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维艰

因事在河南农村住了几天,恰逢超过40℃的高温天,突然发现农村人生活的艰辛;这打破了我原有的农村生活已经极大改善的印象。

天气预报最高温度42℃,但因为天旱,村民依然要去浇地抗旱。凌晨4点起床,十一点前回家休息,下午三点多又去地里干活。看起来似乎是躲过了中午最热的那几个小时,但在最高温42℃的天里,清晨站在户外都在流汗,更不用说干活了。

农村种地的大多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种地不赚钱,所以年轻人都不愿意种,也受不了这种苦。种一茬小麦,再种一茬玉米,除了冬天外其他时间一直在地里忙,但每亩地一年的收入不足千元。没家人只有几亩地,也就是说只靠种地每年的收入只有几千元,这还得祈祷老天爷慈悲,能够风调雨顺。为了增加收入,所以在农闲的间隔必须打零工,因此,六七十岁的老人帮人做灵活在农村就成了普遍现象。因为年龄大,且没有劳动技能,所以每天的工钱仅几十元,重体力的能到一百多。

大多数人家里装了空调,由此直观的说明农村生活确实比以前好了;但很多人却因舍不得电费而不开空调,靠风扇或阴凉降温。来客了,第一件事不是让座或倒水,而是开空调。客人坐半小时屋里还没有凉下来,但已是满身大汗,等客人起身走后,主人倒是能享受片刻奢侈的清凉了。

为了响应厕所运动,村民很多家里装了马桶。但农村没有可以直排厕所污水的小水道及污水处理系统,所以每家都在厕所旁边预埋了一个大塑料桶,等污物满了喊抽污车来抽走。每抽一次需要50元,这对于农村人来说同样是一笔肉疼的钱;同时冲马桶的水也需要钱;于是很多人家里直接砸穿了马桶底,放在原来的蹲坑上,从而省了冲水和抽污的费用。但这么做的结果是不能冲水的马桶比原来的蹲坑更恶心,粘在马桶壁上的污物离身体实在是太近了。

 

农村人依然保持了传统的淳朴和热情,客人去了总要拿出各种水果和零食让吃,但如果客人真没有眼力劲,放开肚皮清空这些零食,那主人必然要因为肉疼而行于色了。所以,农村人的人情,推让,甚至是剧烈的争吵式的礼让都成了一种形式化的文化,如果你不懂这种文化,真把推让当真诚,那你肯定会成为不受欢迎的客人。

因为收入普遍较低,所以农村大多数老人和子女分居,名为“另家”。分居不仅意味着分开住,同时也意味着经济的独立,由此导致了很多老人到了七十多岁还要靠体力活自食其力。这种模式导致亲情之间较淡漠,尽管有多个子女,但很多老人依然住在最破烂的院子里,过着最清苦的生活,回归自然以颐养天年。而子女因为年富力强,且有一定的劳动技能,所以生活普遍较好。同时有一个悖论,即子女越多,老人晚年生活可能更清苦,因为老人有义务给每个儿子造房娶妻,孩子多老人自然负累重。

自家老人住在最破的院子里,并不影响自己嘲笑和说教他人不孝顺,于是嘲笑和说教也成了农村文化的一部分。这和前面说的礼节性热情构成了我这次对农村文化的主要印象,完全不像想象中美好。

当然,农村这种文化并不是说农村人性恶或虚伪,我认为只是因为贫穷。经济拮据,又要保持礼仪,及一定的攀比,因此形成了扭曲的虚假。这种虚假对于喜欢直接的城市人是一种挑战,因为入乡了却不随俗,很容易被村人嘲笑。

同时由于信息的匮乏,农村人也好讲大话和空话;这和因经济拮据而形成礼节性热情是逻辑同源的。

 

在经济上和精神上,此行给我的感受是农村人都是匮乏的,由此导致了农村人生活的普遍艰辛,及老年人生的普遍凄惨。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 acevs
      acevs 6

      写的写实。
      之前看一个乡村老年养老院纪录片 感觉也挺惨的,没有城市那种只有少数人可以申请入住的公立的好。
      之前看就是上海不同地区的养老院,福利水平都是不同的,有的人甚至想在那些福利好养老院附近住下来,伙食又便宜又好对外开放。
      还好现在只是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

        • 水拍石
          水拍石

          @ acevs 在城市只要有钱,服务是多元的,有些养老院甚至像公园一样。但在农村,因为大家都穷,所以很多服务从根本上就无法存在。希望以后经济会越来越好,带动着农村进一步富裕起来。

        • 老麦
          老麦 7

          低收入人群比例还是很高很高的

            • 水拍石
              水拍石

              @ 老麦 你们发达省份应该城乡差距不明显,中西部城乡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社会形态。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