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2023年10月CPI同比转负及可能的通货紧缩

61字数 3651阅读模式

今天刷知乎,看到一大群自媒体在讨论国家统计局刚公布的十月份CPI同比数据,认为CPI转负意味着通缩来临。悲观情绪跃然字里行间,更有满篇常识性错误的文章在论述时夹杂着大量的煽情性描述,将讨论通缩的可能性转到了持续通缩后的悲惨景象中。对于技术性讨论我很乐意参考相悖观点及论述方法,但对于打着讨论技术的幌子而制造情绪以迷惑读者,从而吸引流量的做法我是打心眼里反感的。

简单来说,对于这个话题,我认为应该将讨论当前我国是否面临通缩的可能性,及持续通缩的影响分开讨论。前者是一个技术性预测,后者是基于过去事实经验的情景描述;前者可以讨论,后者是资料的罗列,没有讨论的必要。

关于CPI同比数据问题,国家统计局给出了解读,我从官网上摘录一段,如下。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23年10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进行了解读。

  CPI略有下降

  10月份,受天气晴好农产品供应充足、节后消费需求回落等因素影响,CPI略有下降。

  从环比看,CPI下降0.1%。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3%转为下降0.8%,影响CPI下降约0.14个百分点,是带动CPI环比由涨转降的主要原因。食品中,10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晴好,农产品供应总体充足,加之节后消费需求有所回落,鲜活食品价格大多下降,其中鸡蛋、猪肉、鲜菜和水产品价格分别下降4.3%、2.0%、1.9%和1.4%,均呈季节性回落,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13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2%转为持平。非食品中,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国内汽油价格上涨1.8%;节后出行需求回落,飞机票和旅游价格分别下降7.7%和0.3%。

  从同比看,CPI下降0.2%,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降幅扩大。食品价格下降4.0%,降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75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30.1%,降幅扩大8.1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55个百分点;鸡蛋、牛羊肉、鲜菜和食用油价格也下降较多,降幅在3.5%—6.4%;鲜果价格由上月下降0.3%转为上涨2.2%。非食品价格上涨0.7%,涨幅与上月相同,影响CPI上涨约0.57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工业消费品价格下降0.1%,降幅收窄0.2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价格由上月下降1.2%转为上涨1.8%;服务价格上涨1.2%,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旅游和飞机票价格分别上涨11.0%和5.1%,涨幅均有回落。

  据测算,在10月份0.2%的CPI同比降幅中,翘尾影响约为-0.2个百分点,与上月相同;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略有回落。

上面摘录简单总结下,就是10月份我国CPI同比下降0.2%,者主要是因为食品和能源价格同比下降引起的,踢出这两者后核心CPI同比上涨0.6%  。对于这一解读我认为没有丝毫问题,简单明了,就几行干巴巴的数据,也看不出有什么技巧性选择陈述。

但网民的讨论却完全和官方不同,悲观情绪像冬风一样让人冷彻入骨,原因何在?

小议2023年10月CPI同比转负及可能的通货紧缩

2023年过去的10个月中有6个月CPI环比为负,这是明显的通缩信号(引用网络观点)。

小议2023年10月CPI同比转负及可能的通货紧缩

和2022年相比,2023年物价同比一直处于收缩状态,这是经济不景气的直接反应(引用网络观点)。

上面的环比和同比数据看起来似乎真支持了网络观点,这也是很多人深信不疑的原因所在。但问题在于条件和结果之间真有必然关联性吗?无论是CPI的同比下降,还是环比下降,真的就预示着经济收缩就要来临这一结果吗?这是网络言论片面的关键原因所在,也是绝大多数读者被误导的原因所在。从历史数据看,CPI收缩并不意味着经济就必然要收缩,CPI转负只是经济可能收缩的一个特征,但它不代表经济必然收缩。将可能性替换成必然性,这是自媒体的管用手段,也是一些不能明辨是非或有意歪曲的媒体惯用的手段。

 

CPI转负的原因很多,比如前期基数太高,比如食品的大丰收,比如石油的大发现或替代品的大发现导致的价格下降,比如外部原因导致的需求变动等;不考虑前置条件,仅看结果数据没有丝毫意义;基于这一数据大肆渲染就是耍流氓。

结合今年我国CPI相关的实际情况来看,导致CPI降低的原因可能,但不限于有以下原因:

  • 疫情期间生产受限,导致价格畸形上涨,且波动较大(管控下市场价格机制是失灵的,物价通常会偏高);
  • 今年风调雨顺让农产品大丰收,从而价格降低;
  • 国际油价及其他能源、矿物等价格在供应稳定后都有所下降;
  • 房地产处于周期性下降趋势中,且降幅比较明显;
  • 通信等受政策调控影响,正在持续降价中;
  • 生产扩大,受供需关系影响价格下降;

以上只是我能随心想到的原因,如果有空细查资料应该有很多这样的影响因素,但这些因素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为什么我们要恐惧它呢?为什么要恐惧由此而会引发的经济萧条呢?

