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儿子上小学六年级,这个年龄的学生已经开始调皮捣蛋,甚至到了老师都无法管束的地步。

儿子班刚好有一位这样的同学。据他描述,从四年级开始这位小朋友上课不认真听老师讲课,比较好动,且很爱找周围的同学说话。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老师不断的给他调整座位,目的是周围是不那么熟悉的同学他可能会收敛一点,但收效甚微。到了五年级,老师在多次和家长沟通也无法管束的情况下把这位同学调到了黑板墙面靠窗的角落,从此他一个人独占这个角落,离其他同学远远的。到了这个角落后这位同学无法和其他同学说话,因为离得实在太远,所以开始时不时在上课时“嗷”的叫一嗓子,以显示自己的存在。刚开始只要他叫其他同学就哄堂大笑,到这个学期大家已经适应,学生和老师都忽略了他的叫声。

这位小朋友除了好动,喜欢随时和其他学生聊天外,并没有其他恶习,比如喜欢骂人,喜欢打人,上课时肢体骚扰其他同学等。因此根据儿子以前的描述,我一直认为这是有多动症的一个小朋友,所以对儿子的建议是不要歧视和欺辱他,但要和他保持距离,以免上课时被骚扰。

直到前几天我才突然改变了对这位小朋友的看法,起因是儿子的一道数学题。六年级开始做小升初模拟试卷,试卷最后一道题是附加题,本身是超纲的,是对灵活思维的考研。儿子在学校没有做出这道题,于是就去问上面那位不守纪律的同学,结果那位同学给他写了两种不同的解法,但可惜的是儿子都没有看懂。回家他问我那位同学给他的解法对不对,我看了下很奇妙,不是数学大纲的解法,也不是正常奥数的解法,有点鸡兔同笼的味道。我换了正常奥数的思路给儿子演示了一遍,他看懂了;然后再让他看同学的解法,他才开始懂。

我很好奇,问他,“你不是说这位同学上课从来不听讲,也不写作业吗?怎么他会用这么奇妙的思路解出这道题,还用了两种方法”?

儿子回答,“他上课不听讲,也不写作业。但现在却在做高考模拟题。”

我接着问儿子,“那你直到他做的对不对,老师有没有评价”?

儿子回答,“应该大多是错的吧,老师现在对他彻底失望了,不管他”。

我接着问儿子,“那他的数学成绩好吗”?

儿子回答,“不怎么好,一直在90分左右”。(六年级好学生的数学成绩还能保持在98-100分之间)

 

我给儿子说,“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他不听课,不写作业,还能考90分,你觉得如果你也这样的话你能考90分吗”?

儿子说不能,但他接着问我,“但这样也不能说他了不起啊,很多人都比他考的高很多”。

我接着给儿子说,“你们小学的数学大多是记忆性的,记住固定方法就能考高分,其实这还不是真正的数学思维。而且你们考试时要求步骤必须严格按照教科书上的来,如果步骤和方法不符合要求,那么即使结果对也会被扣分,这也是那位同学失分的一个原因。但是他做附加题的思路很灵活,也很简洁,这证明他具有了数学的思维,而不是简单的方法记忆,这一点比你们其他同学要高出很多。这种同学的数学潜力远比正常学生要大,即使他现在数学成绩不是很好,但上初中,高中后就会表现出这种优势”。

儿子似懂非懂,还在念叨同学的成价差,老师都说他基本上没有可能考上最好的初中。

 

我接着问,“那你知道他爸妈是怎么看待他在学校的捣乱问题,及他后面的升学问题吗”?

儿子回答,“他爸妈也拿他没办法,让他能考到那就考到那”。

对于儿子的说法我不是很相信,如果他爸妈不知道自己孩子的情况的话,能给他买高考模拟题让他刷吗?但我相信儿子的这种说法应该是他们老师和同学的共识,即这位同学有多动症,老师和他爸妈都没有办法,所以任其自由发展了。

 

我不仅想,国内为什么没有接收特殊儿童的特殊学校,对他们因材施教,而不是用标准的大纲教学。每个父母都在卷孩子的教育,但卷的结果都是标准化教育,无论最终进入多么有名的学校。为什么父母努力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最好的标准品,而不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个体?

