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短视频是最火的媒体形式,其一直处在高速增长中,而相对而言文字媒体增长普遍较慢,甚至出现了下滑,那么短视频能够取代文字成为网络媒体的主流吗?
据腾讯统计,2019年视频类应用浏览量增长了50%,而文字类浏览量只增长了5%,只通过这组数据看似乎视频增长迅猛,有取文字而代之的趋势,但这只是一种错觉。其原因是视频类用户规模以前一直比较低,这两年处于用户增长红利期,但这种增长并不是一直可持续的。目前中国总共有约8.29亿网民,互联网普及率为59.6%,而视频类应用的用户数约为6.8亿,由此可见视频类应用用户增长将快到达天花板,增长红利即将消失。
那么当视频类应用用户覆盖全网民后(最理想状态,但很难实现),视频资讯会不会挤压文字类资讯成为网络媒体的主要流量,甚至是取文字而代之?我觉得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下面我就从不同的方向对这个问题做以探讨。
一、文字、音频、短视频传播内容的覆盖面各有不同
目前看文字类资讯覆盖面最广,基本上覆盖了各种内容。而音频现资讯现在主要覆盖文化名家、女性、儿童成长、生活、广播剧、影视音频等,渗透的是上下班路途、家庭等场景中的碎片时间。而视频资讯基本上集中在泛娱乐、新闻、经验教程等三大类,其中泛娱乐占据了绝大多数流量。
短视频因为泛娱乐的倾向,所以受众面比较广,而且用户粘性比较高。但受视频长度的限制,短视频很难分享信息量巨大的内容,比如文学作品、专业教学、信息量丰富的新闻、剧集等。有人可能会想将短视频做长不就行了吗?但长视频优酷、爱奇艺、迅雷等已经在做了,短视频之所以能火就是因为短,如果做长就失去了优势。
文字可以覆盖各种资讯,在某些形式上也是音视频无法取代的,比如微博这种一两句话表达心情、观点、资讯的内容;微信朋友圈给亲朋分享的短内容等。
二、从受众的信息接受方式来说短视频也取代不了文字
人类接受外界信息无外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在互联网媒体中能够传播的只有视觉和听觉。人们对于视觉和听觉记忆的偏好不同,就决定了不同信息需要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比如音乐只能通过听觉来传播,图像只能通过视觉来传播。当然也不乏通过看乐谱就能想象出音乐场景的人,也不乏通过文字描述就能准确脑补出图像场景的人;但问题是几秒钟就听完的音乐有必要看几分钟乐谱获得,零点几秒看完的图像有必要看几分钟文字脑补吗?
文字取代不了音视频,同样的道理音视频也不可能取代文字的某些功能。比如文学作品,文字可能几行字就描述清楚了,但如果拍成电影可能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一句话“那雪正下得紧”,六个字即描写了天气环境,又映射了林冲的心理变化,只用视频很难实现这种意境。而对于有大量时间、数据、专业词汇等内容的文章来说视频就更无法取代文字的地位了。
诗歌类讲究意境的文学作品大多如此,通过看文字觉得很美妙,但如果拍成影视作品则会感觉俗的要命,仙气立马变俗气。原因就是人们通过文字体会场景时会自动将空白的内容填充成自己认为完美的内容,而如果变成视频则没有了想象的空间。
同时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每个人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同,导致他们选择传播方式的不同。比如观看同一段新闻,有些人看后会给出“发布会现场布置的真豪华、发言人穿的真帅”;有些人会说“发布会音效太差了,发言人发言时还有其他人在私语,发言人的口头禅太多了”;而有些人则会准确的复述出发言的关键数据。对发言现场记忆深刻的人是视觉记忆型的,而对音效不满的人可能是听觉记忆型的,能够准确复述出关键数据的可能是中立型的。对于这三种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会选择不同传播方式的媒体,分别是视频、音频和文字。
三、从检索信息的难易程度来说音视频也取代不了文字
音视频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对收听或收看的专注度要求较低,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捎带的完成。音视频的内容比较方便接收,但不方便检索,这是音视频在需要检索的情境下不如文字方便。
