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

博友圈摄影大神很多,同时也有很多喜好博物馆的文化人,两者皆羡慕。于是也买了台照相机,想先从摄影学起,结果S大佬说周末可以先做个作业。听劝,但周六天气不好,天空一直阴暗灰白,于是也选择去拍博物馆。陕博是有名的难约,于是选择了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可以认为是陕博的分馆,当天即可约到。

前几天问过雅余大佬,写的博物馆帖子是不是拍一张展品,然后再拍一张解说文字,得到肯定答复,但我自己参观时却没有这种耐心,所以只能凭借电子讲解器给我的印象写一点,当然镇馆之宝的解释都是借助于网络。

自知拍的不好,所以拍的很多,希望后期能调出一些好的。但整理后却舍不得删除,因为尽管很多不满意,但却比我这两天查询资料时在网上搜到的文章中的都要全,也比大多数要清楚,我想仅凭全和清楚也能为同样喜欢秦汉馆的朋友提供点帮助,所以就没有怎么筛选。

照片拍的不好,是因为缺乏摄影的基础知识和练习的技巧,大家可以在留言里指导。馆内照片所有都使用ISO6400(极少数3200),光圈在f5左右,光圈优先模式。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

说是分馆,其实秦汉馆的馆藏也很丰富,而之所以命名为“秦汉馆”,就是因为主要展示秦汉两代的文物。这个时期文物主要以陶器和铜器为主,造型简约大气,但受制于工艺水平,所以整体比较古朴,我自己比较喜欢。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2

上图是名为“序章”的展厅中的浮雕,就很能体现秦文化。

 

镇馆之宝

 

杜虎符

杜虎符是秦汉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我国现在已发掘的兵符中铭文最多的。(以下所有文物介绍都来自于网络及Ai)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3

杜虎符

 

虎符表面以错金工艺镶嵌 9 行 40 字小篆铭文,内容为:“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其核心规则包括:

  1. 军权集中:右半符由国君掌控,左半符归杜县军事长官,调动 50 人以上军队必须合符验证。
  2. 紧急预案:若遇烽火报警等突发情况,可不经合符直接出兵,体现制度灵活性。
  3. 等级秩序:铭文以 “右在君” 强调以右为尊的礼制,印证秦国中央集权体制。

这一制度与 “信陵君窃符救赵” 的历史记载相互印证,表明战国时期虎符已成为调兵的核心凭证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杜虎符是目前发现铭文字数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秦国虎符,其铭文比阳陵虎符(“右在皇帝”)更早体现 “君权至上” 理念,为研究秦国军政演变提供了直接证据。

杜虎符的制作代表了战国青铜工艺的巅峰:

  1. 错金工艺:先在青铜表面錾刻阴文,再嵌入金丝并打磨平整,历经两千余年仍金光熠熠,展现了秦国顶级匠人的技艺。
  2. 榫卯结构:左右符背面的凹凸榫槽形成物理防伪,唯有原配虎符才能严丝合缝拼接,如同古代 “密码锁”。
  3. 材质与设计:采用特定比例的青铜合金铸造,表面经长期使用形成氧化保护层;铭文从虎头至虎尾纵向排列,左右符文字方向相反,合符后方能完整解读,构成 “镜像密码”。

 

跪射俑

跪射俑的意义在于,他证明了秦时我国射箭技艺已经成熟,弓兵成了一种成熟兵种。遗憾的是这次没有拍到这个兵俑。

 

“高奴禾石”铜权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4

高奴禾石铜权

 

“高奴禾石” 铜权是战国晚期至秦朝的国家级标准衡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被誉为 “中华两诏王”,是研究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与中央集权的核心实物。其器型、铭文及使用历史,完整展现了秦国从地方政权到统一帝国的制度延续性。

1964 年,这件铜权在西安阿房宫遗址附近的三桥镇高窑村出土。其出土地 “高奴” 为战国秦县名,治所在今陕西延川县境,是秦国在陕北的重要据点。权通高 17.2 厘米,底径 23.6 厘米,重 30.75 千克,呈半球形,顶部设鼻钮以便悬挂,器表铸刻三组跨越百年的铭文,记录了从战国到秦朝的四次重要历史节点。