 

当欧洲殖民者踏上非洲时,发现非洲充满黄金。起初殖民者太少,所以他们没有强夺,而是采取了和非洲人交换的形式。他们用携带的烟草、酒、装饰品、以及其他工业品和非洲人交换黄金。但他们发现非洲人很傻,付出的黄金价格是欧洲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后来一位善良的牧师忍不住,问部落首领,你们为什么用这么高的价格去购买欧洲人的物品?首领回答,黄金不能吃,不能穿,也没有实用,我们用它换东西有什么不好?

黄金之所以有价值,是人类文明赋予它的属性;但非洲部落远离人类文明,所以黄金只是一种用处不大的金属。

 

标准化的劳动力同样也是人类文明造就的产物,而打造这种产物的方式就是教育。如果抛却文明的标准,那么傻子、疯子很可能都是天才。其实这一点也有明证,每当人类被用文明解决不了困难阻挡时,都有一群傻子和疯子来打破现有文明,助人类跨越险阻,为此甚至不惜生命。

那么为什么社会不能把傻子和疯子教育成具有特色的优秀劳动力?我猜测,文明本身是保守的,它不希望被改变,因此就不希望有能力改变它的人诞生。

 

自从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以来已经两千五百年,但这种因材施教都是把不同的人教育成适合不同劳动的劳动力,都是在既定文明框架下的对原材料的再加工。且这种模式化教育自孔子以后越来越狭窄,对不符合规范者层层淘汰,而不是分类施教。

 

因材施教,一直被提倡。但美国现在已经把绝大多数私立学校共立化,因为大多数私立学校无法维持必要的经费,这就需要寻求政府和半政府机构的资助,而获得他们的资助必然就要承诺遵守他们的规则,但这种规则是同一的,因此很多特殊学校被消灭。是出于什么原因,才让美国政府消灭了大多数个性化学校?答案一直很有争议,但结果却是明确的。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 夏日博客
      夏日博客 4

      因材施教应该被提倡。

      • 拾风
        拾风 6

        看到你说的那孩子,我脸皮厚厚地往上蹭了蹭,我小学初中基本也是上课不听讲就看小说和睡觉,我好一点就是不会不尊重老师在课堂打闹,当然那时候身边很多男生基本上也是类似的学习态度,我跟他们的区别就是课堂上偶尔自己也会翻翻书自学应付考试,确保自己能考试及格不会被留级(我那会小学不及格会留级,我比同龄人早一岁读书,我爸一直想把我留级)。每天就等着下课踢球,每天中午午饭后踢一小时,下午放学后踢2小时,这样混过了小学初中,直到稀里糊涂考上县里最差的高中(初三被分到最差的班,全班就2个人考上了高中,我和一个女生),高一开始因为高中老师稍微严格了些,不能光明正大上课看小说和课外书,选位置时个子不高但主动选择了坐在倒数第二排,上课只要不吵闹老师装看不到也不管,上课大部分时间睡觉,睡醒自己翻看下课本自学,实在无聊就自己做做练习题,老师讲老师的,我自己看自己的,下课就还是全身心踢球,晚饭后晚全校统一在教室自修1个小时,没溜去校外上网的话就会做校外买的辅导练习题(这是我读高中前从来没有过的上课之外的学习时间),高一第一次期中考,莫名其妙考了年级前30,此后没掉出过前10,高三选择科,教历史的班主任建议我选历史,平时历史成绩一直很好他看好我,而且因为县里很多好高中的学生都会选择物理化学这些理科,而差高中,老师都会建议学生选文科避开他们,我却嫌历史背书麻烦,选了物理,那会我物理成绩其实也一般,高三到了物理班,班主任看我总分可以,还蛮看重我,特意调我位置到第一排,想盯着我,没成想我依旧上课就睡觉自学自的,谈了几次话没效果,几乎放弃,幸好我物理成绩一直只比2-3个复读生低些,甚至高考时物理和数学都是班里最高,高考顺利混了个二本读,哪一届是近10年那所高中本科生最多的一届,8个,有段时间一起住内宿的几个学习很认真的同学特别不服气我,我基本上在内宿就是睡觉、踢球、打牌,从来没看我认真学习过(晚自修的那1小时他们只当是所有人都在学习不当是我的努力),每次模拟考分数出来又从没掉出年级前10,再对比他们的挑灯夜读的付出,心里就不平衡了,他们不知道的事我从小历史、地理各种杂书看得多,综合科不用花时间读也考得比他们好,靠10多年读杂书的积累,而物理数学就是靠个人思维习惯,勤奋也没用,而英语我自知很差,高一默默买了一本高考单词1200个,花了3年时间每晚晚自修的时候就背它,早背得滚瓜烂熟,英语靠阅读理解就吊打了他们,英语作文我都是几乎0分。直到读大学,自己摸索搞个人站,搞seo,不喜欢玩游戏却工作后从事游戏行业且再专业领域做到高管,后面创业,至今我不喜欢玩游戏但不妨碍我懂游戏,高效的自学能力和抓本质重点依然是我自己最依仗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些能力我相信都是我小学初中的想偷懒又得确保考试及格被逼着潜移默化训练出来的。高中的老同学看到我毕业5年就达成他们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成就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会愤愤不平。回想自己读书的经历,一直觉得方法比勤奋重要,现在我就特别注意让我女儿不要依靠死记硬背拿成绩,哪怕因此有机会考满分,更强调她学习效率和有效时间,平日里大量阅读各种课外书,哪怕平时成绩普通些,就怕她形成依赖,等到初三高中,小学那种固化的学习方法反而成为了她的桎梏。

