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半小时

2字数 3004阅读模式

近日生活感觉比较杂乱,感觉有很多事需要记录,但最终又觉得还是不记录的好。但最终还是决定写一篇杂记短文,做个简单整理吧。

每天半小时

前几天心情比较波动,工作之余难以精心读书,所以刷手机的时间比较多,特别是早上清醒赖床加晚上入睡前。一天偶然翻看手机使用情况,发现当天手机使用时常累计已经超过了4个半小时,而排名前二的是知乎和浏览器,这让我大吃一惊。这两年我已经很少使用手机,卸载了抖音,不用微博;微信和QQ因为上班要用,所以用电脑挂着;在这种情况下自认为已经摆脱了对手机依赖,但殊不知清醒时间的三分之一都在用手机。受此触发,我给知乎和浏览器设置了使用时长限制,每个每天半小时,但知乎还是经常会触发提醒。看来知乎真是文字版的抖音,太容易上瘾。

 

汽油涨价

汽油连续涨价,并创历史新高,这让很多人直呼开不起车了,要骑电动车。至于真正这么行动的人有多少我不知道,但已经明确的感知很多人开始计算油费了。于是我就想研究下汽油价格上涨到底对家庭车辆使用造成了多大的影响,一个是经济支撑能力方面的,另一个是开车到底是不是刚需。

由此我从我国原油自产和进口的比例入手,得知正常情况下自产和进口的比例是3:7,今年和往年比例大致相当,并没有因为原油价格大涨而少进口。

接着从我国原油进口国来查询,主要依次为沙特、俄罗斯,今年并没有因为特殊原因而多从俄罗斯进口。

再看俄罗斯原油价格和沙特原油价格,发现俄罗斯原油价格大多数时候都高于沙特原油价格,并没有因为和我们关系铁就卖给我们更便宜。与此相关的是在俄罗斯被制裁后印度自称中立国,加大从俄罗斯进口原油,转手倒卖给欧洲,据传印度从俄罗斯的原油进口价格远低于国际价格。更有意思的是美国一边喊着制裁俄罗斯经济,一边加大购买俄罗斯的石油,然后倒手卖给欧洲。从这个交易流程可知俄罗斯卖给美国的原油价格也低于国际价格,也就是说低于卖给我国的价格。

然后再看中国的原油储备量,从三月中旬的8.69亿桶上升到现在的9.261亿桶。

再看我国的成品油出口数据,1-4月份我国成品油出口同比减少38.3%。

原油产量、进口量基本上没有变,原油储备有所增加,成品油出口同比大幅减少,这些信息综合起来看似乎汽油的消费量并没有明显变化,也就是说涨价并没有影响大家的日常用车,而驾车本身是具有刚性的。

到这里我还是不够踏实,感觉自己是不是有没有信息没有注意到,于是又想查询下汽油的消费量信息。结果权威部门给出的只有表观消费量,也就是汽车保有量和年均行使里程的乘积,这个数字太过粗糙,参考意义不大。因为买了汽车不见得要开,使用成本的增加也可能导致使用数量的减少,表观消费量都不能反应这种变化。

于是我又想查询下两桶油的汽油销售量和库存量,结果也没有找到准确信息。

最后我查询了我国高速公路旅客运输量,数据来源于交通运输部官网,客运量1-4月累计同比下降30.7%。

查了一圈信息也没有弄明白这个问题,所以放弃。

 

郑州120迟到事件

郑州120迟到事件是最近的热门,事件本身我就不多说了,所有网民都比我更清楚。但对于网民的声讨我却不敢赞同,不赞同的原因并不是一边倒的谴责接线员不够专业,而是分不清现实和想象、偶然例外和平均的差异。

我查询了下我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大城市救护车的平均到达时间,发现都是10-15分钟之间,之间并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在我国急诊通常会在10分钟之内得到接诊,而美国如果医生判断不是特别危重,可能要2小时以上才能接诊。是不是危重由医生的主观来判断,所以无法排除医生有判断错误的时候,搜索“美国急诊病人延误致死”也是一大堆新闻,由此可知外国月亮并不总是皎洁无暇的。

