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

29字数 6172阅读模式

跟朋友边散步边人工智能,当然我们说的是人工智能,而非GPT或文心一言。就像我们聊的是人,而非张三或李四。

 

目前人工智能能干什么

无论名字叫什么,人工只能现阶段似乎只应用于文案方面,最常见的是文案写作、修饰润色、大纲提取等。但这些都依赖于自然语言的规律性,机器通过投喂和学习,掌握了语言的规律,从而能够输出近似于人类的自然语言。但这仅限于规律性之上,从而不能产生超越规律或规则的洞见,或者说创见。鉴于这个原因,目前的人工智能应用中可以根据你罗列的大纲输出文章,或者根据你提供的文章提炼大纲,最多能根据关键词来输出文章。但无论那种应用,都无法超越投喂给它的规则限制。比如它无法回答上帝是否存在、上帝是否还活着、如果活着他在哪里等问题。也无法回答"我家的花今天开了吗"?我今天为什么不开心等问题。

尽管上面的描述使得人工智能看起来应用场景很有限,但现实中它的应用却远比描述中多。

比如做研究的人可以只提供大纲,让人工智能来书写论文,尤其是社科类。可以让人工智能来修改文章中的语法错误,给文章润色。或者从事大量重复性文案工作的人用人工智能来书写文案,比如讲话稿、年终总结、管理制度、学习心得等。更甚至是法律咨询、会计做账、病理诊断、程序编写等。

 

现在人工智能与我们的生活

现在人工智能仅作为具体的工具被使用,其地位仅限于工具,而发挥能动性的依然是它后面的那个人。从这个视角看它似乎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小,尤其是在非文字、非图片等它能力范围之外的地方。但最近的几次聊天让我对这一看法有了改变。

第一个就是上面说的谈话,让我知道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纠正语法、修饰文字、写作简单的文案、甚至可以做数学运算和推理,那么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否可以让人工智能来弥补自己的这些不足?比如英语不好的让人工智能改语法、文字功底差的让人工智能润色文字、数学能力差的让人工智能做数学运算等。而这种应用场景基本上和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工作相关,其适用性很强。

第二个是和一位高中同学的谈话。我问他最近做什么,他说做互联网项目。因为知道他学的平面设计和广告,所以对他转行做互联网比较吃惊。细问后才知道他做的互联网项目有两个,一个是搬运外网视频到国内,这是老业务;另一个是用人工智能写文章,我对这个比较感兴趣,所以多聊了几句。对于他使用的人工智能模型到底是什么他自己也不清楚,他购买的是一个封装好的应用。每天只需要在网上找两三篇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文章,然后丢给应用,应用会自动生成新的类似文章,并且能够配上和文字匹配的图片,而一次至少能够生成上百篇,基本上都能够过今日头条的原创。我同学是做公众号的,我问他运作的模式,他说基本上都是一个人运作几十个号,每个号输出不同的细分话题,比如军事、情感等。我让他发一篇人工智能生成的文章给我看看,结果我并没有看出生硬的机器痕迹,如果不告知我这是机器写的话,我很可能认为是知识储备和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的人工写的。

以前这种文字洗稿是人工干的,忙十来个小时,每天只能洗大几十篇,而现在有了人工智能一个人每天可以轻松产生近千篇原创文章,而且程序还可以自动将文章上传至指定的自媒体账号。而如此完美的洗稿服务,每篇文章的成本仅0.1元。

这让我联想到自媒体文章垃圾的原因,也联想到某些热点事件热的原因及热度持续的时间原因。如果是商业公司操作,那么一个事件在发生时很容易产生以十万计的文章,加上人工智能推送的算法,想不成为热点都难。而难的是如何从垃圾信息形成的海洋中找到自己期望的明珠。

 

人工智能对人的智商及能力的影响

现在看人工智能还仅是个工具,大家也都将其当作工具来使用,但这种工具会不会导致使用者的能力退化?

