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特殊津贴为什么定这么低

评论4字数 1466阅读模式

生活中经常会见到有些人个人简历中写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仅这一句话就让人肃然起敬,原因无他,能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必然是某领域的顶尖人才

国务院特殊津贴为什么定这么低

对于国务院特殊津贴我一直认为是国家对于尖端人才的经济补助,因为能获得该津贴的人才绝大多数都处于“体制内”,而体制内工资算法比较固定,很难从工资上反应“人才”的价值,而津贴刚好弥补这一制度的不足。以前我仅关心了国务院特殊津贴这一称号所代表的荣誉性质,以及其所隐含的“人才”属性,一直没有关注过津贴本身。今天一时兴起,想看下该津贴到底有多少钱,但查询后却让我大吃一惊,不是因为太高,而是因为太低。

据网上资料,国务院津贴2004年以后对新享受的人给予一次性20000元津贴,并于2009年以后给予每月600元津贴(此前为每月100元)。

每月600元以现在的收入水平来看确实太低了,对于男性来说可能连吸烟的钱都不够,而能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正常工资应该会大于1万元,也就是说津贴只占工资的6%以下。这一金额很难体现“人才”的稀缺性,仅能起到其荣誉属性。

再看相关的规定,其精神为“定位是荣誉性的,以精神激励为主,适当给予补贴”,于是释然,该津贴本来就是荣誉性质的,而不是纯粹的经济激励。

尽管如此,我个人认为对于顶尖人才和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应该给予更高金额的津贴,比如每年12万以上。因为截止目前为止我国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大约为21万人左右,即使每人每年享受12万元津贴,总额也仅为252亿,相对于国家财政来说并不多。

附录:

国务院特殊津贴评选标准

第一,政治标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模范履行岗位职责。

第二,资历标准: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第三,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2、长期工作在工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第一线,有重大技术突破,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地区经济发展;或在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中业绩突出,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行业技术进步和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

3、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学术造诣高深,学术成就卓著,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是学科领域带头人;或取得较多的科研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公认,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

4、在技术研究与开发中有重大发明创造、重大技术革新或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成绩卓著,对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是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6、在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领域,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科学理论依据,具有特殊贡献的人员。

7、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事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所创新的教育理论或教学方法,经省(部)级以上的教育行政部门鉴定并普遍推广,成效显著并为同行所公认。

8、长期工作在防病、治病等卫生工作第一线,医术高超,多次成功地治愈疑难、危重病症;或在较大范围多次有效地预防、控制、消除疾病,社会影响大,业绩为同行所公认。

9、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领域,成绩卓著、享有盛名,是本领域的带头人。

10、在教练执训工作中成绩卓著,为发展国家和地区体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职业体育教练员。


①网上没有找到目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具体人数,但找到了2010年的准确数字为16.2万,此后每年新增约4800人左右,据此推算截止目前这一人数应该子啊21万以内。我国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终身制,所以总数可以简单相加。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