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中路人何以断魂

评论字数 2029阅读模式

又到一年清明时,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节日总能引发国人对先祖的缅怀,而集体的祭祖活动又是增加家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这一节日对于国人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古代的祭祖和现在的扫墓完全不同,现在扫墓多是以家庭为组织的,而古代祭祖则是以家族为组织进行的。晴明时家族中在外求学、经商、从仕等人都尽量回家参与祭祖,祭祖的时间、祭品、参与的人员及次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祭祖仪式由族长或长者担当,通过仪式让祖先知道后辈还在缅怀他们,同时也对小辈进行宗族教育,让他们铭记家族的光辉历史。

祭祖活动的缅怀先祖和教育后代双重作用使其在古代家族维系中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因此祭祖在过去几千年中一直很重要,而晴明则是每年祭祖中最隆重的一次。

清明节意义非凡,因此描写晴明的诗词也就很多,而且还有大量的诗词祭文。在众多关于清明的诗词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中路人何以断魂

对于这首诗很多人认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意境美,将写虚和写实自然结合。前两句描写了在江南雨季寒冷潮湿的环境下,在泥泞道路上赶路人的愁肠;而后两句则是诗人在饥肠辘辘之时找不到酒家,询问路边的牧童哪里可以买到酒,牧童遥指隐藏在杏林中的酒家。于是作者突然眼前一亮,终于找到了能喝酒的地方。

对于这种解释我觉得只适合给小学生做启蒙教育用,而作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则应该关注更多。

《清明》写于公元844年到846年之间,这时杜牧任池州刺史,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清明节,杜牧一人在泥泞的道路上踽踽独行,有感写下这篇诗文。

唐朝自安禄山之乱后(755-763年),形成了藩镇割据,战乱不断,赋税逐渐增高,民生凋敝。杜牧在《并州道中》描写了这种状况。

并州道中

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

如何遣公子,高卧醉醺醺。

在他另一首名作《泊秦淮》中杜牧也表现出了对晚唐社会的忧虑。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晚唐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官员待遇也不如盛唐时期,而杜牧家族在他26岁后就开始衰落,家里有一百多口人需要他接济度日。他在《上宰相求杭州启》中说:“某长兄健,罢三原县令,闲居京城。弟激举及第,有文章名时,不幸得痼疾,坐废十三年矣。今与李氏孀妹,寓居淮南,并仰某微官以为糇命。”因此杜牧在出任池州刺史时虽然是高官,但经济上并不富裕,这种境况在他很多忧国忧民的诗作中都有反应。

了解了这些背景我们再来看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作者当时身处江南,清明时节正好是多雨的季节,“雨纷纷”很多人认为是形容雨下的比较大,但我认为也可能是大江南北都在下雨的意思。将“雨纷纷”理解成一个范围概念,我觉得比理解成雨势要好,这样更符合杜牧诗作的习惯。

“路上行人欲断魂”,很多人将这句话理解成杜牧再说他自己的心情,但我认为杜牧说的可能真是“路人”,为什么“断魂”?田野荒芜、人烟稀少、生活无依无靠,且到了家人团聚祭祖的日子,但自己仍在阴冷的雨里赶路,能不伤感吗?

“借问酒家何处有”,这句基本上没有不同理解。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句有人解读为因为荒芜,所以路上不见大人,所以杜牧才找牧童问路。也有人牵强的说这句点睛之笔是牧童告诉杜牧村里面有名酒,杜牧兴高采烈的去买酒喝,一扫前面因天气带来的低落情绪。我认为最后一句之所以选“牧童”而不是老叟、也不是妇人等,其原因是孩童对生活困苦感知不深,才能无忧无虑的生活,而这也是人们在乱世活下去的希望。如果以色彩感情看,全诗前两句都是灰暗的阴冷,而最后一句则通过牧童“遥指”的“杏花村”点缀出一抹温暖。

有人牵强的将牧童指的“杏花村”和名酒联系在一起,我觉得有可能和现在的地域文化炒作有关系,在这首诗里怎么也看不出牧童指的酒家是在卖名酒。就算能考证出历史上哪个酒家真的存在,且卖的就延续到了近代,也不能说明这个酒家卖的就是名酒,一个村子里面卖的酒会是名酒吗?供给永远是消费是对等的,一个荒芜的村子里卖名酒,谁消费呢?

还有人解读杜甫找到了酒家,所以兴高采烈的去买酒喝,因为有酒才一扫之前的断肠情绪,我认为这种解读更说不通。古人饮酒和我们现在吃饭喝饮料、喝汤差不多,是一种习惯,而不是酒瘾发作才去饮酒,酒家也不是现在的酒吧,而更像现在的饭馆。还有古代在清明节前有个寒食节,基本上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寒食节期间人们不生火,吃冷食,加上阴雨天寒冷,吃饭时喝点酒暖身则成了一种必然。因此牧童指给杜牧的应该是一个掩映在杏花林中的小饭馆,杜牧是去那里吃午饭的,而不是消遣的。

如果结合“路上行人欲断魂”来看,杜牧找到酒家更应是借酒消愁,而不是饮酒作乐。

古代诗词讲究意境,这种意境不止是环境上的意境、色彩上的意境、氛围上的意境,更多的是思想上的意境。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很难直白的将他在阴雨天吃顿饭当一首诗写下来,所以我更倾向于最后一句点睛之笔是在说感情上的“希望”,借牧童之手指出一个桃花源。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