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与社会》是张维迎先生的一部大作,阅读前习惯性以为是一部经济学著作,但阅读后却发现这本书更应该被归为社会学著作。之所以做如此判断,仅是因为张维迎先生在经济学上成就过于显著。
本书以个人理性和社会效率的关系入手,引入社会运行中协调与合作两大话题,从而自然的让人想起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学说,及理性人假设。但很快就切入外部性、科斯定理等《国富论》未及的话题,从而将本书的经济学基点推到了“理性”假设之外。这里插个题外话,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提及的人性自私,应该被译作人性“自利”;自利的意思是在符合市场规则的前提下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和国内一直翻译的“自私”的最大区别是自利不隐含损人利己的意思。
从第二章开时,就快速引入了很多经济学上常见的名词,而这些可能会给缺乏经济学基础的人造成一定困扰,错认为这是一部专业的经济学著作。其实这是一种错误,因为引入的很多名词尽管经常出现在经济学中,但却并非经济学的专有名词,而是被广泛应用于多科学,只是经济学引用较多,且大家日常关注经济学较多而已。这些概念包括,博弈论、重复博弈、囚徒困境、纳什均衡、一致预期、多重均衡、点均衡、均衡选择、帕累托最优、路径依赖等。尽管书中引入的专有名词较多,但幸运的是张教授对所有的概念都做了深入简出的介绍,读书中的介绍完全能够弄懂这些概念的意思及使用。
从第五章到第六章一直在讲各种博弈论的应用,及将博弈论引入整个社会的舞台,由此将博弈论和社会学结合,讲述了社会中的合作机制、惩罚机制、多重关系等博弈应用。
从第七章到第十一章集中讲解了博弈论在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及整个社会中的应用,这部分可以看作是对第五、第六章综述的应用解析。比如讲了连锁店悖论、信息不完全、逆向选择、声誉机制(品牌价值)、政府管制的价值、非市场机制的必要性、公共资源、公地悲剧、资源困境、治理机制、搭便车行为等概念及其应用。这部分举了大量案例,故事性较强,所以很容易阅读。
从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其实是在将博弈论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全球化博弈、及中国的社会改革,而这是超脱于经济改革之外的话题。特别是第十四章,也就是最后一章,主要讲了改革中的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了经济、社会管理、及文化多层次,特别是文化部分,我觉得讲的很精彩。.
整体而言,我认为这部书语言简练、内容详实、结构紧凑、案例通俗、和实际生活及中国社会贴切,所以是一部学习以经济学思维解读生活及中国社会的佳作,无论你是否对经济学感兴趣、及是否有经济学知识背景。
其实这本书的序言部分有对全书各章节的内容总结,且比我上面写的详细,写的准确,之所以没有一上来就贴出来,只是因为我想自己再梳理一遍思路,且表达的更像是在聊天。下面补上书中的简介,以供参阅。
本书有两个目的:一是用通俗的语言,系统地介绍博弈论的基本方法和核心结论;二是应用这些方法和结论分析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和制度安排(包括文化)。我们特别关注的是人们为什么有不合作行为,什么样的制度和文化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全书分14章。第一章首先讨论了社会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协调和合作。协调的关键是如何形成一致预期,合作的关键是如何提供有效的激励。然后我们简要介绍了理性人假设的含义、对它的批评,以及使用这一假设的正当性理由。最后,我们讨论了评价个体行为的社会标准——帕累托最优,我们用大量例子说明这一标准如何体现在现实的制度安排中。
第二章正式引入博弈论。我们介绍了博弈论的基本概念,讨论了囚徒困境导致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引入纳什均衡的概念。纳什均衡是预测互动情况下人们如何制定决策以及决策后果的最重要的概念。我们还证明了私有产权和法律如何有助于解决囚徒困境、达到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统一。
第三章讨论多重均衡。现实中的博弈经常有多个纳什均衡。当一个博弈存在多个均衡时,参与人如何协调预期就成为合作的关键。我们讨论了制度和文化如何协调预测,帮助人们选择特定的纳什均衡,如何协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我们还讨论了制度的路径依赖问题。
第四章进入动态博弈。动态博弈最重要的概念是不可置信的威胁和承诺。不可置信的威胁意味着事前最优与事后最优不一致,有时会导致帕累托最优不能出现。承诺将不可置信的威胁变得可以置信,反倒有助于社会合作。我们还讨论了宪政和民主制度的承诺功能。