电脑普及后让大多数人不会写字,人工智能会不会让大学生失去学习语言和写作的动力,从而让他们失去使用语言和写作的能力?不要认为这是夸大的说法,人的行为基本上都是功利性的,有目的才有行动,如果人工智能帮助他们具有了这种能力,那么学习本身就变得没有必要了。语言可以不学、写作能力可以不学,是不是数学也可以不学、对于学科知识的阅读积累也可以不进行、对于具体事项的观点也不用归纳训练,因为这些人工智能都能够搞定;那么对于绝大多数专业,学生还需要学什么?

如果上面的观点比较有争议,那么接着看下面的。

人工智能能够自己写稿,能够自动追踪每个人的兴趣点,我们现在可能已经被它们写的稿子淹没。以后它们会不会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点打造专属的文章,并把这些文章精准推送给个人,从而刺激他们分泌最多的多巴胺。

如果这是可能的,那么就意味着机器能够自我进化来娱乐网民,而不同网民的兴趣偏好只是投喂给机器进化的食量而已。从而最终形成机器塑形的部分人类意识,而这种意识很可能是根据机器偏好来打造的。显然这与人类打造机器,并服务于人的初衷刚好相反。

人类驯化了狗、猪、马等动物,其驯化的本质就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让这些动物按照人类的意志筛选,驯服,并被驱使。如果把驯化这个词用在人工智能对网民的影响中,是不是有点恐怖?但是很明显的是,一部分人的思想和灵魂已经被自媒体平台所控制,区别只是当前的自媒体平台的内容和推送到底是人工参与的,还是人工智能自主的而已。

人工智能让人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从而让我们失去了原本该有的能力;人工智能控制了我们能接触到的信息,从而剥夺了我们批判思考和创见的能力。这两点一起即剥夺了我们的智,又剥夺了我们的能,最终人类会不会变成人工智能进化创见性思维能力的食粮?

 

如何约束人工智能

如何约束人工智能,让它不背离被制造的初衷?我认为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管理问题。

在技术上我认为对人工智能的约束是一个悖论,我们不能即希望它拥有超越我们的智能,又不产生对我们有影响的自主意识。因为很多情况下是无法分离人工智能的功能和远期影响的,就像电脑的普及让人不会写字,即使我们知道了这一结果也无法放弃使用电脑。同样,即使明知人工智能会让一份不人变得更没有思维能力,我们也无法选择让人工智能停止进步。

在技术手段失灵的情况下,管理成了唯一手段,即限制人工智能使用的场景。比如不让人工智能参与教育,从而保证教育结果的多样化,而这又是保证人类独立思考的前提。反过来考虑这一问题,假如从婴儿诞生就开始由机器人抚养,由人工智能教育,那么这些人长大必然会成为肉体的机器人,尽管在人工智能的视角上看他们都比人类自己抚养和教育的更完美。

这一点很好理解,但如果将这一逻辑再延申下,即人工智能应不应该进入传媒领域,进行对成人的持续教育?问题马上就变得尖锐起来,因为这是我们目前正在面临的。如果这种担心是必要的,即承认也有可能在人工智能教育下变成肉体机器人,那么我们要不要从心在开始就仅止人工智能进入传媒领域?

显然短时间肯定不会,因为全世界都在追求更接近于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同时将其应用于尽可能多的领域。

无论如何,我认为对人工智能的监管必须由政府甚至是国际组织来完成,而不能依靠商业公司的自律。如果这种政府监管缺位,那么每个人只能自求多福,通过克服人工智能的诱惑来保持自我学习,以完成对人工智能的抵抗屏障。

 

在人工智能的侵袭下如何保持自我学习

其实这一问题在自媒体泛滥后我就曾和很多朋友讨论过,人工智能让自媒体的垃圾信息更加成灾后,我又一次思考这一问题。

在自媒体和人工智能没有侵蚀之前,书籍依然是最好的学习途径,因为无论是自媒体还是人工智能目前都对撰写书籍力有未逮。

除了书籍这种本身论述严密,前后逻辑连续且自洽的承载方式外,只有媒体短文可选。但选择媒体短文又回到了起始的问题,如何在大量的垃圾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我目前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要么看垃圾信息,要么花费大量的事件自己筛选。而唯一和朋友们公认的好方法就是付费订阅,付费的价值并不在于平台能撰写高质量内容,而在于平台将垃圾帮我们筛选出去了。同时,我们的阅读需求是多样化的,平台很难满足这种差异化。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多样化订阅,或者订阅加自我筛选。

