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附近的一条路,在疫情时就有很多小摊,那时城管会管理。小摊经常和城管打游击,且会自觉地摆在不碍事的角落,以期城管法外开恩。疫情过后经济更加艰难,所以各地都鼓励地摊经济,再加上网上一波接一波的”给穷人留条活路“的呼声,城管对小摊的管理越来越人性化,以至到现在的不管理。
从最早的打游击,到现在的理所当然,小摊终于翻身当了主人。底气足了,摊贩们的行为就更加自主了,从最早的躲在角落,到后来的摆在人行道上,再到现在的摆在马路上,将四车道的马路占的仅剩一车道。为什么要从角落搬到人行道,再搬到马路上?仅是因为越向外突出,越能吸引消费者注意,从而能获得比相邻摊贩更多的客源。大家相互竞争,逐渐的就让四车道加两人行道,加人行道外底商的硬化场地,变成了一车道,于是堵车成了日常。
马路变市场,不仅车道没了,卫生也没了,因为都是每天临时占地,所以当深夜收摊后没有小贩愿意打扫卫生,反正明天占的地不一定是这。当然卫生有环卫工来打扫,第二天小摊来时又会有干净的马路等着,但慢慢的马路和人行道上积攒了油渍和菜汤等,热天路过都感觉有味,就更不用提食客们的感受了。
除了交通拥堵和卫生外,抢占道路也带来了不少矛盾。今天张早到占了昨天王占的地,王比张更横,认为他从昨天就占了这块地,张应该挪开,张也不是很怂包,认为大家都是每天占,今天他来的早就应该是他的,于是最终可能演变为全武行。摊贩占了马路,交通拥堵,有些开车大哥赌久了火气就大,和摊贩理论,也可能演变成武斗。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喊来警察和城管,但这两个管理者都需要文明执法,只要结果不是很严重,一般都是劝和。由此,摊贩们更加肆无忌惮,交通、卫生、怄气等都越来越严峻。
后来政府感觉这也不是个事,怎么给小摊提供了方便,却滋生出这么多问题,比原来严厉制止时更费劲?于是政府头脑风暴,干脆就近建个便民市场吧,可长租,可日租,自己的档口自己负责卫生。小摊们不干了,凭什么摆的好好的摊位要迁到市场去,每天一二十元也是钱啊,老百姓的钱也不是风刮来的。
周边居民投诉政府不作为,小摊抵触政府不给他们留财路,于是又一对矛盾产生了。
这就是典型的公地困境,在产权不明晰时,大家都认为资源是公共的,不多占就是吃亏,最终导致大家共同将公共资源薅的一毛不剩。
公地困境,也被称为“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是指一种在共享资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生物学家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在1968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
哈丁用一个公共牧场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假设有一片公共草地供所有牧民放牧他们的牲畜。每个牧民都有动机增加自己的牲畜数量以最大化个人利益,因为每增加一只羊就能为该牧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然而,随着所有牧民都这样想并行动起来,过度放牧最终会导致草地退化,减少了所有人的长期收益。由于这片草地是公共资源,没有明确的所有权或管理机制来限制个体的行为,因此每个使用者都不愿主动减少自己对资源的利用,结果就是公共资源被过度使用而耗尽。
应对公地困境,最好的办法就是明确产权,产权归个人了,每个人就都会为自己的利益而长远考虑,从而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
上面我说的事例中,小摊问题本身是个公地困境问题,但现在困境并不在于”公地“本身 ,而在于政策选择的困境。如果对小摊加以管理,那么就会遭遇小摊和网络舆论的声讨,”不给穷人留活路“;如果不管理,那又会对正常的城市生活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居民的生存权。两边都在声讨,一方说自己活得很艰难,另一方说自己辛勤工作纳税,为什么政府只提供了这种垃圾服务。
便民市场能够明确产权,让小摊更自律,也能置换出被占领的马路,让其回归本身的用途。但象征性的确权收费却成了推广的障碍,如果一分钱不收,先到先得,那便民市场又成了另条马路,过段时间可能堵的连市场大门都进不去。
管理部门的执法是太文明,还是太不文明?我觉得可能是太人性化,经常将人情、舆论等凌驾于规则之上,这才导致了管理选择的困境。在这种管理氛围下,所有的参与者可能都不满意,这种结果其实本身就是公地困境。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8F
城管可太难了
B1
@ Kevin's Space 这个职业是不好干
7F
你提出产权要划分,这很好,但这种管理困境某种程度上也是“公地困境”,此时我们需要再做一次“产权划分”
B1
@ 路人甲 你说的划分一词,我更喜欢“明晰”,很多已经画出线的地方还是稀里糊涂,模棱两可。至于如何选择明晰,这就是个大学问了,要和ZZ、文化等相匹配,相适应,就不是我们能妄议的了。
6F
即便是路边摆摊,也该是有个度有个范围了,地方政府不能不管不引导吧,有些不作为的感觉
B1
@ 响石潭 管的时候撵着四处跑,不管的时候就彻底不管了。
5F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冲突,初衷是为困难群体提供生存空间,逐步失控的情况有多方因素,包括困难群体自身意识问题,难听一点就是文化落差和爱占便宜。
B1
@ 粽叶加米 我感觉对困难群体的政策执行比较难,管理者政策发出了,但这部分人很可能接不住,甚至连配合接的意识都没有。
4F
典型的一抓就死,一放就乱,我一直觉得现在的从上而下的治理政策很别扭,在依法治理和人性执法上来回摇摆,什么都要最终结果就是什么都得不到~执法者失去准则,民众仗着法不责众不断测探底线~~法律不符合社会现实,就应该修改法律,而非要求执法者人性执法,本末倒置。
B1
@ 拾风 和我观点一样,法规过时了就修正,不能同一法规因时选择执行弹性,这样被管理者和执法者都容易无所适从。
B1
@ 拾风 这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治理政策很难改,央地关系不改变,和以前一样处在同一种国家治理的制度,那么以后还是会有这种现象。《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这本书讲的特别好,看完能对中国上下的组织的关系有很深入的理解
3F
这都都太正常了,我们这有个小区外面有个市场,而市场对面安装了新能源车充电柱,结果就是充电棚下成了摆摊点了,车就根本没有办法充电。
B1
@ 老张博客 看来全国的老百姓都差不多,爱占便宜是本性。
2F
我们这边还是管的严,不光小摊小贩不让摆。为了不让他们门头房业主占用过多的道路资源,直接把门头房前面的能用的空地用铁栅栏围起来了。当然也有灰色地带,有的面包车,付过保护费,可以打开后门继续售卖。
B1
@ acevs 还是管严点好,我发现越是底层的群体秩序感越差,越想侵占集体权益,这可能和我们的文化有关。人性化应该是规则制定的人性化,而不是执行的人性,我们好像刚好搞反了。
B2
@ 水拍石 你说的对,光脚不怕穿鞋的,纺锤体两边的秩序感可能差,一边一无所有,一边可能是啥都有无所限制。中间的违法成本相对高,违法性价比低。
另外就是各个地方政策不同估计有的恢复经济,有的严打可能不同
1F
懒政、怠政,很常见。为了避免引发社会矛盾或舆论风波,选择消极应对甚至不作为,借“舆情压力”来推卸责任。
B1
@ 老麦 现在网络舆论对于执法者确实约束很大,导致很多执法都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者和稀泥式执法。但这其实离依法治国越来越远了,名义上是人性执法,其实是选择性执法,看人戴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