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的故事是真的吗

评论1字数 2470阅读模式

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两年被地产商给玩坏了,本来很励志的一个故事,结果被地产商用来做商业广告,而且是个学区房就牵上孟母的名头,似乎家长不买他们的房子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但问题是现在的学区房是孟母理想的“学区房”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按照孟母的标准,现在所谓的学区房大多就不能称之为学区房。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现在的学区房更多的是一种行政上的概念,就是房子所在地上学时划片所对应的学校,行政属性更浓。而孟母三迁最后定居的地方是学校附近,远离集市,而非闹市区。古代的学校不同与现在的学校,规模很小,一个私学可能就十来个孩子,两间房。古代的学校也一般不会建在集市,多在偏僻之地,图的就是清净。

和这种学校比邻而居可想孟母最后选择的地方有多安静,这种地方如果现在要找的话只能去偏远地区的村学或建在市郊的贵族私立学校,而这种房子似乎和大城市近郊的别墅群比较近似。可见现在地产商广告将买自己的房子和孟母三迁的故事等同是错误的,因为买了他的房子可能邻居是屠户、是殡仪馆工作人员,这都是孟母前两次搬离的原因。

当然时代不同了,经商在古代是贱业,和商人做邻居很多人觉得掉身家,宁可邻居是一个穷的冒酸水的文人或米缸里能跑老鼠的农民也不愿商人。但现在人如果能和富商做邻居则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情,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地产广告,“买了我们的房您就和某某是邻居了”,而某某就是某名人,很可能就是个商人。

说的有点远了,还是回到主题,说孟母三迁的故事。很多人都以为孟母三迁是出自三字经,其实这是错误的,原因可能是大家都对三字经比较熟悉的缘故。

孟母三迁的故事是真的吗

孟母三迁的故事最早出自西汉的刘向所著《列女传·卷一·母仪》,对孟母三迁的故事做了详细解释,具体如下: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处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处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处子也。”遂居于此。”

翻译成我们的白话文大概就是“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而我们熟知的三字经则是出自于宋末明初王应麟之手,和西汉的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相差了大约1300年左右,因此将孟母三迁的出处误解为三字经是大错特错的。

再来看看孟子的家世如何,根据东汉赵歧《孟子题辞》记载,点击阅读原文。

展开收缩

"孟子,邹人也。名轲。字则未闻也。邹本年龄邾子之国,至孟子时,改曰邹矣。国近鲁,后为鲁所并。又言邾为楚所并,非鲁也。今邹县是也。或谓: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故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已衰微,分适他国。"

孟子是鲁桓公的庶长子公子庆父的后代,公子庆父之子公孙敖另立一族,为孟孙氏,或称仲孙氏、孟氏。齐宣公四十八年,齐国攻破了孟孙氏的的食邑郕城,孟孙氏子孙遂分散开来。孟子的祖先就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于是孟子自此成了邹国人。相传其父名为激,字公宜;其母亲的姓氏也有仉氏与李氏之说。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

根据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孟子是一个没落贵族,距其先祖鲁桓公相隔了三四百年,而其父亲没有详细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家没有钱,要不也不至于父亲去世了母亲就需要帮别人做短工来抚养孟子。有人肯定会想孟父不是“邾国公”,孟母不是“邾国端范宣献夫人”么,他们家怎么会没有钱?拜托,这种封号是后世为了塑造孟子先贤形象才对他父母的追封,都是一千年以后得事了。而且这种习惯是古代一直惯用的,儿子成了大贤其父母必然会获得封号。

孟子家居住的地方是现在山东邹县,在战国时期这个地方应该也不是大都市,而且战国时期还没有房地产概念,房价应该相对较低。但是对于孟母三迁的故事我还是表示很怀疑,因为孟母是以做短工为生的,家中连肉都吃不起,不断换房子更是奢谈。

但是有另一个疑问,在战国求学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因为那事上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通常是一个家族集中财力供样几个智力超群的去上学,而其他子弟则大多从事生产。而小家族能供样一个孩子脱盲都很不容易了,因为那时书写用的笔墨价格可能比食物更贵,更不用说书简和绢帛的价格了。

孟母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将孟子培养成大圣人确实很难理解,历史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凭空猜测,但孟子成了圣人是事实,孟母教子有方是肯定的事情。

由于古代记录一般用竹简或绢帛,成本极高,因此古人书写习惯极为简单,史记对于孟子的记载也不过200余字,不可能记录的太详细,因此很多细节都是后人根据传说猜测补全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同样如此,隔几百年去记录以前的事情,猜测的成分肯定比较多,更不用说千年之后绘声绘色的描述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很可能是杜撰的,但也不排除真实的肯能性,因为是不是真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对于这个传诵了两千多年的故事中国人都宁可认为其是真的,故事的本身真假对历史和现在都无足轻重,但它却实实在在的激励了中国父母两千年。

从这一点来说我们都认为它是个真实的故事,就如同三字经上所说的“昔孟母,择邻处”。我们都希望下一代比我们强,给下一代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人生观是我们每个人的真实内心想法,我们从来不会怀疑这一点。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