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澎湃新闻上一位大一女生希望母亲给自己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但却遭到了母亲的拒绝,她认为目前现在每月给她的2000元生活费根本不够花。她觉得自己很委屈,于是发了一个帖子向网友求助,并且在帖子中说在她上高中的时候父母给她报补习班,4000、6000的补习费用连眼都不眨就给交了,现在她上大学了父母却舍不得给4500每月的生活费。
对于以上帖子的内容我无从查证是事实还是有人编的段子,但这种现象肯定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不管上文中的女生是否真实存在,只讨论当前大学生到底需要多少生活费才能够花。虽然新闻中没有说该女生在那个城市,但根据文中的逻辑关系看应该是在成都。
根据澎湃新闻的记者调查,目前成都市大学生月生活费大多在1500-2000元之间,有部分学生维持在3000元左右,而超过3000元的较少。
一、大学生生活费多少钱够花,关键看消费观
大学生生活费多少钱够花关键要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如果像80后大学生除了解决吃饭问题外其他问题都可以不考虑的话,那么现在的大学生每月1000元生活费都够花。因为大学食堂有补贴,每日三餐20元足够吃饱,每月也不过600元。
但问题是很多学生认为食堂的饭菜不好吃,而需要点外卖或下馆子,甚至还要有点小资情调,去吃西餐或日本料理,那么这就出现了吃饱和吃好的问题,一个是生理需求,一个是精神需求。大学生觉得他们是天之骄子,是新知一代,生活应该有格调,因此去吃个西餐是正常诉求,因此每月吃饭费用维持在1000-1500是正常的。
这是一个消费观问题,其实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自己的消费欲望,所以绝大多数人都学会了克制自己的欲望,只消费对自己来说急迫且必须的东西。而大学生可能还没有建立起正确的消费观,以为自己需要的都是必须的,且是急迫的,所以他们的消费需求和家长的预期的消费需求之间会有较大的差距。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很多家庭在孩子上大学之前都替孩子决定了怎么消费,买什么东西,怎么买都是家长说了算,而孩子在消费上根本没有经验,所以当上大学离开父母后就造成了盲目消费。以化妆品为例,刚进大学的女生正是青春靓丽的时候,这个年龄的肤色本身就是最美的风景,但却有很多女生每个月花几百上千元买化妆品,将自己涂抹成僵尸脸。
由青春靓丽的自然之美过渡到僵尸脸的社会审美之间可能不止是化妆品或者一张脸的差距,而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差异,但这种区别可能很多家长都没有重视,导致后来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校园贷、比如学生过早的参与社交活动并获得报酬,当事件变成案件时家长一味的追究学校的责任,却很少有家长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
二、大学生除了消费观外消费结构也值得重视
上面说了大学生的消费观问题,除了消费观决定的每月花多少钱问题,消费结构也很重要,但很多家长也忽视了这个问题。以下举例来说。
A学生:男生,每月2000元生活费,他比较内向,其中1000元用来电子游戏充值,600元用来吃饭,其他400元用来支付其他开支;
B学生:男生,每月2000元生活费,他比较喜欢交朋友,因此经常聚会,每个月需要1500元用于和吃饭相关的事情,其余500元来支付其他开支;
C学生:男生,每月2000元生活费,学霸型,每月有1000元用于购买书籍、支付专业网站会员费和购买各种实验小耗材,600元用来吃饭,其他400元用来支付其他开支;
D学生:女生,每月2000元生活费,200元用来买化妆品,500元用来买衣服,600元用来吃饭,其余700元用来支付其他开支;
E学生:女生,每月2000元生活费,1000元用来买化妆品,500元用来买衣服,300元用来吃饭,其余200元用来支付其他开支;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虽然5个学生的每月生活费都是2000元,但他们的消费结构完全不同,这是因为他们的消费倾向和生活方式不同带来的。在5个学生中A、C、D三个消费结构比较稳定,可能会一直坚持到大学毕业,而B、E两位消费结构并不稳定,可能会很快就出现生活费不够用的问题,当生活费不够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向家里要,如果家庭收入不足以支撑他们高涨的消费支出的话,他们就会采用网贷、兼职等方式获取生活费。
而很多大学生的消费观不完整,因此会超额消费,如果消费结构不合理的话就更容易出现超额消费,超额消费的结果是通过其他方式获得金钱。从而使得他们比其他学生更早的在金钱上接触社会,而这种接触是没有学校和家长保护的,因此发展的方向可能会比较难以把握。
可能会有部分商业天赋较好的学生因生活费不够而使商业天赋提前爆发,从而造就传奇式的财富人物,但绝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因为较早的直接接触社会而走向非正常的轨迹。
至于什么时间让孩子接触社会才不算早,这与年龄无关,而要看父母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方式,简单的说这是一个相对问题,而不是一个绝对问题。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因为穷人的孩子从学前可能就开始接触社会了,在高中阶段可能就能轻松应对各种社会事物。而富养,或者父母以富养思维养大的孩子可能上大学时还不会自己穿袜子,更不会知道父母的时均工资是多少,对他们来说大学时期没有保护的接触社会依然过早。
对于以上例子中5个学生的消费结构那个最优不做评价,也不可能有最优的定论,因为每个人性格不同,人生观、社会观不同,会导致每个人大学后走不同的人生路线,然而这并没有对错之分。