 

漆猪

保存最为完好的先秦立体圆雕漆器之一。没有拍到这件展品,可能是外借展出了,确定的说是没有找到。

 

彩绘雁鱼灯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5

彩绘雁鱼铜灯

 

彩绘雁鱼灯是西汉时期青铜灯具的巅峰之作,1985 年出土于陕西省神木县店塔村西汉墓葬,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件高 53.5 厘米、重 4.978 千克的灯具,以“鸿雁衔鱼”的祥瑞造型和超前的环保设计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华环保第一灯”。

造型艺术与工艺美学

灯具采用青铜铸造,通体施红绿彩绘,雁喙、蹼爪涂朱,羽毛以墨线勾勒并填红彩,鳞片则用白彩点缀,历经两千年仍色彩斑斓。其设计融合写实与浪漫:鸿雁回首衔鱼,体态丰腴,双翅硬羽轮廓隆起,尾羽上翘;鱼身短肥,鳞片细密,双目圆睁,仿佛仍在挣扎。灯罩为两片弧形屏板,饰夔龙纹,可左右转动调节光线方向;灯盘一侧附曲形手柄,能 360 度旋转控制亮度。整器由雁首颈、雁身、灯盘、灯罩四部分以子母口套接而成,可拆卸清洗,体现汉代工匠对模块化设计的深刻理解。

环保智慧与科技突破

灯具内部暗藏「取光藏烟」的黑科技:雁颈、鱼腹、雁体中空贯通,形成密闭烟道。点燃动物油脂后,油烟通过鱼腹上升至雁颈,再导入贮水的雁腹,颗粒状污染物被水体吸附,从而减少室内污染。这种「虹吸式」净化系统比西方 15 世纪达・芬奇设计的铁皮导烟灯罩早了 1700 年。灯罩与灯盘的组合还能有效挡风,避免火苗摇曳,实现「无风自明」的效果。其设计原理与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异曲同工,均为汉代釭灯(带导烟管灯具)的杰出代表。

文化寓意与社会象征

鸿雁与鱼的组合承载着汉代人的精神追求:鸿雁是忠贞的象征,《摸鱼儿・雁丘词》中「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典故即源于此;鱼与「余」谐音,象征富足与多子多福,两者结合暗含「忠贞有余」的美好祈愿。灯具出土于陕北地区,而「高奴」(今延川)是秦至西汉的边防重镇,其造型或寄托着戍边将士对家乡安宁的期盼。作为高级贵族的专用器物,雁鱼灯的工艺复杂度与造价远超普通灯具,印证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传统。

 

神兽金饰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6

金怪兽

 

神兽金饰是战国晚期匈奴贵族的冠饰巅峰之作,1957 年出土于陕西神木县纳林高兔村匈奴墓,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件通高 11.5 厘米、重 257 克的纯金制品,以「鹰喙鹿身蝎尾」的奇幻造型和「一器藏十七鸟」的工艺巧思闻名,被誉为「草原黄金艺术的活化石」。

造型解析:神话与现实的交织

神兽金饰采用立体圆雕工艺,主体呈现羊身、鹰喙、鹿角、蝎尾的复合形态,四蹄立于四瓣花形托座上。其头部钩喙如鹰嘴,颈部鬃毛根根分明,鹿角分杈处各栖息 8 只鸟形怪兽,卷成环形的尾部亦藏 1 只,全身共隐藏 17 只微型神兽。这种「一主多从」的设计,既体现游牧民族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又暗含「以少驭多」的权力隐喻。

学者推测其原型可能源自《山海经》中的蛊雕 ——「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与出土地「无草木,多沙石」的毛乌素沙漠环境高度契合。同时,其鹰嘴兽身的造型与斯基泰艺术中的格里芬(Griffin)异曲同工,反映了欧亚草原文化的互动。

