐制的分餐最关键的区别是自助餐的分餐只分了事物,而没有分浪费背后的道德良知。且在很多人看来,只有自己付费了的东西才是自己的,而没有按量付费的自助餐就是大家的,所以浪费了就浪费了。
儿子郁闷的问,那我们就无法杜绝餐饮浪费了吗?
我说也不是,你看我们家就是合餐制,但从来不浪费,这是为什么?奶奶做饭时会按照每个人的饭量来做,少了时我和爷爷会少吃点,让大家都能吃饱;剩了时大家都加点,就全吃完了。为什么我们家里用合餐制,但又不浪费?
儿子想了想,说家里的食物都是自己花钱买的,所以产权是自己的,因此不舍得浪费。
我说这只是其一,每个人都尊重所有权,每个人都不愿意浪费(有节俭的道德),每个人都关爱其他人,每个人都对是否好吃和是否吃饱问题说真话,制餐的人按需制作,这就是我们家吃饭从不浪费的原因。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就能在合餐制下杜绝浪费。
儿子说,这也很简单啊,为什么国家提倡了这么多年还没有杜绝浪费?
我说,这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很难。吃大桌饭就不可能划分清楚每个人的所有权,没有将节俭的道德清晰的划分到每个人身上就不可能杜绝剩余,大家都不熟不可能关心其他人胜于关心自己,大家都不说真话,点餐的人只怕点的少,不怕点的多,上面我们家里吃饭的节俭因素在聚餐时一条都做不到,怎么能实现光盘呢?
儿子很灰心,低叹“真的不能杜绝浪费了吗”?
我安慰他说,肯定不是的。有两种方法杜绝浪费,一种是每个人点自己爱吃的菜,保证吃完,如果吃不完自己负责“推销”出去。另一种方法是一个人点菜,但大概知道每个人的饭量和口味,按需点,且每个人都尊重他人,且不浪费,如有剩菜大家一起分完。
儿子说,第二种方法不是和现在正在做的一样吗?
关于这点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如果一桌人吃饭,从开始就有座次,讲先后,有规矩,那注定就要剩饭。所以只对他说,那时因为很多一起吃饭的人并不熟,等他们熟了就不会再浪费,因为熟了大家都会懂得帮别人节省,且不会在朋友面前表现出浪费而没有道德的样子。
关于分餐与合餐,在公众场合我倾向于分餐,在家里我倾向于合餐。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5F
美国人在家吃饭,也是合餐呀,做几个菜大家分吃。
和中国式的合餐不同的是分完再吃,而不是边吃边分,边分边吃。这样,剩菜打包起来,人们就没有卫生方面的担心。
西方人也不能杜绝食物浪费呀。似乎美国人人均浪费的食物比中国人要多。
不同之处可能是餐桌浪费(吃剩)和餐桌前的浪费(原本能吃却因卖相不好被不被采摘或扔掉,或存储运输环节的损耗,等……)的比例问题。
B1
@ conge 我感觉你描述的美国家庭吃饭情况就是分餐,而不是合餐。
对于浪费的看法我和你类似,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是浪费,食不厌精是追求品质。
B2
@ 水拍石 那似乎,合餐分餐的区别就成了有无一双公筷了。
B3
@ conge 我也是这么想的。物权、产权、人权等的保障似乎都需要一个大家公认且自愿公用的中间物;中间物连接共和私,人和己,但却从来不逾越;而公筷则恰好具有这种属性。
你那边应该是半夜吧?怎么不睡觉?
B4
@ 水拍石 你这么一说,有意思了。很有启发。
我在读书,忘记了时间。
现在就去睡。
B5
@ conge 沉于书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4F
你孩子太棒了,居然可以引申出这么多的问题,这样的对话有的很有意思。当然,如果我的孩子问我这样的问题,估计我会被他们问得哑口无言。
B1
@ 老麦 现在的孩子阅读量大,知识涉及很广,虽然他们的知识不系统、不深入,但问起问题来确实是一把好手,我也经常被难住。当然我也有意识的引导他提问,把原本我想讲给他的知识让他自己问出来,这样他会听的更认真。先给他灌输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随着他的年龄成长他也会知道自己该学习什么,这就是我的教育心得和想法。
3F
非常有意义的父子对话,深受启发,也赞叹你的知识宽度和深度。
我从小就被父母教育,做客上桌子吃菜不能全部吃完,哪怕自己非常喜欢也不能全部吃完,要留些给别人。
B1
@ 子痕 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不敢当,读书的面是比较广,但却没有钻研的精神,大多知识都停留在表面,只能泛泛而谈。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远比学校教育要重要,所以应该尽好自己这份责任。每个孩子都会保留很多父母的习惯、人生观及价值观,我觉得这就是生命的延续,而不仅是来自于基因的遗传。
B2
@ 水拍石 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及时输出就说明已经看进去了,我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弱,虽然看到多,但是忘的更多,需要用的时候就说不出来。
确实孩子的教育需要大智慧,我们就将他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去满足和尊重他。不过有时候太犟,做事不配,劝说无果后,免不了要挨一顿揍。
B3
@ 子痕 我看书也是记不住,只有个大概的印象,吸取别人的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够灵活套用就心满意足了。
教育孩子动手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很多情况下比嘴效率高很多。
2F
不熟是这样的,主人家担心一桌客人吃不好吃不饱,又不了解大家的忌口和口味只能尽可能地多点些菜来满足客人的口味吧。博主这个问题突然解开了我学生时代一直很好奇,如此严厉的爱护公物条例为何推进不了,桌椅板凳,窗户墙壁甚至电子白板都会被搞坏。我和熟的朋友一起出去,就怕朋友点多了,少点无所谓,吃不饱在加,点多了整来剩起不安逸。
B1
@ 小熊 你说的学生时代的事把我的意思拓展到一个新空间了,生活中很多小事,仔细想想还是很有意思。
1F
分餐合餐背后反映的是当下东西方的社会文化底色,追求个我的社会创新有活力,追求集体意识的社会效率高,各有利弊,估计也是轮回,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僵化速度决定了轮回速度。我看很多科幻片,宇宙联盟都不可避免从共和走向独裁,即使在宇宙中,追求高效率的社会治理架构也是会更适合残酷的宇宙生存竞争,所以我对个体的价值是略带悲观的,人类社会要生存竞争,不可避免都会走向高效率的神权、皇权、强权治理~
B1
@ 拾风 我觉得你被故事带偏了。纵观人类历史,繁荣总和自由相伴,而集权仅出现在变革、动荡时期,所以我认为自由能催生繁荣,而集权能够提高效率,这一点和你看法相同。但是我认为人类发展的主旋律还是自由,毕竟发展和积累占绝了绝大多数时间,剧烈的冲突无论对于财富还是人的信心消耗的都过快,注定不可持久。故事天生需要不断地冲突,从而忽视或压缩了平缓的积累过程,让人对全过程产生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