到了这里,人工智能从辅助我们的工具,变成了危害我们的工具,而我们为了避免这种危害,只能求助于人工的筛选。人工智能在诞生之时就已经违背创造它的初衷,而这可能仅因为监管的缺失或监管方法的有待修正。

 

我们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

上面的描述更多的倾向于人工智能的负面,因此让它看起来面目可憎,但就如同电脑和智能手机,我们依然不可避免的要使用它们,那么我们该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

泛泛而谈,我觉得我们应该将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我们能力的替代;同时要保证我们驾驭这种工具的能力,而不是可能被这种工具所侵蚀、甚至驱使;最后,应该清晰的认知自我,一切行为及价值以我为中心,而不是以外物的人工智能为中心,即使它是一个很精密、很昂贵的设备。

 

时代变革之时,人们的认知、意识,政府的监管等都往往跟不上变革本身的速度,因此会使部分人盲目的为追求时髦支付过高的代价。这种支付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因此,如果没有做好支付高昂代价的准备,我们就不要离变革太近;而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思考如何应对变革的冲击。

 


20240108,鉴于博友Conge的留言,我将上文中阐述的观点作以总结,这样方便大家明确我要说什么,也是对Conge的留言回答的一部分。

 

人工智能作为目前为止人类发明的最伟大的工具,其与以往所有工具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仅拥有生产性能力,同时还拥有意识性能力(或者说思考性能力)。它的这种二重属性,生产性是与以往工具相同的,差异只在能力的大小;而意识性能力是被机器第一次拥有,此前这一能力一直被人类垄断。正文中所有部分仅是对机器拥有意识性能力的思考和论述,而不牵扯丝毫的生产性能力。

拥抱人工智能生产性能力

人工智能的生产性能力作为目前最强大的工具,可见的是会促进生产力进步,这是有利于每个人及全人类的,我们应当拥抱。

即使在人工智能发展初期有很多不足,我们也应该宽容,因为这只是人工智能这个机器的婴儿阶段,并不代表它永恒的能力空间。换句话说,在技术性上我们应该鼓励现在的人工智能,就如同鼓励婴儿学习微笑、语言、爬行及走路等。

人工智能是当前最强大的工具,所以我们应该积极使用,但也仅限于把它当作工具来使用。这句话的涵义是我们不能对这种工具进行超越它能力范围的使用,类同于汽车默认只能在道路上使用,我们就不能在水里使用它一样。对人工智能的超范围使用或滥用,是和对人工智能的不宽容并发的现象,我认为这种错误归咎于使用者,而非人工智能本身。

人工智能仅是一种工具,能动性应该完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而非它本身,因此我们不能将自己的能动性都依赖于人工智能这种工具。人类发明了很多种代步工具,但我们依然需要使用自己的双腿来行走,否则我们行走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就会退化。

 

谨慎人工智能的意识性能力

思考性能力一直是被人类所垄断的,人类去过的进化历程也一直是以这一核心能力为前提,而进化的结果也是高度的适应这一能力。现在机器也拥有了这一能力,这对于人类及世界的改变无异于人类拥有了原本由上帝独有的创世、全能、永恒等属性。因此,机器拥有意识性能力可能会对人类甚至世界产生颠覆性、甚至是毁灭性结果。

1、人工智能在意识领域和书籍等的不同

人工智能具有意识能力,而书籍等传统工具只是传播的载体或渠道,本身并不具有这种能力。

2、警惕人工智能的意识能力的原因

  • 人工智能本身第一次除人类之外具有了意识能力;
  • 人工智能关于意识的组合、编纂性能远高于人类;
  • 人工智能和网络关于意识的传播能力远高于人类本身及传统的传播方式;
  • 人工智能对意识的的再加工及传播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 人工智能对于其关于意识的制造结果没有好坏或对错的评判,而鉴于其信息的泛滥,人类本身也没有能力对其全面筛查;

鉴于以上原因,人工智能很容易污染或侵蚀人类本身的意识领域。

3、人工智能本身没有善恶之分

我警惕人工智能的意识能力,并不像绝大多数人担心的那样担心人工智能作恶。就现阶段的技术来说,人工智能远没有达到有自主意识,作恶以危害人类的能力。现阶段人工智能产生的意识结果对于它本身而言都是无意识的,都是中性的,仅是结果而已。