          • 水拍石
            水拍石

            @ 拾风 认真看了你的经历,第一佩服你的天分;第二突然想如果你当时有人引导,会不会学业更好,比如本科上985;最后返回来想,如果你上了985,而缺少了小时候天马行空的学习和思考,你还会不会创业?优秀的职场人和优秀的企业家是两类人,职场人再优秀其实大多还是螺丝钉,而自己创业则需要一把能抓住工具的手。
            现在小学和初中教育太卷了,但卷的结果是把所有人教育成同一的标准件。作为父母是否要选择随大流,确实很难,如果放任孩子发展,成年后达不到平均水平的概率很大,因为社会选择机制和教育相配套。如果在别人眼里你没有卷就获得了成功,那大多数人认为你是走了捷径,这是不会被欢迎的。
            在教育和经济积累之间其实也是两种选择,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给孩子一定的经济基础,从而让他们一开始就能够摆脱生活压力而做选择。教育将资源给了孩子的未成年阶段,而经济积累则给了他的成年阶段,当然如果父母能力强则可以不用做这种选择。鉴于你的经济实力,其实你对孩子的教育可以有比较多的选择。

              • 拾风
                拾风 6

                @ 水拍石 确实拥有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能让孩子有更多选择的机会,甚至拒绝的权利。我们这一辈人普遍都是父母放手,依赖自己去摸索,从结果上看就是下限低上限高,两极分化很明显。而现在孩子都是在父母眼皮下学习的,甚至按着父母的指示去学习的,结构就是下线高上线低,普遍培养成高学历低创造力的螺丝钉型人才。大环境就是卷,只要在中国接受教育,父母也难独善其身,既然必须得卷,就要卷得功利,冲着高考去卷,中考卡的也是能适应高中教育的人才~反而就是那同学的父母看得本质一些,现阶段小孩好动卷小学没优势也不适合小孩当下状态,我就以高考为目的卷学习方法,拼未来的成长性。

                  • 水拍石
                    水拍石

                    @ 拾风 社会越来越趋同,这点很反人性,但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在大势中给子女差异化的教育和生活,这点很难。你着眼点比较高,直接以高考为目标,省去了过程中的烦恼,值得借鉴。

                • conge
                  conge 6

                  @ 拾风 你这经历还真有趣,你是真聪明
                  我小时候大概是属于记忆力好,靠着死记硬背的功夫,一直上到大学,都能年纪前几。
                  但到了大学就不行了,没啥学习动力,还挂过科。可同时也不懂怎么玩儿,思想禁锢。
                  之后读研究生啥也就这么读下来了。
                  直到近年,才开始向你小时候那样看杂书。书读多了,才开始有解放和自由的感觉。

