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听的最多的关键词可能就是“贬值”,尤其是房产贬值,其他豪车等价值较高的消费品,也经常听到被“背刺”。固产和耐用品贬值加速似乎成了常态。
今早四点钟醒来,怎么也睡不着,原因是小生意今年大概率会净亏,即使不给自己发一分钱工资,账面上也可能亏损。睡不着思想就游荡,突然想明白,今年赚不到钱,表面上是产品贬值了,但实际是客户贬值了。对我来说,在乎的永远是客户,而非商品。我以合理价格给客户提供他们需求的最优商品,这样我从他们那获得利润,他们从我这获得产品,双方欢喜。在这个过程中客户看重价格和商品品质,而我更重视价格和合作本身的愉悦程度。今年基本上所有领域都是以降价为主旋律,客户为了保证利润,就死命压我的价格;由此我对价格很不满意,进而让我感觉到原来对客户有偿的服务变成了无偿,进一步降低了对客户的满意度。对客户满意度降低,就不再像原来那样珍惜他们,患得患失,生怕服务不好他们。
不在乎他们,对我而言就意味着他们贬值了,甚至是可有可无,就像开了几年的车不再像新买时那么珍惜一样(这个说法不中听,但感受真的很像)。客户贬值的另一个思维角度是,客户本身是有价值的,而其价值的一部分是来源于其有成本(这里的客户价值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客户价格,但同样不中听)。客户的成本构成多样,比如开发阶段的时间成本、配合试样的经济成本、日常拜访的时间及经济成本、日常维护的感情成本等。这些成本其实基本上都是可以量化的,只有当这个客户的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时,这个客户才是有价值的;当预期收益很高时,这个客户就很有价值;但当预期收益趋零时,这个客户就本上就失去了价值;这个过程就是贬值。
自己做生意,无论投入的是固定资产,还是流动资产,当你不想做时,退出必然导致资产贬值,即使是流动资产。即使是账面上趴的现金,以当前的政策,公司注销时账面资金提现还要征收10%的个人所得税。
投资做生意,只要投了就意味着潜在的贬值,那么如果当初选择打工是不是会好一些,辞职只需要告知公司一声,“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不损失一片云彩”。但辗转之后又想到,即使打工,到了我这个年级也不能轻飘飘的辞职,因为生怕现有东家、下家、及自己发现自己劳动力的贬值。
看到某招聘平台的数据,今年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薪资比2023年低了8%,可见大学生真的贬值了。作为新生劳动力,和我们新买的手机、电脑等没有二至;新产品贬值了,没有理由老货还能升值,你里面存的数据再值钱,也有迁移的办法。
每个人从小学开始就被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来培养其劳动价值,大学毕业了本以为成了合格的劳动力,将要实现其使用价值;但可悲的是还没有被使用,就先贬值了。
和做小生意一样,对于劳动力的投资也应该讲究投入产出,如果一个人一生的劳动价格折现小于教育投入的折现,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劳动力培养的投入是亏损的,是不是投入就没有了价值?
