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美国经济发展史

210字数 43754阅读模式

想要了解经济史就绕不开美国,因为自1894年美国GDP超越英国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不仅在GDP上超越了英国,在经济影响力上也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此后美国经历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七十年代的经济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而这些事件都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波动,因此也诞生了许多新的经济理论和思潮。近百年来美国在经济理论研究上非常活跃,自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以来,到2020年共颁发了52次,共86人获此殊荣,美国人获奖比例超过63%。无论是经济影响力,还是经济思想影响力,美国都是当之无愧的霸主,因此学习经济学就不可能不关注美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为了全面的了解美国经济史,我读了一些美国历史,美国经济发展史,还有世界历史。其中有两本比较系统的介绍了美国经济发展史,一本是艾伦·格林斯潘和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合著的《繁荣与衰退》;另一本我想不起叫什么名字了。读完这些书我觉得有必要对自己记忆的美国经济史做个整理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一直在持续衰退,靠脑子已经记不住这么多时间、数据和时间了。但就在准备开始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另外一本书,想了两个小时也想不起书名,后来干脆在书架上按着翻可能书籍的目录,结果依然无所获。是根本就没有那本书,还是那本书可能借人了,又或者被我放在其他地方了?毫无头绪。

找不到参考书更坚定了我要做这篇笔记的决心,否则可能再往后就什么也不记得了。这也触发我以后要对比较有意义的书全部做笔记,否则久了可能连书名都想不起来,更别提书的内容了。

由于目前只有格林斯潘的《繁荣与衰退》在手,所以就以这部书的时间线作为我这篇笔记的框架吧,以后如果找到另外一本书再做修订。

简明美国经济发展史

 

引子

十五世纪受文艺复兴运动影响,欧洲人逐渐接受了地圆说。

15世纪末期,由于中亚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垄断了欧洲和印度及中国的贸易线。他们要求欧洲商队支持高昂的过路费,致使丝绸、瓷器、茶叶、印度香料的价格在欧洲急速攀升。为了贸易利润,很多欧洲国家支持航海家开始探寻去东方的新道路。

1492年8月3日,热那亚航海家克里斯托弗·麦哲伦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的支持下,率领3艘船及百余名船员,从西班牙帕洛斯港口启航,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航道。同年10月12日,哥伦布到达了一块新大陆,他以为那是印度,但其实是巴哈马群岛及古巴岛。虽然哥伦布一直坚称自己到达了印度(直到1506年他去世),但事实上他从未到达过印度;因为它的这个错误认识,如今在加勒比海与墨西哥湾之间才会有了所谓的“西印度群岛”。

尽管哥伦布没有发现到达亚洲的新航道,但他却开辟了欧洲人殖民美洲的新航道。此后同样由西班牙资助的佛罗伦萨航海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将足迹踏遍中美洲和南美洲沿岸各地,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后人将这块新大陆命名为“美洲”。

简明美国经济发展史

西班人率先登录美洲,葡萄牙紧随其后,其他欧洲国家也不甘落后,于是殖民美洲的活动如火如荼的上演。

1497年5月2日,意大利航海家约翰·卡伯特受英王委托,率领18名水手,乘坐小帆船探索新大陆,他们发现了新英格兰地区,于是英国将北美划为自己的殖民范围。

1587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就把一份“土地授权书”,也就是“地契”,交给沃尔特·雷利爵士,让他在北美建立一个“英国人的国家”,从此开启了英国殖民北美的篇章。1606年英国人在弗吉尼亚州的切萨皮克湾一个河口建立了第一个贸易根据地,并以当时国王詹姆斯一世的名字命名为詹姆斯敦。

从14世纪开始天主教内的腐败问题就越来越严重,到了15、16世纪已经不可收拾。因为基督教教义是用拉丁文写成的,而普通教众并不懂拉丁文,因此就必须有全职的神职人员来传播教义。但是作为最低层的神职人员“教士”大多也不懂拉丁文,有很大一部分甚至是不识字的农民,传教对他们来说只是有口无心,他们仅将神职作为待遇不错的闲职来看。而高层也常沉迷于勾心斗角的政治阴谋,住豪宅,拥情妇,子嗣满堂,完全违背了独身的誓言。

马丁·路德于1505年加入奥古斯丁修会,1507年成了一名牧师,随后获得了神学博士学位,并在维滕贝格大学当了老师。路德也反对教会腐败,认为这会破坏人们对上帝的信仰,1517年,路德为了赎罪券问题向助教上书,并附上了有名的《论赎罪券功用的九十五条论文纲要》,从此拉开了路德新教的改革序幕。路德认为作为上帝言辞记录的《圣经》是教会唯一的基础,任何人都可以阅读《圣经》并有自己的看法,而不用完全认同神学家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教皇作为唯一在人间的上帝代言人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每个人只要信教就能直接和上帝沟通,不再需要教皇和神职人员作为媒介。

同时路德信教认为信众需要信仰的是教义,而和写做《圣经》的语言无关,因此可以把圣经翻译成不同的语言,而非此前唯一的拉丁文。多语言加上此时已经普及的印刷术,使得圣经很快广泛传播,人人都可以阅读母语版的圣经,而不再需要神职人员的传播,这是对神职利益的根本挑战。

路德新教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反响,有赞同的国家,有反对的国家,在宗教改革这件事上16世纪欧洲乱成了一锅粥。当然这里面牵扯了君权和神权的斗争,各国国王想自己控制自己国家的主教,而不是受罗马教皇控制,但教皇的想法刚好相反。

1527年英王亨利八世要求教皇解除他和西班牙公主凯瑟琳之间的婚姻关系,但教皇反对这一想法。于是亨利八世宣布英国开始教会改革,并任命自己为英格兰的教会首领,建立英国国教圣公会,同时准许自己离婚。

当然此时在欧洲传播的信教并不只有路德宗,还有其他宗派,比如加尔文宗。英国宗教改革也受到了各种新教的影响,比如达尔文宗,他们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忍,反对奢华纵欲。这些要求会直接影响君权,所以不可能被满足。因其要求在圣公会内未能实现,自十六世纪七十年代起,加尔文宗脱离圣公会,建立独立教会,选举长老管理宗教事务。信奉达尔文宗(清教)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的冲突愈演愈烈,导致清教徒运动。

在英国清教徒受到迫害,纷纷逃离,1620年104名清教徒从英国逃到荷兰,后来前往美洲准备建立自己的理想国。其实这批逃离的清教徒已经获得了英国政府的“特许状”,允许他们前往美洲的弗吉尼亚。但不幸的是他们登录的地方并非弗吉尼亚,而是科德角,这里没有许可,也没有接应的人,为了不引发混乱他们签订了《“五月花号”公约》。表示效忠英国国王,自我约束,践行自制,学习立宪,形成了一个公民自制的整体。此后英国人源源不断的涌入北美,形成了最早的13个英属殖民自治地。

欧洲人不仅给美洲带来了殖民剥削,还带来了流感、麻疹、伤寒等疾病,残暴的统治加上流行病让美洲土著死亡50%以上,像墨西哥城等严重的地方甚至死亡90%以上。为了应对劳动力不足,欧洲人大量向美洲移民,并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贩奴活动,这又给非洲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一、美国的独立和扩张(1776年-1860年)

1776年7月4日,13个殖民地的代表参与的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正式独立,这一天也被定义为美国独立日。

虽然同属殖民地,但美国并没有像西班牙殖民地那样遭受无休止的抢夺,没有成为英国财富的掠夺地,而是成了一块高度自治的英属海外领地。

美国有英国这样的宗主国是幸运的,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国,因此工业革命的技术红利也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发展。同时美国不断接收英国移民,这些移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还带来了金融,政府管理等先进经验和理念。1600-1766年,殖民地各州的经济增长都处于世界前列,相当于英国经济增长率的两倍多。到独立时,美国人均产值已经接近英国,人均身高比欧洲人普遍高5-7cm(营养充足),生育率明显高于欧洲(美国美对夫妇生育6-7个孩子,英国为4-5个)。

新教是推动美国独立的第二股力量,达尔文新教更倾向于个人的平等,因此天生的反对君权。教会在美国创建了很多学校,不仅包括高中,还包括大学。在美国独立前美国已经拥有了16所大学(比如哈佛、耶鲁等),而同时期宗主国英国仅有6所大学。如果结合当时的人口来看,美国大学的数量则多到让人难以理解,因为当时美国约有280万人口,而英国却有超过1500万人口。

人才造就了美国的高生产力,而经济实力也为美国的独立奠定了基础。当1776年美国独立以后,美国马上就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全球人口,1776年美国人口280万,1790年时人口已经有390万,1820年人口已经接近1000万,而到了1870人口则接近4000万。

独立战争期间美国大量的城镇公共建筑、民房被毁坏,大量的战略物资被消耗,在这场战争中共有25000名美国人死亡。大陆会议通过发行“大陆货币”为战争提供资金支持,起初发行了价值2.42亿美元的货币,但随着战争的持续货币逐渐出现通胀,1780年时货币只能按面值的1/40来购买东西,因此美国不得不暂停大陆货比的流通。战争结束后美国联邦政府欠下了5100万美元的债务,各州还欠下了2500万美元的地方债。新联邦政府的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提出了加征关税以偿还欠款,从此打开了美国贸易保护的窗户,也打开了联邦政府集权的门户。

简明美国经济发展史

美国的独立似乎是一瞬间的事情,尽管它所谓的独立战争打了9年,但这独立后的美国也不是现在我们熟知的美国,仅是英属十三个殖民洲,而现在的美国则要大的多。美国似乎真的被上帝眷顾,宣布独立后领土不断扩张。独立后的美国与英国战争期间利用欧洲国家与英国的矛盾,同法国、西班牙和荷兰结成联盟并争取俄国武装中立。英国在军事和外交上接连失败,被迫于1783年9月3日在法国巴黎和美国签订《巴黎合约》,将和美国十三州差不多大的领土划给美国。1803年托马斯·杰斐逊从法国人手中买下了整个路易斯安那州,美国的版图扩大了一倍,把密西西比河纳入美国的版图,增加了无数良田,同时也增加了新奥尔良港。1821年美国从西班牙手里买下佛罗里达州,1845年吞并德克萨斯州,1846年吞并了俄勒冈州,1848年吞并了新墨西哥州,1848年吞并了加利福尼亚州。此后又于1867年从俄国手里购买了阿拉斯加,于1898年吞并了夏威夷。

美国独立的同年,市场经济之父亚当斯密发表了他大名鼎鼎的《国富论》,这种自由市场思想好像为美国量身定制,赋予了美国人追求财富的使命。此前经济领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稀缺,尤其是耕地的稀缺,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和耕地面积相关,尤其是人口一直受制于可耕地面积。然而当美国宣布独立后土地稀缺问题就和他们无关,美国人一路向西,边屠杀印第安人,边耕种他们的新土地,这一西进运动差不多持续了70年。需要说明的是美国人与生俱来的冒险精神,尤其是摩门教徒的冒险和奉献精神为美国西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70年里美国将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推进到了太平洋沿岸,而生活在北美大陆上的印第安人基本上被灭绝。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独立战争真的是土著的独立吗?或许定义为殖民者的独立战争更合适。

缘于新教及移民文化,美国人天生对人权比较重视。在《独立宣言》中杰斐逊写下“每个人都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每个人都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随后这一权利被扩展到财产权。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中描述了关于专利保护的内容。

其实美国本身就是一个缘于大型企业的国家,原因是当时英属北美13个州大多都是以公司性质存在,而参与独立运动的代表大多都是这些公司的股东。因此当美国独立后,美国人对商人很尊重,地位相当于英国的绅士。这鼓励了美国独立后商业的高速发展。

这一时期因为美国领土不断扩张,种植园有很好的盈利保障,所以美国农业发展很快,人口都分散在农村(全国90%的人口在农村),从而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城市。全国人口最多的三个城市,费城、波士顿、纽约的人口也都刚超过1.6万人,而当时的伦敦有60万人口,北京有300万人口。

起初因为人口分散,地广人稀(1800年每平方英里仅6.1人,1810年下降到4.3人),所以全国道路等基础设施很差,土路晴天是土,雨天是泥,这严重制约了商业活动。刚独立时因为交通较差,所以美国总统当选3个月后才宣布就职,原因是他们从家里到华盛顿特区的路上可能就需要走几个月时间。没有先进的农业机械所以农民靠简单工具和畜力进行耕种,自己织布,自己做衣服,自己制鞋,完全的小农经济形态。因为种植严重依赖人力,所以这时间奴隶被广泛使用。当时马和骡子是美国最重要的畜力,1800年美国大约有100万头马和骡子。

在19世纪的前几十年,美国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为此几百家获得政府授权的特许公司在全国铺设了数千英里的收费公路(石板、鹅卵石或木板铺设),但因为收费公路的收益太低,随后又兴起了运河热,到1850年美国已经有3700英里的运河。一顿货物使用运河一英里的运输成本为2-3美分,而使用公路需要30美分。运河不仅节省了运输成本,还节省了运输时间,这使得沿河地区成了美国新的人口聚集点,最终产生了沿湖或沿河城市。

农业发展飞速,但工业却发展相对缓慢,这并不是说美国人不善于创新,而是基础太差。这一时间美国主要从英国进口各种工业制成品,而出口鱼、木材、烟草、大米等经济作物获取资金。