4、人工智能的意识能力很容易被部分人用来作恶

人工智能是一个工具,本身不存在善恶之分,就像切菜的刀和作为凶器的菜刀一样。但是鉴于人工智能在意识能力上的易用性和廉价性,其很容易被作恶的人所利用。比如制造大量的垃圾信息污染互联网,比如制造大量的负面新闻攻击竞争对手,甚至是制造大量的虚假新闻而改变缺乏分辨能力的人类的意识。

5、人工智能的使用很容易导致人类能力的退化

人工智能很容易导致人类能力的退化,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但却被绝大多数人忽视;但就这一点上来说,人工智能依然是中性的。

人类创造农业工具后,狩猎变得不再重要,于是觉多数人失去了狩猎的能力。

人类创造交通工具后,走路和奔跑不再重要,于是多数人失去了长途行走的能力。

人类发明脑电波交流工具后,语言将变得不再重要,人类会不会失去说话的能力?

人类发明超级能量液后,吃饭将变得不再必须,人类会不会失去吃饭的能力?

这些只是有形的工具,人工智能的意识能力是潜在的人类自主意识替代物,如果它们被普遍使用,人类会不会失去自主意识的能力?这是我这篇文章要说明的所在。

6、人工智能缺乏意识多样性

人工智能缺乏意识多样性,而这一点正好是人类社会多彩和进步的源泉。人工智能缺乏意识多样性,如果任由它们输出意识结果,那么必然会导致依赖它的人丧失意识的多样性。就这一点来说,我认为意识本身就不存在对错之分,因此即使人工智能产生的意识结果是最正确的,也不应该赞同这种正确结果消灭人类意识的多样性。就如同神的思想是唯一正确的,但也不能因此而压制人思想的多样性,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大兴之时,是欧洲最黑暗的时刻。

 

人类的能力是建立在人类的智力基础之上的,如果过渡依赖人工智能,从而导致人类的智力得不到训练,进而导致能力的退化。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是人工智能的进化和大多数人类的退化同时发生的,由此其结果就会显得格外分明。如果人工智能真到了我们现在所期望的状态,即拥有了自我进化、自我思考、自我意识的状态,那么人类的智与能还能不能跟上人工智能,还能不能将它们当作工具,而不是被它们当作工具?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人类对于这一能力的驾驭,而在于人类对于这一新事物的认知,我觉得绝大多数人只看到了它的生产能力及工具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的意识能力。这也符合人类的一贯认知及行为方式,对于新事物盲目的夸大它的优点,而忽视它的缺点,甚至是危害。绝大多数个人意识不到这种潜在的危害,或者说有意忽视这种危害,这才体现了政府意识的必要性,而监管就是政府基于这种意识的手段。

最后再明晰下我要表达的观点。

我不反对人工智能作为工具的属性。不苛求、不渴望、甚至不特别关注,因为它只是个工具。基于这一点,对于人工智能现在产生的结果的对错、善恶等我没有任何兴趣,因为错误的使用处于婴儿期的人工智能是使用者的错误,而不是人工智能本身的错误。不能认知自己的错误,并将这种错误归咎于他人或外界环境,这也是很多人的潜意识自我保护。

但对于它的意识能力我很关注,因为我认为它已经影响了很多人的意识及能力,就如同我上文所描述的。基于这一点,我认为有必要对人工智能进行强管制,以保证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工具,而不是人类可能变成人工智能的工具。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评论  29  访客  15  作者  14
    • 小陈故事
      小陈故事 3

      我也是多次被403堵在门外。 关于GPT,我感觉现阶段用来写八股文真是神器。 年底了,我大朝的各种报告 总结 真是此起彼伏。以前编故事要搞个三五天,现在半天收摊。

        • 水拍石
          水拍石

          @ 小陈故事 是效率神器,但小心和同事们撞车了,得自己改造下。弄不懂为什么403,还是偶尔发作,其他博友们的阿里云99元服务器也没有这毛病,看来还是我那没有设置好。

