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与教育理念

儿子学校要开家长会,班主任让儿子问我愿不愿意在家长会上发言。我告诉儿子,如果我发言里面就会包含探讨家庭作业量太大,学生睡眠时间不足的问题,如果老师同意,那么我可以发言。儿子听了我的想法,立马反对,说那还是算了,他直接告诉老师我不愿意发言。我给儿子说,我是愿意发言的,并且愿意说真话,而不是套话。

不知道儿子是怎么和班主任沟通的,最终家长会上我没有发言。

从小学到初一,参加了多次家长会,流程基本上是固定的,老师总结班级的学习情况,存在的问题,点名需要家长配合的学生,及让一两位家长分享教育经验。但从儿子上学至今,我发现所有老师都对“教育”这一词有严重的误解,误将教育结果等同于考试成绩,因为每次邀请发言的家长必然是学生考试成绩较好的。成绩好等于教育成功,这种对教育的理解我认为太过片面。

 

为什么会将教育等同于成绩,且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这可能和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关,也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需求有关。改革开放后我国拥抱工业现代化,但那时我国严重缺乏合格的技术人才,于是所有学科的设置都以培养能用的工程师为标准。大学不断扩招,由此到了2000年之后,我国逐渐由巨大人口产生的廉价劳动力红利,转变为拥有海量合格工程师等技术人员的人才红利国家,此后我国制造业持续蓬勃发展。大学教育的逐渐普及,及所有大学的标准化教育,让我国培养出了海量的“人才”,甚至现在大学生过剩,就业开始变得困难。

标准化人才需要标准化教育,而刚性的考试则是检测标准化教育成果的最好手段,由此成绩成为评判教育成功的最佳手段。同时从小学到大学的淘汰赛进一步强化了成绩的重要性,让成绩的正确性和正义性进一步提升。

 

教育形式的固化和人才需求变化之间的矛盾

十年前我国就开始倡导产业升级,不断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由中国制造逐渐向中国创造转变。这两年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应用同时腾飞,这进一步加速了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加速了对部分传统劳动技能的淘汰,即使是十几年前所谓的“人才”。知识创造和迭代的加速,就要求我们有更多的创造性人才,及具有大量持续学习能力的劳动者。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要求创新型人才,及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劳动者,但我们的教育还是坚守填鸭式灌输方式,不仅规定了标准答案的结果,还规定了标准解答流程。同时因为坚持“正确”性,所以所教授的内容必须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权威认定的;但这反过来看就是教授的内容大多是过时的,尤其对于社科类学科来说。对于自然学科来说,绝大多数高校都用着“经典”教材,但这些教材要么让学生学的云里雾里,要么觉得枯燥无味,而同样的科目,国外教材可能就通俗易懂。网易公开课上的国外教学视频大多比较生动,而慕课上的我国名校课程则大多比较严谨。

从教材到教学方法,再到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似乎都跟不上时代发展及社会生产的需要了。很多学科已经到了亟需变革的时刻,但大学却依然沿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方法在教授。比如医学的影像专业,现在AI识别影像数据比人工更准确,更迅速,且更不容易出错,现有的医院影像科医生都面临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问题,但医学院还在招收新的影像专业学生,他们或许将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局。

 

教育的方法与理念

整体而言,我认为我国现在的大学教育都在坚守实用主义,即教育的结果必然要有用,且最好是能提高生产力。这种理念在物质匮乏,急需满足基本需求时是没有问题,因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有没有,而不是好不好。但到了现在,我国生产能力已经严重过剩,生产的任务已经从解决短缺上升到了提高品质。而要提高品质,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就需要不断创新。

但创新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精神,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所谓的创新,自然是创造过去所没有的东西、观念、流程等;过去没有,自然不能通过教育习得。

这就需要我们改变教育理念,从学习知识转变到培养创新精神。但目前我所接触到的教育信息全部都是在强调传授知识,这就导致检验教育成败的唯一方式被选择为考试成绩。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试教育,以及家长和学校都追求成绩的习惯,并不是教育方式设计的结果,而是特定历史阶段社会需求的倒逼形成的习惯沿袭而已。历史中我们从中式儒家教育转型到定制的西式教育很迅速,很彻底,那是因为历史的急迫性。现在我们同样需要变革教育理念,但人才的培养和社会需求不一致这一矛盾却相对温和,因此变革便缺乏压力和动力。

在创新时代,更需要精英教育,而不是普及教育。但我觉得,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学校都无法胜任精英教育这项责任。因此教育改革不仅要改教育理念、教育体系设计、还要改不同教育从业者和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工资福利等分配方式。

 