这段时间美国迅速取代英国成了全世界最主要的企业家诞生地,到1810年美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均专利拥有数最多的国家。美国在蒸汽轮机、农业机械、机床等方面都做的很不错。18世纪80年代美国只有3台蒸汽机,主要用于抽水;到了1838年美国拥有2000台蒸汽机,用于各种行业,比如船舶运输。

蒸汽机的运用除了代替畜力外,最大的贡献是驱动了火车,提高了陆上运输效率。1830年美国第一条铁路,巴尔的摩——俄亥俄州线路开通。因为美国土地充裕,很多地方荒无人烟,所以美国政府经常将土地免费划拨给铁路公司,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须修铁路。19世纪40年代时美国铁路已经有5000英里,到50年代时已经有20000英里。到美国内战爆发前,美国铁路里程已经超过了英法德三国的铁路总里程之和。

伴随着铁路诞生了另外一项颠覆性的技术,那就是电报,电报让原本需要数周传播的信息瞬息可达。到1852年美国的电报线路总长度已经达到了22000英里,连接美国东西和南北。旧金山等西部城市能够迅速发展和铁路、电报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1866年7月28日大西洋海底电缆联通,这让伦敦和美国信息互通,形成了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

这段时间美国资本储备实现了快速增长,1774-1799年,美国则本储备增长了2倍,而到内战结束时资本储备增长了15倍。1820-1870年,美国的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为4.2%,而这一时段欧洲的年增长率约为1.6%,亚洲(不含日本)约为0.03%,世界年增长率约为0.9%,美国明显跑赢了其他国家。

在一片欣欣向荣中也蕴含着风险,1819年美国遭遇了第一次金融危机。1818年8月,美国第二银行开始担忧社会债务水平过高,并据此拒收纸币。紧接着在10月财政部强制美国第二银行以价值200万美元的铸币偿还购买路易斯安那州时发行的债务,加重了信贷紧缩。南方和西部开始加紧催收贷款,而此时的贷款多以农场主为主,他们以农场为抵押,这使得银行提前收回用作抵押的农场所有权,并转交给第二银行。农场的价格下降了50%,棉花价格在一天内下降了25%,由此美国陷入经济衰退,直到1821年才有所缓解。

此后美国又经历了1837年、1857年、1873年、1884年、1893年和1907年的经济危机,而这些经济危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金属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背离,经济增长让货币供应出现紧缺,从而出现通货紧缩。这一现象随着金矿的被发现而出现波动,1848年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1886年在南非发现金矿,1896年在育空河谷发现金矿,同时氰化浸出等手段也增加了黄金产量,从而提高了货币供应量。但黄金的产量变化并不总能稳定经济,1893年的经济危机就是因为在内华达州发现了银矿,导致银产量提高,从而导致金银兑换比例失调引起的。为了稳定金银币比例1980年美国财政决定每月收购450万盎司的白银,但这有漏洞可钻,大量美国人从黑市购买银币,然后去财政部兑换金币,从而赚取差价,这导致了国库中黄金储量减少,法币地位不稳,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关于这次经济危机后面再详细讲。

二、南北战争(1861-1865年)

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次内战,但这次内战却异常惨烈,350万人参战,75万人死亡,40万人伤残。而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北方种植园主和南方资本主义工业体系之间的模式冲突,最终却演变成了一场解放黑奴运动。

美国西进运动中骑士、教会、英国贵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这群人在理念上存在巨大差距。骑士保留了贵族主义思维,重视社会等级,圈养奴隶,沉迷赛马和赌博。英国当时实行长子继承制,没有继承权的贵族子弟为了获得和长兄一样的地位和荣誉,于是到美国来创天地。来自英国的贵族子弟比较独立,追求社会平等,生活简朴。除了这部分早期人群外,还有来自欧洲其他国家不同文化的人,比如德国人,同时还有几百万非洲黑人奴隶。复杂的人口构成造就了复杂的文化构成,为冲突的积累提供了土壤。

美国建国头70年,在北方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而在南方则形成了奴隶制种植经济体。北方各州遍布工业体;投资都用于购买新生产机械,而南方遍布种植园,投资都用于购买奴隶。1790-1860年,美国所有获得的专利中93%来源于使用自由劳动力的工业州。1817年没过面不产量为400万码,到了20年后增加到了3.08亿码。

大量的工业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但截止1860年美国境内的450万非洲裔人中仍有400万是奴隶,并且都是南方种植场老板的私人财产。因为农业机械的引入,农业产量持续增长,从而使得农场主收入增长,这推动了他们愿意花在奴隶身上的价格提高。一名成年奴隶的价格从1800年的520美元涨到了内战爆发前的1800美元。因此尽管1807年美国就签订了《禁止进口奴隶法案》,1833-1834年受英国废奴运动的影响,美国也出现了废奴思潮,但直到1860年获得自由的奴隶仅为九分之一,而这一切仅因为南方种植场主的利益。

所有的冲突最终汇成两股,一个是北方主张走工业化路线的人群,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代表(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另一个是南方主张发展农业路线的奴隶主,以托马斯·杰斐逊为代表(美国第三任总统)。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来自于小商贩家庭,而托马斯·杰斐逊出生于农场主家庭,并在21岁时集成了大量的土地和奴隶。起先双方只是停留在口头辩论上,但分歧越来越大,1861年2月“两个美国”从头口变成了现实,美利坚联盟(南方)宣布自己成了一个独立国家,第一任总统是杰斐逊·戴维斯,首都设在里士满。

随后内战爆发,当时北方各州财产占全美财产的70%,北方各州的银行资产占全美银行资产的80%,北方三个州(马萨诸塞州、宾夕法尼亚、纽约)的制造业资产占美国的53%,产出占全美的54%,北方在资金和装备上都占有优势。南方各州因为都从事种植业,这需要大量的劳力,所以他们能抽调的兵力也仅为北方的一半。同时南方的农作物需要通过出口才能实现盈利,但运输,港口,及边境大多掌握在北方手里,南方经济命脉掌握在北方手里。

虽然北方在经济上和装备上明显领先南方,但战争赢得并不轻松,1861年爆发战争后北方一直处于劣势,直到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后才发生转折,并于1865年4月9日南方投降结束。

导致南方战败的主要经济原因有以下几点:

1、南方各州为了战争超发了大量货币,导致货币贬值9000%,并使得军队没有钱购买足够的装备。而北方经济较好,战争结束后北方发行的绿背货币依然保持了发行面值70%的购买力。

2、解放黑奴

1862年9月22日,林肯发表预备性的解放宣言。宣布:假如在1863年1月1日以前南方叛乱者不放下武器,叛乱诸州的奴隶将从那一天起获得自由。消息传到南方后,成千上万的奴隶逃往北方。

3、宅地法

林肯于1862年5月颁布的《宅地法》,规定:一切忠于联邦的成年人,只要交付10美元的登记费,就可以在西部领取64.74公顷土地,在土地上耕种5年后就可以成为这块土地的所有者。此举吸引了大量南部自由民。

南北战争的意义在于:北方在战争中的胜利,在巩固国家统一的同时确立了北方大资产阶级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内战消灭了奴隶制,从而为美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宅地法》的实施,加速了西部的开发,促成了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中美国式道路的胜利,进而促使19世纪末美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农业资本主义大国。

三、资本主义的发展(1865-1914)

从美国内战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成功的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社会。

1864年美国还保留着农耕社会的自给自足特色,城市里马、牛、猪、鸡等动物比人还多。到了1914年,美国人已经开始喝可口可乐、开福特汽车、乘坐地铁、乘坐飞机、打电话、在摩天大楼上班、推崇科学管理方法。

美国人在钢铁、汽车、电力等新兴行业取得了领先世界的优势。同时美国的农业也占据了全球很大份额,19世纪70年代末,美国谷物交易量占全球的30-50%,肉类交易量占全球的70-80%。

这段时间美国也变成了以消费为主导的国家,因为美国有全球最多的百万富翁和全球最富有的工人阶层。1914年美国人均收入为346美元,英国为244美元,德国为184美元,法国为153美元,意大利为108美元。除了具有购买力外,美国这段时间也打造了众多的消费品品牌,比如家乐氏麦片、黄箭口香糖、蓝带啤酒、桂格燕麦片等。这一时期美国的企业都在拼命的宣传自己,创意十足的广告无处不在的点缀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交通工具由原来的自行车变成了汽车,而摩天大楼代替了原来低矮的木质建筑。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状态。1800-1890年,美国的生产力年均增长率为1.4%,而在1889-1899年,该增长率为2%以上。这折射出其背后的实际经济增长率相当于提高了2/5,这一增长率在20世纪20年代再次出现显著提升。

简明美国经济发展史

内战结束后的大多数时间里,共和党处于美国的执政地位,他亲增长,亲商贸。1864年,过会通过了《促进移民法案》,并在国务院下面射了一个专门的移民局,并设专门的资金招揽外籍劳工。

在这段时期,美国跑步式的超越了他的前宗主国英国。1857年,美国人口超越了英国人口;1870-1910年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的占比从23.3%提高到了35.3%,而英国从31.8%下降至14.7%;1894年美国GDP超越英国,1910年美国人均收入比英国高26%。

科技与社会理念开始逆向传播,19实际上半叶,美国人从英国偷取技术及提升生产力的理念。19世纪下半叶,这种关系发生了逆转。查尔斯·泰森·耶基斯原是一个来自芝加哥的商业大亨,他一口气吞并了伦敦大多数地铁的运营权,并新建了三条线路,引入了电气列车,从而把所有的地铁线路正和城一个统一的系统。J.P.摩根把摩根·格伦费尔公司变成了自己全球商业帝国中的一个分支。英国曾经嘲笑美国子啊科技方面落后,但现在也反过来了。1896年美国上映了第一部电影,其主题是山姆大叔把身材矮小、仗势欺人的约翰·布尔打倒在地。

1870年,美国人口为4000万,1914年增至9900万,年均增长2.1%,同期,德国这一数字为1.2%,法国为0.2%。英国为1.9%。2/3的人口出生于本地,说明此时的美国人对前景很乐观;1/3的人口来源于移民,说明美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人口结构的年轻使得美国充满活力,他们极富冒险精神,乐于尝试新事物。到1920年,移民及其后代占美国制造业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而很多人是带着原国技术来的。

从1870年开始,各家铁路公司以每天新建13英里的速度进行了40年的铁路建设,到1917年美国境内的铁路增至原来的5倍,占全世界总里程的35%。铁路极大的降低了运输成本,相比于马车降低了96%,且这时美国的铁路不仅覆盖了大城市,还覆盖了人烟稀少的西部地区,将横穿美国大陆的时间由6个月缩短到了6天。铁路凭借自身实力成了工业生产的最大助推器,有20万人参与铁路建设,同时还有25万人负责铁路运营。美国内战结束后的30年内,本土生产的所有钢铁中有一半的量用于制造钢轨。

美国人贝塞麦发明了新法炼钢,炼每吨钢燃烧的焦炭用量由原来的7吨降到了2.5吨,十年后西门子发明了平炉炼钢,进一步提高了炼钢效率。19世纪末,生产1吨钢铁所需的成本比世纪中叶降低了90%。1870年美国每年的钢产量是38万吨,到了1913年达到了2840万吨,炼钢美国比其他国家都有优势。卓越的炼钢技术成就了享誉全球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

钢铁上美国领先全球,石油上也同样如此。内战后美国出现了石油热,全美到处在寻找石油。1865年,美国新建了一条油气输送管道,原油开始从宾夕法尼亚州开始通过管道、火车和轮船流到各大炼油厂。1880-1920年,美国石油提炼量从2600万桶增至4.42亿桶。宾夕法尼亚油田后美国人又发现了德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大油田。

内燃机和电力也同时驱动了美国的经济,尤其是电力的使用让工厂从蒸汽机时的垂直布局变化成了水平布局,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而电力的使用同时也使得洗衣机,电磁炉,电冰箱,电熨斗等家电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从而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内燃机除了催生直接的产品汽车外,还催生了城郊发展,催生了超市,汽车旅馆,甚至是麦当劳和唱片的发展。

汽车在诞生之初被视为富人的玩意,1900年美国注册的车辆仅有8000辆,到了1905年增至78000辆。但亨利·福特觉得这一速度太慢了,他要打造一两适合穷人的汽车,于是1908年诞生了第一辆T型车。在提高产量的同时,福特还在努力给T型汽车降价,从1910年的950美元降到了1923年的269美元,从而使得美国的汽车在1910年达到了468000辆,1920年增至900万辆。

这段时间最有影响力的商业创新是什么?肯定是股份制莫属。股份制让企业可以快速扩大规模,同时也可以让创始人通过少量股份就能控制企业。而后来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更是让这些企业家从琐碎的管理中脱身而出,全心考虑企业的战略方向。而这一且都是企业兼并的前提,最终产生了众多的商业巨无霸。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垄断妨碍竞争,美国国会于1890年出台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禁止企业签订兼并后可能妨碍贸易的合同。但是新泽西州的立法机构反对联邦这种政策,他们简化了设置控股公司的要求。到1901年,美国境内资产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中,有2/3都在新泽西州设立股份制公司持股。美国其他州也通过接纳信托公司的方式对抗联邦政府的决策,纽约州为了预防通用电气公司潜逃到新泽西州,专门为它设置了特权法案。

