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丧

记忆中老家人有举行喜丧的习惯。所谓喜丧,就是比较长寿,且五代同堂的人仙逝,其葬礼不以悲哀为基调,而以喜庆为风格。

小时候对这种喜丧很难理解,一直纳闷为什么家里人死了,还要当喜事办。尤其玄孙,不仅不用穿孝衣,还要穿一身大红色服装,尤添喜庆,这也是我记忆最深刻的。曾孙也不用穿孝衣,但穿着的并非鲜艳的红色,而是其他鲜艳的颜色,到底是什么色已经记不得了。孙辈尽管穿孝衣,裹头的“孝(白布条或白布帽)”也比正常的要少。总之如果谁家举行喜丧,从着衣一眼就能看出来。

着白色孝装只是故乡葬礼的一部分,哭丧和哀乐是另外的两个重要部分。哀乐只限于唢呐和秦腔配乐使用的乐器,其中唢呐是整个葬礼仪式的主体乐器,所有仪式都需要;秦腔只是部分环节的背景乐,比如送葬完用餐时。唢呐的祭灵曲有很多种,但每种都能放大哀伤,哀婉凄恻,催人泪下。哭丧则是哭泣的艺术,通常由女儿及侄女、外甥女等进行,无论是否是女儿,都用“大(爹)啊”作为哭丧的用语,“大”声音宏大但短促,“啊”则极富韵律,婉转曲折,最后以至气弱无声,一个字绵延了所有的情绪。以此反复,直到管事的劝阻,说可以停了,或者真哭到声嘶力竭。哭丧虽名为哭,但本质并不是哭,而是撕心裂肺的“嚎”。以嚎来渲染哀伤,而默默的啜泣是没有这种功效的。

葬礼中哭丧主要是女性的任务,而男性则主要负责迎宾,及向来“点纸(灵前烧纸上香)”的人磕头还礼。

小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举行喜丧,大人们说举行喜丧是因为活的时间够长,已经赚到了长头,所以不用悲伤。但现在逐渐明白,丧礼的哀伤主要来源于子女,孙辈就开始淡了;而子女的悲伤即有感情的离别,也有经济的失去依托。之所以有喜丧,主要可能是因为五代同堂时,子女辈已经老到随时可能离去了,所以他们对于生命的离别已经没有多少感触,同时对于经济的依托已经不在乎。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年龄,女性子代已经没有了哭丧的体力,男性子代也没有了迎宾和还礼的体力;由此一切由子辈进行的仪式都简化,而增添一些孙辈甚至曾孙辈进行的不那么悲伤的仪式。

丧事喜办是反直觉的,但却是所有人喜闻乐见的。因为所有人都喜欢喜庆,也愿意营造喜庆,由此喜丧通常举办的格外隆重。

 

和喜丧相反的葬礼是真正的哀丧,通常是青年早逝,且无子。这种情况通常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没有人哭丧、也没有人送葬。于是这种葬礼通常都是悄摸进行的,天不亮就开始,棺材不能走正门,而是从墙上吊出去,没有哀乐、没有哭丧,甚至没有抬棺人。这种情况是不能入陵墓的,而只能找个少有人去的角落随便埋了。没有坟包、用最差的棺材板,还要打开板盖,直接用土埋实,怕他因为留恋而回来作妖。

这种传统是强大的,即使是殉国的年轻人也不能例外。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我国的丧葬礼仪由至圣整理并发扬光大,我不知道故乡的这种丧葬传统是否传承自遥远的孔丘时代;但没有传统,确实会“万古如长夜”,因为没有人会知道丧事还可以喜办,丧事还能喜办。

 


①按传统,正常葬礼棺材是抬到墓地的,而无子年轻人的棺材则是用车拉到墓地,没有抬棺人;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 雅余
      雅余 5

      我们这似乎没有这个区分,各个地方习俗差异挺大。
      能反向去看待死亡是非常先进的思想。

        • 水拍石
          水拍石

          @ 雅余 祖国地大物博,风俗也多元,这也是一种幸事。

        • 大致
          大致 4

          五代同堂这个要求对我们这边来说好难啊。我父母一辈是知青,回城的时候都28、9了,而我们这一代又是独生,还提倡晚婚晚育,两代人直接把平均值拉高了。我们这边的喜丧并没有严格标准,只要子女觉得父母够格就行了。一般90岁以上就可以。也没有严格的区别,好像只是喜丧的时候请客的范围要稍微扩大一点,要让更多人知道。
          殡葬习俗自从1978年提倡火葬之后也简化了太多太多,我们这边人老实,我活这么久了就没见过真正的棺材,也没见过吹喇叭的,就挺遗憾的。家庭规模也越来越小,没那么多亲戚,也不用做给外人看。三年前我大爷去世,恰逢疫情期间,殡仪馆只给发10张票让进,结果没用完。

            • 水拍石
              水拍石

              @ 大致 我描述的这个只是我的记忆中的风俗,大概三四十年前了,那时婚育年龄都比较低,五代同堂能见到,现在农村结婚也晚了,四代人就很难了。不过我老家现在还能土葬,唢呐等也保留了,但整个葬礼的流程也简化了很多,因为农村没有人了,60岁的年轻人也干不动体力活了。

            • 紫慕
              紫慕 6

              我没听说过喜丧,大多数都是病逝。
              哀丧倒是知道一点,一个好朋友高中的时候意外离世,就是哀丧。后边每年都去给他上坟,持续有十年之久了,后边想着差不多就不去了。当时下葬的说法,跟你描述的差不多。

                • 水拍石
                  水拍石

                  @ 紫慕 看来全国习惯都差不多,对英年早逝的很有偏见。

                • 老张博客
                  老张博客 5

                  我们这也有喜丧,但是一切流程、仪式都是正常的。

                    • 水拍石
                      水拍石

                      @ 老张博客 风俗差异很大,只要习惯了就好。

                    • 拾风
                      拾风 6

                      第一次听说这个词,果然各地文化习俗千奇百怪,都是做给活着的人看的

                        • 水拍石
                          水拍石

                          @ 拾风 存在即合理,遇到困难必然会有变通办法,而变通必然都是正确的。

                        • 彬红茶
                          彬红茶 2

                          挺不错的嘛

                          • acevs
                            acevs 6

                            挺好,还有生前葬礼,也不错。

                              • 水拍石
                                水拍石

                                @ acevs 这个没有见过,很新鲜。

                              • 2broear
                                2broear 4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 水拍石
                                    水拍石

                                    @ 2broear 是的,传统。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