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奇·雅

评论字数 1592阅读模式

日常总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批评,被说太俗。初始以为这种批评会让人变雅,但时间久了我发现只是从一种俗到另一种俗。细思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大多数批评的“俗”对应的并不是雅,而是“奇”,“奇”必然和“新”相伴,不新也就不奇,所以奇回归俗是一种必然。

上世纪末,我所处的小镇上流行新发式,女士最俗气的发型是两根麻花辫,次之的是一根大麻花辫。而比较新潮的发型是齐肩短发、再新潮的是小碎花烫发、更新潮的是大波浪烫发。除了造型外颜色也有分别,最俗气的是自然黑,而较洋气的是黄发和红发,最洋气的莫过于蓝发和绿发。如果烫个大波浪,再染成彩色那是最洋气的,如果几位潮女站在一起,那绝对如同进了花鸟市场。当年被批评为俗的麻花辫姑娘现在已经成了大妈,但当年她们以为优雅的彩色大波浪现在却成了俗,而五十岁的大妈则开始梳辫子扮清纯。

本世纪初,我开始工作,总被单位要求工作日穿西装,并且严格规定了西装颜色、纽扣数量、是否开叉、那个纽扣不需要扣等。为此单位还安排了专门的礼仪培训人员,大讲西装的文化,以及各种场合该如何着装,最后还不忘说韩国人多注重礼仪,即使三伏天也不会脱下西装。

我天生不喜拘束,穿休闲装想坐随地坐,想靠随处靠,不怕脏、不怕皱,穿了西装就会浑身不自在,但拗不过规定,还得穿。到后来慢慢发现领导上班不穿西装,闲聊得知原来领导也不喜穿西装,但他不穿没有人说,所以穿休闲装成了领导特权。不知道大谈西装礼仪的培训人员知道穿休闲装是领导特权后会作何想,还有没有勇气说穿休闲装是没有审美的表现,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今天距那个时期不过十来年,帝都街头上除了房产中介和保险经纪外已经很少有人穿正式西装,而那时被认为最俗气的中山装却不时会见到。当然是改良的中山装,感觉是中山装和唐装的结合品,就如同休闲西装的存在一样。

初出大学校门去找工作,面试时往往被问及英语水平,面试官还是不是飙几句英语出来,我英语奇差,所以经常浑身冒汗。工作后发现很多公司上班时也是中英文结合,中文聊天中夹杂着英文单词,英语不过关的人经常听的一头雾水,又汗。到2010年左右流行出国旅游,甚至移民,时不时会听见有那位熟人移民澳洲或加拿大了。后来为了脱去浓重的土味,我也打算去美国转一圈,和老婆买了去美国的往返机票,结果老婆签证被拒,我英语张不开嘴,白白浪费了机票钱。

就在这段时期,一个客户从外地来北京,我带他去酒店登记,他拿出港澳通行证,被前台小姐拒绝,告知大陆人需要用身份证。由此我知道他刚刚去过香港。

以上种种,其实和欣赏梅兰菊等花木一样,被认为高雅的品种其实和雅丝毫不沾边,只是“奇”,而奇的原因是新鲜,或是稀缺,一旦大量培育就变成了俗物。

今天听歌剧依然被当成高雅行为,而听流行人声则被认为是一种俗气,要我说歌剧之所以高雅并不是因为唱法或内容有多雅,而是因为欣赏的门槛高。如果一栋楼上住一位唱歌剧的男高音演唱者,整栋楼都可能贬值,是因为邻居不够高雅吗?知音去了哪里?

鹤天生高雅,文人骚客喝几杯黄汤总能挤出几句颂鹤的句子。但如果法律允许人工养鹤,我可以断言不出20年鹤也和鹅一样成为大众桌上的一盘菜。

俗、习俗也。因为习俗,所以常见;因为常见,所以审美疲劳。

雅、本指正确;引申为规范,比正确更正确。世间万物绝大多数本没有正确与否的区别,现在不仅要强分对错,还要找出比正确更正确,只能是自欺欺人。

太常见被视为俗,太高雅又虚无缥缈,所以世人多将奇做雅。

最后再讲个故事,想不起来是那看来的。说一个县城里住着一位财主和一位秀才,秀才羡慕财主的富裕,财主羡慕秀才的学识。一日财主看见秀才垂头丧气的走过,问秀才为何不开心,秀才答曰“断弦了”。财主没有听懂,后来打听才知道原来是秀才娘子死了。他日财主又遇到秀才,故作哀声叹气状,秀才问何故?答曰:“断了一根老弦”。原来财主丧母。

黄白之物和才学那个高雅?从古至今所有人都会答才学,那为什么世人都更爱财货?

原来大家都是俗人。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