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母娘上周住院了,妻子着急的不行。我问妻子丈母娘到底是什么病,因什么原因住院的,妻子也说不清,因为丈母娘在她们老家,当时是邻居送去医院的。
晚上妻子下班回家,我问她丈母娘到底是什么病?她说是因为呕吐,头晕住院的,还在诊断。我马上踏实了,因为我知道呕吐这种症状是胃肠道不适的身体应激反应,最常见的就是吃坏东西,食物中毒等。妻子原来准备马上回老家陪丈母娘,知道原因后她也不紧张了。再晚点,大夫的诊断结果出来了,是肠炎,输了一瓶液体,开口服药回家。
丈母娘之所以这次呕吐这么紧张,马上去三甲医院,我觉得可能和前段时间的检查有关,她被吓着了,以为呕吐可能是大病引起的。前段时间给丈母娘例行体检,结果血小板低的厉害,于是做了排除白血病和其他基因疾病等恶性病的检查,其中最主要的是脊髓穿刺取样。因为这次检查,在医院住了一周,且丈母娘从来没有做过脊髓穿刺,家人也没有给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些检查;丈母娘本身又不识字,没有一点医学常识,所以她紧张的不行。检查结果出来后,排除了所有可能的恶性疾病,因此出院回家。医生叮嘱,定期复查血小板,有不适随时就诊。
丈母娘一直身体很好,也从来没有因为呕吐这种轻微症状住过院,这次显然是过度反应了。
我国的三甲医院里一直是人满为患,而绝大多数都是轻微病,甚至是没有病但自感不适的人,想尽办法挂专家号去确定自己没有病。医生、医院和医保都不堪重负,同时患者就诊体验极差,抱怨医院人太多,医生不负责任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分级医疗落实的太差,同时绝大多数人缺少医学常识,从而盲目就医。比如我丈母娘这次就医,很简单的常识是血液疾病不可能在二十天内发展到威胁生命,即是有血液疾病,那也是缓慢发展的,所以压根就不用将呕吐这种症状和血液疾病联系在一起。同时呕吐症状本身也是常见的身体自我保护反应,不用紧张,可以先观察下再决定下一步措施。
我丈母娘因为缺少基本的医学知识,所以一有症状就赶紧去医院,而医生则听她自述了有可能有血液疾病,因此又给开了一堆检查。但影像类检查压根就用不着这么频繁的做,增生等病变很难在二十天达到能观察到的改变,但结果是同一所医院的医生还是给重复开了。
患者缺乏医学常识,医院因受医保政策限制,所以倾向于多开检查少用药,于是重复检查就成了常态。本来应该从概率最高的可能查找病因,现在变成了反向排除所有可能,直到排除到最后一项便是疾病的原因。而这正好是体检的逻辑,排除掉所有可能的疾病,你便是健康的。
为什么医院就诊会向全面检查转变?我认为和医保政策有很大关系,当前医保政策限制用药比例,且药品零加价,但对检查并没有限制,于是检查就成了医院创收的主要手段。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该如何就医?我个人认为,首先得自己具备一定医学常识,能够分辨什么是自愈性疾病,什么是症状,什么是疾病,症状和疾病的关系等;然后根据经验判断是自己买OTC药品,去社区诊断,还是去医院就医。即是到了医院,也首先应该向医生描述清楚自己的症状、病史,及判断自己可能的病因,描述清楚自己最近做过的检查、帮助医生排除的病因,然后有针对性的检查诊断。
据网上数据,我国三甲医院有70%以上的医疗资源被浪费,也就是不必要的医疗。而这正是造成医院患者过多和医生对每个患者诊断时间过短的原因,同时也是医保浪费的原因;因此我国应该更进一步的加强分级医疗管理。除了分级医疗外,加强医保管理,更加合理的利用医保资源,减少医疗系统的道德成本,也是势在必行的。比如,据报道有些二级医院在夏天招募老人去“保健”,不用出任何费用,每天能吹空调,还能聚在一起打扑克。
当然理想的医疗状态很难实现,比如严格的分级医疗和理性的医保利用。比如前段时间有则新闻,我国著名的心脑血管专家,知名院士,退休后去美国养老,身体不适去医院急诊,结果没有排到自己就去世了,而死因正是心梗。这就是严格分级医疗的代价之一,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医疗政策如果要做到公平优先,必然要损失效率,这就会让一部分患者成为“代价”或者说“成本”,在没有获得医疗服务前就失去了医疗的意义;要么自愈,要么……
就我个人的理解,目前我国的医疗现状是比较友好的,但自己必须具有一定的医学常识。这样才能在获得高效医疗服务的同时,控制合理的医疗成本。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8F
每次发病都要找到原因,以后就不用经常跑医院送钱了。上次花了2.5元治疗衣原体也是一波2折,最后算是蒙对了。嘿嘿。估计很多人都懒得使用自己的大脑,喜欢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这可能就是价值观的不同。也没啥好说的。预防为主,从喝白开水开始。哈哈。
B1
@ acevs 是的,每个人取向不同,花自己的钱看病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但小孩和老人看病,通常自己搞不定,陪护也很耗精力。
7F
一般不会选择去小医院,因为诊断的症状小,老人容易相信,如果结果稍微有点不对,不相信,就要往大医院跑,我一般直接找一家资历各方面靠谱的医院,一步到位,除非是重大疾病,才会换医院再次检查
