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感

贬值

这两年听的最多的关键词可能就是“贬值”,尤其是房产贬值,其他豪车等价值较高的消费品,也经常听到被“背刺”。固产和耐用品贬值加速似乎成了常态。   今早四点钟醒来,怎么也睡不着,原因是小生意今年大概率会净亏,即使不给自己发一分钱工资,账面上也可能亏损。睡不着思想就游荡,突然想明白,今年赚不到钱,表面上是产品贬值了,但实际是客户贬值了。对我来说,在乎的永远是客户,而非商品。我以合理价格给客户提供他们需求的最优商品,这样我从他们那获得利润,他们从我这获得产品,双方欢喜。在这个过程中客户看重价格和商品品质,而我更重视价格和合作本身的愉悦程度。今年基本上所有领域都是以降价为主旋律,客户为了保证...
阅读全文
偶感

本性

夏日炎热。 一位穿着超短裙,修长大腿,纤细胳膊,娇弱身姿的长发美女,骑着一辆踏板电动自行车。我处在和美女骑行路线垂直的位置,在我左手边一位大爷站在美女的迎面。我注意到了骑车美女,因为实在太招惹眼球;也注意到了大爷,因为大爷跟我关注同样的美好。电动车速度很快,一闪而过,让我吃惊的不是大爷也喜欢看美女,而是大爷随着电动车的闪过,而将头扭到了背向。 我心里想,果然是大爷,平时如果将头转到这个角度可能就要颈椎受损住院了,被美女吸引转到这个角度居然无感。 年轻时,特别是未婚时,我也肆无忌惮的看美女;但随着结婚,生子,到现在成了美女的叔叔辈,就不好意思再明目张胆的盯着她们看,最多是瞄一眼。年龄的代差被社会...
阅读全文
偶感

怎么才能让博客更有人气

怎么才能让博客更有人气?答案是我也不知道,所以上述问题是个标题党。 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博客更有人气,但我却知道我的博客为什么缺乏人气。博客的人气可能来源于内容的吸引力、互评的积极性、和其他平台引流等。对于这三种途径我都不擅长,所以博客没有人气是必然的,目前可能日IP仅有150左右。 博客内容的优质性 以前一直认为自己是认真写博客的,且很专注和勤快。直到自己也使用了Follow,才发现自己的博客订阅数只有大佬们的零头,由此才清醒的认识到我的博客并没有那么受欢迎。为什么内容不受欢迎?我觉得可能是内容不够丰富,且大多数话题比较沉闷枯燥,不适合生性好动的年轻人。 互评的积极性 生性比较懒惰,所以很少四处...
阅读全文
偶感

论学习无用

和一位成功人士聊天,主题是教育,而他的观点是上学的成绩并不重要,上什么大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和哪些人一起上学,即同学圈子更重要。 之所以有这种观点,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他上的大学一般,工作后一直靠技术创业,到了四十岁时所在行业严重萎靡,于是穷则思变,走上了靠人情谋发展的新路线。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几年间身价已经奔亿。由此他得出了人生心得,前半生的路都走错了,如果早醒悟,早走上关系路线,那成就早不止这点了。而之所以前半生一直走在错误的路上,就是因为家庭和故乡的视野局限,一直囿于井底,小农意识太强。 也正是因为他的心得,所以他对孩子的教育并不以成绩为首要,而是以孩子的择校和日常的同学圈社交为第一要...
阅读全文
偶感

梦魇

周日下午四点睡了个午觉。之所以四点才睡,是因为午饭后有事出了下,错过了该有的午睡时间;回家后以为错过就错过了,所以直接开始读书,但读了一会还是困得不行,于是四点左右开始补觉。 睡梦中还在思考着正在读的《文明的故事3:恺撒与基督》中关于古罗马的故事,因为较大强度的阅读,所以在三天内浏览了罗马近千年的历史,偏偏记忆力衰退,很多时间、人物、和事件记得模模糊糊,但又不愿意什么都记不住,所以在清醒时保持的强迫记忆被带到了梦中。当正在梦中梳理从屋大维到君士坦丁的年谱时,微信连续响起;刚开始以为只响一两声,所以还努力保持着梦境的思考,但后来微信不断地响,清醒逐渐驱逐了梦中的思考,人处于一种醒来但还有梦的状态...
阅读全文
偶感

