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不知道能更新什么,每想写总找不到合适的话题,于是一直停滞于准备更新的状态。突然感觉到一种思维枯竭的无奈状态,最且贴的词应该是“才尽”,但想来只更新个博客,从来没有过“才”,所以标题选了“材尽”,废材也被用光了。
之所以一直没有合适的话题,与其说是思维的枯竭,不如说是心态的萎缩,对很多话题都突然失去了兴趣。比如:
购物不值得花太多精力,更不值得晒;
生活平淡,没有值得分享的事件;
对热点事件的讨论视角大多不合流,容易被怼;
读书是一件私人的事情,兴趣、观点差异都很大,心得分享的意义很小;
理财也是一件私人的事情,他人可能更关注结果,而非过程;
缺乏天赋、缺乏兴趣、也缺乏积累,从而写不出构思严谨的大文章;
不会任何专业技术,写不出技术分享文;
……
这就是一种废材的心态,突然就从自己不知道一些事情,转变到了自己似乎完全无知。但这种“无知”的认知并不代表颓废,自我感觉最近心态还是比较稳,也比较积极,精神松弛度要比前几年好。所以,我更认为现在的心态更像鸡汤说的“空杯”状态,但却不知道该装些什么进去,也不知道什么时间才能有东西装进去。
之所以有这种心态,粗略思索了下,可能和以下情况有关。
最近我和妻子双方的老人都出现了一些因衰老而导致的明显“老”的症状,尽管没有造成迫在眉睫的精神压力,也没有带来经济上的压力,但看着老人对抗着必然衰老的焦虑和无助,似乎自己也沾染了暮气,被传染了这种无助。
今年小生意一直不好,大概率亏损,尽管已经有心理预期,对这些经济损失也不是很在乎,但这种向下的预期和实际却难免会影响心态,造成负面的情绪。
股市最近两周指数轻微波动,但我所持股票市值却缩水明显,尽管截至目前全年依然盈利,且实现了全年的预期目标,但看着市值每天缩水依然不会由此产生积极的情绪。对于理财,所有价值投资的书都会说重点在情绪管理,以股东的心态去看待,不要在乎短时间的股价涨跌。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多少人会看着市值缩水还产生开心的感受?我觉得这一点其实和对衰老的态度一样,所有的人都知道生命必然走向终结,人生必然衰老,但当自己面对衰老导致的脆弱时,又有谁能产生愉悦的心情?理解和作为结果的情绪是两回事,理解来源于理性,而情绪更多的来源于激素的应激分泌;因此,我也认为人很难通过内心的修行彻底的控制情绪,或者说这就是理性的的局限。
和一些亲友越行越远,不是因为矛盾或冲突,而是人生的关注点越来越不同,能聊的话题越来越少,由此产生了陌生感,最终产生了孤独感。
原计划自驾新疆,或进云南然后走丙察察进藏,但因为琐事和各种放不下,也因找不到同样的闲人和志趣相投者,所以可能泡汤。自驾可能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但错过了季节,不自觉的好像失去了一年。
在所有的不良心态中,阅读似乎是最能稳定情绪的,也是最廉价和最易行的。但最近感觉自己好像理解力下降了,由此导致阅读效率很低,很多书读的慢,还可能读不懂,这又是另一种消极。但对于阅读,就像对于理财、亲友关系、人生等一样,我只能保持初心不改,历程及结果只能顺其自然。
芒格是长着两条腿的人形书架,拥有巨额财富却不爱消费,因担心身体过渡磨损而从来不健身,追求正直而摒弃焦虑,2023年去世,享年99岁。从芒格的传记及投资心得中我要学的很多,但最让我喜欢的是,“注重学习的复利,每天睡觉前都比起床时聪明一点点”。
每天都比昨天好一点点!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1F
我跟你的烦恼不太相同,我是写作话题攒了好多,但没时间写。写作主题这方面,我自己的一点小想法是:1.单纯的分享也是不错的, 哪怕是生活或情绪,我自己有时候发翻到抒发生活情绪的博客还读了老久,比如前两天看到这位博主的:ilogs.cn; 2.有时候写博客的目标不一定是要“分享”,而是“梳理”,也就是梳理自己的观察或思考,附带地有公共性(因为毕竟写出来了,起码要让读者知道事情原委、前因后果,确保论述的完整性);3.读书或观察一定会有所思想,找准一个主题写一篇,不贪多,在一篇文章中把一个想法交代清楚,至少对我来说是主要的写博客的方式;4.我自己对博客的总体想法是,写博客主要还是一件私人性的事情,自己写、自己看、对自己有用,只是附带地具有公共性。
B1
@ 川崎 关于你说的梳理,我前几年确实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关于经济和读书笔记的,都是学习后的梳理,然后再注入自己的一些所见和感悟。但今年突然发现这种二次消化的东西对别人似乎没有帮助,自己也基本上不会再返回来看,唯一的价值可能就是梳理本身,那为什么还要发出来呢?梳理的过程本身要花很多时间,注入的内容也要反复查询数据及事实,投入的精力和取得的效果之间,我觉得不成比例,所以现在梳理式的帖子也就少了。另外,AI的成熟,也是我减少梳理类文章的重要原因,我发现Ai写的比我好,这让我更加没有了分享的兴趣。
你目前博客写的很好,没有追求数量,保证每篇都是用心去写,所以每篇都保证了质量。我在你的博客里问过你,是一气呵成,还是反复推敲的写的,你说一气呵成。和你在逻辑严谨性上的差距,也是我减少更新的原因之一。我自己写博客一直比较感性,想起就写,很少反复构思,时间连续了或许还在语句和逻辑上比较流畅,如果中间被工作或其他事情打断,那博文可能就是梗阻型的。写完懒得修改,包括修改错别字,是我的缺陷,但就是不愿意反复改;觉得没有价值的东西,就没有必要求精。不求精,更觉得没有价值,所以就更不想写。