        • Jeffer.Z
          Jeffer.Z 4

          GPT写代码一流,去年wordpress的插件是GPT帮我搞定,然后网站的页面代码也是GPT帮我写的,就是整个提示词的过程非常繁琐。我现在比较期待GPT开放api后,有没有人能把GPT和现实世界的机器人结合,做好好东西。GPT自己的说法是,明年TOB面向企业客户会变多,尤其是企业的项目优化,比如广告投流,页面设计,金融数据演算,这批的API是主要的方向,提高生产力。个人方向的应用更像是娱乐。

            • 水拍石
              水拍石

              @ Jeffer.Z 作为工具人工智能还是很强大的,在生产上推广应该很快,有利益驱动是商业发展的本源。还是你们对人工智能使用充分,我只是尝试性的使用,感觉就像升级版的搜索引擎。

            • 粽叶加米
              粽叶加米 4

              与去年初相比,我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正在减弱,人工智能是人类进步过程中的一种工具仅此而已,类似于汽车和飞机用于出行,机械臂用于制造一样,并不会导致人类变蠢变懒。相反这些技术只是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益,人类在人工智能面前拥有绝对的主导权。现在的网络或资讯,都是人为提供人写的算法去推送,注入超大茧房,全世界都是如此。

                • 水拍石
                  水拍石

                  @ 粽叶加米 那你认为你上面说的超大茧房会使人变蠢吗?我对这个是谨慎加恐惧的。

                    • 粽叶加米
                      粽叶加米 4

                      @ 水拍石 让我谨慎的可能是这个茧房,现在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网络,占很大一部分,获取方便快速。但是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就是信息茧房。大家都过于主观的去看待或接受这些资讯,忽略其他可能存在的观点甚至事实。你我都在这个茧房之内,脐带的另一端好比是信息控制中心,就像你所说的“驯化”更有可能会出现在这类茧房之中,只能看你我的思维和多元化获取信息的方式与能力,保持主观意识又能客观看待输送过来的内容。

                        • 水拍石
                          水拍石

                          @ 粽叶加米 共勉,我已经基本上戒断了自媒体平台。回归书籍、杂志和其他付费订阅可能是最好的途径。

                    • conge
                      conge 6

                      看这篇文章的题目,我其实挺想看看你对“人的”智能的看法的。

                      今年的人工智能一出,很多人都开始警惕起来,对其提供的信息纠错,评判,屡见不鲜。

                      人工智能的确还比较初级,犯各种错误。不过,要是比起人的智能来说,对已知世界来说,其正确率要高多了,能力也强很多。有人提出,训练AI时,可以训练一个问题解决者,再训练一个检查者,问题解决者的问题解决能力比人强好多,但仍然会出错。检查者的检查能力也比一般人强好多,如此可以避免问题解决者的错误。我觉得这种思路不错。

                      人对自己的智能,似乎就要宽容的多。很少人会质疑自己头脑给出的主意,想法是否有错误之处,反而,在出现错误的时候,还会用各种方式去合理化。

                      而且在别人指出错误的时候,人也常常不思悔改,一条道走到黑,死鸭子嘴硬。AI在这一点上也比人好得多。

                        • 水拍石
                          水拍石

                          @ conge 你的留言触发了我的思路,我觉得我在正文中表达的还不够清楚,所以又在文末续写了一段总结,算是对你留言的一部分回答。写博文为了具有可读性,我经常会选择比较容易阅读和理解的叙述方式,但我发现这种表述方式经常会让留言者和我处在两个频道。
                          你和我关注了人工智能不同的方向,我关注的是它在意识领域可能对人类的侵蚀和危害,从而认为有必要对他进行强监管。而对于作为工具性的人工智能本身我并不关注,包括它本身的能力、易用性、以及大家对它的评判等。你关注的是使用者对人工智能作为工具的评判及宽容态度,而这是我不关注的,所以我们虽然再说同一个人工智能,但其实我们关注了两件事。
                          如果有兴趣,我们可以进一步交流。

