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息灭”和“熄灭”说起

评论6字数 1465阅读模式

现在很多人会认为“息灭”一词是个错词,因为字典上没有这个词,而且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大纲中都没有教过这个词。没有“息灭”,那么发这个音的一词就只能是“熄灭”。

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却有很多时候需要用“息灭”一词,而不是“熄灭”,比如说“周朝时很多诸侯息灭”,“因为环境变迁很多物种息灭”等。在这种语境中“息灭”的“息”与“生生不息”的息完全相同,是指一种传承或延续。但当“息灭”一词被定义为错误时,上面例子中的"息灭"语义就无法准确表达。很多人认为“熄灭”可以代替“息灭”,但这显然是错误的。

息灭:绝灭之意,多指国家覆亡、物种消绝等。

熄灭:熄灭指物体不再燃烧。

通过上面两个词的解释可以看出,“息灭”与传承、文化、物种有关,而“熄灭”与火有关。“熄灭”的燃烧或火之意可以引申到希望、欲望等范畴,但不能再引申到传承、文化、物种等,因为这些本身和燃烧毫无关系。

“息灭”和“熄灭”的例子很简单,但在简单事例背后却有着值得思考的文化发展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意思相近的字或词语被合并,一部分被保留,意思扩大,另一部分被舍弃。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后来者学习起来更轻松,因为学习的量变小了,但坏处是有些场合可能表意不准确。

虽然教育大纲,字词典一直在调整,可以视作是一个规范,这与研读以前的传承作品并不矛盾,新规范只是规范以后的相关释义,并不能影响过往。但一个明显的矛盾出现了,假如在新规范出现后需要使用规范中没有但以前一直使用的字词,能不能或有没有必要将以前的字词定义为错误。这种分歧在语文教学或其他应试、论文等场合意义重大,因为这直接影响在新规范下的“得分”。

如果将这种情况判定为错,那么将造成文化传承的断裂,因为经常研究典籍的人很难区分高频字词那些是新规范之内的,那些是之外的,对使用造成极大的不便。同时很多场景下两个有差异的词会让表意更准确,而强行将多个词“合并”成一个词可能导致没有合适的词可以使用,这一点在将方言或港台地区的词语转化成普通话书面语时经常会遇到,一个简单的词可能需要用一句话去解释,或者用一个很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来代替。

如果将这种情况判定为对,那么对语文教学和与之相关工作造成困扰。因为老师可能只接受了新规范内的教育及培训 ,没有拓展其知识面,同时大纲也只给他特定的内容,将知识面扩大无疑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将这种话题再拓展下,就是对于文化要不要划定一个特定的范围,范围内的肯定是对的,而范围外的在研究时是对的,但在做答卷时可能就是错的。文化本身是博大的,正是因其博大才能体现传承的悠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对于那个国家,那个民族来说都希望文化越博大、越深远越好。但是文化越博大,越深远越难以学习,越难以传承,为了学习及传承就要对博大的的文化进行精简。这就是博大文化传承的内在困境。

为了学习或传承而对文化进行精简,本意是“去芜存菁”,但在操作的过程中却很难分辨“良莠”,或者说“良”太多,而难以取舍。况且“莠”也并非一无是处,现在公园里大量种植狗尾巴草,可见“莠”也有用处。标准会随时间而变化,“良莠”会因时而变化,但是一时的取舍却可能会造成永久的错失。

如何取舍是一个难题,而且可能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所以我个人认为既然难以取舍,就不要对“舍弃“的那部分打上“错”的标签,而应该打上”不常用“的标签。与之对应的在教育和其他需要评分场合应该多一些开放式问题,而非封闭式的非”对“即”错“问题。

如何保证开放式问题评判标准的一致性是另一个话题,我不懂,所以就不多说了。


①或许学名有其他,但我觉得就是一个大号的狗尾巴草,知识有限,说错见谅。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