在这段时间美国财富越来越集中,出现了很多商业巨人。

1901年,安德鲁·卡内基将卡内基钢铁公司出售给了J.P.摩根,从而获得了2.26亿美元,这使他成了当时美国最有钱的人。摩根把另外几家小钢铁厂并入卡内基,从而让卡内基钢铁公司成了钢铁业巨无霸,当时它有25万名雇员,比当时美国的武装部队的人还多,企业市值达到了14亿美元。而当时卡内基一家的产能就超过了英国的钢铁产能。同一时期,洛克菲勒控制着全球90%的炼油产能。

摩根单枪匹马两次挽救美国政府于破产边缘,实际上他以个人之力充当了美国中央银行。

1980年后美国爆发了因《舒尔曼白银购买法案》导致的黄金挤兑危机,危机导致了美国粮食价格相对上涨,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美国提高了进口关税到48%。1893年美国有4000家银行倒闭,14000家公司关门,全美陷入经济萧条。经济萧条引发了严重的失业,同时伴随着严重的工资缩水,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罢工潮,据统计仅1894年罢工就超过了1000次,75万人。管理层对罢工的工人丝毫没有同情和怜悯,他们的应对办法就是残酷镇压罢工。参与罢工的工人,被打死打伤的,时有发生,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克利夫兰总统再度上任以后不久,就召集了特别会议,强烈要求废除《舒尔曼白银购买法案》(就是上面被钻空子那个法案),国会最终同意废除该法案。遗憾的是,到那个时候国家的黄金储备,还是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到1895年2月,美国的黄金储备只剩下6800万美元。

克利夫兰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发行新的债券,遭到了国会的拒绝。总统转向当时的世界首富,英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寻求帮助。但是,对方坚持要求要通过摩根本人来达成合作。

摩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由摩根和罗斯柴尔德家族拿出350万盎司的黄金,交换美国财政部未来30年的政府债券。协议规定,财团买入债券的价格是104.5美元,之后允许他们在市场上以112.5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公众。这笔交易,拯救了美国政府,摩根自己赚的盆满钵满。

不仅如此,在恐慌时期,美国三分之一的铁路公司破产。而摩根则通过州际商业委员会(ICC),低价收购了很多破产铁路公司。摩根几乎掌控了密西西比河移动所有的铁路,总长度接近3万英里(约4.8万公里)。在美国经济走出萧条以后,摩根精心构建的私人铁路卡特尔,营收已经相当于美国政府年收入的一半。

在摩根的帮助下,美国金融局势得到稳定。舒尔曼法案的废除,消除了白银价格人为干预所导致的通货膨胀。美国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到了1897年,经济重新走上正轨,失业率回落到个位数。

1907年美国股票市场面临崩溃,多家银行出现内部问题,摩根第二次拯救了美国。

黄金年代美国对资本的巨大需求促使美国机构与个人投资者过度举债,这其中就诞生了一个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公司。信托公司和现在的投行一样,享有许多商业银行不能经营的投资业务,却极其缺乏政府监管,这导致信托公司可以没有限制地过度吸纳社会资金,投资于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和股市。

1906年,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信托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泡沫越吹越大,随时都有破灭的危险。

1907年6月,纽约市市政债券发行失败;7月,铜交易市场崩溃;8月,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被罚款2900万美元;到9月,股市已下跌了近四分之一;至10月,那只掀起飓风的蝴蝶出现——尼克伯克信托投资公司遭到清算。此后银行催信托基金还款,利息瞬间上涨了150%;民众开始在银行前恐慌挤兑。

《1907年大恐慌》(The Panic of 1907)一书这样评论当时的情景:

“全世界处在经济崩溃的边缘,风暴中心是纽约金融区。尽管当时美国企业盈利迭创记录,整体经济持续增长,但美国股市却一泻千里,股价大幅跳水,券商纷纷倒闭,利率一飞冲天,纽约市政府无法发行债券,纽约证交所差点关门大吉,银行挤兑风潮席卷全美。”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共有300多家信托公司倒闭。

此时美国紧急摇摇欲坠,摩根果断出手,扶之于即倒。摩根把同时期的重要银行家都邀请到自己位于麦迪逊大街219号的办公室内,强制他们相处一个方案,预防整个股票市场的彻底崩溃。最后摩根成立了一个由银行家组成的联盟,设立紧急审计小组来评估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的损失,向困难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购买其股票。摩根先注入了自己的资金,然后罗斯福政府给了摩根2500万美元政府基金使用权用以缓解危机。之后摩根召集并铁腕要求其他银行家出资并承诺保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11月底恐慌逐渐消退,经济趋于稳定。

为了预防此类危机的重复出现,美国于1908年出台了《奥尔德里奇·弗里兰法案》,并最终于1913年建立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用主权货币取代了金属货币。

美联储采用联邦政府机构加非营利性机构的双重组织结构,避免了货币政策完全集中在联邦政府手里。虽然位于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局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部分,但12家联邦储备银行是非营利性私营组织。联邦储备银行并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与联邦储备局一起承担美国中央银行的公共职能。美联储是目前全球唯一非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这与美国联邦的结构有关,与美国的银行法案有关,也与摩根有关。

摩根的故事让人热血澎湃,其实在黄金年代美国的商业大亨都有自己的传奇故事,那是一个多彩的年代。此时的美国商业大亨不仅造富有道,对于公共事业也很有责任心。比如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洛克菲勒大学等都是此时的大亨捐建的。

四、反自由放任时代(1896-1918年)

美国内战结束之后,全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增长(这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而这种高速发展并没有受到华盛顿的任何干预。1836年,美国第二银行特许经营权到期,直到1913年,伍德罗·威尔逊才创设了美联储,这77年间,整个美国没有中央银行,也谈不上有任何货币政策,仅仅是实行金本位制而已。生活成本每年仅上升0.2%,可以忽略不计。雇主招聘和解雇工人有完全的自主权。美国对来自欧洲的移民保持长期开放的政策(但对来自中国的移民则不是这样,1882年颁布的《排华法案》把中国移民拒之门外)。大多数美国人都对这种社会经济运行方式表示满意:当时全社会的主流思潮就是,建设一个好的社会,只需要一种稳健的货币和一份《权利法案》,自由市场能够帮人们实现其他所有想要实现的愿望。

这种小政府愿望把美国的联邦政府演绎到了极致。当时,美国的政府雇员规模很小,这既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实,也是一种社会理想。即便到1871年,美国联邦政府的雇员总数仅为51071人,其中36696人是邮政工人。非邮政体系联邦政府公务员对普通民众的比例为1:2853。抛开美国内战期间的支出不算,1800—1917年,美国各级政府(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总支出远远少于 GDP 的10%。

在那个年代,美国国民一辈子都不需要和联邦政府打什么交道,和联邦政府产生的唯联系就是邮政。当时的4月15日和其他所有春天里的好日子一样:没有人会在这一天想起来缴纳个人所得税。华盛顿特区可以算得上当时全球最昏沉的首都:这里没有美联储来看管全美的货币政策;没有教育部,没有商务部,更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机关。住在白宫里的人几乎无所事事,如果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让总统不得不做点儿事情的话。没有人能给他打下手:他得自己接听电话,如果想要出门还得自己打开前门。

如果说当时人们能感受到政府的存在,那么这种存在感也一定处于最低水平。总的来说。政府从美国经济中提取的费用,每1美元只提取8美分,而其中有6美分用于地方政府支出。

美国作家莫顿·凯勒曾写道:“19世纪美国的总统在世纪初和世纪末的两端都是如同高山一般的伟人,但中间这段时间可谓是由平庸之人形成的一片洼地。”安德鲁·杰克逊从未上过学,从未正式学习过写字,最后还是他的妻子教他写字的。格罗弗·克利夫兰从未拜访过欧洲,也从未到过密西西比河以西的美国各地,他到白宫就任总统时才第一次看到华盛顿特区。这一连串平庸的总统或许满足了美国当时的社会需求,即社会需要一个无所作为的小政府。

简明美国经济发展史

自建国开始,美国人就热衷于讨论“硬”货币和“软”货币的对比,它们各自的好处到底有哪些。美国国父们(特别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清晰地认识到,作为一个以商业活动为基础的社会,必须以一种感体金属作为价值的载体,这是一种所有人都必须信任的金属,这样整个社会才能有效运营。1834年以前,美国人在到底用白银还是黄金作为价值载体这一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最初美国人选用以金衡盎司计重的白银来定义美元的价值,但在同一时期也发行黄金铸币,黄金的价格与白银保持固定的兑换比率)。从独立战争开始,美国为了给数不胜数的战争提供资金支持,曾反复放弃对“硬”货币的支持。因为通过财政税收或者海外借贷无法及时筹措到战争所需的款项,所以发行纸币成了支付军饷和购买武器的唯一可行方式。即便发行纸币的行为在短内能够产生效果,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行为必然导致经济陷入长调整周期。乔治·华盛顿于1775年发行了大陆货币,短期内获得了支付部队的军饷和购买军粮的能力,在发行之后的几年中也产生了实际效果,但最终这些纸币还是变得一文不值。

美国内战是这种政策选择的一次典型案例。内战期间,北方和南方郁发行了各自的法定货币,战争结束之后,人们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才便美国的货币重获战前的价值。南方各州在战争中的经济遭遇可谓灾难的:它们发行了价值5亿美元的“灰背”纸币,这些纸币无法兑换黄金,并引发了超级通货膨胀,很快南方的纸币就变得一文不值。南方各州的人根本无法和美国其他地方的人进行交易,更不可能和世界其他地力的人开展交易。北方各州发行了“绿背”纸币,它们的这种经济实验做的更谨慎,即便如此所造成的后果也是花费了很多年才逐渐消除的。1875年颁布的《恢复硬币法案》强制联邦政府在1879年1月之前收回市场上足够数量的绿背纸币,这才使美元的价值重新回到了战前水平,也就是每金衡盎司黄金等价于20.67美元。

1859年内华达州卡姆斯托克矿区发现了大量银矿储备,这导致了黄本位和银本位的争执。为了解决白银过量供应问题,美国财政部于1890年颁布《谢尔曼购银法案》,决定出面每个月收购400万盎司的白银,但这最终导致了黄金套利挤兑。这时美国东海岸的人民团建起来,共同抵御来自西部银矿大亨、银矿工人和中西部农民的压力,试图挽救黄金。1893年时任总统克利夫兰向国会施压,废除了《谢尔曼购银法案》。经此波折社会上批评金本位的一部分人转向支持金本位,而原本的支持者更加坚定。

第一个打破自由放任的是铁路公司,当时铁路是由多家公司分开修建的,按地域划分为不同的势力范围,但铁路运输又是需要全国贯通的,因此铁路公司和政府谈判,货运人和铁路公司谈判都很困难。尤其是货运人和铁路公司谈判时没有丝毫议价权,而铁路公司又通过各种手段从政府谋利益。1876年芒恩诉伊利诺伊州政府案中,美国最高法院做出了第一份关于允许政府大规模干预市场的判决。认为铁路是一种披着公众利益外衣的特殊资产,各州政府有权代表工种利益管理铁路公司定价权。随后由克利夫兰在1887年签署的《州际贸易法案》通过,设立了州际贸易委员会,负责确保铁路定价的公平合理。

人口的增长导致的社会人口密度问题也在挑战自由放任注意的边界。美国每平方英里土地人口从1860年的10.6提升至1920年的35.6.在人口超过8000的聚居地生活的人口比例已经在同一时期从16.1%提升到43.8%。;类似纽约和芝加哥这样的大城市已经出现了密密麻麻的公寓楼。人口的增多引发了诸多城市管理问题,这也需要一个大政府来强有力的改变。

职业病、矿难等给工人造成了深痛的伤害,而财富一直向少数人集中,这严重挑战了美国人所坚持的机会平等理念。

诸多的因素加在一起导致了美国不满情绪的浪潮,1867年发源于美国西部农村的格兰其运动旨在保护农民利益,很短时间就发展了150万成员。19世纪80年代以后,愤怒的工人加入了农户的行列,1881-1905年美国发生了37000次罢工,罢工次数最多的是建筑和采矿业,但矛盾最尖锐的却是铁路和钢铁行业。

1886年,美国发生了14000次工人罢工,波及11562家企业。1894年,普尔曼大罢工导致整个美国交通运输陷入瘫痪。同年,煤炭行业大罢工直接导致并西法尼亚州和美国中西部地区的煤炭生产中断,导致美国制造业链上的诸多企业陷入瘫痪。

最惨烈的一次罢工发生于1892年,也就是霍姆斯特德钢铁厂大罢下。这次冲突的一方是安德鲁·卡内基和亨利·克莱·弗里克,另一方是他们雇用的工人。更准确地说,这次罢工是弗里克直接面对工人,因为卡内基为了维持自己作为工人朋友的形象决定在罢工期间休假,让弗里克独自去承担罢工运动的冲击。到1892年,霍姆斯特德钢铁厂在莫农格希拉河流经匹兹堡的7英里范围内建筑了工厂,雇用了4000名工人。弗里克试图把工人工资和(不断下跌的)钢铁价格挂钩,而不是和企业利润挂钩。钢铁行业工人总工会提出抗议。弗里克为此在工厂周边修建了长达3英里的隔断墙,并且装配了带刺铁丝网,安装了2000烛光的探照灯,留下了步枪射击的枪孔,并且从平克顿侦探所雇用了300人来制止罢工。随后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有16人在冲突中死亡,整个社会为之震惊。罢工者取得了第一轮斗争的胜利,迫使平克顿侦探所的人投降,宜夕法尼亚州州长下令8500名士兵介人罢工,并占领工厂。