工艺巅峰:游牧文明的技术突破

1、锤揲与焊接的精密结合

金饰以 0.5 毫米厚的纯金片锤揲成型,腹部开口中空以减轻重量。双角、尾、托座单独制作后,采用低温焊料(金锡合金)焊接,接口处经打磨后几无痕迹。这种模块化生产思维,比中原青铜器的浑铸技术更适应游牧迁徙需求。

2、微雕艺术的极致呈现

17 只鸟形怪兽最小仅 0.8 厘米,采用浮雕与透雕结合工艺:鸟喙微张似啼鸣,羽翼以细如发丝的阴线刻出,尾羽则用凸楞纹表现立体感。放大镜下可见鸟爪紧扣鹿角的细节,展现出匈奴工匠对动物动态的精准捕捉。

3、防伪与实用的双重考量

花瓣形底座边缘有 3-4 个 0.3 毫米的穿孔,推测用于钉缀在皮革或织物上。托座表面预留的凸棱,可防止冠饰在佩戴时滑动,体现功能性与装饰性的完美统一。

文化密码:草原帝国的权力象征

1、萨满信仰的具象化

鹰喙象征与天神沟通的能力,鹿象征生命力,蝎尾寓意防御邪恶。这种复合造型可能是匈奴萨满巫师作法时的法器,通过「多物种灵力聚合」实现驱邪祈福。

2、等级制度的物化标识

目前发现的匈奴金冠饰仅 4 例(包括鄂尔多斯鹰顶金冠饰),均出自高等级贵族墓。神兽金饰的「十七鸟」配置远超同类器物,或为匈奴单于专属,彰显「天可汗」的统治权威。

3、草原与中原的文明对话

金饰表面的凸云纹与战国秦瓦当纹饰相似,托座的四瓣花形则与楚地漆器纹样呼应。这种「拿来主义」式的融合,反映匈奴在与农耕文明互动中形成的独特审美体系。

学术价值:欧亚草原艺术的坐标

1、工艺传播的实证

其焊接技术与黑海北岸斯基泰金器如出一辙,但微雕工艺更胜一筹。有学者推测,匈奴工匠可能吸收了中亚金珠工艺,结合本土锤揲技术创造出「草原式黄金细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

2、图像学研究的突破

兽金饰是目前唯一以圆雕形式呈现的匈奴复合神兽,为解读《山海经》「非真实动物」的创作逻辑提供了实物标本。其「鸟栖鹿角」的构图,启发了后世麒麟、辟邪等瑞兽形象的设计。

3、金属史研究的关键节点

经 X 射线荧光分析,金饰含金量达 98.7%,远超同时期中原金器(约 90%)。这种高纯度黄金的提炼技术,暗示匈奴可能控制了河西走廊的沙金产地,为研究汉代丝绸之路的黄金流通提供了新视角。

 

鎏金铜蚕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7

鎏金铜蚕

 

鎏金铜蚕是西汉时期蚕桑文化与丝路文明的实物见证,1984 年出土于陕西石泉县前池河谭家湾遗址,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件通长 5.6 厘米、重 10 克的青铜器,以「昂首吐丝」的鲜活姿态,诉说着 2000 多年前中国丝绸业的辉煌与开放包容的文明气象。

鎏金铜蚕采用红铜铸造后鎏金工艺,先以范铸法成型,再将金箔与汞混合成金汞齐涂抹器表,经加热使汞蒸发,金层牢固附着于铜体。其造型高度写实:全身 9 个腹节清晰可辨,胸足、腹足、尾足完整对称,颈背部刻出凸线纹模拟蚕体节间褶皱,尾部上翘呈吐丝状,双目以浮雕技法表现,炯炯有神。虽历经千年埋藏,部分鎏金脱落,但仍可见金层在阳光下泛着柔和光泽,印证了汉代鎏金工艺的成熟。

这一工艺突破具有双重意义:其一,鎏金层不仅提升器物美观度,更能防止铜体氧化,体现汉代工匠对金属保护技术的掌握;其二,以黄金装饰蚕形器物,将经济价值与精神信仰结合,反映蚕桑在汉代社会的核心地位。

