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天前买了一些蛋卷,没有吃完,今天母亲吃了一根,感觉口感依然酥脆。于是母亲觉得家附近的蛋卷比较好,而妹妹家的蛋卷则较差,原因是放两天后就变软变劲道,口感很差。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不是我家附近的蛋卷保质时间长,妹妹家附近的蛋卷质量差。而是因为现在是秋季,北京较干燥,蛋卷吸收不了水分自然一直保持干爽,而在妹妹家那次买蛋卷则是盛夏,空气湿度大,自然容易变软。
偶然诱因导致的偏见
这是一则典型的偏见,因为偶然的结果导致了对某件事的持续偏见,但生活中这种偏见随处可见。比如面试时一个长相较差的人可能会让面试官对他的能力产生怀疑,但事实是能力和相貌没有丝毫关系,甚至可能因为他相貌不如大多数人,所以更努力,因而能力更强。再比如我们在买水果时总喜欢买个大品相好的,但个特别大的可能是用了过量膨大剂,而表皮光滑色泽艳丽的可能是用了过量杀虫剂和增色剂,反而是那些个头正常,被虫子啃咬过的水果口感更好。
偏见在绝大多数下会起方向作用,对被偏见者很不利,但也可以被正向利用。比如相亲时男性总喜欢穿着得体,并用手表,名车等包装自己,让女性对自己产生高富帅的偏见,其实他可能经常穿着短裤拖鞋上街,而相亲时的名车也是租来的。在书店买书,精装版的书总比简装的更吸引读者注意,但写作的质量和是否精装没有丝毫关系。目前我多在京东买书,想看评论以参考书的品质,但看到的绝大多数评论则是“书籍印刷质量好,很厚一本”,“京东图书真给力,算下来不到五折,真便宜”等,但这些和写作质量同样无关。我们要买的是图书的内容、所包含的知识及智慧,而不是作为承载物的纸张装订本,但很多人却被精美的装帧和低廉的价格所吸引,将外观的美和价格的美偏见为内容或思想的美。
系统性偏见或统计学偏见
和偶然性偏见相别的是系统性偏见,或者说统计性偏见。比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地域偏见,如果提起四川人大家第一印象是女性美貌、男性勤劳,但四川女性相貌平平者占绝大多数,男性懒惰者亦多见。这种系统性偏见存在于对种族、宗教信仰、性别、工作性质、财富、性取向等各种场景,几乎无处不在。
小学选班长,小男孩选了男生候选人,问他为什么选男生候选人而不是女生,回答“女生靠不住”。小学男生懂什么女生靠不住?显然是在家里受大人影响,认为女性在大多数场合不如男性可靠,系统性偏见从小就被灌输。
系统性偏见来源于统计学视角,将群体特性强加给了个体,让每个陌生的个体都附有这种群体共性。
偏见的作用
负向偏见危害极大,对于个人来说可能因为他人的偏见而失去各种机会;也会因为刻意的正向偏见而获得很多机会。
对于企业等组织而言,负向偏见可能会因为很小的偏见而造成严重的后果,而正向偏见则能带来滚滚财源。1927年,可口可乐中国上市,但取了个“蝌蚪啃蜡”的音译名称,加上可乐味道比较怪,因此给中国人的印象就是这种外国饮料可能是蝌蚪喝的,因此销量极差。1928年可口可乐公司发现这个名称真不能用了,于是悬赏350英镑征名,中国留英学生蒋彝最终以“可口可乐”四字翻译获胜,爽口喜庆且契合英语发音,自此可口可乐在中国大卖。
对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来说偏见作用同样巨大。比如国内提起广东所有人都知道是淘金之地,在这种偏见下自改革开放后就不断的有巨量资金涌入广东,似的广东越来越富有,真的成了聚宝盆;而与之对应的是东北,国内普遍形成了东北投资环境差的偏见,以至于现在有了投资不过山海关的习惯。除了投资外劳务输出也会被打上特定的地区标签,从而被分别对待。
在全球,非洲大多数国家被认为是贫穷的,而贫穷的原因是这些国家人受教育程度低、懒惰且有多种不良习惯,所以在这些国家投资赚不到钱。于是这些国家便一直缺少投资,缺少投资就没有税收来普及教育、没有资金来改善基础设施,这更佐证了其是不适合投资的结论,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非洲持续贫穷。与之对应的是美国,其投资收益稳定的形象吸引了全球主要资金,而资金的涌入又改善了它的投资环境,久而久之全球人都在为美国打工,共同营造它的繁荣。
如何消除偏见
偏见来源于认识的片面,要消除偏见最好的方法就是全面认识一件事情,但这需要大量的信息收集,成本过高。因此对于偏见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法曲径通幽。
1、不要过早下结论
偏见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当事人过早的下了结论,如果能克制自己的轻率,那么就可以杜绝大多数偏见。重复接触,重复获得同样信息可能就会获得不一样的看法。