比如我们要看一个教程,音频教程当然不用考虑了,目前基本上也没有人将教程做成音频,而教程类内容基本上是图文并茂的图文或视频。虽然看起来图文并茂的图文和文字功能差不多,但视频却不便于检索,如果在观看的过程中想精确定位到前面的某步则很困难,而文字却很方便实现这一点。对于上条所说的专业文章同样如此,因为有大量数据和专业词汇,所以我们要反复核查,而视频做这个工作就很不方便。
除了使用中检索不方便外,我们在网上检索相关资讯时文字内容搜索引擎可以检索全文,而音视频则只能检索标题、内容简介和标签,这使得准确检索音视频资源变得很困难。比如上面举得“那雪正下得紧”这个例子,文字很容易通过这句话检索出来自于《水浒传》的出处,而如果是音视频的话只搜索这句话就不会得到结果,除非有关键词将这句话锚到相关视频上。
四、从商业模式来说音视频也取代不了文字
目前来看文字内容基本上靠广告盈利,当然也有少量的付费订阅;音频基本上靠会员付费盈利;而视频则是广告+打赏分红+带货提成盈利。
虽然文字平台也尝试过付费阅读和打赏的模式,但基本上都失败了,比如知乎等,目前付费阅读唯一盈利的可能就是小说站,但也基本上处于盈亏平衡点上。中文阅读第一网站起点据说到目前为止订阅还不盈利,而主要赢利点是广告和IP贩卖,也就是将热门文章授权给动漫、影视剧等收取版权费用。
文字资讯很难获得打赏分成收入,同样的视频应用也没有文字内容那样的广告占比,以抖音为例,刷半个小时可能就跳出2次广告,但文字内容每个PV基本上一分多时间,目前网站基本上每个页面都有不少于一个广告,广告密度是几十倍的差距。这也是为什么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很难靠广告活下去,而百度联盟则赚的钵满盆满的原因。(当然这和运营成本差距也有关)
音频在广告上最尴尬,因为大家的收听方式导致不可能在听到广告时拿起手机或电脑在浏览器里输入广告内容去搜索,即使搜索了这种广告分成也是搜索引擎或广告联盟的,音频应用拿不到一点好处。这种模式就决定了音频内容的广告收益会远远低于文字和视频,于是会员收费就成了主要的赢利点。
商业获利模式的不同导致音视频不可能挤占了文字内容的广告收入,而一旦有充足的获利模式则会激发内容提供者的积极性,创作出读者喜欢的内容。大家喜欢端子于是就出现了很多段子手、大家喜欢成功于是就有了毒鸡汤、大家喜欢八卦于是就有了标题党。
五、不同年龄段的人喜欢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
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信息获取偏好,比如我们常见的认识是24岁以下年轻人喜欢视频方式,30-50岁喜欢文字形式,而50岁以上更喜欢广播(音频形式)。但这种认识比较粗线条,准确的还是要通过数字来看。
因为找不到音频类应用的用户年龄分布统计,所以用喜马拉雅的用户分布代替。由上图可以看出30岁以下用户占喜马拉雅用户数量的52.5% 。
上图是三个新闻APP的用户年龄分布情况和性别分布情况,其中网易新闻的用户主要集中在30-40岁之间,明显比其他新闻APP用户的年龄段更靠后。我没有找到新华网、凤凰网等网站的用户画像图,但凭主管感受他们的用户可能年龄会更偏大。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短视频应用的年龄段比较小,基本上在35岁以下,而新闻类应用的年龄段都偏大,其他专业网站的用户画像应该也差不多,比如技术论坛、行业分析、官方门户等。
结语:
文字、音频、视频三种传播形式各有优势,短视频这两年是很火,但完全不用担心它取代了文字和音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干各的事,谁也取代不了谁。所以我们完全不用担心过几年没有文字新闻看,也不用担心文学创总的网站会倒闭(如果文学网站真的倒闭了那么也是被盗版网站给挤倒闭的,绝对不会是因为被短视频挤倒闭)。
但是目前国内的版权保护意识还有大加强,文字、和长视频(电影等)是盗版的重灾区,所以这两块的日子很难过,而相对而言短视频受盗版影响较小,所以平台获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什么短视频没有成为盗版的重灾区,我认为有三个原因:1、短视频网站目前较集中,除了头部平台其他没有什么流量,盗版没有意义;2、短视频相对于长视频来说碎片化严重,且没有大流量视频,盗版意义不大;3、短视频都是在线播放的,运行盗版短视频平台的成本比运行文字网站和电影下载站大很多。
短视频的用户增长红利已经到顶,后面将和文字、音频网站一样处于平缓发展期,此后很长时间可能是他们泾渭分明的各自发展,相对市场份额都将比较稳定。如果要出现短视频压倒性的占领文字平台市场,那么只有出现重大技术更新,比如视频内容可以自由转换为文字,视频可以任意检索就像文字一样,观看视频需要的硬件资源和流量和现在查看文字一样便捷等。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