 

鎏金银竹节熏炉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8

鎏金银竹节熏炉

鎏金银竹节熏炉

 

鎏金银竹节熏炉是西汉宫廷艺术的巅峰之作,1981 年出土于陕西兴平茂陵东侧从葬坑,现藏秦汉馆,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件通高 58 厘米、重 2.57 千克的青铜器,以「九五至尊」的龙纹设计、「博山仙境」的祥瑞意象和「鎏金鋈银」的极致工艺闻名,被誉为「汉代香文化的活态物证」。

造型设计:礼制与信仰的完美融合

熏炉由底座、炉柄、炉身、炉盖四部分分铸铆合而成,整体呈现「竹节高擎、龙戏博山」的独特造型:

1、底座与炉柄

底座透雕两条蟠龙,昂首张口咬住五节竹柄,龙身满饰鎏金鳞甲,须爪鎏银。竹柄节间刻划竹叶枝杈,既象征君子高洁,又暗含「节节高升」的吉祥寓意。柄端三条蟠龙呈三角形承托炉身,龙首鎏金、龙爪鎏银,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

2、炉身与炉盖

炉体下部浮雕蟠龙纹,底色鎏银凸显龙身鎏金的尊贵;上部浮雕四条金龙,龙首回望、龙身腾跃于波涛之间,形成「九龙拱卫」的格局。炉盖为博山形,透雕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处点缀金银勾勒的山峰,青烟从镂空缝隙中飘出时,恍若蓬莱仙境。这种设计不仅契合汉代「神仙方术」的流行,更通过「山」「龙」元素强化皇权象征。

工艺巅峰:鎏金鋈银的绝代风华

1、复合金属工艺

熏炉采用「鎏金鋈银」技术:将金汞齐涂于铜器表面,加热使水银蒸发,形成牢固的黄金镀层;银层则通过类似工艺附着,局部形成金银对比的视觉效果。这种工艺需反复鎏镀 2-3 次,最终呈现出「金辉银灿」的华丽质感,历经两千年仍光彩夺目。

2、精密铸造技艺

底座、炉柄、炉身采用分铸法,再以锡焊和铆接工艺组装,接口处打磨至无缝衔接。龙纹雕刻融合浮雕与透雕,龙须、龙鳞等细节纤毫毕现,展现出汉代工匠对动态的精准捕捉。炉盖与炉身以子母口扣合,既便于开合又保证密封性,体现实用与美观的统一。

铭文解码:宫廷生活的珍贵档案

熏炉口沿与底座刻有两段铭文,揭示其宫廷出身与流转轨迹:

炉盖铭文:「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斤十二两,四年内宫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
「内者」为宫廷内务官,「未央」指未央宫,「尚卧」表明此炉用于皇帝寝宫。铭文显示其由「内宫」机构于汉武帝建元四年(前 137 年)制造,次年十月交付,编号「初三」。
底座铭文:「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输,第初四」陕西省文物局。

「寺工」为少府属官,负责皇室器物制作。两段铭文重量差异(十斤十二两 vs 十一斤)推测为炉盖与炉身组装时的误差,反映汉代宫廷器物生产的标准化与严格管理。

结合同时出土的「阳信家」铜器及文献记载,此炉原为未央宫御用,建元五年(前 136 年)汉武帝将其赏赐给姐姐阳信长公主,成为外戚家族的身份象征。

 

皇后之玺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9

皇后之玺

 

中国第一块皇后印玺,为汉高祖之吕后所有。以上为四个不同方向的照片。

皇后之玺是中国迄今发现唯一的汉代帝后玉玺,1968 年出土于陕西咸阳韩家湾狼家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为国家一级文物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这件边长 2.8 厘米、高 2 厘米的羊脂白玉玺,以其「螭虎钮」的威严造型、「皇后之玺」的篆书印文和「吕后御用」的传奇身世,成为解码秦汉政治文明的钥匙。