2、不要轻信道听途说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可见道听途说不可靠。原因是道听途说的消息都参杂了传播者的个人偏见,如果传了好几手,那么已经参杂了好几次偏见,其真实性已经微乎其微。
3、多角度印证
从一个渠道得来的消息常常会有偏见,为了消除这种偏见我们可以多角度获取信息,然后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取其共同点,基本上就会接近真实。
4、学会反向否定
一个人一旦对某事具有了偏见就会选择性接受支持偏见的事例,而忽视反对性事例,从而形成循环强化。要消除这种倾向我们要学会反向否定自己的偏见,比如你认为某个人能力很差,那么可以通过他以往的工作经历、他同事的描述等来否定自己的看法,如果这些渠道真的支持否定的看法,那么你真的可能具有偏见。这种方法也可以反向运用,当爱屋及乌时如果看到对方全是优点,这时就需要通过反向否定的方法寻找他的缺点。
5、多参考非利益方的看法
偏见的产生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出于既定的利益驱动,可能这是无意识的。比如相亲时希望男性富有,那么借来的车就可以让女方形成偏见;男性希望女性温柔,那么刻意学来的礼仪就派上了用场。这时如果带上一个亲朋参谋或许是个好主意,当然通过朋友圈收集信息可能更能消除一次见面的偏见。
6、增强自己的辨识能力
通过学习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从而增强自己的辨识能力,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偏见。
对于这一点插句题外话,我国现在出台的很多政策就是因为公众不理解而消极应对,导致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而造成这种理解偏差的很大原因是民众对政治和经济平时不关心,因此也就不储备相关的知识,这一点全球基本都如此。但我国在政策宣传中只重视宣传条款,而轻视条款解读的做法我个人认为还有待改善,如果能将政策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用故事形式宣讲那么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很典型一个例子是我国近年植树造林成绩斐然,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在于宣讲到位。而作为同样重要的节约水资源和水资源保护却做的不如植树造林有效,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靠价格杠杆调节。而限塑令的执行就更差了,其原因同样来自于宣讲的不力。
对水资源的浪费来源于很多人认为不缺水的偏见,而对于塑料袋的过度使用则来源于便利大于环保的偏见。甚至还有一帮伪经济学家在后面鼓吹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盒是一个产业,能够解决就业,产生GDP,所以应该鼓励的错误言论,这种错误加深了民众的偏见。
结语:
偏见是一个老话题,从古代到现在,从中国到世界,从心理学、社会学到经济学都在研究,但是偏见却依然存在,并且没有可见的消除迹象。所以我认为偏见可能是伴随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属性,就和怀疑、猜忌、竞争、喜好等一样。
对于偏见教科书上多讲其坏的一面,而不讲其好的一面,或许在专家眼里只要偏见都是坏的,无论其结果是否是正向。因此在我国的教科书里出现了另一个词“偏好”,似乎“偏好”就是褒义的偏见,因为我个人英文水平较差,因此没有读过英文原版的社会学和经济学著作,不知道他们是否将偏见和偏好分开讲。目前很多书籍讲偏好是经过判断、经过论证的选择,而偏见是没有经过思考,直观的盲目选择。对于这种解释我无法认同,既然做出选择必然有判断,没有判断何来选择?
小时候经常玩猜物游戏,一个小东西会被随机的握在一只手里,猜的小伙伴闭眼听命令睁眼选择。其实这种选择也是一种判断,虽然看两只手无法找到答案,甚至拿物者会故意让空的拳握得较松从而误导猜者,但猜者判断的却是拿物者的心理。丝毫不判断就猜的可能唯有哺乳小儿,但每个成年人都比他们更有智慧。赌场压大小虽然毫无规则可言,但对于赌徒而言依然是判断后的投注,而不是盲目投注,那么对他们而言选择的是偏好还是偏见?
无论偏见是否等同于偏好,也无论偏见是否分正向和负向,总之我认为作为一个理性人和理性社会都应该尽可能消除偏见。不全面、不公正的看法即使有利也不应该被鼓励,否则我们将失去完整的认知。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