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这事不要问你妻子,你该自己做出判断。
乙:我会自己做判断,而根据我的判断,我应该问我的妻子。
那么乙到底没有做出判断?
以上问题来源于《逻辑学导论》第15版103页
我的看法
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分两种情况:
1、乙的判断是基于对妻子以往的依赖,遇到难题还是只想到了妻子。这种处于习惯的行为我不知道是不是经过了判断,如果习惯不需要判断的话,那么可以认为乙还没有经过自我判断。
这种情况下,排除乙问妻子的选项,让他必须给出一个不同的选项,如果他能给出一个他自己满意的,那么我觉得他很可能就是一种习惯性的依赖。
2、他真的思考过,但他判断妻子的选择肯定比他的更好,从而选择相信妻子,那么我觉得他是判断过的。
这个场景出现的频率其实很高,比如“我问问我妻子”,或者“我问问我爸爸”,“我问问领导”等;在这种场景中回答者到底有没有做出判断,是我引用这个问题的思考点。如果上面的乙真的没有经过判断,又回答了“我应该问我的妻子”,又假如这个乙和我们至亲;那么我们要不要像甲一样让他自己做出判断,又如何让他学会做出判断。
最后,以乙这对夫妻为例,两个人都有主见,真的比只让一个人做判断会获得更多的幸福吗?
一个团队呢?
更大的集体呢?
这篇帖子太简单,我就不一一回复大家了。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4F
非常不喜欢这样的问题。
这也不是逻辑问题,而是语言问题。
不过找维特根斯坦的理论,一切都是语言问题。
用日常语言做逻辑推演,就得面临语言的不确定性问题(歧义)问题。
对了,分析哲学这一派,试图用逻辑来解析现实,甚至试图以逻辑为根基建立语言,都是失败了的。
现在的人能做的,就是在他们的失败实验中,拣拾一些不那么失败的东西。
读逻辑,千万别陷入这样的问题中。什么白马非马之类的。这个世界的所谓现实,说到底,是各种约定俗成而已。各种哲学争论,也只是哲学家间为达成约定的“谈判”过程而已。即便哲学家们有了共识,到时候也得跟其他学科再去谈判,甚至得跟我们这种普通人再次谈判……
无中生有。
3F
这里需要区分:判断行为和判断能力是不同的。乙做出了判断行为,但其自身并不具备独立判断的能力。
独立的判断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从一次次正确的小选择中获得自我认可,强化自我选择判断的能力。
B1
@ 拾风 你这个认识好,将能力和行为分开看完美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2F
我觉得有,他选择问他妻子就是通过他的判断,虽然与甲的建议相反。
1F
判断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