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的现在与未来

2字数 5423阅读模式

周末和朋友聊天,讨论了两个问题,我都不是完全赞同他的观点,但他的观点又代表了当前国内主流观点,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把我的观点整理出来。

 

资源更应该投在大城市

第一个问题,以道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如果投资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肯定比投资在人口稀少的城镇收益高,所以应该将资源集中投在城市,而不是兼顾落后地区。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条件的同意他的前半句,即把基础设施投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收益更高;而不同意后半句,所以应该将资源集中投在城市,而不是兼顾落后地区。具体原因如下:

1、大城市的道路成本并不等同于偏远城镇的道路成本

绝大多数报高中都忽略了道路成本问题,而将道路抽象的简化为四车道或八车道,这是及其错误的。道路的成本其实包括建设道路的土地成本和道路建设成本两部分,而这其中土地成本才是大头。以双向四车道为例,宽度大概26米,每公里就是26000平米,约合39亩,这还是没有包含道路两边绿化隔离带的宽度。以低于城市住宅土地出让均价的4000元/平米计算,每公里四车道道路的土地成本10400万,而四车道城市道路的建设成本每公里仅为3000万左右。上面的土地价格是按照4000元计算的,实际不同城市差异巨大,一线城市拍卖的土地楼面价可能已经过了4万,而小城镇的楼面价可能才2000元。

为什么地价要参考住宅价格,而不是工业用地?原因是工业用地在商家入驻后会持续产生税收,所以政府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出让了工业用地,也可以理解为企业用未来的税收补贴了现在的地价。

所以同样的道路,在不同的地方其造价相差可能达十倍以上,如果仅以建设成本来做收益分析,那显然是不正确的。

2、道路的收益是其生命周期内的所有收益而不是建设后一年内的收益

很多学者计算道路收益的时候都是按照道路单位辐射的面积内GDP数据直接做对比的,这也是不正确的。原因很简单,道路修好以后并不是只使用一年,而是要使用15年以上(设计寿命),而道路对于大城市和偏远城镇GDP的带动并不相同,我个人认为越是不发达的地区道路对其经济贡献越大。但经济是一个复杂体,很难精确计算出一条道路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的贡献率,所以可以用极端的事例来说明。经常会看到在我国很多贫困山区人们因新建道路而脱贫致富,人均收入翻了两番还不止,而从来没有看到过那个大城市因修了一条路而让其辐射范围内的人均收入翻两番的报道。当然这么说也不严谨,因为基数相差悬殊,所以看比例没有多大意义。但其影响的绝对数却基本上无法准确计算得出,所以只能定性的看,而不能定量的看。

道路修建后对落后地区经济的带动是持续的,会随着其基数的增长而放缓,但仅从比例角度看,道路对于落后地区的经济拉动绝对要比大城市更大。

3、道路是小城镇优势的一部分

小城镇相比大城市有什么优势?碧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新鲜的蔬果、广阔的公共空间、伸手可及的自然生态,以及畅通无阻的交通。如果按照人口密度来统一标准规划大城市和小城镇道路,让小城镇和大城市一样拥挤,那小城镇就失去了其相对优势,而这种优势是建立在其相对成本低廉的基础之上的。统一标准强势剥夺它的优势,是对小城镇的不公。

为什么大城市的人都喜欢去生态郊区休闲度假?原因就是这些区有人均更多的碧蓝天空、清新空气、公共空间、以及更新鲜的蔬果、及更畅通的交通。而之所以人均拥有更多,只是因为生态郊区的这些资源单位成本比市区低很多,因为便宜,所以才能大胆拥有。没错,城市的新鲜空气和碧蓝天空都是有成本的,是稀缺资源。

4、均衡发展才是长远发展

其实均衡发展才是长远发展的前提,而不是少数大城市的单点式发展。这一点不仅在生态和社会效用上是如此,在经济增长上也是如此;共同富裕的国家才能形成最大的市场,从而支持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点其实有很多论述了,而且每个学经济的人都学习过相关理论,我就不多说了。

既然共同富裕是有必要的,那么就更应该给欠发达城镇修路,从而让它们具备富裕的基础条件。

小结,我之所以同意把基础设施投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收益更高的结论,是建立在忽略地价差异,及仅计算道路对GDP的绝对贡献值,而不是相对比例这两个前提之上的。至于后半句的反对上面已经说的很明确了,所以就不在重复了。

 

大城市房价还有上涨空间

第二个问题,大城市房价还有上涨空间,因为以发达国家为参考,都是大城市越来越大,而小城镇及农村逐渐消亡,东京就是典型的例子。大城市会越来越大,所以有持续的刚性购房需求,从而会让小城镇逐渐失去房地产市场。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不完全赞同,就目前看我同意大城市对人才更有吸引力,且房价更有上涨潜力;但我不同意大城市会越来越大,小城镇会萎缩至消失的说法。具体原因如下:

1、作为参考的国外大城市其实数量很有限且历史都很短暂

全世界第一个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应该是纽约,大概在1945年纽约人口超过了一千万,其中常住人口约700万,这一时间距今不足80年。1962年,东京超过纽约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距今60年。对于城市发展的形态来说,几十年其实很短暂,而我们目前的参照物就是这么短暂的存在,却以为这就是终极形态。

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总共有9个,中国占3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28个,中国占了11个。只看所占比例,其实外国应该参考我国的城市规模才对,在数量上我国有绝对优势。

2、我国的一线城市人口密度和世界超大城市比并不低多少

国外所谓的超大城市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城市圈,而不是一座城,而我们的学者却常将城市和国外的城市圈做对比。

世界最大的城市圈东京都市圈的总面积为13370平方公里,包括23个特别区,26个市,5个町和8个村,并与周边的千叶,神奈川,埼玉等县形成首都圈,总共约有人口3700万。目前东京都面积约有2194平方公里,人口1400万。墨西哥城面积约为1525平方公里,人口约2200万。德里面积约1484平方公里,人口约2570万。纽约大都市圈面积17,420平方公里,由4个都市核心区组成,涵盖了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的23个县,人口1,882万;纽约市785平方公里,人口约800万。

作为对比,我国北京总面积约16410平方公里,但城区面积仅为1485平方公里,人口约2200万;上海总面积约6340.5平方公里,城区面积约为1238平方公里,人口约2500万;深圳总面接约1998平方公里,城区面积约为800平方公里,人口约1756万。大致可以看出其实我国一线城市人口密度已经和国际大城市差不多,且都市圈总人口也差不多,并不像专家说的那样还有很大人口发展空间。实际上我国个大城市都有大量的流动务工人员,而这些人员并不被统计在常住人口里,所以城市的实际人口要远远大于统计数字,这让我国一线城市人口密度更接近国际大都市。

我国城市的现在与未来

我国城市的现在与未来

3、其实全球大城市近年人口上涨很慢

世界大城市人口发展其实都个时间段,过了这个时间段后人后就会相对平稳,而不会一直向前迅猛发展,甚至会因为各种问题而出现人口减少。

我国城市的现在与未来

关于世界大城市人口数量的详细数据可以参考这篇文章,点击直达:《国际观察033|世界大都市建设情况比较(1):人口篇》

4、大城市规模会有上限

大城市的规模会有上限,如果太大会有很多城市病,比如空气污染,交通拥挤,水资源紧张等,同时还有传染病控制,垃圾处理等众多难题。从这个角度看城市并不是越大越好,大可能只是一个阶段的城市情节,就和追求第一高楼情节一样。

关于这一点可以看我另一篇博文《城市其实只是个容器 容量再大总会有限》

5、小城镇并不是没有优点

在说第一个问题时我已经说了一些小城镇的相对优点,同时房价便宜,交通通畅,上下班通勤时间更少,通勤时间少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生活时间,也意味着延长了人生寿命。大城市带给人的压迫感除了各种资源相对稀缺外,对人生有限的时间其实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从而显得更加稀缺,但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

6、目前大城市房价还有上涨潜力只是因为配置了过多资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百万的城市长安诞生于公园7世纪,距今已经1400年。而外国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应该是巴格达,但那已经是9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罗马可能更早,但古罗马更像一个城市群,而不是一座城)。欧洲直到1800年左右才出现了第一座人口过百万的城市——伦敦,中世纪以前欧洲的各城市人口普遍低于10万,有些甚至只有几千人。

虽然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且有世界上数量占比相当高的大城市,但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却和西方国家差距较大,所以改革开放后我国持续给城市投入了大量资源,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追赶上世界水平。现在我国的大城市在硬件上已经不输任何国外大城市,甚至在基础设施上比他们更新,更多,但我们依然保持了将资源配置向大城市倾斜的惯性,这种惯性让大城市相比其他地区有了资源优势。但是随着大城市的不断扩大,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否依然会高于中小城市,甚至是城镇,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件事情,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

 

小城镇更欠缺的是软环境

目前在我国有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小城镇发展很慢,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问题,而大城市却越来越臃肿。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小城镇缺乏资金、技术等要素禀赋,但我认为小城镇真正缺的应该是政府服务意识、医疗保障、教育、公平竞争环境、安全等软环境,而不是硬件的东西。目前我国很多大城市对于制造业其实已经不适合,原因是各种成本都太贵,但这些企业宁可耗在大城市也不愿意去成本低廉的小城市发展,这是为什么?甚至有些小城市已经吸引来的企业也在外迁,这又是为什么?