 

小议2023年10月CPI同比转负及可能的通货紧缩

上图是我将基期调整到疫情前的2018年,然后计算的2022年和2023年CPI同比数据,看这张图2023年和2022年的走势分化其实并没有第二张图那么严重。且在5年中CPI上涨了8%-10%,这一涨幅为什么大家还不满意呢?为什么还要担忧呢?真是很奇怪的心理。

拉长时间就会消除数据波动,尤其是疫情期间的非正常波动。通过上图是否可以这样解读,2023年前三个月CPI同比涨幅较大是因为前期基数太低?当然这只是一个提法,CPI季节性波动较大,很难选择不同月份进行涨幅的比较。如果要比较,我觉得选择过去二十年的数据,计算下每个月份的变化均值,然后研究具体月份的偏离值更有意义,如果偏离太大说明可能存在问题。对于2023年的同比数据,我认为把基期再往前提,比如2012年,这样才更有利于消除疫情期间的月份之间的偶然大幅波动影响。但我数学很渣,且不用运用统计分析工具,也没有这么多时间,所以这种尝试目前我还无法进行。

 

上面这一大段都在说CPI这个指标的意义、影响因素及其统计方法问题,下面说说这个指标和经济关系,这样更有利于分析CPI转负和经济可能收缩之间的关系。

  • CPI的货物篮子是不断调整的,跨期太远其指标的含义可能不同;
  • 和CPI最相关的因素应该是货币存量,而不是经济总量;
  • 汇率会影响CPI;
  • 外部因素导致的货币偏好和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会影响CPI;
  • 投资和消费偏好也会影响CPI;
  • 外贸政策和结构会影响CPI;
  • 货币政策会影响CPI;
  • 大宗商品的国际价格会影响CPI;
  • 政策会影响CPI;
  • 天气等自然环境会影响CPI;

我一下子能想到的就这么多,尽管不全面,也不严谨,但可以看出CPI和经济总量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从历史经验看,短期的通缩并不一定是坏事,如果前期因负面影响基数太高,那么CPI的适当收缩还是好事。另外在历史上CPI收缩并不一定会引起经济总量的收缩,只是部分时间有伴生关系。最后,在信用货币普及,尤其是经济学上的凯恩斯学派引领风向以后大众形成的2%左右通胀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认知到底对不对,这一点我认为也值得商榷,为什么轻微通胀就一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最后简单总结下我对10月份CPI同比转负这件事的看法。我不认为现在我国已经转入了通缩,同时我也不认为轻微通缩就会对经济总量造成损害,尤其是在三年疫情后大众缺乏消费能力之时。

2020年11月,在疫情的第一年,CPI增长幅度持续降低,网友全讨论疫情负担及财政刺激后可能发生的通胀问题,我在此时写了一篇博文《结合2020年前10个月CPI情况看后续通货紧缩风险》。那时我和所有国人一样都处于中国高速发展的惯性思维当中,认为总量高增长下适当的高通胀是好事情,因为这符合经济学家和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金融改革后的事实结果。在文中我担心CPI持续的收缩会让我国的经济增长失速。

经过三年的疫情,我国经济增长实际降速了,且无论从投资还是消费,或者从内销还是外销来看,再或者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信心来看,今年经济都将承压。在这种环境下,我改变了两年前的观点,认为高通胀已经不适合我们现在的经济形势,降低投资与消费成本,才是有利于促进内需和生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方向。

在CPI多次同比负增长之后,我担心的不是通缩,而是在不久的将来可能面临的显著的通胀(同比持续大于3%)。从2020年以来,我们的货币存量增长很快,这些钱大部分变成了银行存款,成了高能货币。积累的财富总要获利,一旦这种获利需求释放出来,大家的投资期望改变,那么将迎来定价的高泡沫,通胀随之而来。简单的说,此时我们应该提防的是可能的通胀,而不是通缩。

 

无论是通胀还是通缩,最根本的和货币存量相关,但同时和经济总量相关。在通缩(或通胀)和经济失速双杀的可能性之下,我们如何拯救经济?是用有形之手直接注入需求,从而增加产出;还是用无形之手调整公众的信心,从而让经济自我恢复?我比较赞同后者。那么如何恢复公众对经济的信心?我比较喜欢老子的那一套。

具体怎么做,我是半吊子,不懂也不敢胡说。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评论  6  访客  3  作者  3
    • 拾风
      拾风 5

