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种事不能说,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和完全正确的事情。
上大学时,我有个同学是同市的老乡,所以平时联系的比较多,但我们并不在同一个学院。某天听说他打架把人给捅了,我很诧异,因为这个老乡并不喜欢惹事,也没有暴力倾向。打听了下才知道,是他同班的一个同学和他起了冲突,打架打输了,所以找了另外两个同学,三个人一起去打他。那三个人去宿舍找他,推门进去,呵斥他从床上下来,当时他正在上铺玩他的水果刀。于是他拿着水果刀就下床了,那三个人开始推搡他,后来打起来,他一个打不赢三个,就开始用刀乱捅了。一个破皮的轻微伤,一个捅破了脾脏还是血气胸,我已经记不清了。捅出血,我老乡也怕了,就直接找学院领导坦白,学院领导带着他去学校派出所自首。
我知道这件事时他已经在派出所了,总共在校派出所呆了两个白天和两个晚上,这期间他所在的学院领导和他的班主任正在和受伤的学生家长商谈,准备私了。对方先同意了,但中间出了点变动,受伤比较严重的那个同学的亲戚也在司法系统,不同意私了,于是我那位老乡就被直接送到了看守所。
过了一段时间,一个陌生的号给我打电话,说是我老乡的父亲,他儿子的案子要开庭了,他说希望我去旁听下,我答应了。开庭的前一天我见到了他父亲,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我问他有没有请律师,他说没有,娃犯了法该判就判。
开庭当天我人生第一次去法院审判室,结果就是一间小屋子,一位法官、一位检察院的、一位记录员、一位法警,再加我们三位旁听的。一开始法官就直接读他犯罪的经过,我听着很有问题,法官说他是藏刀蓄意伤害,且没有自首情节,犯罪过程非常恶劣。但我们同学和老师很多人都知道当时的事件是在三打一情况下我老乡动的刀,且他有自首。法官读完犯罪过程后问检察院的有没有异议,检察院的只说了“没有”,法官就准备直接宣布判决结果。这时我老乡插话了,说他并没有预谋伤害他们三个,也有自首。结果法官大声呵斥他,“你是个罪犯,你有什么资格替自己辩护”。我们都被法官的气势震慑住了,包括老乡的父亲都没有敢说话。于是法官马上宣布了判决结果,因蓄意伤害罪我老乡被判处六年监禁。整个审判过程最多二十分钟。
从法院出来,老乡的父亲哭了,说怎么能判这么久呢?就是同学间打架打失手了,伤的也不严重。我建议他找个律师,进行上诉,因为关于蓄意伤害、伤害过程、自首过程等我们有很多同学可以作证,上诉的话结果可能会好很多。但他父亲最终没有选择上诉,而是认命了,除了经济原因外,对方“有人”也是重要原因。
这件事过去已经二十几年了,我还是为自己当时的懦弱而惭愧。尽管我当时是以旁听的身份出庭的,而不是证人,但如果我愿意作证,检察院的会不会支持或声援?会不会争取到再次开庭,或重新取证,或增加证人?我现在依然对这个法律流程不懂,但当时不敢发言并不是因为不懂,而是对那个环境的恐惧。我记得我从法院出来后,不知道是因为愤怒,还是因为恐惧,我人都是抖的。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从价格改革、到消费品市场改革、到金融改革、最后到要素市场改革,现在我们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改革胜利的过程中,我国又进行了社会改革,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司法改革。
计划经济下是以权力治国的,所有事情都必须经过重重计划和审批;但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规则高于权力。因此在经济改革的同时,我国也适时的进行了法制改革,就是要让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相配套。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此后依法治国理念被反复强调。2014年,我国进入全面依法治国阶段。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精英人群都在政府或在国企,但当时的体制不像现在这么灵活,对精英人群缺乏合理的激励和收入报酬。于是附加在权力上的其他福利就成了报酬的补偿,比如能按级别享受车辆、稀缺商品、住房、信息(内参消息等)、特别医疗等,当然还包括权力本身。改革开放后,随着双轨制、房地产改革、金融改革、城镇化建设等,精英对原有的报酬补偿已经不再满足,而开始了权力的寻租。权力寻租换个说法就是腐败,这不仅在我们的改革阶段存在,在成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但在我们的变革阶段尤为严重,原因是制度和法律还都不够健全,容易被钻空子。
但我们进行的是经济改革,而不是革命。所谓的改革就是在不改变原有结构,不打破原有框架的情况下进行有限的、渐进的修改,然后慢慢的过渡到新的框架体系。而变革必然要争取利益受损者的同意和支持,否则变革就无法进行,这就需要妥协,而适度的权力寻租就是这种妥协的一部分。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市场体制越来越健全,而腐败则成了阻碍市场和经济发展的拦路虎,于是反腐工作被提到了重要高度,并常抓不懈,挖出了很多大老虎。比如前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任期间就对想上市的企业大开方便之门,并利用同事、同学、亲属等全方位敛财。最终形成了银行系统、证券系统、其他非银金融系统、同学圈、亲属的全方位式的窝案。不仅让人民群众的财产受到损失,还严重损害了我国的金融国际形象,阻碍了我国金融全球化的建设步伐。
全球金融格局中,最落后的国家连自己的商业银行都没有,或可提供的信贷额度严重不足,信贷业务被国际大银行所垄断。中间类型的国家有自己的商业银行,但能提供的贷款金额有限;且因为法制环境较差,所以企业融资多依赖于贷款形式的债权融资,而非股权融资。金融最发达的国家,不仅拥有最强大的金融资本,还拥有最先进的金融体系设计,能够提供复杂的融资服务。在现有体系下,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用金融系统收割着全球财富,从主权融资、到企业融资、再到个人信贷,都被他们牢牢掌控着。