比如A学生,痴迷于游戏,但可能会成长为职业游戏玩家,或成为长游戏开发从业者,而这两种职业其收入都会高于社会平均工资。再退一步,就算他成长为一个游戏主播,以目前情况看月入一两万也比较正常,也不算太差。当然绝大多数玩游戏的学生可能学业比较差,也不能成为职业玩家,最后整体发张可能不理想。
比如B学生,其善于交际,这在职场和官场都是很大的优势,如果人生轨迹规划的好很大概率成为成功人士。但也可能发展成好吃懒做型的,啃老甚至是坑老型的,从事诈骗和其他犯罪的很大比例都是从这种性格发展而来的。
比如C学生,天生学霸,人生轨迹相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最为稳定,也是绝大多数父母期望的类型,但现实确是学渣比学霸更容易成为成功人士。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学霸太过于专注,从而使他们对于社会的了解远远没有学渣那么透彻,而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
比如学生D,标准的乖乖女,很大概率拥有幸福的人生,但也很可能度过的是平凡的一生。
比如学生E,发展分化可能会比较严重,走向成功和走向极端的概率都较大。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成功和完美的人生有不同的定义,所以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题目,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父母对于孩子的消费观引导及消费观带来的人生观变化要控制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不能对孩子放任不管,将孩子的发展视作一个概率问题,因为有概率成功,就有概率失败,能迎接成功的喜悦,也就要准备好承受失败的悲伤,并且有应对失败的措施。
但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好的一面过于乐观,而对于坏的一面预估不足或刻意回避,从而在孩子朝坏的方向发展时就怨天忧人,甚至是整个家庭都处于自暴自弃的氛围之中。
因此,对于父母来说,如果孩子的消费观,价值观、社会观和自己期望的严重不符,即使孩子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父母也不应该沾沾自喜,而是应该反思自己为什么会错,或者孩子为什么会成功。只有将成功或失败都变成可控或是可预料事件时自己的人生或孩子的人生才可以称之为成功的,而每次的成功如果都是预料之外的话,那么很大概率会出现预料之外的失败。
当然对于处于大学时的孩子是否还需要父母替他们规划人生这件事可能争议会比较大,中国的教育方式可能比较倾向于父母替孩子规划,甚至是工作后很多父母还不能放手。而西式教育则比较倾向于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可能高中时就会让孩子独立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我的意见是如果父母一直坚持保姆式的教育,那么就应该最少将孩子扶持到大学毕业,在此之前都替他们规划好发展路线,因为一旦撒手他们可能会马上摔倒。而如果想要在孩子上大学后就让他们独立判断,那么就应该在高中前开始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在他们上大学后突然撒手。
因此对于大学生生活费问题,父母不但要关注每个月给他们多少钱够花,更应该关注他们是怎么花的。
三、大学生生活费标准应该由家庭收入决定,而不是大学平均消费标准决定
很多人批评大学生生活费高的时候都说大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压榨父母的血汗钱,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很多大学生的家庭收入可能每个月就5000元左右,给大学生2000元生活费可能导致家庭生活困难。
其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很多父母在家庭资源分配时优先考虑孩子,其次考虑自己,最后考虑父母,这种消费观本身就是错的。一直将孩子放在家庭分配的优势地位上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家庭优越感,也就是通俗讲的娇生惯养,这样的孩子通常心理比较脆弱,且容易和别的孩子横向对比。
以上面例子的5000元家庭收入来说,年家庭收入6万元,假设大学生每年的学杂费总计1万元,每个月生活费2000元,那么这个大学生的全年开支将大于家庭收入的50%,而家庭其他成员的总计开支才不足3万元。就是因为这个大学生可能会使原本处于平均收入水平的家庭变成贫困家庭,从而使得这个家庭在老人赡养、社交活动等问题上产生很多矛盾。假如大学平均生活费进步一增加到2500元每月,那么这个家庭每年将要为这个学生支出4万元,从而使得这个家庭濒临破产。
而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容易出现性格扭曲,因为他们在家庭中很有优越感,但在学校这个集体中可能会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产生自卑感;以大学生这个身份在社会中出现时产生优越感,而当回到自己家乡,进入乡村生活时产生自卑感。强烈的优越感和自卑感同时存在很容易使精神产生错乱,从而使得性格扭曲。
而如果要让孩子建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及人生观,就应该让他以家庭收入标准来决定在校的生活费用,以上面5000元家庭收入的家庭为类,每年支付1万元学杂费后还剩5万元,这样每个月给他1000元生活费较为合适,如果实在不够的话可以增加到1200元左右。如果还不够开支,那么可以在学校勤工俭学,申请贫困补助等手段获得生活费。而不应该硬着头皮全家勒紧裤腰带省钱给他2000元甚至更多生活费,而培养他在学校因为面子问题放弃勤工俭学和贫困补助的机会。