导致这些罢工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持续的通货紧缩,从美国内战结束到1900年通货紧缩一直困扰着美国。贬值使得借贷者不得不用昂贵的美元偿还便宜的美元的债务,同时还要承担高额的利息,这一现象无异于激发了阶级矛盾和区域冲突。通货紧缩使财富从南方和西部的借贷者手中转移到了东部的放贷者手中。

1896年7月36岁的布莱恩在芝加哥民主党大会上发表演说,呼吁银本位(此前实际为金本位,但没有立法),并获得了民主党采纳,并于次日正式提名布莱恩作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而此前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是格罗弗·克利夫兰,也是当时的现任总统。布莱恩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受黄金天花板的影响,连年遭遇货币紧缩,农民和部分工人成了金本位的受害者。但是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里民主党内部占主导地位的都是支持金本位的人,他们同时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布莱恩演说很成功,使得民主党同意了银本位方案,但却分裂了民主党,此后很长时间内都是共和党掌握美国政治主导权。现在这种形式其实也差不多,民主党看起来人多势众,但内部山头林立;而共和党经过清理则要纯粹的多,这也是共和党能够在劣势下翻身的原因之一。

与布莱恩不同的是格罗弗·克利夫兰是一个典型的自由市场拥趸者,他认为像依赖父母一样关爱的想法会使美国自力更生的能力被弱化,所以他主张小政府。1887年,他一票否决了向遭遇旱灾的德克萨斯州农民发放种子的提议,他认为“宪法中没有任何依据来支持联邦政府做出这样的拨备……我认为联邦政府的权利和义务不应该被扩大到挽救遭遇困境的个人,这种行为与提升公共服务和大众福利没有任何恰当的必然关联”。即便是1893年银行倒闭引发的金融恐慌时,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自由放任原则。当时工业产值减少了17%,失业率攀升了12%,这直接导致了1894年中期选举中大量选票倒向了共和党。

布莱恩是一个干预主义者,他赞同政府发挥更多的功能,必要的干预市场,这符合当时的美国形势。布莱恩在银本位问题上最终失败了,但他提出了众多的议案最终却都被通过了,甚至是在他去世之后。比如联邦个人所得税、公民选举美国国会议员(原来是各州立法机关指定)、妇女投票权、设立美国劳工部、更加严格的铁路运输行业监管政策、货币改革等。布兰恩延展了政治的触角,使得政治从精英阶层走向普通民众,同时他也挑战了自由放任思想,主张通过政治干预市场波动。

由于布莱恩将金本位问题提到了纸面,因此1897年,威廉·麦金利就任总统后,第一件事就是签署《金本位法案》。这一制度一直持续到1971年才告结束。

严重的冲突导致了对自由市场的反思,并最终由革新者重置了美国政治制度。1913年美国通过了宪法第十七修正案,国会医院由普通投票人直接选举,而不再由各州的立法机构指定。7年后,宪法第十九修正案赋予了女性投票权利。

变革的重任不能全部交给普通民众和布莱恩等人,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正式接过了这一重任。在发表上任后的首次年度讲话时,他说“对那些追求社会进步的人而言,剔除商业活动中的欺诈等犯罪行为与剔除政治体制中的暴力事件同样重要”。1902年他命令司法部对大北方铁路,太平洋铁路的合并案提起诉讼,1904年最高法做出判决,支持联邦政府的意见。在此后罗斯福还发起了44次类似诉讼,包括牛肉托拉斯、糖业托拉斯、杜邦公司、标准石油等。1903年他设立了商贸和劳工部,下设企业专办局,专门负责调查和揭露商业渎职行为。1905年他获得连任,1906年他签署了《赫伯恩法案》,提高政府管理铁路定价的能力。还签署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案》,提高政府打击食品掺假和错乱标识行为。罗斯福还引入了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并制止设立企业政治基金的行为。罗斯福还推出了诸多限制企业行为的政策。

此后的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强化并延展了罗斯福提出的许多措施。通过宪法第十六修正案,美国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克莱顿反托拉斯法》强化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遏制了不合理贸易竞争;《联邦储备法》催生了美联储。

在这里要指出,美联储成立之后美元的汇率仍然与黄金挂钩。《联邦储备法》规定,由联邦储备银行发行的货币必须有40%的份额以黄金为担保,有35%的份额由美联储的成员银行之间的存款作为担保。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每当黄金担保额触及上限,即将导致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时候,这一限额就被逐渐削减,直到1968年这一限额被彻底废除。在理查德·尼克松任总统期间,准确地说是在1971年8月15日,美国彻底打破了美元与黄金之间的挂钩。从那一天开始,美国的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由美联储的公开市场委员会审慎决定。

美国于1917年4月向德国宣战,这件事彻底改变了美国人和政府的关系,政府提高税率以为战争筹款。1917年美国各类税率全面提升,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到了67%,房地产项目的营业税也被推高到25%,政府对企业所得征收苛刻的税率,目的是防止他们发战争财。

联邦政府也曾试图掌控整个经济的走向,创设了一系列新的联邦层而的机构,如战时工业局、食品管理局和燃料管理局,在这些政府机关还职的都是经济学家和各行业的专家,政府赋予他们定价的权力和设置以济发展目标的权力。战时工业局试图管控酒精类产品的销售,同时协助联邦政府在60个“有战略意义”的行业中制定物价,并协助联邦政府进行采购。战时工业局还对全美铁路网进行了国有化,以确保各类商品能够在全美境内平稳运输。“联邦政府甚至采取某些手段来审查个人演说,根据1918年颁布的《反煽动叛乱法》,对美国政府、美国国旗或者美国军队发表任何“不忠、亵渎、诽谤和攻击性的评论”都可以被定罪。这项法案得到了严格的执行:尤金·德布兹就因言获罪。

一战结束之后,美国逐步撤销了许多战时采取的措施。威尔逊在华盛顿搭建的庞大的政府机构中有很多被搁置,言论自由重新成为人们的权利,铁路也回到了私营企业的手中,但战争还是给美国社会留下了永久的印记,美国仍然处于新联邦机构的政府专家的管控之下。10多年后,在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创设了更多的联邦机构,而一战期间创设的这些机构为它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一战中美国总共耗费了320亿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GNP的52%,1919年美国债务余额超过250亿美元。

五、一战后的经济增长(1919-1929年)

一战后美国从大政府中逐渐走出,各种政策逐渐转向宽松,市场又变的比较自由,而总统似乎又回到了不作为状态。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小政府运作的最后10年。

沃伦·哈定和卡尔文·柯立芝两位总统都是比较克制的总统,他们对总统权力进行了极大的保留。哈定每周都要和自己的朋友打扑克,这些所谓的朋友并非都是高素质的人,他每周要打两次高尔夫球,就在白宫的草坪上打球来锻炼自己的技术,让他那只名为球童的硬毛犬去捡球。柯立芝以自己每天工作不超过4个小时,每晚睡觉不少于11个小时为豪。 H . L .门肯曾打趣说:“他认为最理想的一天就是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的一天。”

这一时代刚开始的时候情况非常糟糕。一战结束之后的社会现状可以说完全超越了人们可以臆想的现实:社会中充满了无政府主义的慵怒情绪,有各种各样以爱国主义为名的游行,有愤怒的工人发起的男工,有共产主义运动,所有这些都叠加在一起。1920年6月一1921年6月,美国的批发物价下跌了44%,这可能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通货紧缩。1920年,处于行业领军地位的大型企业,如阿纳康达铜业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和美国钢铁公司,其年收人分别下降了49%、46%和44%。1921年,全国农业产出下降14%。失业率从1919年的2%跃升至1921年的11%。这场经济萧条持续了18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政策制定者采取的是消极应对策略,正如他们在1893年使用的方式一样,后来也在1996年和2007年的金融危机期间使用了同样的方式。这一始料未及的经济崩溃事件迅速得到纠正,马上就出现了强劲的经济反弹,正如詹姆斯.格兰特( James Grant )所观察到的一样:“经济的崩溃治愈了自己”。

除了经济萧条的问题外,美国当时面临的还有有史以来最恶劣的工人罢工运动。在一战期间,塞缪尔·冈珀斯建立的美国劳工联合会( AFL )以高度热情支援了战争,但他们也在暗中向政府争取到了更多的认可和更高的工资。随着和平很快就要到来,他们试图通过在关键行业(如钢铁和肉制品行业)发动协同罢工使自己获取的利益成为永久性利益。

这场罢工风潮来得快,去得也快。美国各家企业的雇主成功利用(有时也算正当的)工人对共产主义的恐惧,消除了罢工者的负面情绪。到1920年,行业工会的社会地位回到了1910年的水平。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也将权力交回企业老板手中:1921年,(在迪普莱印刷机公司诉迪林案中)美国最高法院判决间接抵制劳动的行为是非法的;1923年,(在阿德金斯起诉儿童医院案中)美国最高法院判决企业无须设置最低工资标准。行业工会的会员人数出现断崖式减少(美国劳工联合会于1920一1925年流失了约100万名会员),行业工会的能动性随之消亡。1929年,全美发生900次罢工,参与工人总数为28.6万人(相当于全美劳动力总人口的1.2%)。而在1919年,一共发生3600次罢工,参与工人总数为400万人(相当于全美劳动力总人口的21%)。

1921—1929年,美国 GDP 以每年5%的增长率持续增长——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有史以来的最佳表现。美国人也接二连三地经历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在十年结束,美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例从1914年的36%提升至42%。

美国的汽车制造业进步是这个时代美国制造的代表,1924年美国每10秒钟就有一台T型车下线,而十年前组装一台车需要14小时。此时,全球80%的汽车都在美国,平均5.3个人就有一辆汽车,相比之下英国和法国平均44人才拥有一辆汽车。一站前工人需要花费两年的工资才能购置一两汽车,此时只需要三个月工资就可以购置一辆汽车。汽车行业的兴盛带动了汽油,橡胶,钢铁,玻璃,道路建设,旅馆,餐饮等众多行业的发展。1929年一分研究曽指出,整个汽车产业为美国经济创造了400万个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1900年前都不存在,相当于全美劳动力总人口的1/10。卡车的数量也随着增多,1909年为0,1920年增至30万辆,到20世纪20年代末,卡车数量达到了60万辆。

汽车出现影响了美国人的生活,当时美国44%的人口生活在农村,56%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汽车的普及对农村人的影响比城市人更大。美国人拥有的拖拉机从1910年的1000辆增至1920年的24.6万辆,1930年进一步增至92万台。为此美国人宰杀了900万头牲畜,主要是马和骡子。

电力的充足供应也促进了美国的电器化生活,1902年美国使用电力60亿千瓦时,相当于人均79千瓦时;1929年用电量提升至1180亿千瓦时,相当于人均960千瓦时。同时在这段时间美国的电价下降了80%,从1902年的每千瓦时16.2美分降至1929年的6.3美分。1929年美国80%的居民拥有电熨斗和吸尘器,53%的居民拥有收音机,37%的居民拥有烤面包机,36%的居民拥有洗衣机。

1913-1925年,企业的盈利水平提升了一倍,上市企业数量提升了4倍,股票市值从150亿美元增至300亿美元。在这段时间美国大量企业上市,从世纪之交的100万人持有股票增至1928年的700万人。

1910年经济普查时发现,美国跨越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临界点,即从事服务业的人数超越了从事农业的人数。这段时间也是美国两次住房新建潮中的第一次,仅1925年就新建了100万套住房,到1929年全美一半以上的住房都是新建的。新建住房为美国带来了连锁销费,家具、壁画、电器等都成了热销品。

此间不干预的原则到后来逐渐发展成对商品和人口自由流动的干预,1921年实行的《紧急关税法案》和1924年实行的《移民法案》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此间还有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一战中欧洲国家欠美国债务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不久,欧洲各协约国前前后后向美国借了约103.5亿美元。包括在美采购军需的70.77亿现金贷款,25.33亿的战后重建贷款,及7.4亿战争库存物资。如果算上已经产生的利息,英法等国共欠美国115.77亿美元。当然,这并不包括沙俄的那部分欠款,因为美国人也知道那笔钱已然是打了水漂。

对于欠款美国紧追不舍,1922年2月,美国国会还特意通过了一项《外国债务专款法案》,成立“世界大战外债委员会”,专门负责战债追讨。但英法等国都以各种理由推脱,始终不肯还款。

1923年11月,在美国的推动下,协约国赔款委员会增设了“专家委员会”,由美国银行家查尔斯·道威斯负责,美国也在事实上主导了德国赔款的进程。在道威斯的领导下,旨在恢复德国经济保证赔款顺利偿付的“道威斯计划”在1924年8月出台。计划确定了前5年德国赔款的具体数额,并将德国财政置于美国主导的“拨送赔款委员会”的监督下。于是,形成了一套有趣的“三角关系”——美国借钱给德国发展经济,德国拿赚来的钱赔付英法,英法又用德国赔款向美国偿还战债。