而金融体系的力量则超越了大多数人的想象,比如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都是企业,但是他们调整某个公司的信用评级就能影响这个公司的融资成本和额度,可以让这个公司陷入债务危机。最强大的是,他们调整对国家的信用评级,就可能导致这个国家陷入主权债务危机。而事实上被美国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更为强大,可以直接影响目标国的经济政策,甚至会迫使政权更替。
我国制造业已经在全球举足轻重,但我国的金融影响力却相对羸弱,和我们的大国地位不相称,因此金融改革就迫在眉睫。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强化对战略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的金融供给、加强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提升人民币在全球结算中的份额等,就成了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
在具体金融领域,我国在期货、债券、信托、保险等领域影响力都比较有限;而唯有银行领域具有全世界最具资本实力的银行,同时在股票市场上具有全球第二大规模的股市。
以前我国企业融资大多是债权融资,更多的是银行贷款形式,但这种初级融资方式不利于企业快速发展,尤其是高风险的新兴行业,因此我国就必须大力发展股票市场。这是我国近年来不断稳定股市,和集中金融力量发展股市的主要原因,比如让社保基金等自由资金入市、宽松货币政策、建立平准基金等。
金融是经济的一部分,股市是金融的一部分,而股市中的不同板块又是股市的一部分。在信贷时代,国企明显具有比非国企更低的贷款利率,和容易的审批流程,这抑制了非国企的发展,也是全社会反向对国企的补贴。近年国家持续进行经济改革,国企逐渐退出了充分竞争性领域,比如消费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但在很多领域非国企贷款依然比较困难,因此国家在优化贷款风控的同时,也想通过股市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扶持特定行业。这就需要改变股市的估值体系(原来互联网等行业赴美上市就是因为国内股市估值体系不适合),放松审批条件等,从而鼓励新型产业的发展,及增加国内民众的财富收益,这就是注册制的由来。
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比如科技和数字经济都具有变化快、风险高、且模式不固定的特点,这非常不适合国企进入,但同时又很重要。于是股市便成了最好的选择,让这些风险较高的行业去股市融资,即解决了企业的风险融资问题,又解决了民间剩余资本的闲置问题。因此,我们的股市既要做大,又要做好。
我一直对中国经济前景信心满满;也对经济改革的持续性、一贯性、决心及智慧充满了信心;同时也对宏观经济的韧性和由资本积累厚度决定的金融改革高度充满信心;因此我对我国股市必然迎来长期牛市充满信心。
虽然对远景充满信心,但股市似乎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和坎坷,先有易会满的霹雳,现又有市场的跌宕。
今天股市四大指数都大幅下挫,市场恐慌情绪明显,有人把这解读为获利出逃,有人解读为敌对分子砸盘,也有人解读为正常的板块调整。无论是那种原因,股市下跌是事实结果,但让我感到恐惧的并非是指数下跌,而是在雪球上有很多人盼着大跌,即使自己也在亏钱。之所以盼着股市大跌,是这波牛市只有科技和医药等少数板块疯涨,在这些板块的ST股很多都翻倍了,而和AI相关的股票有些都快涨十倍了,但传统行业的股票却一直在下跌。于是就有很多人盼着崩盘,这样科技板块也会跟着崩掉,市场就会早日回归由熊转牛的漫长爬坡路,而那时大家又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了。这种思维让我感到很恐惧,不由的想到了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天津人推着独轮车给运送物资,而北京人抬着梯子帮爬城墙,带路钻下水道进城的历史。
市场情绪分化是正常的,但分化到一部分人愿意自残的程度,我觉得就是畸形的。人在什么情况下才愿意自我伤害?还能成为一种群体行为。
这种行为是因为涨跌不一导致的嫉妒吗?我觉得不完全是。某些个股收盘价停在XX.88,XX.66等位置上;整个板块一直承压下跌,但收盘前必然拉红,且可能只涨0.01%;反复这样,就连傻子都会明白这是对他智商的嘲弄。
雪球上经常有评论被吞,估计管理员认为被吞的都是在胡说。
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才是能说的?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不能说,因为你说了就是在胡说;完全正确的事情不能说,因为你只能当复读机,说了也白说。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只有自认为知道,且不完全正确的事情才能说?如果是这样,那是不是意味着错误会被逐渐放大,大家离完全正确越来越远?
现在股市特定板块被炒的泡沫严重,但还是有巨量资金在有节奏的拉高这些板块,而其他板块都在阴跌。股民如果持续拿着非热点板块,就要忍受财富不断缩水,而想要赚钱就必须加入吹泡沫的队列。而我们的股市本身不具有对冲泡沫的做空机制,甚至连讨论股市泡沫的渠道都缺乏。但问题在于,你闭上眼睛,泡沫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吗?就能一直吹下去吗?
易会满的儿子进行内幕交易,赚取了大钱。现在机构抱团,疯炒泡沫股。最后的结果其实都类似,跟风的股民最终被套,机构赚钱,上市企业高位增发,大股东高位减持。一波牛市,同时解决了机构赚钱、企业融资、精英致富的三重诉求。但这似乎和追求公平的社会初衷相反,是事实上的劫贫济富。
机构抱团是不是属于合谋?这只能由监管者和司法界定。我国已经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建设,并完成了全面依法治国,那么我们是否就得到了一个公平、共开、高效、透明、法制的市场?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