      上次看到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比较认可,说没钱国内的居民负债率已经超过60%,居民端已经无力再举债,如果要继续发展,只能从过去的靠居民端加杠杆推动消费,转为国家加杠杆推动消费和维持居民收入增加,用3-5年的时候修复居民负债表,才有可能重新推动经济良性增长,但这3-5年如果外贸扛不住,大概率就会陷入日本过去那样,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来修复居民负债表。

        • 水拍石
          水拍石

          @ 拾风 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居民,资产负债率都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但现在网上对隐性债务的估算文章层出不穷,到底总债务规模有多大我也弄不懂,但我认为政府债务在百亿内,也就是一年GDP以内,政府债务都不是什么大问题,这是相对于国际债务水平对比而言的。现在根据已知的数据看,中央和地方债务,加上城投债,距离这一数据还有较大的空间。至于居民债务我认为更不是问题,中国人习惯储蓄,居民存款比率一直冠绝全球,政府一直为居民不花钱而发愁。对于你说的我国居民负债率超过60%的数据我没有查到,也不查了,但相对于欧美日80%左右的居民负债率,60%显然也是比较低的。我国居民负债最大的应该是房地产,如果房地产不崩,则这一负债就没有风险。我觉得现在的最大问题是怎么提升居民信心,从而激活经济。信心不恢复,经济进入不了上升通道,后面都不好说和经济有关的话题了。但经济的复苏和环境有关,这个不懂,就无法说了。

            • Tim
              Tim 4

              @ 水拍石 居民负债率可以从央行信贷收支表里看到,住户存款余额截至10月底大概是134万亿,住户贷款余额大概是77万亿,粗略的计算两者相除是57%,但这里面有个结构分化的问题,存款在人群中的分布标准差可能非常大(之前看过一个招商银行的年报分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6203362410980021&wfr=spider&for=pc),说白了贫富分化太大,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普通民众的负债率可能高于平均水平,加上现阶段投资的资本回报率很低(未来也不会高),大额消费受制于未来收入预期不稳,外需又遭遇贸易战,真的难言乐观,想让大伙加杠杆还有一个方法,把政府主要只能从投资型改为服务型,加强社会保障,保证居民的生存权,把能活着这个底线兜起来,消除后顾之忧

                • 水拍石
                  水拍石

                  @ Tim 贫富差距大,金字塔型社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负债率的说法比较复杂。目前常见的文章里说的负债率有存款负债率、居民负债率、资产负债率(家庭负债率)等,好多报告里只说负债率大多数人都分不清是那个负债率。按你上面的数据,存款负债率是57%,我刚看到居民资产负债率是12%,这两个数据其实都不算高。但对于不同收入群体的具体资产负债率和居民收入负债率我没有查到,不知道哪里有权威数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没有详细研究过,只关注过收入数据,负债和资产数据都没有关注过,不知道有没有五等份等数据。你上面那片文章我看了,报告应该不是招行出的,是自媒体引用了招行的存款数据自己写的,这篇报告里有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忽略了居民的存款偏好。以我周围的小样本为例,大多数人都把主要存款存在工农建,其他行大多作为支付账户,也就是小额账户,这样就会导致其他行小账户数量偏多。当然这只是一个思路,具体是否有这种影响也不得而知。当然数据如果有心查询,慢慢总会收集到,我们也不用太关注具体的数据,下面大概说说对未来经济的总体看法,这是我们共同关注的地方。
                  现在的经济基本面我觉得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上来看都算很好的,产业类目齐全,发展水品历史最高,国内人力、资金充裕,富裕及高收入群体已经形成,这些都是有利的因素。不利的因素也很多,比如你说的贫富差距大,比如拾风说的权力寻租严重,比如国际形式严峻等,但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基于这些现象后面的预期,大家看不到改善的预期。外部形式部分不可控,因为是多边的,但国内环境应该是可控的,为什么大众对国内因素预期同样这么悲观,这是我认为的问题的根本。
                  预期改不了,大家就不敢放开手脚生产和消费,经济自然起不来。政府怎么给大家信心,我觉得也不止是保障的问题,因为目前的福利保障是历史上最好的。为什么在福利最好的时候,公众的信心却这么差?这个问题不知道答案。
                  经济不景气,所以公众没有信心;公众没有信心,所以经济不景气;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因果倒置,我个人赞同后者。

            • sagrre
              sagrre 5

              虽然我本科也学了相关的知识,但是看起你的文章还是很生疏,你这写得太专业了,个人博客里的经济学家了。

                • 水拍石
                  水拍石

                  @ sagrre 过誉了,只是喜欢,所以忍不住是不是说两句。但这两年学的越多越不敢乱说,总觉得没有底气,怕说错。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