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故乡——庙会

评论字数 4067阅读模式

平时的祭拜比七月十五的庙会祭拜规模要小了很多。庙会除了祭拜八腊爷、祭天地之外,同时还要取水和“罚神”,其中取水和“罚神”给我的印象至今仍无法淡忘。我不知家乡的言语中为什么会创造“罚神”这样一个词语,但所谓的罚神绝对不是处罚神的意思,而是给神在人间找个代言人,谁被神选为代言人,就会说他被“罚”了。

在每年的七月十五这天庙里一早就敲锣打鼓,准备“罚神”,在被罚之人出现之前谁也不知道今年会“罚”到谁。被罚的人通常会光脚从家跑到庙里来,据说两三个人都拦不住。而当被罚人进入庙里时,通常不用多久就会进入一种类似于昏迷又类似于癫狂的状态,这种状态被认为是神灵附体。对于这种昏迷状态的人通常采用的方法都将其平放于庙内地上,然后由两个人抬一个直径一米多的大鼓放于其肚皮上,再由两三个壮年鼓手轮流擂鼓,直到被罚之人恢复神智为止。小时候常为那个被罚的人担忧,那么响的鼓声不知他怎么承受。

被罚之人清醒后便准备取水了,取水前还有一个小仪式,那就是带锥。所谓带锥就是将一根筷子粗的银锥从被罚者右脸穿入,左脸穿出,并在穿出的锥尖上绑一黄表,至于表上是否有画符就不知道了。被罚者虽然脸部左右贯穿,但并不会流血,甚为奇特,至今仍不明其原因。同时我也见过被罚人卸掉锥后,在伤口抹点香灰就开始吃西瓜,伤口不流血,嘴里的西瓜水也不会从伤口流出。

取水是为了占卜下一年是否风调雨顺的一种方法。沟里有一湫,平时水不外溢也不干枯,一直保持一个高度。取水的时候由被罚人头顶一个类似于方凳的东西,上面放着一些贡品及一根麻鞭,凳腿上绑一个用黄表封口的小瓶子。被罚人赤脚前往沟里取水,其间要下沟爬山,并要穿越杂草和荆棘。到湫前祭天祭地,然后把封口的瓶子扔入湫中,过一会由被罚者拿出来,进入瓶子的水多少则预示着来年的雨水是否充足。

取完水回来的路上一般要穿村而过,被罚者手持麻鞭(一个手臂粗的鞭子,用麻手工编织而成,长约两米),当看到他认为有违道德的人或者对神不敬的人则会用麻鞭去打,以示神的惩戒。同时也会用麻鞭抽打一些东西,据说可以赶走不干净的东西,给村民带来平安。

罚神和取水仪式是庙会的重点,因为它预示下一年的年景。而对于爱热闹的小孩来说罚神则是整个庙会中最热闹的时刻,对于那些挨了麻鞭的人也许会反思自己过去的一年究竟有什么过错,好及时改过。

罚神只是庙会的开始,而村民真正盼望的主题则是唱戏。唱戏从七月十四下午开始,最少三天,最多曾经有过半个月。唱戏天数的多少取决于当年的收成及大家捐款的多少。一般唱戏的费用出自三部分,一部分为村民摊派,即所有供奉八腊爷的村子按照人头出钱;第二部分为捐献,比如说今年村里有人发财了,或者有人求子而得等情况,这些人一般会捐赠一些;第三部分就是庙里平时的香火钱。

小时候家乡人收入主要靠农业,因此年景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庙会时间的长短。那时作为孩子并不知岁月的艰辛,而只关心庙会时间的长短。

庙会唱戏也有很多讲究,七月十四晚上必唱神戏,比如八仙过海,西游记等折子戏,是唱给八腊爷及各路神仙听的。而最后一场戏则为周仁回府等剧目,讨个吉利,预示明年还来演出。

但是无论演什么戏观众都是场场爆满,一则因为家乡人热爱秦腔,二则庙会除了唱戏以外还有购物、杂耍、抽奖等内容。庙会对于家乡人来说不但是欣赏秦腔的机会,同时也是亲友团聚,购物游乐的机会。农村人社会关系简单,多数亲戚都在同一乡镇,因此每逢庙会便会提前邀请亲友来家中做客,而受邀请者一般都会留一个人看门,其他人都应邀前来。因此庙会的这段时间村里面会突然多出好多人,道路常常因此而堵塞。

家乡人看戏不喜鼓掌,当然也没有喝倒彩的习惯,演员唱得好会在台下低声交流,说他唱的好,好在哪,如果演员唱的不好则会给他们宽容的微笑,然后说一句“这娃还不行”。戏曲散场,全村人无论懂或者不懂秦腔的都聊秦腔,懂得聊唱腔,聊桥段,聊气场,不懂得则聊化妆,聊戏曲内容,聊演员基本功。那时小孩也爱模仿秦腔,经常三五聚在一起吼两句,虽然全然没有音律,但依然不失秦腔味。

庄家人一般有三种情况会亲友相聚,一种是庙会,一种是过年,另一种就是红白喜事,这三种中只有庙会时大家相聚的最久,因此交流的也最多。因此庙会就变成了亲戚之间交流的平台,大家在一起聊家常,聊年景,聊轶事,当然更多的是在聊秦腔。

庙会是家乡人对过去一年的庆祝,是对新一年的期望,是丰收的喜悦,是生活的信念。

一年庙会结束,下一年庙会又会来临,生活就在一个又一个庙会中度过。

庙会承载着家乡人的信仰,牵挂着我的乡愁

 

忆故乡系列:

忆故乡

忆春节——春节

忆故乡——水果

忆故乡——美食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