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年入几百万,有朋友干到了处级,有朋友是某领域内的知名学者;都是很好的朋友,能够忽视财富、身份和专业学识相处的朋友。
常为有一帮知心的朋友而自得,因为他们对我无所求,才显真朋友。但最近突然反应过来,他们似乎是我的背景;比如再次见到一起聚过餐的某人,他会迟疑下,然后说“你是某某的朋友吧”,记心好的可能还记得我的姓氏。在这种社交环境下,朋友就是我的社交背景,如果没有他们,我便不会跟陌生社交的那群人有关联。而这种背景其实就是我们日常说的某个人的背景,比如“他很有背景,舅舅是市长”。
同样的语境和社交场景下,背景其实广泛存在,只是大多数时间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比如小时候遇到了邻村的人,他们会问“你是某某的儿子吧”?或者老来,遇到一位年龄差不多的老伙计,会问“你是某某的父亲吧,是来帮带孙子的吧”?
以上两种语境所隐含的“背景”其实是一回事,但绝大多数人只能感知到前者,而感知不到后者。其原因可能是前者带有较强的功利性或功利心,而后者大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当你最显眼的标签就是某某的儿子时,你便只能活在背景中,脱离了背景你便会很模糊。
长期以来追求自我,以为自己犹如一棵草,高矮、绿黄都是自己的事情;如果真的明悟了,枯萎也无所谓。但是近来才发觉,即使是一棵草也是生活在背景中;大树底下可能不长草,草原永远看不到一棵草,风来时每棵草都将一起摇曳。自我,如果没有背景来衬托,便不再是那个原来的自己。没有所有的朋友,你便是个陌生人;没有父母,你便不可能来到这个世界;没有大学,你便无法说你是某个学校毕业的;没有国家,你甚至无法成为一个法律意义上的人。你之所以成为自己,便是因为你有许许多多的标签,这些标签的总和就是你存在的背景,而完整的你仅是你的肉体呈现在这个背景上的抽象形象。
每个人都不能离开背景而存在,我同样如此,而我之所以是现在的我,就是因为我有朋友,亲人等。
但最近总想,我这么贫穷、这么卑微、这么无知,我凭什么拥有这么好的朋友和亲人,我配拥有他们吗?
朋友是我的背景,我也同样是朋友们的背景;他们给我以光亮,难道我只能成为他们光亮之中的暗斑吗?忐忑由此而生。有了忐忑便无法继续享受自我,便要考虑如何给亲朋以光明,于是便要想着如何奋起,而不是继续躺平了。就像有朋友说的,要么躺着,要么站着,反反复复的做深蹲比站着更累,这或许是我最近心态的写照。
一个人能否脱离背景而存在?作为一个自然人可能,但作为一个社会人绝对不可能,因为你所处的社会就是你的背景。如果一个社会人想脱离背景而存在,那么便需要不断地脱离当前的社会到一个更狭小的社会存在,最后趋向于完全脱离社会的自然人。但当前这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会允许一个自然人存在吗?这或许是现代人幸福和痛苦的共同根源。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5F
“对我无所求,才显真朋友”,这种真朋友太少了!
B1
@ 明月登楼 是的,生活中想找到相互无所求的朋友不容易。
4F
反过来讲,这些有地位有实力的人平日里应付各种索求的场面朋友,能无求于他的纯粹朋友可能对他而言更稀缺,比你更珍惜这段情谊。
B1
@ 拾风 希望如此吧,纯粹的友情对中年人太过珍贵。
B2
@ 水拍石 赞同,纯粹才是最珍贵的。
3F
虽然这种背景关系是相对的,但会发现每个人背景影响的范围是不一样。
B1
@ 粽叶加米 和生存的方式有关,经常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和居家办公的宅男肯定明显不一样。
2F
一句话总结,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1
@ Tim 马克思太注重人的社会性,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中间态。
1F
其实每个人都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吸引他人的特点,如你所说他人是你的背景,其实你也是他们背景,那些也许你不能察觉或者你认为没什么了不起的东西,说不定他们就很看重。成年人的社交,说白了都有着某系吸引点的,比如我以前就是人家都认为跟着我就能多赚些钱,后来不少人跟着赚到钱人越来越多,这点把我其他的点全部覆盖了,现在我没钱了,这些关系短暂的都断掉了。
B1
@ XIGE 每个人的生活一直在变,其实就等于他生存的背景在变。辉煌时期的朋友可能是利益维系的,落难时的朋友才是真朋友,更应该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