最爱

如果问一位没有女朋友的小伙子,你最爱谁,他可能回答爱所有的美女。 如果问一位有女朋友的小伙子,你最爱谁,他只能回答最爱他女朋友。 如果问一位有孩子的中年大叔,你最爱谁,那他只能回答最爱他的孩子。因为回答最爱父母,妻子和孩子都要吃醋;如果回答最爱妻子,那父母和孩子同样要吃醋;只有回答最爱孩子,所有人才都没有意见。   同样的问题如果问孩子,答案可能是一直变化的。 特别小,恋母的时候最爱的是妈妈。 稍微大点,喜欢父亲陪伴的时候最爱的是爸爸。 再大点,最爱的是“不知道”,因为他也懂得了选择困难。   回答始终在变化,但双向的爱却始终如一。这种如一的爱只是本质,其形式却一直在变化。...
阅读全文
偶感

人生大事

俗话说“人生大事莫过于生死”。 前段时间家中长辈生病,我在ICU陪护了几天,见证了一些生死离别,也算对生命有了更丰富的认识。据见证和陪护家属之间的交流,进入ICU,然后又能转入普通病房的概率大概是三分之一,长辈很幸运的度过了这段危险期。但并不是每个人和每个家庭都这么幸运,每天都能听到医生谈话或喊家属之后撕心裂肺的离别,巨大悲痛冲击下,很多人不是流涕,而是哀嚎。哭和嚎的区别在于,哭是有理智下的悲伤,嚎则是六神无主后的失态。之所以失态,是因为丧失了所有理性,在巨大悲痛下人就是如此脆弱。 其实悲痛并不仅存于得到确切消息的那一刻,从进入ICU的那一刻绝大多数人就开始了这种艰难的选择。比如ICU的大夫问...
阅读全文
偶感

心中有爱

生活这么无聊,我们该怎么过? 要克服无聊,就要寻找新鲜感,获得和付出是唯二法门。而绝大多数人的快乐可能来源于获得,因为人的欲望绝大多数都是想要获得,而不是渴望付出。但也有渴望付出的欲望,比如获得他人的感激或仰慕。 尽管知道获得幸福的两种途径都很简单,但要真正获得幸福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以我个人学习和生活的经验而言,可以总结为如下两点。 获得,当渴望从获得中感知幸福时,要坚定的以自我为中心,遵从自己本心,而不是他人的意见或看法。比如要避免从众式的欲望或需求,要避免因在意别人的看法而影响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付出,付出时要和获得时的心态完全相反,要毫不在意自己的感受,而完全考虑他人的感受。一旦决定付...
阅读全文
偶感

慈悲或懦弱

母亲不在家,我光荣的接过了做饭的任务,尽管做的饭菜只能得到儿子“能吃”的评价。 儿子想吃大闸蟹,我想这个最没有难度,于是欣然允诺。网上查蒸法,轻松上手。第一天很顺利,用小牙刷刷干净后上锅,计时顺利出锅。唯一的不足就是蟹黄蒸漏了,问Ai,回答可能是蒸的时间太久或火力太大。第二天继续,结果在蒸前发现一个活力超值的蟹挣脱了捆绑,横着拿住它,用牙刷一顿刷,过程中蟹不断试图用钳子夹住牙刷,不知道它将牙刷当作侵入物,还是当作嬉戏的玩具。其他被捆绑的蟹刷好以后,先放捆绑的蟹;后放自由蟹,结果它一碰到发烫的蒸屉就想逃跑,快速盖上锅盖,开大火猛蒸。蟹用钳子挠锅盖一分多钟,后来终于安静了,我也解脱了,感觉这就像古...
阅读全文
偶感

人的三次婚姻

绝大多数人的一生中,幸福都和三次婚姻密切相关。父母的婚姻,自己的婚姻,子女的婚姻。   但绝大多数人对于婚姻的理解仅限于自己的婚姻,且对婚姻本身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婚姻不是找一个搭伴过日子的经济合伙人,从而家庭支出效益最大化;不是找一份依靠,在自己孤独、无助时有个法定的保障;不是找一个燃烧青春激情的伴侣,两人一起释放完青春到老;而是要给自己找一个人生下半程幸福的锚定。所谓锚定,就是他(她)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两人在人生终极追求(对幸福的追求)上完全一致。利他(她)而忘己,才是婚姻的本质。因为幸福锚定,所以对方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也是家庭的共同幸福,这时才能实现两人幸福的最大化。 在...
阅读全文
偶感

