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吃烧烤,周围桌很多人聊股市,且都是盈利的,知微见著牛市真来了。
今天A股成交额3.14万亿,是A股第二次成交额破3万亿,同时上证指数也到了3883点的十年新高。
股市走牛,出乎绝大多数人的预料,因为经济面当前并不是很强,怎么看也支撑不了一次大牛市。尽管常说股市是经济的先行指示器,但现在无论怎么看都不像经济要腾飞的样子。如果现在有人跳出了说经济增速要保8争10,大家一定会觉得他是疯子。
大家都认为股市不应该走牛,但现实偏偏是牛市已经来了,因此很多人将这次的牛市称之为“水牛”。之所以称之为水牛,就是觉得这波牛市不是由经济基本面驱动的,而仅是由躁动的资本驱动的。就我个人而言,我赞同现在的牛市是“水牛”,但同时我认为这波牛市可能会成为一个“大水牛”。用指数衡量,我认为上证指数起码会到4700—5000点之间。这篇文章便是陈述为什么我觉得这波牛市是必然的,且至少能到5000点左右的逻辑。鉴于主题,所以对于板块热点及个股我就不说了。
牛市的成因
一句话概括,之所以有这波牛市,是因为我国需要有这波牛市,8月份不来,9月份就会来;2025年不来,2026年就回来。
我国社存余额已经近300万亿,2024年GDP达到135万亿,而在这波牛市前股市总市值仅为80万亿左右,相比于美股,无论是市值相对于GDP的比例,还是市值相对于社存的比例都严重偏低,股市具备转牛的资金条件。巨量的社存是保证这波牛市能来来临的必要条件;而国家和资本的双重渴望是牛市的充分条件,因此牛市来临只是迟早的事情。
一、从国家层面来说
原来由消费和出口双轮驱动的经济增长,目前只能靠消费,原因是出口受国际环境影响难以显著增加(大国博弈、全球经济疲软等),而消费潜力巨大(我国消费对GDP的贡献远低于主要经济体,且居民消费率较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仅消费而言,我国目前面临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双收缩的困境,目前政府消费扩张的潜力有限,而居民消费的潜力巨大,所以政府要刺激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潜力有限的原因是目前税收增加困难,主要原因是自疫情以来持续调低增值税率及减费,而土地出让金等非税收入近年受房地产萎靡而严重缩水,目前要扩大政府消费只能扩大赤字,所以政府比较谨慎。后续看,短时间房地产市场很难重回繁荣,因此政府只能增加税收,从而将原来的税收和非税收入两条腿变为更加合理的主要依靠税收收入。在目前中国的税收结构下,我认为增加消费税的难度比较大,因为这会进一步约束消费;因此征收财产税可能是最佳的选择,比如遗产税(中国是当前主流经济体中唯一没有遗产税的国家)、房地产税等。同时提高部分优势产品的出口关税,或取消原来的出口退税也是有效举措之一。但是征税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国家在实际调整完税收体系之前并不能大手花钱。目前唯一能够调动的就是居民消费,比如提高消费率,甚至是鼓励居民用存款来消费。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居民消费率近年的峰值是2020年,之后的这几年一直在下降,所以鼓励居民重拾消费意愿,从而驱动经济增长的回归,这是当前的主要政策发力点。
要鼓励居民消费,就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但现在宏观经济并不是很好,为了应对意外居民就会天然的具备储蓄倾向。要打破这种保守的消费意愿,就要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这些措施包括完善全民社保、完善教育和生育补贴等,但这些对于居民的钱包来说并没有明显的改善。要让居民彻底有信心,甚至是信心膨胀,就要让居民相信自己钱包鼓了。以前提高财富效应的主要抓手是房地产,房价越上涨居民越敢于消费,但现在房地产熄火了,要重新找个能滋生财富效应的蓄水池,唯有股市,于是国家便持续的维护股市稳定向好。
二、从个人的角度看
我国社存已经逼近300万亿,而居民存款也已经突破了160万亿,这么多钱趴在银行账户上不动也是浪费,总要找到合适的投资点。对于居民来说,目前显然不是投资房地产的好时机,实体经济也同样如此,因此唯有股票等资本市场是最佳选择。
三、综合来看,目前A股具备走牛的条件
1、目前A股整体估值偏低,有向上修复的空间;
2、随着产业升级、产业扶持、国企整合等,A股目前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普遍低估,具备吸引国内外资本的引力;
3、纵向的看中国宏观经济相比于以前增长潜力是走弱了;但横向的和欧洲、东南亚国家等相比,优势反而是上升了;因此更具和美股同台竞技的能力;
4、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逐年提高,中国市场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也逐年提高,在此情况下中国有必要和动力进一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让全球资本进入,从而进一步加深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融合;
5、随着中国经济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是资本输出国,且居民财富储蓄也很充足,具备做大国内资本市场的财富条件;
想和事实之间的距离
以上大多讲的是我国希望迎来牛市的想法,但想法并不等于事实,如果想法等于事实的话全球各国的股市都将迎来大牛市。除了想法外,我国工业产值份额独步全球,多个工业产业技术和产能都几近垄断优势,互联网和AI等服务业近年也具备了国际竞争优势,同时人民币国际化、我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深度等近年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在经济和金融政策上我们也持续朝着开放在努力。按美元算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按购买力算是第一大经济体;同时我国也是仅次于美国的进口国;随着东盟、一带一路等区域性经合组织的发展,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一直在加快。
