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当地时间2021年6月30日,一股历史性热浪侵袭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利顿市的气温达到了49.6摄氏度,打破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加拿大环境部预测说,本周这场热浪的影响将持续下去,西北方向的部分地区温度将逼近40摄氏度,比往年的平均气温高出15到20度。高温造成路面膨胀开裂、房屋塑料件融化、其他建筑及户外设施易熔件遭到不同程度损坏。与财产受损相比更严重的是这场突如其来的高温导致了超过230人死亡,有心脑血管等疾病的老年人在高温下显得尤为脆弱。
在高温下与老年人一样脆弱的还有加拿大的电力系统,因为加拿大较凉爽,所以空调装机率只有45%左右,且使用率较低。突然来临的高温使加拿大的空调和电风扇被抢购一空,大量制冷设备同时运行对加拿大电力系统形成了严重挑战,部分城市居民可能面临停电威胁。其实这场高温不仅光临了加拿大,还有同属北美的美国,美国部分城市同样面临电力供应不足问题①。
是什么导致了加拿大出现突破人类生存极限的高温?现在还没有官方的统一说法,但由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肯定是主要元凶之一。
一、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人类活动中需要使用大量的能源,而这些能源绝大多数都是依靠燃烧木头或化石能源获得,燃烧会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被排放到空气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增加,太阳光能够透过二氧化碳层照射到地球,但地球上的热量却受二氧化碳层阻隔而不能散发到太空,如同给地球盖上了保温毯,引起地表温度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带来的地球表面升温具有灾难性的破坏,比如冰川消退导致海平面升高,低海拔城市可能会被淹没,比如上海、东京、纽约、悉尼等;海平面升高导致海水倒灌进淡水河,影响淡水供应安全,并导致流域的土壤退化;温度升高导致部分物种消亡;导致持续的干旱及季节性的暴雨,使生态快速退化;导致气候异常,造成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高温也会带来未知的病毒快速繁殖,从而威胁人类生存;同时在高温下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更危险,威胁人类健康。
二、为什么我们要排放这么多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危害已经被全球人共知,但我们依然在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热氧化碳,这是为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经济发展并持续的发展。
人类活动离不开能源,经济活动更离不开能源,如果没有能源人类经济活动将会停滞,更别提发展。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能源,也就必然要向大气中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自工业革命后的260多年间人类经济的发展比此前有文字记录的3000年都要快的多,这就导致了这260多年中使用的能源和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处于“突飞猛进”的增高中。
三、为什么工业革命后对能源的需求会突然增多
将人类经济活动简单的划分为工业革命前的农业社会和之后的工业社会,两种模式中经济的形态存在巨大差异,因为对能源的需求也存在巨大差异。
在农业社会中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口和土地②,这两个生产要素相互制约,人口多了能够开发更多的土地,土地多了能够养育更多的人口。这一制约条件反之也成立,当人口繁殖速度快于土地承载能力的时候就会出现因抢夺土地资源而发生的战争,导致人口数量减少;当人口数量减少后土地出现过剩,人口又会快速增多。
当然这一过程中生产技术的进步是人口整体增多的根本原因,比如耕畜的使用,铁质农具的使用等。但通过史料研究,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人均粮食占有量始终在150-200公斤之间③,也就是说虽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农业亩产量提高了,但人均粮食却被增多的人口所稀释。据统计公元元年全球人口约为2.3亿,公元1700年约为6亿,在此期间人均粮食一直维持在上述区间之内,而人均GDP仅从444增长到615(1990年国际元)④,经济的增长很缓慢。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经济活动的两种重要要素食物、能源(主要是木柴)都来源于土地,因此人类经济的发展主要受制于可使用土地的总量。
进入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能源逐渐由木柴等自然生长物转变成了煤和石油,相对于木柴来说这两种化石能源可谓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人们可以开辟出更多的土地来生产粮食,而不用考虑能源的供给问题。粮食产量提高,人口随之增多。
看上图需注意横坐标的年代并不是等距的,而是间隔越来越小,如果将年代间隔调整成等距的话,那么可以看出人口数量、人均GDP的曲线样式和二氧化碳在相应年代排放的样式高度近似,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和二氧化碳排放有高度相关性。
工业革命后化石能源代替了树木等自然生长能源,同时蒸汽机、电动机代替了人力和畜力,生产力高度发展。人口增多导致劳动力增多,生产过程中的效率提高,生产结果的商品自然增多,由此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自然就相应增多。
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是什么
