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期到价值

2字数 2789阅读模式

书架上的书绝大多数都是我的,所以由我来整理。我习惯按照书的内容,将内容相近的放在一起,兼顾着把读过的和未读的各自集中在一起。但妻子经常对我整理的书架不满意,因为她觉得太乱。她总习惯把每层的书按照大小分类,如果可能的话还要按照封面颜色和谐来排列。她的整理方法虽然比较美观,但却不方便我随手取阅,所以最终还是遵守了我的习惯,只是她时不时的帮我把书排列整齐一些。

饭后和妻子散步,我给她说,我最近看比较抽象的书思想总容易开小差,问她是不是也如此。我问她的目的是想证实随着年龄的增大是不是都很难思想集中,但她回答我的是她很少想抽象的事情,所以不知道是不是会走神。但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思考抽象的事情,至少对她自己来说抽象的事情,所以妻子的回答让我知道我可能更容易走神。

因为思想比较容易走神,所以看书时我特意将比较抽象、比较枯燥的书和叙事类的书穿插着看,这样脑子可以休息下,或许能减少走神的次数。上一本读完了拉斯·特维德《逃不开的经济周期》,这本书前半部分(前两篇加第三篇部分)基本上都是散文性质的叙事体,讲了经济周期的现象规律及简单的理论。故事极富趣味性,且董裕平先生翻译的水准很高,达到了“雅”的标准,所以读起来很轻快。但到了第三篇之后内容逐渐偏向理论性,难度逐渐增大,且涉及货币银行学、凯恩斯宏观调控及弗里德曼货币理论、房地产、贵金属、期货、债权、股票、基金、外汇等与经济周期的相互关系,内容驳杂。尽管我在这些内容中仅对基金、外汇市场完全陌生,其他或多或少都有点接触,但这部分内容依然读的很费劲。原因是这些内容单独拿出来都大概知道一点,但要想明白其中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规律就是一件很烧脑的事。

看这本书在京东的评论,很多人说这是一本通过故事讲经济学的书,很好懂,适合入门。但我要说的是这么评论的人要么是才开始看,只看到了故事部分;或者是直接跳过了纯粹的理论部分,将这本书当故事书来看来。其实简单的将这本书当故事书看也没有问题,语言优美,叙事简洁流畅,但揭示的经济规律却值得任何一个世俗中的人思考。

也有人评论,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种经济现象进行了专业解读,内容大而广,跨度太大,所以不能够太深太钻。可以作为经济普读书期望总结历史周期对未来有所预测的人,估计会有所失望”。但就我的读后感来说,这本书的精华刚好在于将不同时期的经济周期理论精华嵌合进代表事件的故事中,让读者对周期理论的发展,及经济周期本身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我读过经济学发展史,读过部分周期论著作或相关研究著作,但从来没有读完这本书后才有的通畅感。系统性才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选择了系统性就无法详细阐述,那不是一本书能讲完的事情。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是一本有广度,也有深度的书,但它却用流畅的叙事散文体写成,所以它常被误认为是一本经济扫盲畅销书。就我个人看法,这本书大部分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可能也只看个热闹,但确实很热闹。

书的跋最后引用了熊彼特一句名言,“周期并不像扁桃体那样,是可以单独摘除的东西,而是像心跳一样,是有机体的核心”。有经济必然就有周期,周期是经济的一部分,也是经济的全部;所以我们只能尝试认识经济周期,而不能尝试消除经济周期;这才是《逃不开的经济周期》要讲的东西。

经济书籍不是侠义小说,没有必然取胜的绝杀技,我们通过它们只能学习经济学思维,而不是一种标准操作方法。而且这种思维也只是在特定经济环境和特定时期正确,时移世易,经济学思维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我想大多数人文学科应该都如此,需要用开放的心态去学习,不要试图一下子弄懂它们。你越以为你懂了,可能恰好证明你越不懂;而当你越知道你还有什么不懂时,才证明你已经懂了一点点。

原本计划《逃不开的经济周期》看完后读李奇霖的《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手册》,但想着这本手册可能有点枯燥,所以就选了张磊的《价值》。之所以选《价值》,是因为在读之前我以为这本书和苏世民的《我的经验和教训》差不多,是一本回忆录性质的书,但浏览了一遍才发现是和稻盛和夫的《干法》差不多的一本管理学书。对于管理学我一直兴趣不大,原因是我觉得管理学比经济学还要虚,鸡汤味太浓。

从周期到价值

当然张磊是一位了不起的投资人,他是高瓴资本的创始人,而高瓴资本是掌控6000亿人民币资本的私募基金,这种规模在国内很少见。张磊32岁白手起家,创立高瓴资本,获得了2000万美元种子资金,16年后就发展成了掌控6000亿资金的资本集团,这种传奇故事本身就值得一读。高瓴资本能够在16年中发展成参天大树,这本讲述高瓴资本管理哲学的《价值》当然也值得一读。

翻开扉页,左下角一行小字映入眼帘,“作者稿酬将全部捐赠给中国教育公益事业”。我忍不住想吐槽,一本475页的书定价118元,然后将稿酬捐献给教育公益事业,既然这么热爱教育事业,为什么不直接将书价定在30元呢?百万人读,和十万人读然后将稿酬捐献给教育事业,那种方式能够教育的人更多?

除了对管理学不是很感兴趣外,我对国人写的经济学书也普遍缺少信心,原因是国内经济学家很少有数年如一日的专注于一个经济课题研究的,不专注所以写得书通常空洞乏味,观点似是而非。当然这么说不是一竿子打倒所有国内经济学家,这个罪名我担不起,像吴敬琏,林毅夫,黄奇帆,周小川等经济学家我还是特别敬佩的。

估计国内部分经济学家自己也不自信,所以有个现象,就是国内经济学家写得书按页算单价普遍比国际知名经济学家的书要便宜。这一简单规律,也成了我挑选书籍的一个方法,如果不知道具体书名,那么在挑选书籍时我通常会看价格和销售量,那种十几元一本,销售了几万本的我基本上会绕行。

这次之所以选《价值》,就是因为它定价足够高,且销量还不错。我想定价这么有底气,且销量还不错,应该有干货。我想张磊先生是不是也利用了我这种心态,才将这本书价格定的这么高,如果真定在十几元,是不是就没有人买了?价格是价值的体现,希望张磊的《价值》真的书有所值。

这两年常发现国内作者写得经济学著作也有很多不错的,似乎我原来的不信任也是一种偏见,像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不仅解释了经济,更是一本方法论,能够让读者通过经济视角认识世界。而看似高大上的计量经济学则很有可能走入了歧途,因为没有看清经济本质,而企图用数学方法精确计量经济,就如同站在海中用斗计量海水一样(一个夸张的比喻)。近年来经济学诺贝尔奖大多颁给了计量经济学家,或许仅是因为他们建立了一个足够迷人的模型,迷惑了大多数评委,但这种模型也很有可能被下一个模型推翻。

经济有周期,经济学研究也有周期,从古希腊到阿拉伯,再到英国、德国、奥地利、美国,下一个经济主流学派会不会诞生在中国?我觉得很有可能,只要我国一直能保持明显的“优越性”,那十年之后肯定就会有更多的经济学家来研究中国模式,二十年之后呢?或许吴敬琏先生也能成为鼻祖。

读完《周期》读《价值》真是一个有趣的巧合,只要有价值,周期再长也会放光芒。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评论  2  访客  1  作者  1
    • 段先森
      段先森 4

      定价高意思是自己的书有价值吧,哈哈

        • 水拍石
          水拍石

          @ 段先森 是自信,也可能是策略。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