这一计划看似完美,但执行了几年后就遇到了1928年德国经济危机,此后还款被搁置。此后协约国赔款委员会又推出了“杨格计划”(美国银行家“欧文·杨”主持制定),以替代“道威斯计划”减少德国赔款总量,取消对德国的经济管制。只不过“杨格计划”尚未生效(该计划在1930年6月生效),规模空前的1929年经济危机就已袭来。在它的冲击下,美国慌忙从欧洲抽走大笔资金,导致欧洲经济更是雪上加霜。终于在1931年6月,德国总统兴登堡声明:德国因经济恶化,无力支付战争赔款。

此后因为二战,还款便不了了之。

最终,美国持有的115.77亿美元战债中,只追回了不到3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英国偿还的,约有了20亿;法国还了5亿,只占其欠美国战债的1/7。其它大部分的则都打了水漂。反而是德国的一战赔偿一直还到2010年,前后持续了91年。

在一战债务中美国虽然损失几十亿美元,但是美国通过债务问题却稳住了欧洲各国,最终成功取代英国称为世界金融中心,这为他此后的美元霸权奠定了基础。

六、大萧条(1929-1941年)

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发展促进了股市的繁荣,股票公司从1925年的706家增至1929年年底的1658家。日均股票交易量从1925年的170万股增至1928年的350万股,1929年10月中期进一步增至410万股,1929年发行的股票相当于1927年的6倍。华尔街充斥着过度自信,杠杆交易被无限放大,新客户4倍杠杆,老客户10倍杠杆。30只成分股组成的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928年的191点上涨到1929年9月1日的381点。对于股市的繁荣很多人持乐观态度,包括著名的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他称“股票价格看起来已经到了一个永久性的高地”。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持怀疑态度,比如时任美国财政部长赫伯特·胡佛就将这种现象批判为“疯狂投机行为的盛宴”,他试图阻断这场盛宴,但却没有成功。

股市疯狂的泡沫终于破了,10月股票市场下跌了37%,很多融资炒股人直接爆仓,职业投资者变的一贫如洗。到1930年4月,道琼斯工业指数回到了1929年初的水平,相当于1926年的两倍。随后股市一直持续断崖式下跌,到1932年到达底部,此时股价仅限于高位的11%,整个华尔街变成了鬼城,2000家股票公司关门歇业。

简明美国经济发展史

股票崩盘导致经济活力持续下滑,从1929年底一直持续到1933年前半年。和1929年相比1932年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6%,实际GDP下降了25%,全社会物价水平下降了24%。各企业家投资规模不断收缩,从1929年的130亿美元缩减至1933年的40亿美元。

经济萎缩具有很强的传导性,比如1929-1933年汽车行业减产了2/3,这导致钢铁需求同步减少,其他塑料、纺织等和汽车相关的需求也同步减少。同一时期私营企业在建筑业的实际投资下降了75%,这导致对砖块、砂浆、原木和其他原材料的需求同步减少。一个又一个行业减产,意味着他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这就意味着失业。失业导致工人收入减少,工人收入减少导致消费减少,消费减少又导致企业生产减少,企业生产减少意味着工人进一步失业,美国经济进入了向下的螺旋通道。

居住在大型工业化城镇里的人遭遇了最恶劣的失业潮。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失业率在1933年达到了50%,托莱多市则达到了80%。这个年代最知名的作家之一埃德蒙.威尔逊曾于1932年造访芝加哥,他向当时的人们描述了这个曾经以生猪屠宰业闻名的城市的破败景象。他遇到了一个上了年纪的波兰移民,“在一个寒冷的天气里,住在没有供暖的房间里,受肿瘤的折磨将要死去”。他还到访了一个廉价旅馆,这里到处散播着“结核病”和“脊髓脑膜炎”,传染已除元全失控,住在这里的人“十有八九都在遭受折磨”。如果有垃圾车以倒垃圾,会有数百人扑到垃圾堆上,“用树枝和双手”挖取食物。这全见食者把已经腐败的肉制品挖出来,“切掉最烂的部分”或者用碱水个有整块肉消毒。一个寡妇清洁工在捡起这些腐肉之前都要摘掉自己的眼睛,因为这样“她就看不到肉里爬动的蛆了"。

经济下滑导致了严重失业,最高峰时导致全美1/4的人口失业,且工资普遍大幅下滑,很多人的工资还解决不了一家人的吃饭问题。1933年3月,成百上千的失业工人由于找不到新工作或者无法获得社会援助,在纽约、底特律、华盛顿、旧金山等大城市展开游行。

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遭遇过的经济萧条都为严重:在经济大萧条发展到顶峰时,全美有1/4的劳动力失业。这场经济大萧条持续的时间也比其他国家要长:大萧条持续了长达12年的时间,整个美国经济直到二战将要爆发的前几年(1941一1945年)大逐步接近其历史上的生产力水平。我们甚至可以说,美国遭遇的不是场经济大萧条,而是两场经济大萧条,只不过中间穿插了一段疲软的复苏期。第一场经济大萧条从1929年8月持续到1933年3月,长达43个月。第二场经济大萧条从1937年5月到1938年6月,持续了13个月。中间那一段复苏可谓非常的无力:在将近6年的时间里,社会实际总产出仍然低于历史峰值25%,私营领域总工作时长只比1933年低谷期的数值高出一点点,这段时期社会失业率保持在11%。"

之后,美国经济再次大幅下行,现在的经济学家都把当时发生的情况称作“大萧条持续期内的又一次萧条”,或者更尖锐地将其称为“罗斯福衰退”。在罗斯福就任总统之前,1939年的失业率比1931年还要高。当时世界上16个最大的工业化经济体的平均失业率为11.4%,美国的失业率明显高出很多。1939年5月9日,罗斯福任期内的财政部部长亨利·摩根索在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上发表证言,尽管他是罗斯福的好友,两人也是在上纽约州的邻居,但在他的讲话中,似乎一度要暗示人们,罗斯福新政是一个彻底失败的政策。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一战是这次大萧条的重要原因,一战给协约国造成了巨大的债务,虽然美国不是协约国,但美国却是协约国的债主国,协约国总共欠了美国103.5亿美元(其中英国50亿、法国40亿)。债务国无力偿还贷款,而是将贷款转嫁给德国,希望通过战争赔款的方式还款,但德国也同样无力偿还,最终于1929年停止还款。一战债务推高了美国国债,到1919年时已经达到了250亿美元,而当1929年协约国不在还债时美国为了应对赤字问题不得不实行了贸易保护政策。

1930年6月17日美国总统胡佛签署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将进口到美国的数千种商品的平均关税,一口气提高50%以上。这项法案很快遭到各国反击,英国率先跟进,法国等紧随,欧洲国家都优先选购自己国家生产的产品或数量有限的贸易伙伴的产品。全球贸易总额从1929年的360亿美元下降到1932年的120亿美元。

贸易保护导致贸易额降低,从而使美国国内的农场主和企业处于破产或快破产的边缘。一战开始后美国的农产品因为价格优势所以在欧洲市场优势明显,从而推动农民大量举债扩大产能,当贸易保护以后农产品无法出口,价格持续下跌,农民无法偿还贷款,到1933年时近一半的农民已经无力偿还贷款,银行提前收回作为抵押物的农场。因此导致农田大面积荒废,大量土地被遗弃,这又进一步导致主要以农业贷款为主的银行破产。

美国的银行抗风险能力弱和美国的银行体系有关,危机前世界各国都有全国性质的大银行,且数量通常较少;而美国受法律限制银行不能跨州经营,所以美国有25000家银行。银行数量多,规模就都很小,大多数没有充足的资本金,因此抗风险能力就很弱,1929-1933年,美国有9460家银行破产,占美国银行数的40%。为了应对银行倒闭潮,1932年10月内华达州州长宣布本周银行房就爱,用关门歇业来防止银行破产,这一政策随后被其他的38个州跟进。银行的关门歇业带来了更严重的经济恐慌,让美国经济从危机中更难以恢复。

导致这场大萧条的另一个原因是一战后美国实际上取代了英国的全球经济中西地位,但美国却没有做好这一准备,从而没有承担起它应该稳定全球经济的责任。一战前每年贸易所需的信贷资金中有2/3(约5亿美元)需要通过伦敦来周转,再加上英国精英阶级维持经济及货币稳定的决心,这种自信传递给了全世界,维持了当时的金融体系稳定运转。

一战中欧洲各国奋力厮杀,结果导致实力大损,站前欧洲四个工业国家(英德法加比利时)合计社会总产值远超美国,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的社会总产值已经比欧洲高出一半。一战结束后欧洲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美国通过债务问题大规模汇集全球黄金储备,确立了自己作为全球经济领导者的地位。黄金作为当时的唯一硬通货(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金本位)大量汇集到了美国手里,这样就让其他国家失去了筹码,于是全球经济游戏便无法继续玩下去。

简明美国经济发展史

 

美国有了经济实力,但缺少信心和底蕴,所以没有马上接过英国全球经济指挥家的指挥棒。这时英国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时任英国财政大臣丘吉尔将英镑和美元的汇率确定为1英镑兑4.86美元,或1金衡盎司黄金等价于4.25英镑,这是美国独立之前的汇率,据此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过高的汇率导致英国失去了经济竞争力,失业急剧攀升,到1931年时已经达到了22%;黄金储备迅速减少,英国政府被迫让英镑和黄金脱钩,英镑兑美元汇率下跌了三分之一;随后各国纷纷相仿英国,金本位岌岌可危。

全球金融已经岌岌可危,本来作为此时的主力军美国应该接过指挥棒,但沃伦·哈定总统却支持当时的隔绝主义,即美国不参与旧世界的债务、敌对情绪及战争,所以他不排遣政府代表参与任何全球银行业论坛。

美国的总统就任方式也给这次大萧条增加了助力,建国初为了给新人总统预留的三个月路程时间此时已无必要, 但这一政策却被保留。1932年11月罗斯福当选,到1933年3月他宣誓就职值钱,上任总统胡佛拒绝在罗斯福没有参与的情况下采取任何新的方案,华盛顿陷入了瘫痪。这使得银行加速了倒闭,企业加速了破产,民众增加了恐慌。

美国银行破产导致流通中的货币减少了1/3,1931年,美联储为了保持美院的价值而巨幅提升利率,这项行动把当时已经濒临绝望的经济情况进一步推向深渊。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上午宣誓就职总统,上任后组建了以革新派知识分子组成的智囊团,这些人把革新主义浪潮推向了巅峰。他们坚信政府的力量不可置疑。这些人在农业上相信政府规划才是农业取得成功的秘诀。而在工业上分两种思路,一种是有政府主导,将大企业拆分,以形成充分竞争的环境;另一种则主张对大企业的规模不动手,但要他们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无论那种思路,都是用政府权利介入市场,从而实现对经济的影响,这是和20世纪20年代自由市场理念完全不同的思想。

罗斯福上任后银行还在关闭中,,但如果贸然让银行重新开张很有能会再次引发银行挤兑,罗斯福发现这些将要走马上任的内阁成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这项复杂的工作。幸运的是胡佛的团队在时任财政部部长奥格登·米尔斯和时任美联储主席尤金·迈耶的带领下,共同制订了一个聪明的方案,在他们任期的最后一年,他们想出了一项可以在不触发任何恶性事件的情况下令银行重新开张的方案。这项方案的内容是:根据银行的财务状况将其分成三个类别,对银行的财务状况进行彻底审查,然后阶段性地让不同类别的银行重新营业。 A 类银行可以首先开张。 B 类银行必须从美联储获得贷款以确保其流动性,然后作为第二批开张。 C 类银行要么先获取特殊资助,比如通过发行更多的股份获得资本注人,要么就直接清算倒闭。罗斯福就任总统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劝说美国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在这项法案的授权下,罗斯福可以为银行储蓄提供100%的保障。银行重新开业后的几个月里民众又把数十亿美元的现金和黄金存入了银行,银行业得以恢复正常。

随后罗斯福创设了联邦银行存款公司(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前身),为个人提供5000美元上限的个人存款保障,这一数字在以后的年份提高了很多倍,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将这一数字提高到了25万美元。

罗斯福接着改革了证券行业,创设了证券交易委员会,强制上市企业公开披露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股东等信息。此前这些信息都掌握在少数银行家手里,这些人利用内幕消息获利,这使得公众可以公平的参与证券投资。

罗斯福还将制定贸易政策的权利从国会手中拿到了白宫手里,以此防止国会代表在保护利益相关者时进行交换投票。

罗斯福还同时启动了大量的国家建设,以解决就业问题,在就任的头100天用于鼓励民众回归工作。他提议创设了国民自然资源保护队,这个机构雇用了25万名年轻人,主要负责森林保护、洪水管控和景观维护等工程。他也提议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这家机构的功能是把联邦政府的失业救济金调拨给各州政府。他还开展了一系列大胆的区域发展计划,具中最知名的就是创设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目的在于促进全美最落后的区域实现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