我也一直认为博客是私人的,或者说是个人的,所以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甚至有人留言反对或叫骂也不用改。但我同时也认为,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应该发布在互联网上,这样会浪费别人的时间,就像我抵触自媒体文章一样;环保从自我做起。博客的私人性和发布后的公共性之间,我认为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可能是我喜欢写,又对写的结果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B2
@ 水拍石 1.可能我用”梳理“不能很好的表达我的想法。我说的梳理是这样的活动:有一个不错的想法,或学到了一个不错的知识,把它们写出来。写作是梳理思考、享受思考、固定思考的过程。我们可能会发现,写远比想要求更高。不写,可能并不会发现自己想的并不清楚。写是一种特别重要的训练,它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一种与自己,与同行,与伙伴或与任何普通读者的对话,关键在于,把你的问题和答案清晰地呈现给你预想的读者,无论它们被设定为什么人。单纯的想更多的是内心独白和片段拼接。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梳理”或者说“写”有其独立的意义。
2.至于你说的写好博客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我确实赞同。写博客肯定要获得一种平衡。可能我们有很多话题要写,但写下任何话题,所花费的经精力与收益是否成正比?需要权衡。足够重要的、有趣的话题肯定值得。因此我之前一直有一个极大的苦恼,如何“长话短说”,压缩我的博文篇幅。不过我最终发现这似乎是不现实的。篇幅随主题而定,很难真的每篇都控制在两三千字内。但简明写作仍然是我的追求。
3.至于私人性,我的意思不是说写博客不用关心其他人的想法。恰恰相反,既然把东西公开到网络而不是放在硬盘里,就一定要考虑到公共性,因为你会有你之外的读者。写作是一种对话,必定会有预想的读者。我说的私人性指的是,个人博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共媒体,写博客的最大受益人是作者自己,作者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写清楚,发到网上,只是附带的产生了公共性。
4.写博客主要不是为了影响公众,不是为了传播思想,而是为了展现、澄清和训练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但它仍然保持了的写作的基本性质:对话。所以我觉得私人性和公共性不是矛盾的。即使你写日记,也有某种预想的对话读者——你在向什么人倾诉。
5.最后,写作的对话性质建议我们这样写博客:有确定的主题;明确的观点和论证;论述完整。我总结为,在“一”篇文章中把“一”个确定的问题说清楚:一个观察,一个心情,一个想法,一段故事,等等。我把这视为我写博客最基本的追求。相反的情况是,一篇文章写了很多主题,也没有起承转合、前因后果、论述破碎。这一方面,是真的“梳理”,对自己的思考并无推进,另一方面,要给读者造成了困扰。私人性和公共性双输。
B3
@ 川崎 1、赞同你的观点,我三四年前也是和你一样的想法,在博客中也输出了这种想法,在别人的博客留言中也有。
2、我也感觉到了你这种强迫症,2750 words本身就说明了问题,但就像你说的,控制的并不好,复杂问题很难用简短的篇幅说明白。另一方面,Nature作为顶级期刊,正文字数通常就为3000字左右,和你的2750很接近,所以我觉得你的目标是对的,如果坚信,那么还可以继续努力。
34、这两点一起说,我也赞同你的观点,博客就是互联网上的自己,得有个性,不用为了读者而不断重塑自我。博客是不用太在乎读者,有几个人读都无所谓,从这一点来看,确实和公共媒体的属性不同。如果博客只有一位非自己的读者,那么和现实中的一对一对话场景就很像。我自己的性格,在现实中聊天,我也希望我说的话,表达的观点对聊天对象有用,让他能够从和我的聊天,及和我相处中受益。如果他和我聊天,我说的话对他一点用处都没有,那就是废话,我这的这是在浪费他的时间或生命,我不配和他聊天。同样的逻辑,我也不想听全是废话的聊天,已经中年了,要珍惜生命。把这个逻辑拓展下,假如博客有100位读者,我希望我的表述对读者有用,我也希望能对更多的读者有用,所以,在这点上我和你的看法是不同的,我更多的认为发表出来的博客就是公共的,且意义远比自我的私人性更大。所以,我觉得,写博客是在梳理自己思路,澄清自己观点的前提下,影响公众,甚至是传播思想。反而,我觉得我自己完全没有倾诉的需求,在现实中也是如此,我觉得倾诉给我带不来帮助,释放不了我的苦恼。这条不是为了反驳你,而是表达了我的真实看法,其实现实中我和好朋友聊天也是这种风格,说的就是想的;只是在需要客气时才会委婉或收敛。
5、我正在向你学习写作,你写作的优点我会慢慢挖掘,感谢你整理出来给我。但就像前面说的,我觉得在逻辑严谨上,我天赋比你差很多,这一点可能学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