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引发的不是粮食危机而是悲观预期

评论2字数 3292阅读模式

近日关于新冠疫情引发粮食危机,进而引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部分居民陷入半饥饿状态的新闻屡见报端。比如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最大的贫民窟,饥饿人们因争抢免费的面粉和食用油而引发踩踏事件,造成两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再比如完全不产粮食的南苏丹,其首都朱巴自2月以来,小麦价格上涨了62%,木薯价格上涨了41%。

据世界粮农组织预测,2020年因新冠疫情全球将再增加1.3亿饥饿人群,使全球饥饿人群总数达到2.65亿,而其中一半以上都居于非洲。

于是很多自媒体都得出了新冠疫情引发粮食危机的结论,但这显然是错误的。原因是截止目前为止并没有那个国家报道说因新冠疫情而导致了粮食减产,尤其是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今年并没有明显减产迹象。就以中国为例来说,以现在情况看今年夏粮大概率会丰收,而国内粮食库存可以支撑全国人一年食用,这种情况和往年类似。

新冠疫情引发的不是粮食危机而是悲观预期

食品短缺而非粮食危机

其实新冠疫情带给全球的是食品短缺,而不是粮食危机。对于绝大多数国家而言疫情导致了食品短缺或价格大幅上涨,进而导致低收入人群能够消费的额度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而错误之处在于很多自媒体将全球食品供应短缺当成了粮食供应短缺。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对于全球绝大多数国家而言粮食并不缺,但缺的是可以直接食用的粮食制成品“食物”、和需要人类再次参与的养殖成果“肉类和蛋类”。

因此疫情影响下并不会出现大面积的全球饥荒(半饥饿状态),会出现的只是食物结构变化,全世界的人可能都要多吃主粮、少吃肉蛋类及精细制作的食物。原因很简单,因为疫情全球很多地方都停产封城,而精美食物和养殖工作需要继续上班生产,疫情必然影响其供应。

非洲等出现主粮短缺是因为配置失衡

在新馆疫情下非洲多国发生粮食危机,缺少的是是主粮,而不是制成品“食物”,这似乎是粮食危机。但我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全球粮食产量和以前大致相当,人口又没有显著增多,为什么会出现粮食短缺?其原因是粮食并非短缺,而是全球配置失衡。失衡的原因是新冠疫情下全球闭关锁国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粮食贸易减少,从而使粮食进口国不能获得足够的供应,这也是非洲粮食紧张的主要原因。

非洲是全球粮食自给率最低的洲,所以在粮食贸易减少时反应最明显。以肯尼亚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肯尼亚是农业大国,2016年农业占该国GDP的32.6%,这一比例已经很高了,作为对比2017年中国农业占GDP的比重仅为7.9%。肯尼亚虽然是个地道的农业国家,农产品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40%以上,全国近7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是肯尼亚国内80%地区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可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18%,且肯尼亚农业主要以咖啡、茶叶、剑麻、甘庶等经济作为为主,粮食总产量很低。

非洲很多国家和肯尼亚类似,所以在新馆疫情下受创最严重。

市场依然是粮食配置的主要手段

其实日本、韩国、荷兰、冰岛等国家粮食自给率比很多非洲国家还低,但这些国家在新冠疫情下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粮食短缺。为什么这些粮食自给率更低的国家受新冠疫情影响远比非洲小?根本原因是在市场规则下这些国家获得了足量的粮食进口期货,同时也建立了足够的粮食储备。以日本为例,全国全年消耗大米约970万吨,但日本全国的大米储备约为1000万吨,差不多够一年所需。

即使最坏情况下全球粮食贸易受到严重限制,那么在市场规制支配下也会是价高者得,相比于非洲各国日本、韩国等显然更能出得起高价,所以更能获得粮食供应。

粮食危机的根本是疫情引发的收入下降

粮食危机,或者说是食品危机其本质是疫情导致的收入下降,对个人和国家都是如此。反映在国家上就是疫情下发生粮食危机的基本上都是贫穷国家,非洲各国就是典型例子,很多国家政局不稳,国家主要收入依赖于第一产业和矿业,在疫情下贸易减少,收入降低,加上国家资金储备少,在短缺的粮食贸易中就没有竞价能力。反映在个人上,欧美很多低收入家庭因为疫情缩减了食物开支,减少了肉类等高价格食品需求,而增加了面包等主食购买量。

