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老麦问我喜欢什么样的歌曲,分享歌单给他,他挖掘点新歌。我回答他我平时听歌比较少,只有开车时才听,所以都是平时遇到喜欢的就下载下来,然后用U盘在车上听。老麦似乎更喜欢在线听,但我并没有歌单分享给他,平时散步等碎片时间都是听喜马拉雅,歌曲反而听的比较少。

老麦问过后我思考了下这个问题,我到底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简单总结了下,最强的标签可能是翻唱的老歌,偏向于纯人声,少伴奏的。再细想,在翻唱人声下,更喜欢有较强叙事的风格的歌曲,而不喜欢那种故作呻吟、不知所云的歌曲。

为什么更喜欢叙事风格的歌曲?我想可能因为我缺乏音乐天赋,而叙事风格的音乐可以当故事听,这样叙事本身可以弥补部分音乐的价值。记得上大学时选修了音乐欣赏,老师给播放了很多世界名曲,期末考试时是通过播放音乐回答是几几拍,都有什么乐器等,就这么简单的问题我当时还是在同学提醒下蒙混过关的。

随着年龄增长对音乐的接触渐多,已能够分辨大多数乐器,但节奏感依然很差。让我跟着音乐打拍子,中间关一分钟音乐,重新打开时我必然已经跟不上节拍。节拍感差,又对乐理一窍不通,同时又不喜欢年轻人喜欢的那种哼哼哈哈的歌,所以节奏舒缓,叙事明晰的民歌就成了我的最爱。

除了上面说的叙事价值外,我觉得我对歌曲的情绪表达比较敏感,这和对旋律的迟钝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所以我更喜欢情绪比较饱满的作品,而不喜欢做作的。这一点在我读书中同样明显,可能对叙述的逻辑忽视,但对表达的情绪变化却能够敏感的捕捉。因此,我在读书时能够读到很多态度的变化,却经常忽视逻辑的转变或错误。我想这可能是和性格相关的,并不完全是天赋决定,或受后天熏陶养成。

这种风格让我的欣赏变得比较小众,和年轻人不同,也和大多数中年人不同。下面将我喜欢的歌手和歌列举一些,以让像老麦这样的朋友知道我的喜好风格。

对于歌手,我喜欢张尕怂、赵已然、刀郎、尧十三、刘森这样的,还有赵鹏、雷婷等翻唱歌手;除了刀郎外其他的可能都很小众。同时我比较喜欢童声,最近迷上了“小石头和孩子们”工作室,很喜欢他们纯净的风格,下面贴三首B站他们的歌曲。网易云有同样的曲目,音质更好,但网易云分享后不能显示歌词,而没有歌词可能比较难听懂唱的内容。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