接线员误判病人病情,原因是不专业和得到的病情信息太少,从而因未知确切地址而没有调度救护车。网民都充分发挥了想想,急救和110联动,无所不能的大数据,让救护车在可能的地区转悠随时待命等。从技术上来说这确实有可能实现,但这需要很多资源支持,属于特事特办,但却无法作为一种常态来运行。因为接线员无法判断每次接线的危重程度,如果对判断设置的条件过细,过严,那么绝大多数真正的危重可能被排除在外;如果条件设置的过粗,那么大多数都会成为危重,有限的资源被稀释,又回到了现在的状态,毫无意义。条件能不能刚刚好,把真正危重的患者作为特殊病例给予资源倾斜?每个打急诊的人都认为自己是最危重的,每个家属都想直升机去接,但每个接线员只能通过简单的几分钟语音聊天来询问病情,且她们并不是专业医生,怎么保证她们能够准确执行?

有限的资源下每个病人不可能同时得到最周全的照顾,那么能不能把急救资源做到极大充裕?也不是不可以,把教师,警察,公务员等裁员,多招医生即可。如果不愿意这么干的话就停建各种公共设置,降低养老及教育等补贴。如果还不愿意的话,那就增加税收。

据网上数据,目前我国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口数量还不足7千万,2020年34455万人参加了职工医疗保险,同年城镇居民人均医保支出为2172.2元。对于全国绝大多数人来说,自己缴纳的所得税和医保还不够自己报销,是高收入人群和国家的统筹资金在保障这部分人。但医保的统筹能力有限的,国家将钱花在医保上就不能用来做其他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消除急救的个别例外事件,那就要投入巨量的人力、财力支持。比如说要消除万分之一的例外,需要多投入50%的人力和财力,这时该怎么选择?

所有人都知道我国目前人均收入和人均GDP都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但网民目前的要求却是我国需要提供和发达国家一样的社会保障和福利。问题是钱从那来?网民没有能力多交税,多投资,那能不能去当志愿者贡献自己的劳力?

这件事发展到现在是开除了接线员,对其他相关人员给了纪律处分。但问题解决了吗?作为个例或许可以算作解决了,但作为一种制度,一种机制可能并未改变,因为所投入的资源不可能马上显著增多。如果舆论给的压力再大,或许会对急救的流程和资源都做出调整,但这必然会导致投入到其他方面的资源减少,到时候网民会不会继续谴责?

与人力、财力相关的还有隐私权问题,在网民的留言中都说要120和110联动,利用大数据定位,但这涉及隐私权问题,需要立法支持。虽然放开隐私权并不会增加财政支出,但保护公民隐私权是政府的责任,网民只看到了放开隐私权的益处,却没有考虑过其危害。

对于这件事情个例本身我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感觉当前的网民太过暴戾,且缺乏理性和知识。但这种舆论又会严重影响政府的相关决策,甚至是政府必须妥协时,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恐怖的。一群不理性的人,影响着政府做不理性的决策,最终慌忙修改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道德谴责影响,甚至是试图取代法治地位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能够在法律框架内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要在道德胁迫下成为特事特办?

绝大多数人标榜向往民主和法治,但遇到不和自己心意之事时却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用道德来诉求自己的利益,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中国是传统的道德社会,即以道德维系的公权利社会,而西方的法治体系下则是维护私权利的社会。过去我们不理解什么是民主和法治,所以私权利得不到保障;现在我们建设法治社会,追求依法治国,却有大量的人站在上帝视角,拿起战无不胜的道德之矛挑战法治。尤其以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为主,这一点让我很难理解。

上面这两段话是针对“谴责员”积极参与的同类事件所做的感慨,而非郑州120迟到这件特定的事情。

 

关于疫情的各种梗和儿童读物找错

无力吐槽了,一句话,过犹不及。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评论  2  访客  1  作者  1
    • 懿古今
      懿古今 4

      每天用手机刷头条和小视频,确实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有时候确实忍不住

        • 水拍石
          水拍石

          @ 懿古今 这种碎片时间积累起来也很多,很难注意到,所以手机设置个使用时长限制最好。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