与收入下降相关的一个现象是劳动者原来从事的工作越容易被替代,其原来工作报酬计算时间越短收入受疫情影响越大。简单的说,原来拿月薪的比拿年薪的受影响大,拿日薪的比拿月薪的受影响大,拿时薪的比拿日薪的影响大。计件工人受影响程度可能介于月薪和日薪之间。这一规律应该是准确的,如果大家有相关数据可以对比下。

新冠疫情对全球影响最大的是悲观预期

新冠疫情对全球影响最大的是悲观预期,原本对健康的悲观预期被逐渐传导到经济上,最后形成了政治的悲观,加剧了各国间的紧张氛围。新冠疫情导致对经济的悲观预期是很多人预期到自己收入将会下降,从而提前减少了消费,增加储蓄以应对可能的危机。消费的减少进一步降低了社会的需求,从而使生产减少,人们收入减少。企业也同理,在悲观预期下暂缓投资,收缩投资,甚至关闭企业,从而减少了需求和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收入的减少和供应的不足使得国内资源分配中出现各种矛盾,低收入人群必然失去很多获得商品的机会,从而导致贫富矛盾。

国家间同样如此,对经济下滑的预期使各国忙于保本国内需求和生产,从而用各种手段保护本国的生产要素不外流,甚至抢夺他国的生产要素。竞争加剧必然导致矛盾加剧,原本自由流通的要素及商品被设限,从而使这些要素和商品的需求国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来获得。一国的设限被他国跟进,最终的结果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被割裂,当用经济手段不能解决这些供需矛盾时就演变成了政治矛盾。

疫情带来的悲观预期使各国陷入利益纠缠,从而打破了原来的世界秩序。而各大经济体,各发达国家对贫穷国家的人道主义援助就是原来良好世界秩序的一部分,现在大家忙于纷争,都在“储粮备争”,于是就没有时间和余力来做这种和平时期的绅士行为,于是非洲就更缺少粮食。

如果大家都是乐观的

如果大家都是乐观的,个人正常消费,国家间正常贸易,那么结果会是什么?理想状态下经济会受影响,会出现下滑,但绝对比悲观预期下的防守姿态要好得多,因为这减少了破坏原来规则和修正规则的成本。理想状态下国家间也将更和睦,很可能出现各国人民生活质量的轻微下降,但绝对不会出现国家间的剧烈对抗,甚至是战争。也不会出现因饥饿而导致的大量疾病及死亡。

全球粮食出口大国都纷纷暂停了出口,其原因一部分来源于运输可能导致的疫情传播,而更大的部分可能来源于一系列的悲观预期,留粮的目的只为“过冬”。但这种心态却导致了全球饥饿人口的增多。

“粮食危机”如何破?

目前的“粮食危机”简单的看是新冠疫情导致的收入下降所引发,而深层次更多的是全球悲观预期下个人和国家采取的防守姿态所导致。在一个国家内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消除这种悲观预期,比如增加货币投放以增加消费,从而增加就业,让社会回归正常。比如可以政府兜底治疗新冠疾病,从而使民众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工作。比如国家可以释放储备物资,保证供应,从而稳定物价,避免民众产生恐慌心理,进而产生抢购等不理智行为。

但是在国家之间这种危局就很难解,资源减少只会导致竞争的加剧,而很难出现携手患难,共渡危机的和谐景象。在这种形式下各种世界组织是最难经营的,因为其本身没有什么强权支撑,更多的是充当一个“和事佬”,奔走于各国之间。“和事”的基础是有人愿意让步,或者双方都愿意让步,但现在显然很难轻易出现这种情况。

在新冠疫情这种大的灾难下世界粮农组织,联合国人权组织等很难解决平穷国家的粮食问题,唯一可以期待的就是疫情早日结束。

作为个人,在重大疫情下只能期望身处强大的国家,就如同风暴来临时的巨舟。


①日本粮食自给率约为40%左右,韩国为25%左右,荷兰为20%左右,冰岛基本上粮食全靠进口。

②其中农林水产省储备约为100万吨,其他为民间储备。

③企业的投资其实就是一种消费行为,是对生产要素的消费,其也会产生凯恩斯说的“乘数效应”。

④这里说的货币可以理解为刺激政策,其实无论那种刺激政策都是围绕货币的,只是有些是直接和货币有关,而有些是在减少交易费用,从而节省交易的货币使用量。降低交易中货币使用量等同于增加货币供应量,很简单的道理。当然对于分析货币政策效果的人来说这完全不同,但那影响的只是数据的比例,而不是方向。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