玉玺采用新疆和田羊脂玉雕琢而成,玉质纯净无瑕,光泽温润如凝脂,硬度达 6.5 莫氏度,经 2000 余年埋藏仍未受沁染。其制作融合了高浮雕、透雕与阴刻技法:

螭虎钮:高浮雕匍匐螭虎形象,双目圆睁,张口露齿,双耳后耸,背部阴刻随体摆动的曲线,尾部巧妙藏于云纹之中。螭虎腹下钻有直径 0.5 毫米隧孔,便于穿绶系带,既符合人体工程学又兼具装饰性。

云纹装饰:玺台四侧面刻长方形阴线框,内琢四个互相颠倒勾连的卷云纹,线条流畅自然,与螭虎造型呼应,营造出「云从龙」的祥瑞意境。

印文篆刻: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字,采用汉缪篆体,「皇」字上部简化为「自」形,「玺」字通过压缩「土」部空间实现疏密平衡。印面田字格西北角格线稍粗,制造视觉张力,「后」字更巧妙利用右上格线作竖笔,将制度框架转化为艺术语言。

 

丝路一号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0

丝路一号

 

“丝路一号” 汉代古船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的 “镇馆之宝” 之一,也是目前中国发现时代最早的木板船,其出土改写了中国造船史与丝绸之路交流史。这艘古船于 2014 年 12 月在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北侧的渭桥遗址被发现,经 C14 测年确认为汉代遗物,因见证了早期丝绸之路的技术交流而得名。

古船出土时断为两截,呈东西与南北交错的诡异姿态,经考古学家拼接复原,方显其完整面貌:残长 9.71 米、宽 1.98 米、高 0.83 米,由 16 块船板通过榫卯结构拼接而成,承载量可达 3-5 吨。船体木材以圆柏为主,艏封板和榫板采用榆属或槐属,显示出汉代工匠对材料特性的精准把握。尤为特殊的是,船板接缝处使用桐油艌料密封,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桐油防水技术应用实例,比文献记载早了近千年。

“丝路一号” 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独特的榫卯连接技术。船板间采用 “嵌入式榫卯 + 木钉固定” 工艺:先在两块木板接缝处嵌入小块木板,再用两枚木钉贯穿固定,形成类似现代膨胀螺丝的力学结构。这种工艺在古罗马地中海地区的木船上常见,但在东亚尚属首次发现。尽管目前无法断定技术传播方向,但这一发现打破了 “榫卯为中国独有” 的传统认知,为研究秦汉时期跨大陆技术交流提供了实物证据。

 

 

镜是日用品,在古代也是墓葬品,在现在看则是文化符号。秦汉馆里有很多镜,但我自己历史知识欠缺,对这些镜所代表的意义知之甚少,所以就直接贴图吧。馆藏种类很多,但我最喜欢这些铜镜,因为工艺精湛,文化气息强烈,所以就先贴“镜”篇。

有名字的就是博物馆给取的名字,没有名字的就是我没有记住的。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1

汉七乳神兽镜

汉上大山镜

汉羽人博局纹镜

尚方铭四神博局镜

四神博局镜

五铢龙虎纹镜

重圈昭明镜

重圈昭明镜

重圈昭明镜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2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3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4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4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5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6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7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8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9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20

 

秦砖汉瓦

秦砖汉瓦,道出了这两个朝代建筑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21

几何纹空心砖

几何纹空心砖

朱雀纹空心砖

 

 

这时的砖居然能做空心的。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22

陶排水管道

 

居然还有排水管道。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23

上林瓦当

上林苑宫瓦当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24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25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26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27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28

 

钱币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29

刀币和铲币

战国时各种货币

贵霜帝国货币

铸币范模

铸币范模

铸币范模

铸币范模

铸币范模

陶风管

和铸币放在一起,没有介绍用途,猜测是铸币是鼓风用的管道。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30

这个有缺口的砖也和铸币在一起,不知道是不是用于铸币。

 

器与物

这个分类下是我整理照片后无法明确分类的所有物品。

 

玉器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31

玉璧

玉璧

螭纹玉剑珌

螭纹玉剑珌

龙形玉佩

凤鸟纹玉剑首

 