                            • conge
                              conge 6

                              @ 水拍石 意识性能力,你定义为思考能力。我觉得思考并非意识。思考仍是功能。

                              看你的行文,你似乎并不担心AI思考,而是担心AI不再接受人类的指导,不再从人类利益出发而思考,不再为多样性目标而思考(人类目标具有多样性)。你担心的似乎是AI发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和自主决定。你担心的,是AI脱离人的掌握。

                              往大里说,这是对人类命运的担心,往小里说,这是个体的死亡恐惧在作祟。

                              对此AI是否能产生类似人的意识,以及这种意识是否会替代甚至消灭人类,我倒是一点儿也不担心。

                              我的议论还真的和你所说的不在一条线上。我对于现在的AI的思考能力,我也不反对监管。我只是想说,人类自己的思考同样值得监管,而监管的责任,似乎在自己那里。人,应像怀疑AI那样怀疑自己的思考。

                                • 水拍石
                                  水拍石

                                  @ conge 我们的讨论依然有很大分歧,不是理念的分歧,而是讨论对象的分歧,但这种分歧却让我很高兴,因为我感觉在讨论中我收获很大。下面简单描述下我的收获,也是对你的回复。
                                  我觉得我们的分歧主要是因为对人工智能这个新事物的概念界定不清楚,这样就导致同样一个词我们两个人的理解分歧很大,这也是每个新学问需要先从界定概念或名词开始的原因,我们的分歧让我更清晰的认知到了这一点。我对人工智能的生产性和意识性的划分在你那边似乎理解的和我想要表达的差异很大,但我也不想再重新界定下这一表述了,因为对于人工智能本身和语言学、逻辑学、哲学我都缺乏深入学习,界定了也是是是而非。这里借用经济学上两个名词,我说的生产性能力的结果大致等于经济学上说的“产品”;而说的意识性的结果大致等于除了“产品”之外的部分,但这部分要远比“服务”大,因为绝大部分是不能用来交易的无形思想。
                                  接着上面的简单划分,我的最主要观点其实是人的思想是有很大差异的,甚至可以说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思想;而人工智能的思想却是高度趋同的,因为它们都会根据算法给出唯一“最优”答案。如果人类在人工智能的思想性部分太依赖于它,人类本身就会失去思想的多样性,最终变为人工智能的附庸或延申。这一点才是我担忧的问题,而不是像科幻片上一样担心机器人造反,追着人类从肉体上消灭人类。在思想上从依赖到依附,这可能很难被觉察到,从而也更为危险。
                                  对于个体的肉体死亡,甚至是人类的肉体死亡,我应该没有绝大多数人恐惧。甚至我认为人工智能高度成熟后,绝大多数人只是提供了人口基数,唯一的功能仅是期望他们能生育出基因突变而具有极高天赋的人;然后具有极高天赋的人集中起来,为人类的共同利益贡献材质,改良和驾驭人工智能,以为人类整体服务。这一观点其实有点像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描述。就不展开讨论这一点了,因为这个理论很容易被喷,但我想你很容易理解。

                                    • conge
                                      conge 6

                                      @ 水拍石 你对AI给出“最优”和而人类会有多样性的比较,很有意思。因为目前的基于大语言模型的AI产品,似乎也没有表现出执着于最优解的样子,而是因为使用者的多样性,而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出来。这其实可以做一些实验,比如给一些人某种创造性的问题,让一部分人自行解决,让一部分人在AI协助下解决,然后比较一下最后的AI在过程中产生的结果,是相当一致还是有更多多样性。,我期待的结果,是因为人的参与,AI会给出相当多样的结果。

                                      优化问题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很多科学家早就发现了,如果就少量或单一目标进行优化,模型给出的最优解,常常是非常离谱的。比如经济学家成就曾经用模型预测在满足一个人的日常营养的情况下,如何花最少的钱来满足一个人的三餐所需,其最优解所提供的食材,都没什么厨师有法子做出好吃的食品。