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是什么?很多人可能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源动力,但有没有人思考过为什么有人或组织愿意承担巨大风险去搞技术创新?这个问题答案可能五花八门,但我要告诉大家的答案是技术创新就是为了垄断创新红利,即在竞争中获得技术带来的超额利润。纵观世界经济史,创新的喷发和知识产权保护史密切相关,而当前各国的创新能力也与本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相关,而这种保护的目的就是创新带来的经济红利。
经济社会的生产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因此各个生产者都在寻找自己的红利,以获得超额利润。有的组织找到了人口红利,以低于正常工资的价格购买劳动力或以正常的工资购买超时劳动力,节省成本以获得红利;有些组织找到了资本红利,以优势资本形成规模垄断获取红利;有些组织以技术创新获得红利。
综上所述,其实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就是对利润的追求,而非其他。
个人、经济组织,甚至是国家都在追求利润,只不过国家的利润是以税收和其他非税收入的形式体现的。
五、生产力提高不能造就共同富裕
我们常会看到随着生产力提高人类必将共同迈向富裕的说法,但我认为这种说法很难实现。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作为生产要素的人越来越不重要,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少,这必然造成相对劳动力剩余,也就是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的竞争必然造成倾向性选择,而选择权通常掌握在拥有资本和技术优势的国家手中,也就预示着落后国家的失业率会更高。同时因为劳动力相对不重要,而资本和技术就会相对更重要,这就回导致生产利润分配中拥有资本和技术优势的国家分得更多,从而造成不平均。
那么有没有可能在生产力极度发达时社会财富高度丰裕,不存在稀缺,从而可以平均分配,共同富裕?我认为也不存在这种可能,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对劳动力、能源的需求会降低,这两种要素可能会出现相对富裕;但对于金属等矿物原材料的需求却不会降低,而这类要素天生具有稀缺性。除非人类能够解决矿产等自然要素的稀缺性问题,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物质的极大丰裕,而目前看解决这一难题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认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只能让全人类相对更富裕,而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纷争都是围绕有限资源的分配权的竞争,过去如此,未来也会如此。只不过会将直接的武力竞争演变为资本竞争,技术竞争,制度竞争等。而生产力的进步只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的剥削,掌握先进生产力便能在生产分配中占据更多利润,实现自我富裕。
六、竞争导致非理性选择
作为经济体的企业要竞争,否则就会被其他企业打垮;作为经济体的国家也同样如此,如果落后就会在生产利润分配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过去的中国就是如此,在三来一补贸易模式下,中国提供者全球最廉价的劳动力、消耗着单位成本最高的资源及能源、承受着最大的环境污染,但却分配着产业链中最微薄的利润。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格局中,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约11亿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5%左右,但他们却占据了全球60%的GDP。这同时意味着剩余的85%人口仅获得了全球40%的GDP,按人均算发达国家相当于欠发达国家的8倍。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俱乐部能接受中国成为和他们一样的发达国家吗?如果将中国的14亿人口都加入发达国家俱乐部,那么要么降低人均占有的财富,要么将现有部分成员挤出去,否则在有限矿产资源前提下不可能让这么多人同时富裕。
发达国家俱乐部会容忍13亿人口的印度成为发达国家吗?会容忍2亿人口的巴西成为发达国家吗?
于是印度为了发展经济无视环境问题,成为了全球单位GDP碳排放最高的国家之一;而巴西为了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放火烧毁亚马逊森林;俄罗斯、乌克兰等为了发展种植业将森林和沼泽湿地改造成良田。面对不进则退的经济竞争大家都做了非理性选择,环境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在落后面前都无关紧要。
七、碳达峰与碳中和
碳达峰与碳中和是今年和火的两个名词,但其实这是个老话题。
碳达峰和碳中和概念很简单,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却很难,因为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鉴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形态,国土自然条件等差异,不同国家对于温室效应危害的感受不同,所以应对态度也不同。
下面内容是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具体内容,和本文关系不大,有兴趣点击展开阅读。
全球碳达峰实现情况
时间 | 国家 |
1990年及以前已实现 | 阿塞拜疆、白俄罗斯、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格鲁吉亚、德国、匈牙利、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摩尔多瓦、 挪成、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塔吉克斯坦、乌克兰 |