因此,我国无论是在内部资本积累,对外的政策开放,国际间的互动,还是经济和政策对世界的吸引力方面,都具备了催生股市走牛的可能。且我个人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对外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参与国际事务进一步主动,我国股市有希望迎来一波长牛。
牛市并不是对消费的简单诱导
有人认为政策催生牛市,然后诱导消费,等牛市走了,财富没有积累起来,反而是花光了。对于这件事,我认为如果是疯牛,比如去年9.24的牛市,来的快去的也快,确实有诱导消费的嫌疑;但如果是长牛,比如持续五年、十年的牛市,持续创造财富,那就不是简单的诱导消费了。牛市消费、消费推动生产、生产繁荣推动劳动和生产资料升值、从而有更多的钱来消费和投资,这就是一个正向循环;由牛市推动经济,并最终由经济推动牛市。
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现状有没有产生长期牛市的基础?我认为如果控制好牛市的节奏,不要让赚快钱成为市场主体认知,那么我国是具备长牛条件的。比如今年底将股市推到4300点,以后每年推高500点左右,用四到五年完成股市财富效应和消费意愿的双向催生,再以后经济和股市就会进入自生的正循环状态。
当2003年房地产被确定为支柱性产业之后,我国房地产迎来了急速发展,到2019年之间大概17年,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积累。如果股市运用得当,我认为可以是继房地产之后的下一个支柱产业。
在此,很多人可能会咒骂,股市能成为产业吗?不是收割韭菜吗?但事实是金融确实是一个大产业,以美国为例,金融业直接贡献了美国GDP的8%以上,其金融衍生品深入到全球经济,赚取的利润更是难以统计。如果中国的金融业能够冲击美国的全球地位,那么必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并给居民带来巨额财富。
由此,我觉得催生牛市并不是简单的权宜之策,而应该提高到金融改革的高度上来。
其实长期牛市还有一个潜在的利好,那就是通过股市上涨带动国有资产增值,从而解决现有的债务问题,和将来的公共预算问题,而这都和二次分配息息相关。
变革的阵痛
当房地产被确定为支柱性产业之后,很多人的认知是其掏空了6个钱包,让一代人成了房奴。但换个角度看,有一定经济基础,提前搭上这趟快车,并有慧眼进入炒房市场的人,他们可能很早就变成了中产。因此,同样一个政策,对不同的人来说就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有赞美的,也有咒骂的,关键在于有没有认知和顺应这一政策。总的来说,房地产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无法否定的正面作用,但同时它也加大了财富分化,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股市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迎来持续的牛市,比如像美国那样持续20年的牛市,那么对于现在没有资本上车,或者一直不愿意搭上这趟快车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就会变得相对贫困。到此,这个问题就变成了总量增加,和分配失衡同时存在的两个伴生问题。
资本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就是给这种情况准备的,所以税制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如果能够在增加国民财富的同时,控制贫富分开的趋势,那么将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状态。但从事实来看,这只是一种幻想,因为当前的世界经济结构下,资本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为了对抗的流失,各国都在降低财产税和所得税,比如美国,贫富分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追求共同富裕,房地产市场改革已经催生了一次贫富分化,如果金融市场改革再催生一次,那这种结果显然是与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但就像邓小平所说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个人认为还是先应该解决发展问题,再解决分配差距问题。
展望
美国目前已经面临的问题,比如产财税、遗产税等不得不变相降低,从而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和关税掠夺等反自由市场政策的出台,可能都是以后我们将要面对的问题。好在我们具有后发优势,可以总结他们过去的教训,也可以借鉴他们现在和将来的经验,从而使我们自己的政策更加平滑。同时我们具有集体经济这一天生的结构优势,这对于拉平贫富差距、增加社会福利、保障公共支出等都具有压舱石般的作用,而这正是当前北欧国家正在努力的。
由此,我认为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并不悲观,从长远看反而是潜力无限,在10到20年内具备总量挑战美国的可能性。从更长远来看,我国也具备从经济模式、政治主张、文化形态等多方面引领全球的可能。所以,对于短期的经济政策和策略我们不应该太灰心。反而是,不理解,不参与,才有可能真的与之错失。
我个人相信牛市会来,也相信我们都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