常被用来解释的借口是小城镇缺乏完善的产业链,但我想说的是以前去投资的企业难道没有考察过产业链问题吗?即使没有考察过,难道形成小的产业集群后还无法催生产业链吗?我的看法是这些小城镇除了明显的低价竞争要素外,还存在着看不见的潜在成本,而这些潜在成本叠加到显性低价要素之上就使得他们失去了综合低价优势。

小城镇这种现状很大概率导致了其宜居不宜业,没有实业支持,小城镇的人口为了生存自然会外流。其实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很多县级市都证明了这一问题,他们人口规模很小,资源禀赋可能还不如平均水平,能发展起来的唯一解释就是软环境比较好。

 

德国瑞士等城市模式或可借鉴

德国和瑞士都没有发展大都市,而是发展小城镇,没有明显的城乡差距,从而实现了“共同富裕”,同时两个国家都很发达。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持续被制裁并赔款,但依然成为了当前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瑞士领土虽然只有4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860万,但瑞士却拥有世界五百强企业14家,人均GDP 8.6万美元(作为参考美国人均GDP为6.3万美元)。

欧洲国家普遍没有大城市,但欧洲依然很发达,这一样本很好的说明了发达其实和巨型城市没有必然关系,也可以证明小城镇的资源配置效率并不比巨型城市低。我个人认为以德国、瑞士为代表的欧洲城镇模式值得我们借鉴,而不是日本东京圈模式。

 

结语

关于城市的发展国内舆论方向比较一致,尽管我多次写过关于城市和房地产的博文,但都是一些肤浅的议论,相信这次的看法也很可能被现实证明是错的。之所以对城市发展的看法会和主流观点不一致,很可能和我近年来对城市观察的视角发生变化有关。十年前我每到一座城市必然去参观下地标建筑,去最繁华的商业街感受一遍,但现在我每到一座城市最先去看的都是能体现这座城市个性的古建或其他历史遗迹。从繁荣到宁静,是我对城市诉求的改变,但这却不符合大众的诉求,繁荣或无限繁荣才是大众所追求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繁荣之后必然落寞,现在巨型城市之所以能够无限膨胀是因为有无穷的年轻人如飞蛾般涌入,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转变这一趋势如何维持?我推测,如果继续将资源集中在大城市,那么出现空心化的小城镇必然越来越多,而大城市的人因为资源稀缺而会越来越焦虑;如果逐渐将资源均衡的配置在大中小城市,那么大城市的吸引力会逐渐降低,包括房产在内的资源价格会逐渐下降,而宜居宜业的小城市会逐渐上升。

 


本来想把上面的观点做成一个漫画, 简单的讲述我理解的城市前世今生及未来,但到动手却发现仅靠有限的PPT素材很难优美的呈现这一想法。另外有些观点可能比较不合时宜,如果用漫画呈现出来很难准确的表达我的观点,如果被有意误读就成了大问题。所以最终还是啰嗦成一大篇文字,由此可见,除了文字驾驭能力外其他方面我欠缺的依然很多。

再次借用成汤王的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希望不断的学习能够挽救我的无知和渺小。

以上正文内容如有人愿意整理成漫画形式我完全支持,有观点需要探讨请留言。


①中国人口超2000万的城市分别为重庆、北京、上海;人口超1000万的城市为上面三个加广州、深圳、成都、天津、武汉、西安、杭州、东莞;

②其中北京和上海面积为市区面积,郊区涵盖大量农村,农业人口准确数字不查资料无法剔除,但影响很小;

③据网上资料说北京上班族平均单趟通勤时间为56分钟,但我周边的人大多都超过了1小时,还有部分超过了1.5小时;上海的平均单趟通勤时间网上说是45分钟,实际因为认识的人太少,不具备代表性就不说了。在小城市上班开车可能十分钟就到,相当于单趟节约40分钟,每天节约80分钟。一年按250天工作日计算可以节省20000分钟,按一生工作35年计算可以节省700000分钟,合11667小时;按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计算,合1458天,或5.8年(按每天工作8小时,每年工作250天算)。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评论  2  访客  1  作者  1
    • 拾风
      拾风 6

      个人观点:1、有限资源集中在大城市还是往乡镇倾斜,其实是经济账和社会账之分,政策是想引导往落后地区投资来提高整体竞争力,理想上也是大城市投资效益会越来越薄,应该引导资金去开发落后地区,但资本是用脚投票的,哪里确定性大、风险更小就会往那里,资金最终还是会跑到大城市去。2、中国未来会出现人口过3000w的超级超大城市(美国日本人口只有2-3亿,中国有10多亿,相同的吸引法则下,吸纳人口的数量基础不同,如果发达国家的上限是2000w,那中国最少是3000w),只要有持续新增对房价就会有支撑,总体上看好房价会保持上涨;但房价上涨跟人口并没有绝对一致性,还受房产政策影响,比如大力发展廉租房和福利房,会抑制上涨速度,商业地产变成了商品只是富人游戏,解盘的人数变少,流通性也会抑制房价上涨速度。

        • 水拍石
          水拍石

          @ 拾风 1、可以关注下资源的政府配置和其他配置(主要是企业),再分析原因,但别再讨论了;2、城市人口和国家人口我觉得没有必然关系,而和人口总数/国土面积有关,这么算其实日本远远高于我国,德国、瑞士也远远高于我国,其实欧洲很多国家都高于我国。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