现实的裹挟

或许一部分家长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在课外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或许部分老师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教学时经常拓展,超纲。但现实中我们从小学开始就不断地进行“摸底”、“素质评估”等,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之间有评比,同一城市的不同学校之间有评比,高考时不同省份之间也有竞争。素质教育搞得再好,考不了高分还是一点用没有,所以学校让学生不断刷题,家长给孩子报各种文化课辅导班。择校,择班,都是现实中的筛选器,不合流就意味着可能被淘汰。由此,作业占据了学生的所有时间,周内的休息时间,及周末的运动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由此造就了标准化的教育方式及教育产品。

 

什么是教育

家长会与教育理念

 

教学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而知识的教习又只是教学的一部分;除了这知识的学习外,学生还应该学会自学的能力,及培养求知的欲望,后两者更加重要。但不幸的是现在的应试教育只将知识的学习作为考核的尺度,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望的培养。

比教学更进一层,教育的更高层目的是培养孩子认知和获得幸福的能力(价值观及人生观),及教育他们如何和这个世界相处的能力(社会观及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可以让一个人更坚强,能够独自应对诱惑和挫折。而社会观及世界观可以让一个人不偏激,不厌世,不反人类等。

后两者的教育古代一般是融合在道德教育和宗教传播之中的,但现在这两种途径在我国都比较微弱。

 

文明的侵蚀

文明社会的两大遗毒是道德的败坏和科学观的泛化。

社会越文明,社会组织就越复杂。在复杂社会结构下道德无法约束和指导一个人的行为,因此就有了各种法律条文,且越来规定的越细。 道德约束下告知公众应该怎么做,而法律约束下只告诉公众什么不能做。法无禁止皆可行,这是现代社会的行为秩序;但反过来看,就是法律允许的都是可行的,即使是失德的。由此造就了很多公众恨得牙痒痒,但法律却对之无可奈何的行为和人。这也成了一种逆向选择器,道德沦丧,想钻法律空子的人大多对法律娴熟,而良善的大众则对法律知之有限;从而导致良善之辈比无德之徒更容易违法。

同样的逻辑,科学摧毁了我们的信仰,什么事情都想通过推理求证来得到答案,凡是不能求真的事情都认为是假的。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混沌体,很多事情是无法被求真的,无法被推理的。比如善良和爱人,宗教只要求我们这么去做;但科学却希望论证我们为什么要善良,及为什么要去爱他人。如果无法论证,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不需要善良和爱他人?由此带来了价值观和社会观的破溃,绝大多数人都用自认为科学的方法来推理什么是对,什么是真,而结果基本上都沦落为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对,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真。

法律学习和求真的过程都浩繁无比的,所以绝大多数人或没有时间学习,或没有能力学习,从而处于现代社会法律和科学思维的红利之外,但他们又失去了道德和宗教的守护。我上面说的教育的后两个目的就是帮助孩子补上这两块不足,或让他们有道德和信仰,或让他们拥有自我求证的能力。

“民可,使知之;不可,使由之。”这句话放在这里我觉得很恰当。其实另一种断句,“民可使知之,不可使由之”,我认为同样也没有大问题,因为很多人确实不具备“使由之”的能力。平权理念我觉得同样是文明社会的一种病,本来是对权力分配过程公平追求,结果被滥用到对权力结果的公平要求。这忽视了不同个体对权力掌控的能力差异,就像美国公民拥有持枪的权力,但不能给美国的精神病配枪一样,否则这就是对正常人生命权力的剥夺。这里扯远了,所以打住。

 

我的教育理念

首先,培养孩子认知这个世界,并正确认知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其次,培养孩子认知幸福的本质,并拥有认知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最后,培养孩子具备求知的激情、自学的能力、以及现在社会环境下必备的知识。

简单说,我认为学习成绩只是教育中最不重要的部分,甚至只是培养孩子求知技能和热情的副产品。但是现在老师、社会主体认知都将成绩视为教育的主要部分,甚至是唯一部分。因此我的认知很不合时宜,儿子生怕我在家长会上如此发言,老师也不希望我反对重复刷题和卷标准答案的教育方式。

 

我的教育方法

如果要我只谈教育方法,而不谈教育理念,我就无话可说,因为我坚守的是典型的散养式教育。

有父母谈及怎么给孩子做早餐,怎么接送孩子上下学,怎么辅导孩子做作业,怎么陪伴孩子,周末怎么挤出时间送孩子上辅导班;我觉得作为一个合格的父母,这些都是必须的,分享的意义似乎不大。但事实上确实有很多父母做的不够合格,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陪伴的时间也大多在刷短视频或刷剧。