                                      所以,如果AI能被不同的人用来寻找针对不同目标的最优解,那么我们也许不用担心AI依附。

                                      无论如何,我对AI的看法是,AI势不可挡,先用起来再说。

                                      但我同时又同意你说的,人不应该依赖甚至依附AI的智能。

                                      最后我想再绕回我最初的回复中的一句话:人对自己的智能,似乎就要宽容的多。引申一下,我其实是想说:人同时也不应该依赖或依附人自己的智能。我还是在把你往“灵”上引。

                                        • 水拍石
                                          水拍石

                                          @ conge 对Aide最优倾向于唯一的共同答案,我是这么认知的,当然可能很不全面,因为我本身使用的就很少。
                                          1、我问国内不同的Ai模型同样的问题,得到的答案基本一致,基本上都是互联网知识字典的罗列;
                                          2、假设由不同的人问Ai同一个问题,我猜想Ai给出的答案也是相同或相似的;但如果用同样的问题问不同的人,那么得到的答案必然是不同的,因为知识结构和文化等的差异,这种回答的差异必然很大。
                                          能不能最终Ai高度发达,可以根据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文化习惯、人生经历,及所问问题的诉求等,给每个人量身打造一个答案,并且可以将每个答案都做一分析,这样对应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一个特定的“机器观”,这样才是最接近于人的差异化的。但我认为做到这一点还还难,因为这必须将Ai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来建设,而不是商业工具,目前看从商业模式上这就是不可能的。
                                          不知道你说的灵是否为众妙之门,如果是的话我觉得它和Ai有根本的区别。众妙之门可谓有,也可谓无,它在,但每个人看到的都不同;每个人看到的都不同,那么看到的是否是同一。但Ai的灵是有形的。当然对着Ai的有形我仅是从最上面的1、2得出的。

                                            • conge
                                              conge 6

                                              @ 水拍石 我同意,如果把同一个问题给不同的AI,可能会得到高度相似的回答。AI会不会根据问问题的人不同而给出不同答案,我相信AI是可以做到的,但,这不是我的原意。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你让不同的人去利用AI解决做项目,尤其是创造性项目,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使用AI,并因此产生多样性。

                                              我所谓的灵,不是智能,而是那个存在于你内部的,可以相信或不相信智能的,“观察者”。

                                                • 水拍石
                                                  水拍石

                                                  @ conge 在这一点上我们俩有明显分歧,求同存异吧。我觉得目前的人工智能是字典式的枚举,所以尽管不同人有不同需求,尽管需求是有差异的,但枚举的结果却是相同的最优项。当然这可能是我对人工智能了解过少导致的错误认知。
                                                  对于人工智能本身,我觉得它是中性的,不存在善恶,因此也不存在好坏。对它的警惕来源于对人类惰性的担忧,就像担忧用于止痛的吗啡可以让人上瘾一样。

                                    • 夏日博客
                                      夏日博客 4

                                      人工智能发展得很迅速,再过几年的发展升级会让多数人意想不到。

                                        • 水拍石
                                          水拍石

                                          @ 夏日博客 是的,发展的越快越会让更多人措手不及。

                                        • 紫慕
                                          紫慕 5

                                          对我自己而言,现在每天打开电脑,几个大语言模型都会开着,找一个概念也好,问一个问题也好,替代了原本找百科,找Wiki的途径。其它方面如debug,比搜索引擎更加高效、准确的找到问题的答案,减少了垃圾信息的筛选。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将与各个学科相结合,催生出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比如前段时间看到的运用人工智能实现基因组学的数据表征与知识发现,盘古大模型预测天气预报等。总体上,我对AI的发展保持乐观态度。当然,如博主所言,个人应该保持学习和思考,防止被AI生成的垃圾信息所侵蚀,也要考虑AI发展带来的其他社会问题。

