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季买了一盒得力10支装的签字笔,今天发现还有9支新的,正在用的那支只写下去了不到2cm。网上查询了下,得力这种0.5mm签字笔大约可以手写一万个汉字,据此估算我一年多只写了大约2000个字。常说提笔忘字,现在看之所以忘字,是因为“提笔”太少。
与手写极少成反比的是我电脑打字一年量比较大,仅以这个博客来说,文章基本上都是2000字以上,长的文章甚至上万字,如果平均每篇5000字的话两篇文章手写就需要写完一支签字笔。假如一年写100篇博客,那么全部手写的话大约需要50支签字笔。写博客只是业余爱好,工作中还需要写大量的记录、文件、邮件,还需要用微信等软件和客户沟通,这些输入量绝对比写博客的字数多。据此估算,如果没有电脑和手机,仅靠手写,那么我一年至少需要100支签字笔才够用。
每年用100支签字笔,折合约每天写3000字,按约300字的16K信纸计算,大概需要写10页。每天写10页纸不可谓不勤奋,但现在这种电子化生活下每天输入3000字已经习以为常,对于那些聊天达人来说每天输入量可能是我的很多倍。
这么大的输入量下为什么会提笔忘字,有时可能忘记的不是怎么写具体的那个字,而是忘记常用的词语。对文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为什么还这么容易忘记?不会手写可以解释为平时手写少,所以忘记了具体的笔画,那么忘记常用词语该怎么解释?
我个人理解是现在我们使用文字越来越口语化,无论工作交流还是生活中亲友文字交流都是文字表达的口语,这使得文字脱离了文学性。这种场景使我们不用考虑如何遣词造句,更不用考虑如何引经据典,最多只需要考虑交流文字的逻辑性,这更倾向于公文,而不是文学。
由此引出另一个问题,即文学无用论。在生活中身边有很多人认为学习文学无用,因为无法形成生产力,通俗的说就是无法靠这个来赚钱。这种论调引伸下就形成了读文学、历史、人物传记、哲学等人文知识无用论(是兴趣爱好,而非大学专业),因为这些都不会带来收入,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国人读书少。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基本上都在文学、哲学、历史知识上,而且全球来看也是如此,近代形成的物理、化学等专业学科能够形成生产力,但毕竟不适合大众阅读。能够形成生产力的专业知识看不懂,能够看懂的人文知识因为无法形成生产力所以不想看,最终导致阅读量下降。
我们每天接受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但我们接触的知识面却越来越窄,很多人可能沉迷在重复的信息中不自知。与接受信息相似的是我们的社交圈子也可能越来越窄,微信等通信工具中联系人可能几百个,节假日问候短信发不停,但一旦遇到事情需要倾诉或帮助可能翻遍联系人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对象。文字表达的口语化导致了我们表达能力的退化,而日常社交的表面化导致了我们社交深度的消亡。
生活中信息量越来越大,但人们却越来越不善于思考;社交越来越频繁,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1F
习惯了电脑打字,除了签名用到笔写字的机会很少了,所以提笔忘字真的太常见了
B1
@ 懿古今 是的,长期这样很多常用字都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