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银保监会数据,截止2020年11月19日我国共有2762家银行线下实体网点关闭。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2019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截止2019年末我国银行网点存量为22.8万个,含社区网点和自助网点。不过剔除自助网店后,实体银行网点数约为19.77万个。2020年前10个半月关闭的银行网点数量约为网点总数的1.2%左右。
以全球最赚钱银行工行为例,其2016到2019年个年间网点数分别为16429个、16092个、16004个、15784个,四年间总共关闭了645个网点,占比3.9%,每年约减少1%的网点。下表是一份2019年各银行网点数量统计表,因为统计时间节点不同,口径不同,和上述数据有小幅差异,但并不影响我们分析变化趋势。
银行为什么要大量关闭线下网点,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1、房租不断增加、人工工资不断增加,导致成本不断增加,单网点不盈利。全国平均水平看,一个小支行每年的所有费用大概为500-1000万元。
2、网络化导致很多业务都不需要去实体网点办理,因此导致实体网点存在价值降低。目前消费、转账、甚至是贷款都可以通过网络办理,而银行网点基本上只服务对公客户和老年人。
3、智能化设备越来越多,导致网点工作人员越来越少,机器越来越多。现在银行的柜员机不仅能存取款,还能转账、打对账单、改密码、甚至是开户,基本上人工能干的活机器都能干,这就导致对工作人员得需求数量越来越少。对人工需求减少,就导致对网点需求减少,因为现在有个很普遍的现象,虽然银行网点在减少,但地铁站、大型商场、大型社区等地的自动柜员机却在增加。
据统计,从2015年到2019年,4年时间国有四大行共计减少了8.3万员工,2015年四大行的员工总数为164.86万人,四年总共减员约5%。具体数据如下,工商银行从46.63万人缩减到44.51万人;建设银行3692万人缩减到34.72万人;中国银行从31万人缩减到30.94万人;农业银行从50.31万人缩减到46.4万人。
从上面数据看银行业在过去4年减员似乎并不大,但要是进一步研究下他们的人员分工就会发现更大的裁员潮可能在后续几年。以前银行员工基本上都是围绕客户在做本职的金融服务,但随着网络化、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成熟,银行员工越来越“不务正业”。部分员工开始做基金等理财产品推销,部分推销保险,部分甚至在逢年过节时向企业客户推销节日礼品。再看看银行的门户网站,已经具备了商城功能,锅碗瓢盆俱全。这些都说明银行员工已经严重过剩,之所以没有一下子大量裁员,可能是处于需要承担解决就业的社会责任。将员工安置在非“主业”的岗位上,更大意义得可能是平稳过渡,而非为了增加赢利点。
随着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银行业必然会进一步减少网点数量和员工数量,网络和机器代替人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目前还积累在银行系统的非主业从业人员也将被逐渐“优化”掉,具体数量有多少不得而知,但我认为未来五年肯定会超过5% 。
金融业是高达上的行业,金融从业人员都是镀金的人才,放在哪里都是熠熠生辉,现在却要面临失业的窘境。其他领域,其他技能的从业人员可能面临的失业压力更大。互联网、自动化及人工智能对人类就业的冲击可能比工业革命时机器替代人更加严重。
面对新技术的冲击我们该怎么办?西方国家有很多人建议以人为本,限制技术的发展,或者在某些领域的应用。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现在我们在嘲笑工业革命时捣毁纺织机的纺织工,为什么轮到自己就要限制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技术本身是为了改善人类工作及生存环境才被发明的,是为了提高人类的劳动效率,如果限制技术就等于限制人类劳动效率的提高,这显然不对。
那么为什么技术的进步会让这么多人抗拒?原因是技术的进步带给不同人群的红利不同,虽然对整个人类来说是积极的,但对特定人群来说可能是负面的,比如说失业。知道了问题的症结就知道了解决之道,其实只需要通过二次分配,来减少技术带给资本和特定高收益人群的收益,而分配给其他人群,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但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比较困难,比如对新兴企业多征税,那么他们可能转移到税负较低的国家去,比如开曼群岛等。也可能因此而压制新技术的应用速度,从而降低技术带给人类的红利。
每次技术变革引发的工业革命其实都同时伴随着社会变革,新的生产方式必然需要新的社会分配放方式,甚至社会结构来适应。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了工业文明,推动西欧主要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高速发展,最终导致了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经济组织向集中化发展,美德日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兴起,英国等传统资本主义国家衰落。
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甚至引发了人类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最显著的变化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让第三产业超越一、二产业成为人类经济的主要生产领域,从而极大改善了人类生活品质。让各国的分工更明确、沟通及合作更密切,使全球在高度分工的同时又紧密联系。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加剧了国与国之间,各国内部资本之间的贫富差距,使的经济摩擦越来越多。第三次工业革命给全世界各国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现在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来临,会给人类带来什么现在还无法确知。但大量的工作被机器取代已经是可见的事实,随之将伴随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的大变革,和人类社会形态的大变革。说具体点,可能未来只需要部分掌握大量资本和特定技术的人参与主要生产,而其他大部分人只需要参与象征性的生产,或者不生产。当然不同贡献所能获得得收益也将悬殊更大,但保证基本的生活应该毫无问题,仅从绝对值来讲,那时人均得物质财富也将比现在更丰富,而不会更低。
虽然远景很美好,但是过程可能很痛苦。在技术推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技术总是走在社会管理的前面,所以必然导致用旧的分配方式来处理新技术的生产结果,导致分配失衡。失业、收入差距增大、社会保障体系面临压力等都是我们将要面对的问题。
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加速了新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加剧了失业等社会问题严重程度。在未来的几年经济必然面临下滑压力,在这种情况站在社会管理的层面看,是提高人民收入重要,还是解决充分就业重要?还是要兼顾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重要?这是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提高平均工资必然导致失业率增加,而降低平均工资又会导致需求的减少,从而导致经济复苏缓慢,甚至是下滑。减少收入分配差距就要对资本和高收入者多征税,但这会抑制投资,同样会导致经济复苏放缓。
在经济社会中,公平和效率一直是矛盾的存在,因此习惯上大家都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当不公平有进一步拉大时,该怎么抉择?对于信奉自由市场的西方国家来说可能依然会选择效率优先,因为这是他们的传统,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民众都比较容易接受。
但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来说,可能会更多的兼顾公平。从这个角度看,未来几年我国的失业率可能会比较低,社会保障也将持续改善,但如何在兼顾这两点的同时促进经济高速增长,以及拥抱以自动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值得期待。
作为个人,在经济及社会变革的时代,提高自己的技能以适应新规则是必要的选择。只是对于70后、80后来说,工作年限里要经历两次大的经济变革,学习及适应的压力就有点大。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变革所以机遇无处不在;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变革频繁所以让很多人无所适从”①。这是马云在某次演讲中说的一句话,深以为然。但马云没有说的是机遇只属于一小撮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无所适从。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重新择业将不可避免,所以警惕起来,不要届时无所适从。
①大意如此,具体怎么说的记不太清楚。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1F
真让马云说中了,银行不改变,就改变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