1990年到2000年已实现 | 法国(1991)、立陶宛(1991)、卢森堡(1991)、黑山共和国(1991)、英国(1991)、波兰(1992)、瑞典(1993)、芬兰 (1994)、比利时(1996)、丹麦(1996)、荷兰(1996)、哥斯达黎加(1999)、摩纳哥(2000)、瑞士(2000) |
2000年到2010年已实现 | 爱尔兰(2001)、密克罗尼西亚(2001)、奥地利(2003)、巴西(2004)、葡萄牙(2005)、澳大利亚(2006)、加拿大 (2007)、希腊(2007)、意大利(2007)、西班牙(2007)美国(2007)、圣马力诺(2007)、塞浦路(2008)、冰岛 (2008)、列支敦士登(2008)、斯洛文尼亚(2008) |
未实现 | 预计日本、马耳他、新西兰、韩国的碳排放将在2020年以前达峰,而中国、马绍尔群岛、墨西哥、新加坡的碳排放预计在2030年 以前达峰 |
上表中截止至2019年全世界已经有49个国家的碳排放实现达峰,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约36%。
这其中有一些国家是因为经济衰退和经济转型碳达峰,这部分国家主要集中在前苏联的同盟共和国和东欧计划经济国家。也有一些是欧洲国家,因为严格的气候政策和经济发展现实实现了碳达峰。也有一部分时非洲和南美洲国家,他们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就一直停滞,所以也很早实现了碳达峰。
全球碳中和目标
八、碳中和任重而道远
碳中和概念提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2015年《巴黎协定》对碳中和提出了具体目标,但到现在实际效果并不及预期。而现实情况可能更复杂,比如印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有更多的家庭使用汽车和空调等产品,必然增多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印度电力行业、重工业、交通运输等关键领域目前仍然离不开煤炭,现有数据看印度煤炭产能还在爬坡,到2030年煤炭用量还不一定能到顶峰。一个印度的排放量超过了整个欧盟,如果印度不加控制,那么欧盟的努力就等于白费。
和印度差不多的还有前苏联加盟国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南美、非洲等欠发达国家,如果经济情况好转他们必然要消耗更多化石能源,从而很可能出现碳排放向上提升,这会使当前的碳达峰国家数量减少。
温室气体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部分卤代气体等,而目前主要针对的是二氧化碳排放,其他气体排放是否会减少还没有明确的数据证明。
结语:人类正走在危险的道路上
温室气体排放只是工业革命后人类活动的一种危害,除此之外还有生态退化、水资源枯竭、水和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塑料污染、采矿导致地质灾害频发、未知传染病越来越频繁等众多问题。
虽然经济发展造成了众多问题,但各国依然在鼓励生产端增加产能⑤,鼓励消费端多消费⑥,甚至鼓励多生育以增加生产和消费人口。这一且都必然增加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会进一步破坏自然生态,我们能够注意到并采取保护措施的仅是最严重、最紧迫、最容易实现的一小部分,对其他问题我们可能选择视而不见。
因为国家间对生产利润分配的不同诉求,全人类必然不可能共同富裕;因此技术、资本、制度等红利必然不会同时造福全人类;竞争导致的非理性选择必然长期存在。人类所面临的自然挑战将越来越严峻,人类正走在一条危险的道路上。
①美国官方的说法这是电力分配问题,而不是供应不足问题;
②此处的土地概念和耕地类同;
③此段数据均引用自安格斯·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史》;
④1990年国际元并不是指一种货币,而是指按照1990年货币购买力确定的一种价值计量尺度;
⑤比如限制性政策、税收扶持政策、产业补贴政策、有限垄断、公共产品私有化等方式;
⑥改变消费观念、改变消费行为、增加信贷便捷性、税收等政策引导;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2F
科学得来讲,人类现在的行为已经对地球环境产生了不可逆的损伤了。大小城市的水渠里流的水就没干净过,自净化系统失效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还有青藏高原呢嘛,要知道青藏高原是我国的最后一道屏障,前些年对东北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了很多生态问题,这几年开始保护了,但远没有到完全可以调节气候那种地步。
亚马逊森林也已经在失去它对气候的良好影响,已经在朝着坏的方向进发。
但从人类自身来讲,辉煌过后,注定会一片狼藉。
B1
@ 林羽凡 大自然退化是肯定的事情,大气污染物只控制了当前主要的污染物,占比小和没有引起关注的依然在排放;森林面积可能数字上看减少并不多,但刚栽的小树苗甚至是沙棘和原始森林完全不是一回事;年降雨量可能变化不大,但却更集中,从而导致水土流失更严重……
大自然的承载极限到底在哪里现在谁也不知道,所以一部分要求和自然和谐发展;但另一部分人追求快速发展,在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后想出各种办法刺激。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到底会在什么时候改变,是在经济增长和为了修复对自然损害的成本相等时,还是无视环境成本,一直到能源和资源被最大化压榨时?如果是后者,以后的人类必将面临灾难。
B2
@ 水拍石 现在一些所谓权威机构报道的环境生态问题,其实是一些人想让大众看到的,真实的情况可能比这个糟糕,看一些不太知名的记录片就能看到。大自然的反噬是迟早的事。
B3
@ 林羽凡 关键是短期和可持续的关系问题,但现在谁都怕经济掉队,所以拼命的拉高增长率,但这种模式的结果可能是自己现在的增长留给后代一个残破的自然,而且这种自然的破坏是影响全人类的。
1F
碳中和,用完还得做贡献,抵消!
B1
@ Andy烧麦 迟早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