罗斯福任期头100天结束后,《国家工业复兴法》获得通过,改法提倡有联邦政府为特定行业规定最高工作时间和最低工资标准。更激进的是它赋予工人组织工会和罢工的权利。在该项法案的支持下,他还组织了两个新的组织机构,国家复兴署和共公共工程署。国家复兴署的主要职责是执行为数众多的由政府支持的联合垄断:这家机构可以根据政府的命令来管理整个行业的生产,并决定是否提升相应行业的制成品价格或者工人工资。国家复兴署不仅中断了美国反托拉斯法,而且从本质上来说,它还把整个国家的工业生产织成了一张由政府命令强制执行的托拉斯组成的巨网:这是一种令人震惊的偏离美国传统的行为。公共工程署则制定了一套宏大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

国家复兴署在美国乡村地区有一个孪生兄弟,那就是《农业调整法》,这项法案的意图是预防农业领域出现“过度生产”,从而达成平抑农产品价格的作用。过去几十年间,新的生产机器取代了手工劳作,同时城镇中的工作能够带来更高的工资,在这两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人的总体趋势是从乡村迁移到城市。20世纪30年代有两个社会现象导致这一趋势发生了变化,乡村地区的劳动力被迫待在原地。一是在城市中找不到新的工作了,二是《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导致欧洲各国对美国农产品的需求下降。如此一来,美国乡村地区的贫困状况比城市更为严重。罗斯福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限制生产(向农民付钱,要求他们停止生产),从而提升农产品价格。

罗斯福的举措招来了左翼和右翼政党的各种反对。罗斯福为了应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批评意见,提出了第二套新政方案,其中包括为民众提供安全保护网的《社会保障法》、以刺激经济增长为主要职责的公共事业振兴署和赋予工人组成工会的权利,这也是向他最坚定的支持者提供—些回馈。《社会保障法》的初稿于1935年1月17日面向公众发表,7个月之后,也就是在当年的8月14日,正式成为法律。这是第二套新政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因为其目标在于向全民提供一项永久性的免费福利,而不是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这是20世纪美国本土立法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法案,因为它彻底改变了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在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美国的行动非常迟缓:早在19世纪80年代,俾斯麦就决定整个德国都要推出强制型社会保障制度,他的决策被其他欧洲国家纷纷效仿。即便是遵循自由放任主义的英国也在20世纪初引人了强制型社会保险。美国建国以后一直都倾向于把社会保障交给地方自己照看,需要社会保险的人只能自愿购买。罗斯福和他那些支持新政的追随者借助大萧条这一机会,引人了两项激进的社会变革:一项是联邦政府成为社会福利的提供者,另一项则是创设了不需要民众提出需求就必然存在的社会保障项目。

1936年罗斯福谋求连任,把自己塑造成人民的代表,开始向企业家、银行家等有产阶级开火。1937年他连任成功。

罗斯福的第二任期与上一任期截然不同。在他第一任期快要到期时候,也就是在1935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7个月之后,美国最高法院也同样判定《农业调整法》违宪。罗斯福为了彻底驯服美国最高法院,试图用更年轻、更具同情心的法官来替换年长的法官,这种做法既招来了中间派投票人的愤怒,也招来了其本党派的反对。党内人士认为,“法院重整”这种手段是对美国宪法权力制衡这条核心精神的一种攻击。

法院重整带来的失败几乎耗尽了罗斯福第二任期的所有精力。1938年中期选举期间,民主党丢失了6个参议院席位和71个国会席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原本热情支持罗斯福新政的议员。1939年,国会重新召集,共和党人在议员罗伯特·塔夫脱的带领下,从原本与罗斯福站在同一联盟的议员中拉拢了足够数量的代表南方利益的民主党人,他们共同遏制了很多罗斯福希望推动的国内立法。所谓的“罗斯福衰退”更导致他在经济方面曾取得的成就毁于一旦。临近新政结束前夕,即便是亨利·摩根索这样的坚定支持者,也开始转向敌对阵营。

罗斯福在前两任期间,成功的改变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关系。在新政之前,美国社会对广义的大型政府怀有极强的戒心,对狭义上的联邦政府更是如此:美国政府的体量比大多数欧洲国家都要小,政府的权力广泛地分布在各层级的地方政府。新政之后,联邦政府成为整个美国社会的心脏。简言之,罗斯福继承了一个高度去中央化的政治经济体,也是一个完全致力于发属灵活型市场的经济体。他将这个经济体改造成了一个由华盛顿主导的政治经济体,致力于管理、推动全国性的福利计划,并且强制执行工人集体谈判制度。

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政府体量的增长:1930年,联邦政府消耗了不足4%的 GDP ,雇员人数最多的政府机构是邮政局。在当时那个年代,只有极少数的美国人需要支付个人所得税———1929年为400万人,1930年为370万人。到1936年,联邦政府支出已经占到 GDP 的9%,并且雇员人数占到全美劳动力总数的7%。罗斯福还在积极扩大征税群体的基数。20世纪20年代末,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相当于联邦非军事支出的三倍。到1936年,联邦非军事支出已经比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的总和还要高出许多。

光看数字还不足以完全了解美国政府变化的程度。推动新政执行的人们创建了两套机制来确保权力向华盛顿集中,一套机制是由联邦政府掌控的国内经济建设项目体系(包括基础设施投资),这些项目由全国性的基金来提供资金支持,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实际管理;另一套机制是把军费支出和老年人社会保障实现全美一体化管理。联邦政府赠予各州的资金从1932年占全国总支出的5.4%提升至1940年的8.8%(1934年最高时曾达到16.4%)。联邦政府通过立法监管的手段把自己的管控力延伸到所有社会事务上,包括银行业、电力公用事业、社会保险等。联邦政府还通过加征联邦收人税种(包括个人所得税、工资税和公司税)增强手中的权力,以此来为不断增加的联邦支出提供资金来源。

罗斯福前两届任期对美国经济做大的影响是《国家工业复兴法》将美国由自由市场改造成个了半计划经济,从而使得小企业越来越难以生存,而大企业越来越大,形成了事实垄断。《国家劳工关系法》强化了大型工会的权利,这让受保护行业的工人工资比历史最高水平还高出20%,这加剧了保护内外工人收入的差距拉大,加剧了社会不公。《农业调整法》更为失败,在当时1/3国民都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还向农民支付减产补贴。同时实物和衣服的价格都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农业部还在华盛顿雇佣了上千名官僚和是十万名兼职人员,专治判断农户可以开垦多少土地,确保农户遵守政府的规则。《农业调整法》不仅增加了政府支出,还增加了失业。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5年)

使美国经济走出大萧条的并不是罗斯福新政,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是美国历史上最昂贵的一次战争,1942-1945年均战争支出占GDP的30%,战争支出为经济提供了必要的刺激。战争爆发前,美国的军费支出占GDP的1.5%(相当于14亿美元);到1945年,战争支出增加至830亿美元,超过GDP的36%。大萧条期间,困扰美国的最大祸害就是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战争期间这一现象消失了。一部分男性去前线参战,其他男性投入工作,并且连女性都投入了工作。战争迫使各家企业开发新的技术以提高企业产出,以便企业为整个国家的战争贡献更大的力量。这场战争带来的结果就是,美国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快的经济增长:1939—1944年,美国的实际 GDP 几乎实现了翻番。

这场战争奇迹般地把一个负面事件变成了一个正面事件:在和平年代由政府替代数百万名消费者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在战争年代,政府作为唯一的消费者,成了最完美的消费者。政府购买坦克和飞机,签订的都是成本保利合同,企业面临的商业环境几乎不存在不确定性。美国政府做出的最明智的决策就是与本国大型企业联手合作,而并没有试图完全由政府自行生产军备,也没有把政府巨额的款项分散给小企业。战争期间,所有军事采购合同中有一半以上是由美国最大的33家企业完成的。仅通用汽车公司一家就为美国整个战争期间的生产提供了1/10的产出。

美国政府还充分利用了企业的竞争意识,例如、鼓励亨利·福特和亨利·凯泽开展竞争、看到底谁能为这场战争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了让这种社会大团结的局面变得更完美,几乎所有的工会领袖都宣布“不会组织罢工”。

美国政府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带来的是生产力的奇迹般增长。这场战凸显了美国作为一个拥有整块大洲土地的强国的自然资源优势,并目远离欧洲那个酝酿冲突的灾祸发源地。美国在所有基础生产原料方面都可以目给自足,并目其广阔的工业生产核心地带完全不会受到日本和德国轰炸机的威胁。这场战争充分展示了自美国内战以来就不断积累实力的大型企业所拥有的超然卓绝的实力。在这场战争期间,美国生产了8.6万辆坦克、1.2万艘战舰和商船、6.5万艘小型船只、30万架飞飞机、60万辆吉普车、200万辆陆军卡车、19.3万架大炮、170万把手枪和步枪、410亿发子弹,从消耗资源最多的角度来说,还生产了两枚原子弹。有一份测算指出,当时美国每名工人每小时的产量相当于德国的2倍、日本的5倍。

亨利·福特在底特律西南方35英里处建起了巨型的威楼栾工厂,在工厂建成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生产出了 B-24型轰炸机。在生产高峰期,该工厂的工人总数超过4万人。1943年2月一个月之中生产了75架飞机,1943年11月一个月之中就生产了150架飞机,在巅峰时期,也就是1944年8月的一个月之中生产了432架飞机。

亨利·凯泽像得了强迫症一样逼迫自己去完成政府下达的订单,为此他彻底革新了整个造船业。1941年,打造一艘自由轮需要355天。6个月之后,生产同样船只的时间缩减至原来所需时间的不到1/3。1942年11月,在一次试验场景中造船厂的工人在4天零15个小时26分钟时间里组装了一艘船——尽管这种速度无法长期保持,但造船所需的平均时间缩减至17天。凯泽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他放弃了传统的造船方式,传统造船是从龙骨开始向上修建,一个铆钉接着一个铆钉,持续地付出大量劳动力。而凯泽引人了一种用预先生产好的零件批量化组装的生产方式,巨型的里士满造船厂从传统造船厂变成了一条庞大的组装线、数十万名工人共同劳动,每个人只负责造船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

美国经济的生产力取得了惊人的进步,美国不仅生产出大量的战争机器,而且生产出了大量的消费品。二战期间,英国和德国的消费经济几乎全盘崩溃。在美国,1940—1944年,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消费者支出增长了10.5%。美国的普通人在化妆品、丝袜和申影方面的消费可以算得上攀比炫富。连博彩业都出现了兴旺发展的局面,1944年,喜欢赛跑类赌博的人在赛马上投人的赌资是1940年的2.5倍。战争期间,举国新设了50万家新兴企业,新建了1.1万家超市。为民主而打造的兵工厂,同时也成了大众消费的圣殿。

战争年代的经济增长为20世纪50—60年代的黄金发展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政府在新型工厂和工业生产设备方面投入的资金实际上增加了整个国家的资本储备,这些新的工厂和生产机械之后都进人了私营生产领域。例如,1940—1945年全美机械工具数量实现了翻番增长。政府由于在战争期间实施了在职培训计划,无意之间提升了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本状况。例如,土兵由于在战争期间要自己动手维修吉普车,所以从前线退伍之后也具备了新的技能。各家工厂的工人(包括女工)重新回归平民生活之后,工作技能也得到了提升。

所以说,战争结束之后美国在新的历史阶段获得了巨大的领先优势:美国的批量生产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具有绝对领先优势,因的社会基本架构也促使所有生产力要素朝着发挥批量生产体系最大化效能的方向一起努力,美国的劳动力人口具备充分发挥生产体系最大化效能的人力资本。

但是这种社会体系也存在两个严重的缺陷:批量生产以数量取代质量,以预测性取代人工参与。这在战争持续期内经济兴盛的时代就已经非常明显了。因为美国人完全专注于提升产量而非质量,所以美国的产量比德国和日本都要高。从长期看,这种重数量而轻质量的体系变成了美国的掣肘因素,因为战后德国人和日本人学会了怎么把质量和产量结合在一起,德国人注重研发高质量的特种机械,而日本人发明了丰田生产体系。

美国社会沉迷于批量生产,由于工会力量的强大,这种现象变得更具危害性——1935年颁发的《瓦格纳法》全面释放了工会组织的力量。虽然在战争期间受到短暂压制,但在战后的经济大发展年代,工会力量再次被强化。工会利用对批量生产体系的控制权来争取相对偏高的工资,还不断索取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的免费社会福利。除此之外,他们还拒绝引入新的生产理念,比如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

直到数十年之后,美国人才清晰地意识到其中潜藏的问题。后文将详细说明这一问题。

八、发展的黄金年代(1945-1970年)

二战之后美国成了全球的经济巨人,用全球7%的人口生产出了全球42%的工业制成品、43%的电力、57%的钢铁、62%的原油和80%的汽车。

战后的美国到处都是发展机遇。在《退伍军人权利法》的支持下,复员军人就算身无分文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也可以购买自有住房。高中及以下学历的蓝领工人也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在城郊住宅区打造自己的家庭,并且靠一人养活全家。机遇带来了乐观主义精神:美国人都盼望着走向一个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未来,美国政府则不断提升社会改革目标。