如果在相当比例的父母都在做父母这件事不合格的前提下,将做一个合格父母的标准当作经验来分享,我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件事。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古代老师的责任。传道,就是指传授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观。授业,则是指传授知识,或传授谋生的手段。解惑,则是解答弟子学问上和人生上的所有疑惑。

中国还有个成语叫“言传身教”,所谓言传就是指能用言语说明白的知识,那么就用言语的方式传授给弟子,就像给弟子授予一件物品一样;而身教是指用言语无法描述清楚的事情,则应该以身作则,对弟子潜移默化。

我的教育方法是重身教,而轻言传;且言传部分重方法,而非结果。所以,如果让我只讲教育方法,那可能变成一场自夸,这不仅让老师和其他家长讨厌,甚至连孩子们都会觉得我讨厌。

孩子不是自己的生命延续,也不是自己的实验品,必须得像尊重陌生人一样尊重孩子;与他们平等的沟通,引导并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包容并承担他们的选择结果;让他们在试错中学会选择的能力和承担选择结果的责任。

 

结语

如果下次我还有机会在家长会上发言分享教育方法,那么我想我大概率会让豆包出个发言稿。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 满心
      满心 1

      学校历来都如此,个人觉得应该从排名靠后,或者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中找发言的家长才对,当然学校不会这么干,那不是给自己找事儿么,老师一直会觉得,名列前茅的孩子才是他们教育好的象征,至于其它的,他们也不那么在意

        • 水拍石
          水拍石

          @ 满心 我觉得所有学生在学校接受着同样的教育,但成绩有好有差,这种差异应该是来源于学校之外,绝大多数应该是来源于家庭教育的差异。按这个逻辑,老师让学习好的学生家长分享经验也没有错,但他们却不应该将学习好看作自己教育的成功,正如你所说的,应该更多的关注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大多家庭教育要么缺失,要么方法不对,如果老师也不偏心的话,这些孩子大概率会落得越来越远。

        • 拾风
          拾风 6

          现有到教育体系源于德国,是为了快速培养产业工人,并非为了培养具备独立学习的人格。也许就跟高考一样吧,不是最能挖掘人才的,但一定是相对公平的,更像兜底教育,之外的,只能靠家庭家长自己了,也是普遍觉得家庭教育经济和精力负担重的原因。

            • 水拍石
              水拍石

              @ 拾风 现在这种教育对只想考上大学的孩子和家庭来说其实是比较有好的,但如果想具有更多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则是不适合的。这种教育对以后以创造为主的高端制造和 Ai等行业也是不利的,从这个角度看,对后续整个国家的发展潜力也是不利的。

            • obaby
              obaby 2

              其实,只要想明白一点就行了,所有的制度和规定,都不是为普通人服务的。
              所以这些东西本质上是无解的,如果要想摆脱这些东西智能靠自己,靠制度,靠任何人都解决不了。
              唯一能做的,给孩子培养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能力。剩下的都不是自己能左右的。

                • 水拍石
                  水拍石

                  @ obaby 看见孩子每天写不完的作业,睡眠不足,愁啊。我自己睡不够都一天没有精神,孩子身体和大脑还都在发育,长期睡眠不足会不会影像发育?但这个问题似乎真没有办法和老师沟通。

                • maie
                  maie 1

                  你讲的确实是这样,填鸭式教育,每天做不完的作业,刷不完的题。我家娃自从上了初中后我再也没见他笑过,除了做作业就是做作业。不过,老师不让你讲也是对的,你上去这么一讲,老师还怎么教。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仅凭一己之力估计都很难改变现状。国家好像意识到这个问题,现在有一些改革的迹象,现在考试也在有意无意地筛选不同天赋的娃娃,但是我估计没个几十年很难改变。

                    • 水拍石
                      水拍石

                      @ maie 私下里和其他家长交流了下,每个孩子都差不多11点以后睡,个别的更晚,上课有几个孩子打瞌睡,老师还让家长想办法让孩子多睡。语文就有三种不同的练习册和卷子一直在做,数学和英语作业也不少,其他副课也都有作业,老师也知道学生作业多,睡得晚,但就是不减作业。其实我觉得很多作业都是重复的,很多题对学习好的孩子太简单,就是浪费时间,但老师认为多做几遍基础更扎实。理念差异太大,确实不敢让我发言。我觉得120分的题,学生能得105分就很优秀了,但老师希望得115以上,这10分都是通过重复作业死记的知识点;我觉得这些点记住或记不住都影响不大,但老师认为这就是决胜的关键。
                      教育改革太难了,从上到下的认知差异,利益纠缠,思维惯性等,除非上面下定决心大力推动,打破各种壁垒和阻力,否则二三十年可能都不会有大变化。

