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感

前路远

近期事情较多,情绪较低沉,同时缺少时间和心情,所以有差不多一个月没有更新博客。 其实说时间少,情绪低沉都是不恰当的;时间还是有大把,只是缺少了有激情书写的部分;情绪也算稳定,只是少了能随时间奔涌而出的部分。不知道是我的消沉闭塞了我的感知,从而让我觉得世界也沉闷;还是环境中本就充斥着大量的负面情绪,从而使我消沉;总之,今年的我情绪似乎比大感冒的几年更低迷。 情绪并非有感而发,经常会莫名其妙的降临,因此对我来说情绪更多的是内在的,而非外因的。一直奢望把情绪控制成一条水平稍向上的直线,但实际上情绪一直类似于大A的曲线,震荡不断,且走向一直让人失望。   大A今年5月份小膨胀了一把,顺带把我...
阅读全文
偶感

工作的意义

我问朋友Y,“你感觉现在的工作有意义吗”? Y回答,“感觉意义不大,尤其对人类发展这种大命题来说,基本上是无贡献”。 我接着问,“既然无意义,那你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Y回答,“工作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我接着问,“假如你年薪百万,从现在到退休还有20年,那一次性给你2000万,你会不会放弃工作躺平”? Y回答,“好像也不能,如果完全不工作的话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好像也没有更有意义的事情了”。 我接着问,“既然工作没有意义,只是谋生的手段,已经给你2000万了,为什么还要工作”? Y思考后回答,“或许可以分500万出来,资助我的同事,让他们更专注的工作,自己探寻更有意义的人生”。  ...
阅读全文
偶感

我的术与道

这个题目很大,但却只能从微末事例着手,希望看客能够观微知著。之所以抛弃宏大的纯理论叙述,仅是因为我越来越发现自己无法驾驭那种叙述的语言及逻辑架构。曲径通幽,本身就同时包含了术与道。   理财 理财对我来说目前仅是买股票,之所以用理财而不用炒股,只是因为炒股太过于烂俗,而理财似乎更高大上一些。但从交易的难易程度和参与人群的广泛程度来说,炒股都是最常见的理财方式。 我前后三次,跨越十几年进入股市,前两次炒股方式和大妈抢便宜鸡蛋差不多,仅有这次才琢磨出一点章法,有了自己的原则,而不是跟着消息、他人意见等去炒。 在这次炒股中有两位朋友对我帮助很大,我常听取他们的建议,我暂把他们称作Y和Z。 ...
阅读全文
偶感

学会弃书

最近两次弃书,而以前我基本上是不中途放弃的,即使再难啃的书也会把它坚持读完,即使读完了还是一知半解。之所以弃书,是因为受他人建议,知识是无限的,只需要学习你善于学习,并会让你快乐的知识就行,而不用强迫自己学会所有的东西。以前不弃书的原因是,我一直认为越是读不懂,越是有阅读困难的书,其讲的内容越是自己知识结构所欠缺的,因此越需要阅读,而读懂后收货也将越大。但现在返回来看,原先的坚持似乎是错的,人和人都不可能学会所有知识,那么强迫自己接受自己难以接受的知识,这是低效的,甚至是对自己知识体系稳定性的摧残。 最近弃的书有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这本书读的让我想吐,只有一百多页的小册子,我读了...
阅读全文
偶感

中年

人到中年,却不愿承认自己已是中年,这是绝大多数中年人的共同心态。为什么不愿意接受自己已到中年的现实?除了对青春的眷恋,无法界定“中年”的定义可能是另一个原因。那么什么是中年人?我认为智力和体力的退化,加上对外界好奇心的退化,共同塑造了中年人。   后浪 只有被后浪推到沙滩上,才知道自己是前浪。 前段时间听同学说,他家孩子上学校六年级,已经考过了C++国家计算机二级,顿时觉得自己衰老了。想当年上大学时,我并没有考过国家二级,仅考过省二级,这是毕业的必须条件。现在退化到连一个静态博客程序都不敢尝试,只能看着博友的飞速博客眼热。 前两天听到一个更惊讶的消息,一个四十刚过的朋友要给他的儿子结...
阅读全文
偶感