此时的美国,所有事物都闪闪发光,所有事物都是全新的——新组建的家庭买下了新建成的房屋(多数都带有车库),在新房屋里置办了全新的家具和电器。1946年,有220万名美国人订婚——这一记录保持了33年。同年,新生儿总数达到340万,新生儿浪潮一直持续了33年。1947年的新生儿总数为380万,1952年为390万,1954一1964年,每年都超过400万。1945—1955年,美国境内新建成的家庭住房超过1500万户。1948年,拥有电视机的家庭总数为17.2万户,1952年增至1530万户。各种精巧的小工具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其中包括汽车自动变速器、电动干衣机、可以长时间播放的音乐唱片、宝丽来相机、自动垃圾处理器、遥控器等。1945年的新车销量为6.95万辆,1946年增至210万辆,1949年增至510万辆,1950年增至670万辆,1955年增至790万辆。

此时的美国也是一个社会发展不断自我强化的世界。1946一1973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3.8%,实际家庭收入年均上涨2.1%(或此期间一共上涨了74%)。美国人充分收获了此前20年中在社会生产力方面的投资成果。在经济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造交通体系和能源体系(包括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和胡佛水坝)。政府的投资为后代的收获播下了种子。《退伍军人权利法》为复员军人提供了多项政府服务,其中包括低息住房抵押贷款(这项措施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兴盛)和教育补助(这项措施把美国变成了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

二战结束后的那几十年里,美国人几乎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获得了快速提高,其中包括住房、教育、交通、医疗和工作环境,即便是农业也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局面。相比之下,1835—1935年,美国的农业生产力年均仅提高1%,而在1945—1960年年均提高4%。成功的农场主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扩大规模,失败的农场主出售自己的农场,全美的农场得到了整合。

美国政府采纳了一种凯恩斯主义需求侧管理模式,不论哪个政党拥有白宫的控制权,都遵循这种管理模式。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就业法》,给这个国家制定了充分就业、充分生产和物价稳定等看上去非常漂亮的目标,并且创设了经济顾问委员会。政治家对凯恩斯主义的释变得越来越具有扩张性——他们不仅认为凯恩斯主义的原则可以用来预防经济大萧条,而且可以用于指导全美经济实现永久繁荣。

美国在战后的兴起得益于两项全国性决策,这两项决策分别是在战争的的最后几天与和平年代的最初几天形成的。第一项决策就是对欧洲拥抱社会主义浪潮的现象保持高度警觉。英国在战争之后按照全民投票的意愿,决定要把自己打造成社会主义天堂。当时英国劳工党执政的政府以多数票胜出,在劳工党的主导下英国政府对英国经济进行了国有化的改革,在全英范围内推出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计划,并且向民众承诺要逐步向社会主义国家转型。国有化的工业生产冗员且低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遭受重创。向社会主义转型的计划彻底失败。

尽管罗斯福新政期间,华盛顿还是有很多知识分子希望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耶路撒冷,但他们受到了严格的钳制。即便在战争期间,美国也比较克制,没有对大型工业生产进行国有化。美国政府选择的是向私营企业提供巨额订单,由私营企业来开展社会生产。战争结束之后,美国政府积极让生产重回自由竞争的格局,并彻底解散了战时的中央计划制度。

美国政府做出的第二项决策就是拥抱其他国家。美国确定他长远的利益应该通过全球范围内重建资本主义制度实现,需要接纳自由贸易,不仅要像盟友提供帮助,也要向已经妥协的对手提供帮助。

美国通过降低关税的方式塑造自由贸易体制的基石。1944年,进口应税商品的关税税率平均为33%,6年之后,这一税率被削减至13%。1944年7月,在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的一家酒店举办了一次国际会议,在美国的号召下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为全球经济管理奠定了基础。根据会议协定,确定了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价。成员国货币的平价按一定数量的黄金和美元表示,美国承担接受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由此建立起美元与其他成员国货币间的固定比价,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体系。

1947年,各国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也就是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在美国的倡导下,1944一1946年,世界各国共同组成了联合国,搭建了全球政治管理的基础架构。1948一1952年,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向欧洲各国提供总计130亿美元的重建援助资金,这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外拨援助资金总额都要高。

二战后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美国依然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国家,但这种情况只是制造业最后的挣扎,很快就要被知识经济所取代。1956年社会普查表明白领人数已经超越了蓝领工人,后工业时代正在被孕育。

二战之后,全球都出现了向知识经济转型的浪潮,美国就是这股浪潮的领军人。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国民提供了不同种类和不同质量的教育机会。以18~24岁的人口来计算,这部分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1939年为9.1%,1949年提升至15.2%,1959年提升至23.8%,1969年提升至35%。在同一历史时期,欧洲各国只有精英家庭的孩子或者少数奖学金获得者才能获得大学教育。与此同时,美国的大学以自己专注于促进科学研究为荣:有越来越多的教授因为自己发表的专著获得终身任期,各家大学也以研究成果作为排名的依据。

随后爆发的冷战促进了美国和当时俄国的科技竞赛,促进了物理、化学、电子等基础学科的突飞猛进。在这段时间为了刺激经济,美国投入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1956年颁布的《联邦助建高速公路法》,这一法案建议在1969年之前以250亿美院的预算建成41000英里的高速公路网。尽管后来这一目标没有实现,但已建成的高速公路网切实的助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受惠于便捷、高效的公路运输网。

同样的航空运输也迎来了大增长,1940-1950年,乘客飞行总里程数年均增长24.4%,1950-1960年年均增长14.3%,1960-1980年均增长9.9%,原来昂贵且危险的运输方式到后来变成便宜且安全的平民运输方式。

战后强垫劳工联盟带来了更大问题。在二成给束后的18个月用各家工会组织发动了550次罢工,涉及140万名工人,他们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展示自己新获得的力量。这是20世纪30年代亲劳工立法所带新变化,也是战后劳动力市场紧缺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汽车工人联合发动了一场特别有决心的,专门针对通用汽车公司的大罢工,直到通由汽车公司的管理层承诺向工人支付更高水平的工资,并且由公司启动年金计划和医疗保障计划,工人才终止罢工。这份被称为《底特律条约》的文件为日后的劳工谈判提供了模板:此前仅提供给企业管理层的福利,从此之后覆盖了所有工人。

1947年颁布的《塔夫脱—哈特莱法案》宣布“闭门歇业的商店”是违法的(强制企业只能雇用加人工会的工人),强迫工会领导宣誓自己不是共产主义者。尽管这项法案使社会力量向企业管理人一方倾斜,但工会仍然非常强势。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美国境内约1/3的非农工人都是工会成员。有2/3~3/4的美国人都认为有组织的工人运动是可接受的。1955年工会力量持续扩大,美国劳工联合会和产业工会联合会合并,形成了新的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这使这一组织的管理层级减少,重复的岗位消失,新合并的组织总会员人数达到了1540万人。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近一半的大中型企业都向工人提供年金计划,2/3以上的企业都向工人提供某种程度的保险。“欧洲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决定通过政府提供劳工福利,但在美国,多亏《底特律条约》的出现,这个国家的工人福利是由企业提供的。

此期间美国人通过标准化和加盟使得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并占领了欧洲乃至全球市场。

在这段时期美国社会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截止1960年,美国家庭的平均财富比1950年提升了30%。美国60%以上的国民拥有自己的住房。1/4的美国人拥有的住房是在最近10年中新建的。20世纪60年代经济发展的势头似乎还能进一步超越这些成就。1960—1965年,美国的实际 GDP 增长了28%。

在这金光闪闪的表面之下,暗藏着很多值得人们担忧的现实。美国的各家企业都扬扬自得,但其实都充满各种缺陷:首先是承担着巨额的福利成本,其次是不愿意在标准化生产之外多想一想新的生产方式,最后是对来自亚洲的竞争视而不见。所谓的《底特律条约》不断侵蚀着美国财富的基石:工人如果只做标准化的工作,那么这种工作其实是可以由更廉价的国外劳动力甚至机械替代的,在这种前提下为何还要向工人提供终身制的高工资和退休福利呢?而且美国的联邦政府越来越习惯支出自己兜里没有的钱,如同大多数坏习惯一样,美国政府对这种行为越来越上瘾。

一个充满乐观主义的年代很快就要被—个悲观的年代取代。

九、滞胀(1970-1983年)

20世纪70年代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低迷的10年,黄金时代转入了黑铅时代,很多人质疑美国的时代是否已经结束了。

在这10年中美国败给了共产主义小国越南,这摧毁了美国人的自信。苏联在扩张,于1979年侵入阿富汗。美国境内的新左派开始诉诸无政府主义和对抗。美国各大城市中心的贫民区在暴力事件和纵火事件中摇摇欲坠。这一时期谋杀率攀至新高,每1万人中就有10人死于谋杀。

1971年,美国出现了自1893年以来的首次贸易逆差。1974年通货膨胀率达到了11%。这个10年结束的时候,股票市值回到了初创时的水平。

简明美国经济发展史

在美国面临的国内问题中,最严重的是生产力增长率的急剧下降。在1960—1973年的13年中,全美商业领域每小时劳动产出增长了51%,而在1973—1986年的13年中,增长率还不及前者的一半。生产力增长放缓意味着生活水平的停滞。1900一1973年,美国的实际工资增长率为每年约2%。综合来算,这意味着平均工资(同时也意味着平均生活水平)每35年翻一番。这一趋势在1973年宣告终结,按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分类计算,制造业工业和非管理岗位工人的实际平内工资开始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造业工人的实际平均小时工资还不到1973年的85%。

20世纪70年代,出现经济衰退的原因之一是前10年的过度乐观王义:得胜的自由主义者将战后经济模式滥用到了一个崩溃的临界点。政客做出的承诺太好,以至不能长久。工人要求获得更高的工资,但社会生产力并未提高。管理者专注于昨日的战斗,而不去思考如何打嬴明日的战争。

简明美国经济发展史

1934年,罗斯福将黄金价格提高至每盎司35美元,超出当时市场价格70%,从而激励外国中央银行将其持有的黄金卖给美国,也使美国财政部的黄金持有量从1934年的2.46亿盎司增至1949年的7亿盎司。然而,从1958年开始,随着美国通货膨胀加速和黄金的影子价格最终上升到每盎司35美元以上,外国中央银行开始使用多余的美元按每盎司35美元的固定价格购买黄金,此后美国的黄金储备几乎每年都在减少。到20世纪60年代末,外国持有的美元(近500亿美元)已远远超过美国的黄金储备(约100亿美元)。1957一1972年,美国的官方黄金储备减少了3.77亿盎司。尼克松别无选择,只好关闭所谓的黄金窗口,从而使美国的黄金储备量稳定在2.75亿盎司左右(在1979年以前一直维持在这一水平),但他的决定引起了全球经济动荡。在此后的40多年里,美国的黄金储备量几乎没有变化,目前为2.655亿盎司。

此时美国再也没有维持黄金官价的能力,经与黄金总库成员协商后,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价向市场供应黄金,市场金价自由浮动,但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仍按官价结算,从此黄金开始了双价制阶段。但双价制也维持了三年的时间,原因是美国国际收支仍不断恶化,美元不稳;二是西方各国不满美国以已私利为原则,不顾美元危机拒不贬值,强行维持固定汇率。于是欧洲以手中的美元持续兑换美国的储备黄金,以迫使美元贬值。

当1971年8月传出法国等西欧国家要以美元大量兑换黄金的消息后,美国于8月15日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同时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

1973年3月因美元贬值,再次引发了欧洲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西欧和日本外汇市场不得不关闭了17天。经过磋商最后达成协议,西方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完全崩溃,从此也开始了黄金非货币化的改革进程。但直至1976年国际社会间才了达成了以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的非货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定”。从法律的角度看,国际货币体系的黄金非货币化到1978年才正式明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78年以多数票通过批准了修改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该协定删除了以前有关黄金的所有规定,宣布:黄金不再作为货币定值标准,废除黄金官价,可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黄金;取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必须用黄金支付的规定;出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6黄金,所得利润用于建立帮助低收入国家优惠贷款基金;设立特别提款权代替黄金用于会员国与IMF之间的某些支付等等。

黄金危机后又发生了石油危机。自从19世纪70年代石油时代开启之后,美国一直主导着全球石油产业。每当这个国家的石油看起来要耗尽的时候,就会有新油田出现:当20世纪初宾夕法尼亚油田即将耗尽的时候,美国在得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新的大油田。这使消费者相信,廉价石油是上帝给他们的另一件礼物:80%以上的成年人开车上班,1973年美国汽车的平均油耗比1963年提高了18%。在美国人日益放任消费的同时,世界也在发生变化。1960年,石油出口国组成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 OAPEC ),以抵抗油价下跌的压力。由于国内油田开始耗尽,美国不得不使用开采难度大得多的新油田。1973年,美国消费的石油中有36%来自进口,而1970年的这一比例仅为22%。

1973年10月,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对美国实施石油禁运,以惩罚美国在赎罪日战争中支持以色列的行为,这一措施挤压了美国经济。司机要排队数小时才能加上油,而且汽油经常断供。政府采取一切措施应对能源问题。联邦政府敦促美国人开车时不要开空调,将行驶速度限制在每小时55英里以内,政府忙着投资开发新型能源,并成立了能源部。亨利·基辛格穿梭于中东地区,试图平息事态,但局面没有多大改变。1972一1981年,美国原油价格上涨至原来的9倍多,给美国工商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能源消费大户,如国内交通、炼油厂、化工厂、钢铁厂、铝业公司、国际货运等,之后波及了整个工商界。