                    • 网友小宋
                      网友小宋 4

                      整体很好,适用面很贴合大多数家庭,但是社会发展太快,很多家庭分崩离析,这也造就了很多不确定的结果。

                        • 水拍石
                          水拍石

                          @ 网友小宋 家庭的破离对于孩子的影像很大,单亲如果还不上心,孩子基本上就废了。

                        • S
                          S 6

                          现在发达地区好学校都要硕士以上,而且还要托关系才能进编制。
                          老师素质不行就家长自己来凑吧。

                            • 水拍石
                              水拍石

                              @ S 是的,好学校现在新进老师教育水平现在整体比较好,但以前进的老师可能有一些就不过硬。不过无论怎么样,都比乡下学校老师专业性要好很多。
                              老师一般的时候,只能家长多上心。

                            • 老何
                              老何 4

                              个人认为,现阶段能体现出教育成果的就是成绩,如果孩子有正确的三观,成绩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 水拍石
                                  水拍石

                                  @ 老何 现有结构下成绩是很重要,但一直刷题冲成绩,我觉得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后劲不足。

                                • XIGE
                                  XIGE 6

                                  与老师沟通真的太难了,尤其像我这种小地方,成绩好的思维好的都去考公了,各种学校全是当年学习垫底的人去当老师,与他们交流真的和对牛弹琴差不多,这不我想尽办法都要让儿子去北京,女儿现在也没上学,小地方的学校能少呆就少呆些。

                                    • 水拍石
                                      水拍石

                                      @ XIGE 这个事我都没敢说,太得罪人。现在的高校录取分数我没有关注过,我自己上大学时,师范类基本上分数最低。最近十年还流行民办高校毕业的在小地方考教师编制,所以对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我是比较怀疑的。我儿子小学三年级以前都是在北京上的,小学老师硕士毕业的占比都很高,而且很多是211或985的本科;但现在转到陕西后,老师学历真是不好说。对于老师自己没有学好过,能不能教出好学生,我也表示比较怀疑,但这种得罪人的话要少说。所以我觉得越是在小地方,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越重要。

                                        • 老何
                                          老何 4

                                          @ 水拍石 是的,这些年教师队伍素质越来越差了,尤其在农村,本就缺乏老师,一些艺考生考上编制后被分配教语文数学,他们自己都没有学明白呢。

                                            • 水拍石
                                              水拍石

                                              @ 老何 何老师自己接上这个话题了,我才敢说,要不担心你有物伤其类的想法。我觉得这些年教育管理整体很失败,教师队伍管理的太宽松了,高考失败上自费大学的能考上教师编制;中专毕业,大专毕业,然后上进修学校能一直混到硕士学历(中间不用去上课,就是混个文凭);活动能力强的上述两种人居然能混到副高职称。所以我觉得学校一般时,孩子的教育还得靠自己。

                                                • XIGE
                                                  XIGE 6

                                                  @ 水拍石 尤其幼儿园更惨,乱七八糟的专科生都能去

                                                    • 水拍石
                                                      水拍石

                                                      @ XIGE 包括教育管理者,绝大多数人都把幼儿园老师当哄孩子的,所以对专业技能要求较低。

                                                    • 老何
                                                      老何 4

                                                      @ 水拍石 那也没事啊,我们当年的师范生可是比县里等级最好的高中分数还要多几十分,毕业之后包分配,那是相当难考,基本功都还是可以的。
                                                      (打了一大段又删了,只留一句话吧)
                                                      学习是一件漫长而又枯燥的事情,社会/学校/家庭都要为之努力。

                                                        • 水拍石
                                                          水拍石

                                                          @ 老何 时代不同,确实差异太大,90年以前初中学的好的才能上中专,考不上中专的才上高中,那时上师范的都是智商好的。但2005年以后似乎就反过来了,去学校当老师的都是学习不好的,这两年的情况我不是很清楚,是不是就业难了新进老师的素质又提高了?

                                                • 老麦
                                                  老麦 7

                                                  有些话真要说出来的话估计会让一些人尴尬,其实他们都懂,就是无可奈何。

                                                    • 水拍石
                                                      水拍石

                                                      @ 老麦 是的,老师也知道学生写完作业都11点左右了,让家长想办法保证学生睡眠,这就是自欺欺人,家长也变不出时间来。

                                                    • 大致
                                                      大致 4

                                                      写了很多又删了。道理人人懂,处处都拧巴。无解。

                                                        • 水拍石
                                                          水拍石

                                                          @ 大致 确实无解,个人太难改变了,除非能跳出这个圈子。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