                  现在面对孩子,也不要求他们的成绩啥的。各有各的路。

                • 紫慕爱摸鱼
                  紫慕爱摸鱼 5

                  高中期间不乏有少数天资聪颖的人,他们过目不忘,他们思维活跃,有时候也是班上老师眼中的刺头。在我身边的例子,大多数缺乏合适的引导,尽管成绩比较好,最后还是选择了远离除学习外的其它道路。

                    • 水拍石
                      水拍石

                      @ 紫慕爱摸鱼 在成长过程中绝大多数人都需要有人指引,家长和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此。高中以后朋友的作用也在于此,所以成人后社交的圈子就相当重要。

                    • 叶开
                      叶开 4

                      全篇看完,感受什么的有,但是说不出,感觉脑子要长点东西。反而想起了看过的一篇新闻节选,刚刚去百度回来了。

                      ….

                      1969年,17岁的王小波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奔赴云南插队。

                      然而,发誓要闯荡天地的他,刚到农场就发现,周遭的一切都被套进了统一的模子里。

                      人们需要白天认真干农活,早晚读语录,一次不能落下。

                      而猪和牛,则要老老实实繁育后代,拼命吃糠走向餐桌。

                      逆来顺受的芸芸众生中,唯有一只猪与众不同,只管做想做的事,去爱去的地方,一副自由自在的模样。

                      王小波看得大呼稀奇,于是罕见地以动物做主角,写下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字里行间,有四两拨千斤的幽默,有鞭辟入里的反讽,更有对受困于命运牢房的你我的悲悯。

                      人到中年,泥沙俱下。

                      谁能逃得掉生活的棒槌,谁不是被碾压暴打到连猪更不如。

                        • 水拍石
                          水拍石

                          @ 叶开 由心生活,羡慕猪的自由就应该先懂猪的世界和规则,你不懂的永远无法真正获得。

                        • 老麦
                          老麦 7

                          文明是保守的这个观点好,现实中大多人都是选择求稳,不求改变的思想应该是文明发展后的后遗症吧?

                            • 水拍石
                              水拍石

                              @ 老麦 学习的文明越多,思维越会被文明的规则所束缚,所作出的选择就越会囿于文明的范式。文明的规则能够降低同一文明下每个人的交易成本,但同样会增加超越这种文明所付出的代价。

                            • sagrre
                              sagrre 6

                              因材施教在国内行不通,其实这种孩子父母不管老师不管我觉得就是最好的因材施教,感觉是老师放弃了他,实际上孩子得到了自由的发展,不被传统的教育和理念束缚,按他的模式发展,如果孩子父母引导恰当,估计以后能远超很多普通人,咱都是应试教育的产品,从小学到大学都亲身经历,多数人是普通人靠时间精力记忆堆砌获得个不错的成绩,但那些拔尖的总是让人觉得很另类,比如你文中写得就是一种。

                                • 水拍石
                                  水拍石

                                  @ sagrre 你说的是对的,老师放弃了可能对这个孩子发展是好事,如果遇到我们这代人上学时的老师,不按要求来就不断体罚,那更容易被毁了。但这么小就被周围群体放弃和排斥,也是比较残酷的。

                                    • sagrre
                                      sagrre 6

                                      @ 水拍石 群体排斥这个就看父母了,家庭教育可以弥补下来,其实现在我二宝三岁了正常来说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但是去十几个幼儿园试读了,发现了很多问题,大宝男孩子那时没经验,提早的就进入了应试教育循环,中规中矩的中上成绩,看不出啥特色和优势。二宝想尝试下,文中你提到的思维超级赞同,现在我二宝就在注重方法和思维,从不教她具体的作业,身边那些同龄背古诗学算术记单词,培训班早教课….无所不用其极,但当孩子们一起玩学东西时我家孩子并没有比他们差,有些地方还远超他们,关键孩子多数时候在玩,轻松呀。咱这代走了个循环,孩子身上想试试不一样的,看看能不能出点奇效。

                                        • 水拍石
                                          水拍石

                                          @ sagrre 身在群体,进退维谷。如果孩子太个性就会被当成异类,会受到其他小朋友排挤,大了会受到老师等群体排斥,因为他看起来“不正常”。让孩子能够坦然面对这种排斥,这是个性教育的必要部分;如果近教育了知识,而没有给他们相应的心理支撑,那将是一种伤害。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