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务增至142万亿 人均约11万

评论字数 1511阅读模式

据2014年6月18日网易新闻稿,渣打银行今日发布研报称,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中国整体债务增至142万亿元,占GDP的245%;债务增长速度有所放慢。渣打估算目前整体债务利率为5.8%;债务利息已达GDP的13%,虽不致发生债务危机,但债务负担加重将会影响投资增长。

我国目前税收占GDP不比例约为17%,如果以目前的利息水平来算,那么每年的税收全部用来偿还债务,则每年可以保持偿还所有利息,再还1.6%的本金,要还完目前的债务按照目前的GDP和税收水平需要偿还62年。如果这些债务分摊到每个公民身上,那么每个人约为11万人民币,2013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11元,如果用人均收入来计算的话,全国人民需要6年能够还清。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6988.65亿元,如果按照这一数字计算,那么我国目前还有120万亿元的债务为非政府债务,这些债务的具体构成无可查证,但是政府担保性贷款占了很大部分。所谓的担保性贷款主要有政府为国资企业担保的贷款,国资企业自己贷的款,地方政府为企业担保贷的款,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穿针引线为非国有企业贷的款。这些贷款有些是处于企业扩张需要,有些则是为了企业经营需要,还有些是纯粹的为了“扶持”地方企业需要,因为被扶持的企业有可能是地方的纳税大户或者解决就业的大户。

在这些贷款中偿还最具保障的就是政府性债务,因为有国家税收做支撑,还有政府的非税收收入,比如说卖地、处理国有资产等,但大部分的债务却在非政府性债务上,这些债务的风险有多高就不得而知了。官方的数据为1%,对于这一数据的准确性也无从考证,但是网易新闻的稿件说实际风险要高于1%,具体有多高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在没有官方说法前是不能随意猜测的,但网上有流传说这一数字达到26%,甚至以上,对于这点请自行搜索。

我国大银行基本上都为国有银行,虽然银行也已经上市,但基本上还是国有为主体,在此情况下,如果发生大的银行债务危机会怎么处理?以前的做法是“冲销”、“剥离”、“注资”,虽然方法多样,但无论那种最终买单的都是全国人民。所谓冲销就是用银行自己的利润来抵消坏账,银行是国有的,因此银行利润也应该是国家的,现在把国家的钱拿来冲销坏账了,还是等于国家出钱处理坏账;剥离就是把坏账从银行剥离出来,然后成立一个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来管理坏账,但资产管理公司还是国家的,等于是左手到右手的关系,唯一的区别是银行账面上看起来漂亮一些;注资比较好理解了,一般也是由国家注资的,当然是所有纳税人的钱了。

这么多的债务如何偿还,具体的偿还计划也不是普通大众能够知道的,但是有一点很明显,如果要偿还债务,那么长期一段时间内,必将影响投资。因为国家能够支配的财富总量是一定的,如果偿还债务的多了,那么用于投资的自然就少了。而我国的投资一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如果投资骤然减少,经济是否还能飞速增长而创造一个个奇迹就很难说了。而经济增长的减速必将影响税收增长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如果国家和人民的收入都不增长,那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都将无从谈起,恶性循环也将产生。

目前偿还债务的手段大多是举新债还旧债,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偿还风险,但是一旦不能举新债,那么风险将会有多高?也许在国家层面还有一种手法可以选择,那就是印钞,但对于印钞的危害国家也很清楚,相信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出此策的。但是一旦国家用了这种手法,那么捂在兜里的钱也会跑出去,个人财产将会缩水,物价必然上涨。

因此无论国家如何处理这些负债,都是和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的,国家负债听起来离我们很远,其实就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无论你关注或者不关注。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