铜饰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32

常宜侯君配饰

鎏金斗兽纹铜牌饰

鹰兽相搏纹铜牌饰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33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34

 

铜带钩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35

鎏金龙纹铜带钩

鸟首琵琶形带钩

人骑虎形铜带钩

 

铜器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36

雕阴铜鼎

汉铺首衔环铜扁壶

鎏银夔风纹扁壶

龙首提梁铜扁壶

蟠豗纹铜扁壶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37

蟠虺纹铜鼎

清河铜鼎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38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39

蟠虺纹铜钫

四神纹铜染炉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40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41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42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43

铜鐎

铜套碟

 

这个套碟很神奇,从小到大,工艺居然能控制这么好。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44

铜锭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45

螭虎纹金饰

马蹄金

透空双路纹金牌饰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46

胡人形釉陶烛台

绿釉孔雀灯

 

这个灯相对于当时的工艺来说已经很复杂,且设计也很精巧,但没有入选镇馆之宝。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47

彩绘陶茧形壶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48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49

褐釉陶樽

绿釉陶陂池

 

铁器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50

汉代铁器

汉代犁

汉代农具

 

看到这三样农具我惭愧了,小时候我们老家用的农具形制居然和上图高度近似,两千多年好像就没有怎么进步过。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51

盔甲

弩配件

弩配件

 

其他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52

备盗贼蔚封泥

廿二十六年铜诏版

睡虎地秦简

 

参观秦汉博物馆,才发现与葬有关的展品居然占了一多半,突然就勾起我对以孔丘为代表的封建丧葬文化的思考。与丧葬有关的藏品多,并不只是因为这些物品在地下容易保存,制作量大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按照古代理念,认为人死了还有灵魂,而灵魂还要转生,因此在死亡和转生这段时间人应该有生前所有的用品,甚至应该比生前更富足,这便是墓葬中陪葬品丰富的原因。由此便有了人俑、动物俑、庭院模型、生活用具模型、生活用品、及钱物等。

 

人俑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53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54

 

这两尊兵佣来资源现在的“临潼兵马俑”,和那尊镇馆之宝跪射俑同出一源。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55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56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57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58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59

 

骑兵俑大量出现,说明秦汉时我国骑兵已相当成熟,马匹在军事活动中使用已经比较常见。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60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61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62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63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64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65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66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67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68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61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70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71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72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73

 

无论在那个地区,汉代的跳舞俑都塑造的很欢快,表情夸张,或许那个时代的人民精神确实是欢快的。

 

动物俑

猪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肉源性动物,容易饲养,还能给人类带来大量的肉产品,所以在古代是财富的象征,有猪便生活富足。由此猪被大量的应用于墓葬中,从握玉到各种材质及形制的陪葬品都有。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74

陶猪

铁猪

铁猪

琉璃猪

琉璃猪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75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是人类狩猎时代的忠诚伙伴,因此墓葬中自然也少不了狗的陪伴。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76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77

 

马是最重要的运输蓄力,也是军事和日常高效运输唯一的选择,所以关于马的艺术作品一直是动物里面最多的。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78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79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80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81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82

 

其他动物虽然不像猪、狗、马等出现的频率这么高,但数量少却并不影响其造型的独特,甚至可以说展出的每一件都是精品。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83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84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85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86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87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88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89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90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91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92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93

 

上面这两只石鱼只有拇指大小,雕刻的很精致。

 

其他陪葬物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94

人面守护兽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95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96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97

粥囷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98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99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00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01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02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03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04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05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06

 

对于石刻画我不懂,对于其在墓室中的位置和功能更不懂,所以还是只贴图。有些刻画的体积过大,在博物馆展柜里是倾斜放置的,由于玻璃反光,所以我是贴近玻璃逐段拍摄,后期合成在一起并拉正的,但受限于PS水平,所以有些看起来有变形。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07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08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09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10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11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12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13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14

 

葬玉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15

葬玉是指穿戴在死者身上的玉器。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16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17