最重要的是,石油危机引发了美国最大的经济问题。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菲利普曲线,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涨跌的关系,因而永远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同时上升的滞胀现象。然而,在1969—1982年的14年里,年通货膨胀率只有两次降到5%以下,这段时期内,有4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甚至在1980年3月达到了14.8%的水平。在物价上升的同时,失业率也居高不下。

滞胀引起了政治动荡,工人要求增加工资上涨幅度,已跟上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储蓄者则很沮丧,他们看到一生的储蓄付诸东流。

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终不得不面对其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失去领导地位的事实。通用电气公司,辉瑞只要公司等最好的美国公司扔在努力前进,但大量公司已经停滞不前。这些公司在战后长期的繁荣期间取得成功,并非由于他们有什么特点或优点,而是因为欧洲和日本仍处于二战后的复苏过程中。他们在第一轮的竞争中就被击垮了,汽车和钢铁两个产业尤为明显。

20世纪前60年,美国在汽车上产方面一直处于垄断地位,1950年,世界上3/4的汽车都是美国生产的,另外的1/4中还有一部分是美国的境外公司生产的。1950年美国汽车工人的生产效率是德国的3倍,而到了1980年,日本汽车工人的生产力比美国工人高17%。除了生产效率外,汽车的燃油效率,安全性方面美国也没有多少进步,这两点上完全被日本汽车超越。1979年,日本人已经控制了20%的美国汽车市场,而克莱斯勒汽车却亏损了11亿美元。1980年福特亏损了6亿美元,通用亏损了7.63亿美元。

20世纪上半叶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1913年美国钢铁产量占世界的38%,1945年上升至72%。然而到了1953年这一数据降到了43%,1982年则剧降到了11%。

除了汽车和钢铁外,在服装鞋帽、家用电器,半导体等市场美国面临着全面败退。所有这些都面临着同一主题,那就是美国产品质量下降,成本上升,而成本的上升很大程度上和工会罢工导致的工资持续上升有关。

在这一阶段,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失去了往日光环,白人从底特律搬出去其他城市或郊区生活,白人占比从1970年的55%降至1980年的34%,犯罪率直线上升,底特律成了美国的谋杀之都。1982年底特律的失业率高达25%,1/3的城市居民靠救济生活,仅两年时间就有6800家本地企业倒闭。

钢铁之城扬斯敦也差不多,1977年9月19日,扬斯敦钢板钢管公司关闭了在这个城市的大多数工厂,导致4000人失业,此后的10年中又有1万多个岗位消失。

纽约也遭遇了同样的失业困境,服装业崩溃对它打击很大。1968-1975年,随着工作岗位转移到阳光地带或印度,或中国,纽约失去了40万个制造业工作岗位。骚乱全面升级带来了更大打击,随着纽约人(特别是白人)逃往郊区,纽约失去了百万人口。

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相互拖累,在经济滞胀时期出现的城市居民迁徙导致了严重的种族问题。为了防止犯罪发生,房产代理人执行居住隔离政策,但这进一步导致了贫穷,收入和受教育不公,犯罪上升等社会问题。

然而世界总是在危机中孕育着机会,也在乐观中孕育着危机。在滞胀的十多年中美国并没有因为破坏性而失去人才,高科技正在被孕育。1975年,年轻的比尔·盖茨在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创立了微软公司;1976年,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创建了苹果公司。

十、乐观时代(1983-2000年)

1980年11月里根第三次参加总统竞选,并获得成功,这是他第一次当选总统。里根上台后坚持社会变革,经过变革企业变的更强大,工会变的更虚弱,美国经济再一次进入了快车道。这为他的连任奠定了基础。

里根任总统期间功勋卓著。一、他担任总统期间GDP增长了近1/3;二、通货膨胀率从卡特离职时的12%以上降至5%以下;三、失业率从7%降至5%;四、税制改革,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1981年前的70%降至1986年的28%,企业所得税从1981年前的最高46%降至34%,税制改革为商业复兴提供了条件;五、他带领美国人重回乐观自信。

里根上台后重拳打击工会,使得工会权利极大缩减,从而是工会成员人数和工会组织的罢工都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当然这也与当时的现状有关,由于进口增加,工作外包给外国工人,制造业岗位减少,因此制造业工会正在逐渐失去地位。工作岗位减少,移民在增加,制造业的工作权利正在从工人手里转移到公司手里。

里根执政期间通过强力的政策促使美国经济复苏,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980年的951点上升到了1988年的2239点。但里根的减税政策也增加了美国的赤字,1980-1990财年,公众持有的联邦债务增加了两倍多,从7120亿美元猛增至2.4万亿美元。

在里根总统第一任期间,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所以推动签订了广场协议。广场协议的签订得到日本大藏省(2000年前的日本主管金融财政的部门)的强力推动。当时日本经济发展过热,日元升值可以帮助日本拓展海外市场,成立合资企业。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国内泡沫急剧扩大,最终由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造成了日本经济的长期停滞,日本经历了失去的20年。这完全出乎日本当初的预料。

关于广场协议的详情请参考《美日贸易战往事及对中美贸易战的启示》

老布什当总统期间依然执行了低税收政策,因此赤字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上升到了3万亿美元。因此他也只当了一届总统。

克林顿上任后将两项政策放在核心位置,平衡预算和接受全球化。

克林顿任内实行了保守的财政政策,但他运气很好,遇到了计算机革命以及随后的互联网革命。随着这两场革命的到来,美国成了全世界高科技的中心,经济随之繁荣。克林顿任内道琼斯工业指数每年都创新高,到1999年3月时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0000点。克林顿之所以能够享受到经济繁荣,和他执政的四个方针密切相关,即企业家精神复兴、放松对金融资本注意的管制、全球化的发展及高科技革命。

这一时期美国社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在没过内没有充足的投资机会,所以被输往全世界,包括欧洲、印度、中国等。

在这段乐观年代米尔顿·弗里德曼主张的货币政策取代了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美国和美联储将货币工具用于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

十一、衰退(2001-今)

2001年1月20日,小布什信心满满的宣布就职。

小布什集成了蓬勃发展的经济和不断增长的财政盈余,他的周围都是共和党人,有些还是他父亲的老部下,一切似乎都很美好。然而,小布什的运气很快就用完了。他的总统任期受到一系列经济危机的困扰:安然公司倒闭;2001年9月11日之后出现严重经济衰退,这次衰退彻底抹杀了财政盈余,并造成了赤字节节攀升;911恐怖袭击;“中国冲击”;当然还有全球金融危机。

小布什上台后决心兑现他的两项伟大的选举承诺,但这两项承诺其实自相矛盾:他希望减税,以证明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保守派”,愿意利用政府权力照顾穷人。他为自己的第一轮减税辩护,理由是美国经济正在产生充分的财政盈余,政府不会滥用这一盈余,只能把它返还给人民(“我知道如果你把饼干留在盘子里,它们总是会被吃掉”)。此外,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国会预算办公室和美联储都一致认为,财政盈余的情况将会无限期地持续下去,暗示美国最终可以还清所有国债。美联储成立了一个工作组,以便在取消国债这一对货币政策至关重要的工具时,可以寻找到替代证券。对世界贸易中心的袭击终结了该局面。“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小布什证明了第二轮减税的合理性理由是美国需要一次财政刺激来推动经济再次发展。

他将减税和一把“富有同情心”的支出计划花束结合在一起,使他成为继得克萨斯州林登·约翰逊之后最大的财政支出者。这项最不幸的决策发生在2003年,当时它将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扩张到处方药,这是该计划历史上最昂贵的扩张。这一扩张不仅没有资金支持,而且不论退休人员的收入如何,对所有退休人员一视同仁。国会高兴地加人了挥霍的大军:由于政客拼命用公共资金购买选票,所以“专项拨款”(国会议员为他们的个人图谋指定的支出)的总数从1996年的3023项增全2005年的近16000项。小布什还在一系列政府支出计划中加人了“所有权社会”的概念。2002年6月,他宣布了一项计划(“美国梦蓝图”),让低收人人群更容易买房,从而为房地产市场注人了更多的泡沫。

狂执追求美国梦的后果是给美国人带来了噩梦,金融危机如约而来。2008年的金融危机堪比1929年的大萧条,但好在这次美国政府和美联储比较有经验,并没有重蹈大萧条覆辙,很快就从危机中恢复了过来。

尽管政府成功阻断了危机,但随后的经济复苏历程十分缓慢和无力。2010—2017年,社会生产力如果以每小时商业产出来衡量的话,年均只增长了0.66%。相比之下,1948一2010年,美国的年均增长率为近2.5%。发生过严重的金融危机之后,社会经济的复苏总是要经历一段非常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次,悬而未决的居民家庭住房债务问题尤为严重,清理这些债务是一个特别痛苦且漫长的过程。直到2011年,建筑工人才开始新建大概60万所住房,而2005年的开工量超过200万所。

最令人担忧的是,美国经济放缓或许折射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用于反映经济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比如生产力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都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已经开始放缓。2000—2009年,实际 GDP 年均只增长了1.8%;相比之下,1990—1999年的年均增长率为3.2%。1990—2010年,家庭收人中位数年均仅增长了2%。美国在后危机时代的复苏过程中进展尤其缓慢,而且分布不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或许是美国的竞争力早在雷曼兄弟倒闭之前就已经出现了问题。

1998一2004年,美国经济出现了一次快速增长的局面,但现在看来,这次增长似乎只是个长期下行周期中的一次短暂的特例,而不能代表科技力量驱动的经济增长新时代的到来。1913一1950年,年均生产力增长率为3.1%,1950一1973年为3.0%,随后在1973—1998年降至1.7%,2004一2016年降至1.3%,只在1998一2004年出现过1970年前的年均3.5%的水平。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定义美国经济的发展趋势,而且都是做出下行的预测。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美国经济在社会充分就业的状态下所能实现的“潜在增长率”也下降至每年不足1.7%。这暗示着美国的长期可持续人均年化经济增长率不足1%。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似乎将要走上一条全新的经济发展轨道、但现在看来,美国和大多数发达国家并没有什么不同。

十二、结语

这篇长文终于整理完了,之所用整理而不是用“写”,是因为这篇文章是我对美国经济发展史的整理,其内容有超过80%的都是摘录自格林斯潘的《繁荣与衰退》及其他书籍,当然也包括网上资源。即使是整理也用了我三天的时间,整理完了腰酸胳膊痛,但对于美国经济发展史的理解却更加清晰了。

虽然是整理,但返过来再看一遍书籍,并沿着时间脉络重新将不同书籍中的相关内容捋一遍,对于相关事件的理解和记忆都上了一个台阶。由此可见“读书百遍”确实是有必要的,当然我没有这个耐心,能读第二遍的书都很少,绝大多数都只读一遍,看完过段时间就忘的差不多了,再需要时只能再翻一遍书。

之所以对美国经济史如此花费精力,并不是说我对美国文化有多向往,仅是因为美国经济史对学习经济学意义太重要了,这一点我在开篇名义部分已经说过了。这是一篇读书笔记,但依然不妨碍其作为美国经济发展简史的完整性,和数据严谨性,如果对于美国经济发展史和经济学有兴趣,那么这篇文章还是值得一读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时间看多部大部头相关书籍的人。


①这个格林斯潘就是前美联储主席,曾被誉为“经济沙皇”,“格林斯潘如是说”是当时报纸常用的标题,热度和今天的“泪目”、“泪崩”、"竟然是……"等差不多;

②当时基督教信徒离婚需要教会批准,亨利八世要离婚的原因是凯瑟琳不能生育,这影响他的王位继承问题;

③其实就是天主教变了个名称,最多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

④其中新英格兰殖民地包括、新罕布什尔省(1679年)、康涅狄格(1662年)、罗得岛(1663年)、马萨诸塞湾省(1692年);中部殖民地包括、纽约省(1686年)、宾西法尼亚省(1681年)、新泽西州(1702年)、特拉华(1776年);南方殖民地、马里兰州(1632年)、弗吉尼亚(1607年)、卡罗莱纳省(1663年)、 北卡罗来纳和南卡罗来纳(1729年)、乔治亚省(1732年);

⑤本文数据主要援引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和《繁荣与衰退》,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自18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有10年一次的经济普查数据,但并不是很准确,而且中间都是空白,这段数据都是经济史学家根据各种零碎数据推导而出的;

⑥此前人们普遍将直白的追求经济利益视为自私的行为,而斯密认为只要在合法合合乎道德情况下,个人只求财富就是为整个国家做贡献,这赋予了个人追求财富正义性;

⑦可以理解为当时的美国央行,虽然名字叫第二银行却不意味着同时有两个央行,而是在不同的时期分别有第一、第二银行,他们的授权期限都为20年;

⑧1803年托马斯·杰斐逊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从拿破仑手里购买下路易斯安那州的土地,而资金来源于伦敦的巴林兄弟公司借款;

⑨摩根家族是靠罗斯柴尔德家族兴起的,也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在美国的合作伙伴和代言人;

⑩我们习惯说的大萧条就指第一次大萧条;

⑪不要认为5000美元的保险额很低,如果结合当时5美元的月工资来看,5000美元是不是也是个天文数字;

⑫目前中国也借鉴了这一制度,个人账户限额50万人民币;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评论  2  访客  2
    • 遥远的西河
      遥远的西河 0

      辛苦了!很真切,也在寻找这方面的可读书,谢谢!

      • 宝宝速度王
        宝宝速度王 0

        不错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