                                            • 水拍石
                                              水拍石

                                              @ 紫慕 人工智能用好了确实是个好工具,但太过依赖就会导致自己的技能退化。就像自动驾驶,自主性越高则人类驾驶员的参与越少,从而使得人类的驾驶技能越退化。如果遇到自动驾驶不能处理的场景,那么以前高度依赖自动驾驶的人类驾驶员将会更惊慌,从而造成人为事故。当然这个问题可以乐观的看,即智能驾驶完全可以取代人,不存在他们处理不了的场景,那么汽车上将不需要驾驶员,所有人都是乘客,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换个角度来看,这时人类将失去驾驶这个技能。按此逻辑,可能律师,会计师,文字工作者,程序员等很多人从事的工作的技能都失去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具备,而人工智能还不具备的技能还有什么?我认为会越来越少,而最不善于分辩和学习创造性知识的人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很多人可能会乐观的看待这一问题,因为人工智能高度发达后,最早应用的必然是生产领域,因为使用的回报周期最短,这会使得人类大量失业。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下,人类不工作本身也不是问题,因为政府完全可以按需配给必要的生活物品;但问题在于,绝大多数人在思想上没有创见,在物质生产上又不参与,那么这部分人存在的价值是什么,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人工智能可以从物质和精神娱乐全部满足这部分人,这和目前人类圈养动物是不是很相似。当然即使到了这种状态,很多人还是会认为没有问题,这样很幸福。对于个别人这种状态是没有问题,但对于整个人类这就是大问题。
                                              最后给你讲个小故事。
                                              一位小仙女是在读博士生,快毕业了,但基本生什么技能都不合格,老师很为她发愁,因为保证学生毕业和就业是老师的责任。某天小仙女给老师交上来一份毕业论文草稿,老师看了下,发现是人工智能写的,和同学院的某男性硕士论文高度一致。于是老师给小仙女梳理了下论文提纲,并且告知了她每个部分的重点。过了几天小仙女又把论文提上来了,结果一看是把老师提的建议给了人工智能,重新生成了有差异的论文。老师都觉得这个小仙女不适合搞科研,应该去从事其他工作,但在现有体制下他还不得不保证小仙女毕业。同样的工具看谁用,你用可以增强你的技能,小仙女用就是替代了自己的技能。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其能力必然越来越强大,仙女机器人肯定越来越多。

                                            • 夕格树洞
                                              夕格树洞 5

                                              不少基础功能真可以用这些工具代替,尤其对内容要求高德,工具生成后再人工润色,出来的东西比自己写强太多了。近期我在启动个咨询、定制旅行项目,涉及到很多简介类的文字,第一步就是工具内让其写xxx简介。写出来的结果还不错,研究了其写的内容,自己翻看了相关的一些网页,所谓智能就是把网络现有数据采集,分析,重组,润色,组装。如果网上没有一点相关的信息,再怎么智能它也搞不出来哈。但说实话他们写出的东西真不错,若自己网上到处找资料整合写出来那时间真浪费,机器仅需几分钟甚至几十秒收集完成,并写出有一定文采的文字。

                                                • 水拍石
                                                  水拍石

                                                  @ 夕格树洞 作为工具来使用确实不错,尤其是写一些格式文,对于哪些每天要交心得报告的工种来说应该很便利。现阶段人工智能智能让已有的信息更多,没有的还是没有,这和人类对于知识的追求刚好相反,人类一直进行的是向未知的领域不断探索。你现在启动的项目真多,脑子是比我好用。

                                                • 老张博客
                                                  老张博客 4

                                                  403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 水拍石
                                                      水拍石

                                                      @ 老张博客 没有能力解决了,躺平了。

                                                        • 拾风
                                                          拾风 5

                                                          @ 水拍石 我怀疑是https问题,把域名访问的地址里面https去掉s后,就一直能正常访问了。

                                                            • 水拍石
                                                              水拍石

                                                              @ 拾风 可是https其他页面都是正常的,feed页面并没有进行单独的设置,按道理是没有影响的。这个页面是wordpress自动生成的,我没有进行任何修改。

                                                          • 夕格树洞
                                                            夕格树洞 5

                                                            @ 老张博客 多刷新几次就好了,我经常这么干,不停刷新,四五次就能访问了

                                                          • 老麦
                                                            老麦 6

                                                            2023年AI带给我冲击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后半年,我接触了一些图生图,文字生图,以及图片生视频等模型后,我在想,过些年,这些内容堆满互联网后,我们还能看到真实吗?

                                                              • 水拍石
                                                                水拍石

                                                                @ 老麦 听我文中描述的那位同学介绍后,我觉得现在很多文章都是这么生成的,靠流量赚钱,养的号越多流量越多。但机器号多了以后每篇文章的流量就会下降,这会进一步驱使他们增加机器号的数量,从而很快将人工号淹没。以后我们看到的内容真有可能是机器多次生成的,就像病毒一样,不幸的时候看到的可能是第几十代机器文了。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