人的三次死亡

清明,又是一个缅怀的日子。很多人选择回乡祭祖,但更多的人只能在遥远的异乡城市十字路口祭奠。 对于回乡祭祖我是赞同的,这不仅祭的是祖,还有对共同的文化和归属感寻根。但对于在城市十字路口烧纸钱我是反对的,自己一直在不同城市之间穿梭,逝去的亲人怎么能够跟上自己奔波的脚步。如果他们永远停留在了享乐之地,而你在遥远的他乡,在闹哄哄的十字街头烧的纸钱他们怎么能够寻觅到?有这心还不如让身处故乡的亲友在坟头帮你多烧一些,而自己将牵挂留存心头。 我的这种观点父母都知道,我从来不跟他们一起去在街头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烧纸钱,且以前反对他们去。由此,父母很担心,在他们百年之后没有人给他们烧纸钱。尽管我一直给他们说,...
阅读全文
偶感

简单与稳固

和同学相聚,都言不能喝酒了、高血压、高血糖、尿酸高、肠胃不好等,进入中年不久,但中老年人的标配病基本上都有了。同学聚会,无酒不欢,但大家身体都不允许了,所以只能浅尝辄止。但喝起来后还是越喝越放得开,喝完都说这是近期喝的最多的时候,但也只是适可而止,已经没有了年少轻狂的那种迷醉。 中年人喝酒多了一份理性,但同样也多了一份距离,无论是喝酒还是聊天都保持着让大家舒服的距离。   最近第二次收听王东岳先生的《中西方哲学启蒙课》,在这个讲座中王东岳反复提及他的递弱代偿原理,并举了大量例子做注解。其中一个例子是,十只要产卵的母蚊子来叮你,你肯定采取防御策略,将来犯的母蚊子一只只拍死,最终有七只蚊...
阅读全文
偶感

计数人生

妻子整理衣服,翻出一条红色围巾。给我说这是她上本科时,有一次生病,怕冷,室友送给她的。我说这都二十多年了,再有这样的两条围巾我们都差不多该走了。妻子怪我为什么将一件有意义的事说的如此凄凉,我说人和其他生命一样要新陈代谢,旧的不去,新的住那?自然的事情为什么要抗拒。 妻子上大学时家里条件不好,那个室友和她比较投缘,送了她一些礼物,她基本上都留着,时不时怀念下青春。   聊完两条围巾的人生度量,我又跟妻子算了下,我们现在都过了四十,如果都能活到八十,那么: 每6年换一台电脑,到70岁时不再需要,每人还能用4台电脑; 每4年换一部手机,到80岁,每人还需要9部手机; 尽管感觉余生漫长,但用...
阅读全文
偶感

我认为

“我认为……” "停,不要用'我认为'开头,这是不自信的表现"。   “我认为……” "停,不要用'我认为'开头,你这样说是不准备为你后面说的话负责吗?"   前一种被叫停是认为发言者不自信,用“我认为”开头是一种不确定的表现,而打断者希望发言是确定的,这样以凸显发言的信心。后一种叫停是认为发言者想要推脱责任,把自己的观点变成一种不确定,这样即使错了也容易卸责。两者的核心其实差不多,都来源于“不自信”,不过前一种来源于“为你好”式的帮助发言者建立自信;而后一种多半来源于集体发言中的责任界定。 无论那种打断我都是否定的,因为在日常发言中不存在百分之百确定的答案,甚至不存在百分...
阅读全文
偶感