放眼望去,似乎一切都在贬值,很难找到一件笃定未来会持续升值的事物。这和我刚工作时的状态完全不同,那时不用想都知道双目所及都会升值,因此所有思维都是以升值的逻辑来进行。
贬值和升值其实都是不确定,但人们似乎更喜欢升值,而厌恶贬值。我以为,之所以做如此想,是因为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明天所获得的都将比今天多,所以升值是有利的。有预期升值,所以才愿意不断投入,以博更大的获得,这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新冠疫情前一直如此。但现在预期变了,很多人已经开始怀疑自己明天获得的会不会比今天更多,因此对于投资就趋于保守,生怕亏本了。
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一直靠投资驱动,无论是物品还是人力的投资。投资停滞,经济增长就会承压,如果还有大量的人想投资变现,那经济就可能要不妙了。贬值来源于一种个人预期,但这种预期是如何行程社会共识的,这种共识又是如何改变社会行为的,是很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及政治家思考的问题,但答案莫衷一是。
在贬值预期下,人们不自觉地选择了很多保值行为,比如储蓄、比如考公、比如减配等。国家对于经济的调控,就是通过改变人们的预期来改变大家的行为,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如何改变大家的预期?国家做了很多努力,但收效似乎都不大。
在这种贬值预期中,绝大多数人都首先看重资产,尤其是房产;但这种视角是有缺陷的,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多少资产的,而最值钱的应该是自己的劳动力,因此将注意力放在收入的预期上要比放在财产价格的预期上更有意义。基于对收入的预期,我觉得当前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就是因为AI。以前的所有技术变革都主要集中在机械力的提高上,用以代替人力;但AI的出现意味着对人的智力的替代。从工业革命到当前,技术进步让很多人的工作由纯体力向智力参与越来越多的工种变更,但如果以后AI超越了普通人的智力,那这部分劳动力的工作还能变更到那个方向?当前很多经济学家基于过去的经验及思维惯性,认为新技术必然带来新岗位,且必然造福所有人的生活。但对于这种观点我是很难认同的,原因在于从古至今,所有的技术基本都伴随着对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学习成本越来越高。如果在AI时代,一部分受智商局限的人学习成本高于其产出,那他们如何通过学习AI而使用AI进行生产?同时还有另一个问题,假如所有人都能学会使用AI进行生产,但AI技术必然像其他技术一样,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要不断地学习;但一个40岁的人是否还具有他20岁时的学习能力和心态?会不会被不断的学习压力搞崩溃?且在这种生活状态下,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难道是持续的适应技术,直到失去劳动能力吗?这似乎不符合人类生存的本来目的。
黎明醒来,怎么也睡不着,思维在迷糊中乱撞,想了很多,又杂乱无章。我的小生意今年大概率亏损,但还能坚持;但如果明年的预期依然是亏损,是不是还要坚持?
烦躁中又慢慢睡着了,被闹钟吵醒后感觉身心俱疲;但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只是睡了一觉而已。贬值的预期,比实际损失更折磨人。损失只发生在那一刻,难受一下就过去了;而预期却随时会冒出来,且不受理性所控制,尤其是在理性薄弱之时,比如睡眠中。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7F
还是投资自己吧,不会贬值。
B1
@ 雅余 是的,投资自己是最保值的,也是最容易感受到的。
6F
钱本身在贬值,钱又能代表大部分东西的价值。
B1
@ ACEVS 钱贬值,如果其他商品的交换价格不变,那么用货币表现得价格数量就应该增加,这就是所谓的通胀。钱贬值,价格还在下跌,这才是大问题。
5F
物品、人哪一个都在贬值,但是物价缺在升值,这是个很悲痛的事实
B1
@ 满心 从统计数据看,CPI其实等于在收缩,虽然数据一直在0附近,但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下CPI保持2%左右才是理想状态;从实际看,水果、肉类、很多日用品、电子产品、汽车等都在降价。
4F
做生意就是博一个说不定哪年好了
B1
@ S 从疫情时就一直盼着明年会好……
B2
@ 水拍石 如果长期现金流为负那还是果断资产出售止损吧……
B3
@ S 那倒不至于,只有今年可能为负,前几年只是赚的少,持续实亏的话肯定要止损了。
3F
我现在也是这种状态,试着调整吧
B1
@ 段先森 看来是个共同问题,一起调整吧。
2F
越想越焦虑,越焦虑越想,无限的死循环。
运动起来吧,当运动起来你的精力就会转移,累了倒头就睡,睡醒又是美好的一天。
B1
@ 老麦 白天一点都不会为这个发愁,就是有时睡梦中不由得被愁醒来。运动疗法作用也有限,不可能每天都那么累,但运动本身还是很有必要的;最近天热,我比较懒,没有跑步,天冷时隔天还能走小十公里,现在只能走五六公里了。
1F
我前段时间也这样,想的多容易焦虑,然后索性不去想就好多了。
B1
@ 大峰 白天可以不想,但睡着了有时就不由自己的开始想了,其实本身并没有多大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