学习机器与机器学习

儿子初中一年级,每天晚上写完作业都在11点左右,有时甚至到11点半,但每天早上的起床时间都是6:20,这样每天睡眠只有不到8小时。周末一样有很多作业,两天时间得写一天半,另外半天均到六日两天早上来补觉。我感叹初中生活真辛苦,儿子说初一是最幸福的,从初二开始周六要补课,只有周日能休息。 作业多,写的快的学生11点前能写完,慢的可能接近12点了,睡眠时间则更短。睡眠时间短,上课难免精力不足,如果打瞌睡老师则会批评,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强打精神不睡着,至于听课的效果那是另一回事。在这种强度下就有学生想到了变通之法,成立互助小组,各自做各自擅长科目的作业,然后互相交换抄袭,这样绝大多数作业都能在晚自习上完...
阅读全文
偶感

工作的焦虑

堂弟向我倾诉,今年一直比较焦虑,心情很烦躁,尤其客户找他时。我们详聊了一会,我发现他有对客户要求的应激反应,只要客户找他,他就会觉得烦躁。于是我疏导他,这可能不是客户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年龄大了,你的耐心不如以前好,所以容易烦躁。对客户还是要保持心态平和,平时多调节下自己心态,对客户要求不要太急躁,稳步推进。 其实我也有和堂弟一样的问题,这两年对客户无止境要求也比较焦虑,接到客户电话就紧张,因为总有处理不完的要求,而且很多要求都是可有可无的。   和客户聊天,他们公司不提倡加班,领导也不监督,但现在大家都默认到晚上八点左右离开,早走自己会觉得不好意思。我问他,你们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
阅读全文
偶感

没朋友

今天看到有同学在群里为某个名人声言自己绝对不会移民而点赞。我问他为什么反对移民呢?并告诉他,我的观点是让想出去的出去,让想进来的进来,打开门,自由来去不是更好吗?出不去,也进不来,反而使一部分人更想出去,时间长了就剩一潭死水。 他回答了出去的都是有产或精英,进来的都是黑大爷,长此以往社会就被掏空了。 我委婉的回复他,老话说狗不嫌家贫,隐含的意思是狗都是爱家的,但我们总怕狗跑了,就把他拴住。 同学又给我举了一大堆例子,艺人、不良商人、裸官等跑了,带走了大量财富。 我回答他,裸官想出去,是想漂白。同样道理,还有很多钻了空子的,从灰产或黑产获利的人也想漂白,要做的是先把这部分人限制住,然后把灰色和黑...
阅读全文
偶感

消费主义、科学教与宗教信仰

前段时间的西藏之旅是一趟观景之旅、文化之旅,也是一趟治愈之旅。治愈的是长久萦绕的焦虑、空虚、盲目等。尽管这些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病,但却是现代大多数中年人精神亚健康的共同症状,进一步发展会不会导致暴躁、抑郁、自闭等精神疾病,还真不好说。据网上数据,约有30%的人群患有程度不同的精神类疾病,只是绝大多数人不自知而已。 西藏之行之所以能够治愈焦虑和空虚,最根本的原因是和藏族人及藏族僧人接触时感受到他们的自信、乐观、率真、热情、虔诚,对生活的热爱、及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性格不是个别的,也不是偶遇的,而是民族和地域的,进入藏地后就明显的感受到和现代大都市不同的性格,就如同自然风景一样。或许有人将这解读为原...
阅读全文
偶感

背景

有朋友年入几百万,有朋友干到了处级,有朋友是某领域内的知名学者;都是很好的朋友,能够忽视财富、身份和专业学识相处的朋友。 常为有一帮知心的朋友而自得,因为他们对我无所求,才显真朋友。但最近突然反应过来,他们似乎是我的背景;比如再次见到一起聚过餐的某人,他会迟疑下,然后说“你是某某的朋友吧”,记心好的可能还记得我的姓氏。在这种社交环境下,朋友就是我的社交背景,如果没有他们,我便不会跟陌生社交的那群人有关联。而这种背景其实就是我们日常说的某个人的背景,比如“他很有背景,舅舅是市长”。 同样的语境和社交场景下,背景其实广泛存在,只是大多数时间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比如小时候遇到了邻村的人,他们会问“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