情绪管理

最近情绪欠佳,准确的来说是消沉。而消沉是指高兴不起来、缺乏活力和兴趣,并非指悲痛。因为最近没有任何让我情绪变差的事情发生,特别是较重大的,但情绪却莫名其妙的就消沉了。 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对什么都无所谓,对家人的态度明显变差,甚至有时控制不住的发火。就其原因,我觉得可能是近期阅读哲学、社会学和宗教的书有点多,持续时间有点长,情绪可能受到了影响。因为这些学问大多都是悲观的,即使表面上看是乐观的,也会让人产生偷窥终极奥义后的空虚感。除了这个原因外,可能是最近考虑哪些离我们较远,“有的没得”的事情较多。 大致明白原因后,决定自我调节下,停止阅读两天,感觉略有好转。今天试图玩下文明6这个游戏,结果玩了...
阅读全文
偶感

家族

家族的观念越来越模糊,以前仅有的春节集体祭祖这一维系家族的活动也越来越简化,近于消亡。   为什么家族观念会走向消亡,我常思考,但却一直找不到满意的答案。是因为大家更独立?是因为大家离家更远?是因为大家更忙?是因为大家平日共处的时间太少?还是因为家族已经不能给成员带来任何保护和利益? 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无论说起那一条都能想出反例,但无论怎么想答案似乎都在这些原因里面。最根本的原因很难探索,但结果却显而易见,家族观念正在消亡,而家族也面临沙散。   家族中绝大多数人在外地扎根,在老家没有了房子,就没有了小家,因此和家族相连的那条根慢慢就断了。刚出去的第一代或许还会偶尔思...
阅读全文
偶感

群体与群众

读冯文光译的卡内蒂《群众与权力》,总觉得应该叫做《群体与权力》。没有接触过德文原版,也没有查过英文译本的书名叫什么,纯粹是根据读社会学书籍形成的经验认为这本书应该译作“群体”,而非“群众”。 群体和群众两个词含义有什么不同,我问了百度的文心一言,答案如下。 群众和群体都有表示“许多人”的含义,但它们在使用和语境上存在一些区别。 定义: “群众”通常用来表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之外的所有人。它也可以用来表示缺乏组织或政治觉悟的人群。 “群体”则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某个共同的目标或利益而行动或思考。 特点: “群众”是相对于精英、领导层而言的,他们通常是被动地接受领导或指示。 “群体”则...
阅读全文
偶感

独立判断

甲:这事不要问你妻子,你该自己做出判断。 乙:我会自己做判断,而根据我的判断,我应该问我的妻子。   那么乙到底没有做出判断?   以上问题来源于《逻辑学导论》第15版103页    
阅读全文
偶感

人之快乐

我们把知足或满足定义为某人置身其中,而无需或懒得采取任何行动的状态。相反,行动人则急欲以一个更满意的状况取代一个较不满意的状态。他幻想着一个更适合于他的生存条件,并以实现此条件为其行动之目的。诱使一个人去行动的,通常是某些不安逸。一个完全满足其生存状况的人,不会有改变事物的动机。他既不会有希望,也不会有欲求,他会充分快乐。他不会采取行动,只是了无挂碍地生活着。 但要使一个人行动起来,单凭不适之感继而幻想舒适生活还不够。第三个必备的条件是:他预计其有目的的行为有能力消除或起码能减轻不适之感。不具备这个条件,就不可能有行动。对无法改变的事情,人不得不屈服。人必须顺从于命运。 这三者是人的行动的一般...
阅读全文
偶感

因材施教

儿子上小学六年级,这个年龄的学生已经开始调皮捣蛋,甚至到了老师都无法管束的地步。 儿子班刚好有一位这样的同学。据他描述,从四年级开始这位小朋友上课不认真听老师讲课,比较好动,且很爱找周围的同学说话。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老师不断的给他调整座位,目的是周围是不那么熟悉的同学他可能会收敛一点,但收效甚微。到了五年级,老师在多次和家长沟通也无法管束的情况下把这位同学调到了黑板墙面靠窗的角落,从此他一个人独占这个角落,离其他同学远远的。到了这个角落后这位同学无法和其他同学说话,因为离得实在太远,所以开始时不时在上课时“嗷”的叫一嗓子,以显示自己的存在。刚开始只要他叫其他同学就哄堂大笑,到这个学期大家已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