其实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正常人坚持下都能度过,当前社会只要身体健全已经不存在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家庭,而不能正视贫困,或者设法掩饰自己的贫困是比贫困更可怕的事情。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够正视贫困则很容易得到同学、学校、社会的帮助,以现在的勤工俭学机会和贫困生资助计划覆盖面来说贫困学生很容易获得足够的生活费。①
中国近年来受“再苦不能苦孩子”思想的影响,对孩子教育出现了歧途,幼儿、小学、初中阶段不顾家庭经济条件报各种辅导班,参加各种夏/冬令营活动。在孩子大学时又不顾家庭条件让自家孩子消费标准向其他同学看齐,这样做的结果使一家人生活困难,期间可能会出现夫妻矛盾,老人赡养问题,家庭社交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身并不利于孩子身心成长,会给他们带来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做法的初衷和实际都是给孩子营造一个脱离家庭的虚假氛围,本来想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但结果确是给孩子一个虚假的环境,从而使孩子在精神上和家庭、社会脱节。
很多人抱怨现在孩子缺乏责任感、不理解父母、甚至是忤逆,但却很少有人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在给孩子营造虚假优越感的时候自己是否放弃了赡养责任、社会责任;是否在正义和利益面前选择了正义,是否在自私和大公之间选择了大公?如果自己都没有做好,那怎么能期望孩子学好?盲目的将所有的物质都用于孩子,只能是一种溺爱,而不是一种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言传身教,而不仅是物质投入。
对孩子的投入其实是家长的一种消费,如果这种消费超过了家庭的支付能力,那么就不应该去消费,但这种观点肯定会受到很多人的攻击。
四、对大学生的投入应该考虑投入产出比
以文章最开始的那个女生为例,其大学学费每年3万,生活费目前每月2000,这样每年因为她上大学家庭就需要支出54000元,平均到每月为4500元。但是她毕业后大概率每月赚不到4500元,这样的话她毕业后起码四年内赚不回来她上大学时的支出,这还没有算她上学时买电脑、手机等大件商品支出和医疗、旅游、其他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支出。
而如果从她幼儿园时就算起各种学费和培训费用的话,可能她工作15年都赚不回这些花费。假如父母没有给她报这些培训、没有供她上大学,她只上完高中就辍学,那么她从幼儿园到大学期间将节省下来至少40万元。将这40万元做基金定投,年化收益远高于6%,如果从幼儿园就开始投资的话现在可能早就超过百万了,百万投资年化收益6%就是6万,即使悲观点,年化收益5%总有。
这样算下来是不是对于她的教育投资是亏本的?因为如果不给她做教育投资、而将这笔钱用作基金投资的话,可能现在每月收益平均超过4000元了,而她工作后的工资很可能还会少于这个数字。何况即使是高中毕业,在工厂做简单的工作每个月工资也不会低于3000元,这样算的话是不是更亏?
当然帐不是这么算的,因为一个人受教育程度提高会对他一生都有益,而这部分收益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大学生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其劳动议价能力也越来越低,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大学生的投资收益也越来越低。
中国的高等教育扩招从1999年起,当年高考入学率不足7%,而到了2018年大学入学率学率已经超过了50%,大学已经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变成全民教育。②
随着大学扩招的加速,大学教育质量逐渐拉大,985、211等院校成了精英教育,而民办高校,甚至是普通高校则大多成了全民教育。与之相伴的是越是民办高校其学费越贵,越是985等优质大学其学费可能越便宜,而毕业后的工资水平则基本上与学费成反比。因此越是上民办大学的学生其大学期间的教育投资收益越低,很可能大学期间的教育唯一的收货就是买了一张大学文凭,其他方面的收益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与高等教育突飞猛进的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但现实情况是我国更需要大量的职业蓝领,他们的工资也绝对高于野鸡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从投资收益的角度来看,让学习差的孩子上职业教育学校绝对比上野鸡大学好,但在中国绝大多数父母都不这样选择。③
结语
对于大学生活费问题,很多家长只想着费用本身,而没有考虑建立在消费观念、消费结构之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问题,结合家庭经济条件和当时的物价水平,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选择。如果家庭经济条件较差,那么教育孩子尽早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自力更生也是必要的教育,不要认为给孩子交了学费,付了生活费教育的义务就完成了。
在孩子自立前最好的老师永远是家长,而不是学校或培训机构。最昂贵的学费不是最有名的大学、也不是最有名的培训机构,而是用错方式的孩子教育投资,因为很可能结果适得其反。
①有些学校将贫困补助更名为奖学金,但其实是一回事。
②数据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入学比例的定义为大学在校生总数,占中学毕业之后 5 年(通常为18-22岁)学龄人口总数的百分比。
③对于“野鸡大学”这种还有歧视的称呼其实我也不喜欢,但这个词在社会中形成的默认释义却准确无比,四个字的含义可能比含蓄语言一大段描述的都准确,所以为了语言简练的原则我还是使用了它。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