第五章讨论讨价还价问题。讨价还价是合作与竞争的结合。我们介绍了研究讨价还价的公理化方法和战略式方法,公理化方法的纳什谈判解和战略式方法的精炼纳什均衡。在完全信息下讨价还价的结果一定是帕累托最优,但信息不完全可能导致帕累托效率的分配方案无法实现。这一章还讨论了谈判中的社会规范。
第六章讨论重复博弈,证明重复博弈如何使得参与人关心长远利益,从而走出一次性博弈的囚徒困境,实现理性人之间的合作。我们讨论了决定合作是否出现的心理因素和制度因素,大社会中一些特定的社会规范如何克服二阶囚徒困境。这些理论对于理解现实社会的组织机构的价值非常重要。
第七章研究不完全信息如何导致声誉机制的出现。从古到今,声誉机制都是维护社会合作的最重要机制之一。当信息不完全时,人们出于自身的利益有积极性建立一个愿意合作的声誉。正因为人们在乎声誉,相互之间才有信任。我们用声誉机制解释了现实中一些有趣的现象,并讨论了声誉是如何积累的。
第八章讨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如何妨碍合作,以及解决逆向选择的市场和非市场机制。品牌作为一种声誉机制对实现有价值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是市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管制作为解决逆向选择的非市场机制事出有因,但在许多情况下不仅是无效率的,更严重的是它可能破坏市场的声誉机制。
第九章讨论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如何通过特定的信号向没有私人信息的一方传递信息。社会生活中的许多行为方式具有信号传递的功能,有助于解决逆向选择问题。我们花了较大的篇幅讨论了诸如礼尚往来这样的社会规范如何传递当事人愿意合作的信息。当然,这样的社会规范也可能导致浪费行为。
第十章讨论没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如何通过机制设计获得对方的私人信息。机制设计的关键是如何让人说真话。我们证明,当一种机制使得说假话比说真话要付出更大成本时,人们就会说真话。无论是私人产品交易还是公共产品的生产,说真话的机制都有助于改进效率,实现双赢。这一章还讨论了非对称信息导致的收入分配中平等与效率的矛盾,以及大学教师的选拔机制。
第十一章讨论道德风险和激励机制的设计。道德风险(腐败)的根源是有关当事人行为的信息不对称。我们分析了最优激励机制如何在风险与激励之间进行权衡;决定激励强度的主要因素;多重任务下激励的困难。我们也讨论了大学教授的激励机制和政府官员的激励问题。我们借助“腐败方程式“分析了政府官员腐败的原因及其可选择的解决办法。
第十二章讨论了演化博弈的基本概念,重复博弈下合作如何成为一种演化稳定均衡。我们还分析了制度是如何自发演化的,为什么诸如产权的先占规则这样的社会规范能得到人们的自觉遵守。与前面各章不同,在这一章中,我们放弃了完全理性假设,代之以假定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的行为是一个学习、模仿、适应的过程。但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一样的:重复博弈下,合作可以作为均衡结果出现。
第十三章在前面各章的基础上对作为游戏规则的法律和社会规范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我们讨论了法律与社会规范之间的互补性和替代性,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法律和社会规范如何激励人们合作、协调人们的预期以及传递私人信息;人们为什么遵守或违反社会规范;以及法律和社会规范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
第十四章讨论制度企业家在创建社会游戏规则方面的作用。我们讨论了制度企业家创新时面临的风险及决定其成败的因素,归纳了轴心时代的伟大思想家为促进人类合作、建立和谐社会而设立的五个基本“道”(行为方式),分析了这些“道”何以能帮助人类走出囚徒困境。我们证明,这些“道”与博弈论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一致的。我们还特别分析了儒家文化作为法律和社会规范的结合,如何协调预期、定分止争,并激励人们的合作精神。我们也指出,儒家文化的主要缺陷是没有找到约束“君主”的制度性方法,这种制度性方法就是宪政和民主。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2F
差不多有一个月没有阅读了,这个年过得有点放松,看到你们在读我也要恢复起来
B1
@ XIGE 你这个春节很充实,读书有闲了就坚持起来。
1F
想知道你一本书一般多久读完。
B1
@ 影不再 看书的类型,不容易读的每天100页,容易读的每天200-300页,像网络小说那种口水文每天可以上千页,也就大概翻翻。
B2
@ 水拍石 速度很快,之前看每分钟几千字的人说,看到前面几行就知道要引用什么或者说什么了,直接大概略过就完事了。
B3
@ ACEVS 口水书跳几页读都不影响理解剧情,所以读的快。有些难读的书一段话都要琢磨很久,这种书就读的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