B1
@ 满心 老人一般比较信专家,认为那才是权威。分享点我自己的看法,道听途说,很多所谓的专家,特别是返聘老专家,很多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医学教育,经验多是临床积累,但因为资历比较老,所以成了“专家”。对于这种说法我信一部分,因为在特殊年代,什么领域的高等教育做的都比较差,且基本上都是大学或专科比课后就直接就业;但另一方面,医学本身就是个经验学科,所以不排除天赋聪颖的人能自学成才,但根据我现实的观察,绝大多数中老年人压根就不喜欢学习。所以我现在的经验是,看大病最好找四十岁左右的,无论是不是主任医师,先看学历,再看履历。
6F
你说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现在医院的“专家”们都学的是西医,他(她)们只能根据各种检查结果来判定可能是啥子病或对症开药,并不会做望闻问切诊断。
B1
@ maie 我压根就不信中医,每次医生想开中药我都会拒绝,当然咳嗽糖浆等少数能治标的药我还是能接受。我也不相信诊脉,望闻问我觉得是中西医都该有的诊断手段;无论那种体系,我都希望医生能够猜测最可能的病,然后通过检测手段证真,而不是排除所有可能的证伪。
5F
上班后喝酒多,接触的人多,公共用餐成了常态。想着没事了做一个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查,有大的假期做一个肠胃镜。
B1
@ 紫慕 你年轻,不用紧张,胃肠道疾病大多是中老年人得的,胃肠镜对中老年人来说隔两年或一年做一次是有必要的,但做的过程确实不舒服。
4F
医院天天人满为患,有人说是人口基数大,但完全不是,而是你写的那样。
B1
@ 粽叶加米 大医院人多而很,社区医院没有人愿意去,分级医疗做的还是不够好。
3F
很多老家的人有点小毛病就往大医院跑,我原以为是因为没有读书没文化,后来发现我身边不少读了十多年书的同学,一样自己或小孩遇到啥小毛病就急急忙忙往医院跑,我教过如何利用百度等工具搜索症状和治疗药物,没啥用还是一生病就喜欢跑医院,没啥毛病也动不动就要喝中药调理身体,后来才发现,其实跟有没有读书关系不大,是思维逻辑不行,搜出来信息却无法独立做判断的能力和魄力,教导2次无果放弃。
B1
@ 拾风 确实是这样,很多人自己生病还能判断,一旦幼儿或老人生病,他们自己也成了无头苍蝇。三甲医院资源确实被浪费的太严重了,很多人感冒都得去三甲医院,还得挂知名专家号;其实在家吃点减轻症状的口服药也能好,不吃药也会好。
B2
@ 水拍石 我女儿现在5年级,轻微小症状我都让她尝试自己判断病症和吃啥药,独立判断的能力从小有就有,并不会因为年龄和知识储备的增长而突然提升,很多人活到50-60岁也只是痴长。
家里常年备较多的日常用药(抗生素、肠胃药、感冒药、创伤药、皮肤药为主),2个娃疫情后至今还没有去过医院,基本上有啥都是自己买药吃就解决了。
B3
@ 拾风 和我的理念差不多,我们也是小病自己吃药。没事读几本医学常识课,大多数病都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就不紧张了;老人们紧张,我觉得主要还是缺乏常识。
B4
@ 水拍石 常识即认知,之前看过一个观点,认知是对知识的解码能力,很难轻易改变。
B5
@ 拾风 还是积累不够,只是积累多了自然就能提升解码能力,改变认知。改变的困难在于大多数人想要直接学会认知能力,而不想逐渐积累知识;就像很多人病了就像找神仙药,而不愿意在日常生活中控制注意饮食及作息。
B1
@ 拾风 一生病就跑医院没毛病,只是没必要一有事挂专家号而已,去社区医院或者是三甲挂个主治啥的就行。总去医院的原因是自己在家的检查手段非常有限,除了搞个体温计测下体温,或者量下血压,就没别的了,在家自己诊断的可操作性基本上是0,现代医学也没有直接靠望闻问切就下诊断的。除非是无脑吃抗生素或者是咳嗽的时候不查原因吃那种脱敏或者是比较广泛适用的镇咳药无脑镇咳,这并不科学。
B2
@ 一只狗 根据我有限的经验,比如感冒咳嗽这种病,去医院的结果大概率就是X光+输液,这两个都是我反对的。我一个朋友就这样,本身经济情况很好,还找到一个收费很便宜的医院,每次感冒都去医院输液三天,总共才花费两三百(医保后),自认为这种方法很划算;但我的看法刚好相反,即使给我钱,我也不愿意频发的输液(基本上每次都是抗生素)。
B3
@ 水拍石 那这种确实是有过度医疗的嫌疑。X光总照肯定是不怎么好的。然后那种自限性疾病给输液的也是多少有点问题。按说是不应该这么搞,医生队伍大,什么人都有了属于是……
2F
之前有过同样经历,我丈母娘被小医院误诊,后来就比较害怕,结果是出现她害怕病的反应,这很吓人的,从四川到上海到北京,三地最权威医院检查没问题才放心。
B1
@ XIGE 我觉得这种问题的困难不在于诊断准确,而是让老人相信诊断的结果,这点太难了。
1F
你写的简直是我今天在医院跟老丈人说的。
B1
@ S 就像你回复我的评论“同病相怜”,在我们这个年龄段都有相似的经历。 反对过度医疗和让老人舒心的接受我们的建议之间,其实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发现人越老越迷信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