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小步快走”,既然是“小步”,为什么又能“快走”?既然要快走为什么不迈大步?
纵观行色人物,很少看到有真正小步快走的人,除了影视剧中的小脚女人和穿着和服的日本女人不方便迈大步外,或许只有处于极度惶恐、极度徘徊之心态的人才会小步快走,而行走的轨迹很可能是来回往复或无目的的消耗体力。正常人如果在大街上小步快走,那么绝对会让别人怀疑他的正常性。
为什么要小步快走?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方向不明确,怕步子大了走错的太远;二是需要动起来,让别人觉得他还活着,或者让他自己觉得自己还活着。对于这两个原因其实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没有明确的方向,但还需要不断的走着,甚至需要让别人感觉你走的很快。
那么在没有明确方向时为什么不静下来考虑自己到底该往哪边走,然后再走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方向的对错是别人确定的,而走的是否勤快则反映在自己的两条腿上,这就造成在没有接到明确指令时只能小步快走。一直走着,可以给别人自己比大多数人多动的假象,而小步转圈的好处是在收到明确指令时好调整方向。
所以小步快走并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心态。
这种心态在生活中俯拾皆是。在公司中层领导需要表现自己的领导能力,但又不能决定大方向,在方向未明之前要给底层员工布制大量的任务,这些任务可能朝令夕改,也可能风马牛不相及。总之在大方向没有确定前底层员工是最受折腾的,走的很勤快,还没有业绩。很多公司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很有可能就是小步快走的结果。
几百人的公司如此,几十个人的小团体同样是如此。比如社区要组织文艺汇演,大爷大妈都很热心,最热心的被大家选为负责人,为大家处理日常管理。在某个节日来临之前,原来排练的活动室场次安排的很满,需要随时等候能够通知再使用。于是早上8点开始负责日常管理的大妈就在群里发通知了,”今天活动室比较紧张,大家随时等候通知前去排练,收到后请大家在群里接龙确认收到",于是大家接了一便龙。9点的时候带头大妈又发消息了,"目前还没有确定具体时间,请大家不要随便外出,收到请接龙",于是大家再接一遍龙。10点的时候群里又来消息了,”确认下大家是否都在,今天不准请假,收到请接龙“。
一整天大爷大妈都在忙着接龙,一直到下午五点了,带头大妈又发来一条消息“不好意思,今天白天安排不上了,居委会领导开了一天会忘了通知我,确定我们明天早上8-9点使用活动室,大家不要缺席,收到请接龙。”
本来等具体时间确定后再通知大家,或者直接挪个地方排练都可以,结果在带头大妈的管理下一群人玩了一天接龙。
几十个人的小团队如此,个人也会如此。整天忙,但一直瞎忙,一年到头也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如果有人问他怎么这么忙,他肯定会回答“我这人闲不住”。
作为一个社会人,要参与几百人的公司工作,也要参与几十人的社区活动,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家庭和个人生活,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在小步快走,那么他生命中的大多时光都会被浪费。这种浪费有些是被强迫的,有些是盲从的,有些是自我的。
怎么才能避免这种问题?给予管理者决策权即可。
作为个人可以学会时间管理,或者多读“高效能人士行为法则”等鸡汤文;作为非利益相关组织可以找一个善于做决定的人来管理大家;作为一个企业可以采用事业部制,将决策权下放。
但是在组织越来越大时,即使采用权力下放的措施,各个“事业部”之间也会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而“事业部”和高层之间也会因缺少“纽带”而沟通不畅。于是就出现了在不能及时接收到指令情况下的小步快走,或者在需要得到肯定时的小步快走。
社会是多元的,人是多样化的,因此给予管理者决策权也不能完全解决小步快走问题。企业中事业部负责人如果决策错了,那么他就该下课了;小区老年活动队的负责人如果决策错了可能要被其他人责怪;即使在社会最小组织家庭中也经常会因为决策失利而引发争吵。只有当管理者或者决策者能够保证自己所做的决定全部正确时才能充分发挥决策权的高效性,如果他决定的准确性为百分之九十九,那么也可能因为第一次就遇到决策失误而下课。
怎么保证给予管理者的决策权被充分利用?一个方面是在制度设立之初就充分考虑对决策失败的包容性,另一个方面是管理者具有愿意为决策失败负责的决心。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制度的设计通常都缺乏包容性,因为首先要考虑的是公正性;而决策者也很少有愿意为决策失误承担风险的决心,因为决策成功受益的是集体,而非个人,对个人而言风险和收益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很大概率会选择风险低的次优选择,首先保证大概率上不会出错,然后再保证决策的可执行性。
于是问题又回到了起点,在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小步快走”。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