上图中这些玉器用于覆盖死者七窍,眼盖耳塞鼻塞口唅(S大佬指点)。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18

这个玉柱是塞肛门的。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19

蝉是含在口里的,古人认为蝉破土重生,用玉蝉作含玉,象征逝者灵魂不灭、得以转世。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20

玉猪是握在手里的,象征财富。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21

玉鞋底

 

浮华

每次参观博物馆都感慨于时间的力量,生前再风光,再伟大的人,自以为带走,并永远陪伴自己的东西,都成了后世人的财富或观赏物;此时不免在想,人能彻底带走的到底有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22

展馆专门做了一个跳舞俑和编钟的展柜,在这个视角看似乎和镶嵌在墙面上的展柜给我的感受完全不同,这个视角里似乎历史穿越到了现在,而被镶嵌在墙面上的似乎才是真历史。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23

他们的故事被这样展现,似乎比看他们用过的物更生动。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馆参观略记-图片124

看博物馆一方面看艺术,另一方面看历史,而历史的一面永远离不开国家。“国家”是个厚重的字,我们不仅要在历史里寻找,也要学会在生活中解读,因为他不同于物,摸不着,看不到,只能用心感受。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 菲克
      菲克 2

      现在的父母带孩子出来玩,都是扎堆博物馆,别管寒假暑假,博物馆里的环境是最舒服的,冬天不冷,夏天不热。
      顺带还能让孩子学点东西,长长见识(父母自以为),关键是免费,只要预约就可以。
      所以现在的博物馆太热了,好一点的根本预约不上。今年暑假打算去西安,约了陕博根本约不上,种种原因后拉起就去沈阳了。孩子感兴趣的话博物馆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好多孩子还是在楼道楼梯口看手机的多,好多展馆根本不感兴趣。

        • 水拍石
          水拍石

          @ 菲克 现在免费后确实有很多低需求的人也去了博物馆,比如我这次去,就看到好多父母带着五六岁的小孩去博物馆,小孩摸着玻璃追逐着跑的飞快,父母在玩手机,我提醒他们父母让孩子别摸玻璃,一个妈妈还不高兴。收费的话,就能筛选掉很多没有兴趣看的人。

        • acevs
          acevs 6

          古代权贵,生活的挺好感觉。

            • 水拍石
              水拍石

              @ acevs 权贵无论在那个朝代生活都很好

            • S
              S 7

              前面几段叠了好多甲哈哈。太谦虚啦,拍得很好!忍不住遗憾当年在西安读书,年代太早没有数码相机这种东西。

              > 陕博难约
              难约早已全国出名。哎好讨厌现在的博物馆热,怀念二十年前我妈带我去参观陕博的日子,那时进硕大的博物馆后发现就我俩,根本没人去,黑黢黢的甚至有些恐怖!只可惜年纪小,纯走马观花……
              > 馆内照片所有都使用ISO6400(极少数3200),光圈在f5左右,光圈优先模式
              Z7拍博物馆可以大胆开自动ISO12800,让相机自己设ISO,高ISO的片子后期用Photoshop里的Camera Raw可以一键降噪。我看有些图(如:凤鸟纹玉剑首.webp、鸭嘴瓶.webp)因为ISO设保守快门慢了有点糊。
              > 目录
              按品类分的方式挺好,比我每次一大堆混在一起发出来用心多了。
              > 镇馆之宝
              感觉博友拍出来,跟网上发的和博物馆公开的感觉还是很不同,如亲临其境。
              > 绿釉孔雀灯.webp
              两张重复了。
              > 坐姿人俑.webp
              这张像是拉弩机俑。我觉得挺珍贵。
              > 对于石刻画我不懂
              画像砖。多用于墓葬。南博有大量的精品。
              > 所以我是贴近玻璃逐段拍摄,后期合成在一起并拉正的,但受限于PS水平,所以有些看起来有变形
              这很考验功夫,用心了!我是偷懒,斜着拍一张躲过偏振光,用Photoshop配合Camera Raw一键方正的。
              > 上图中这些功能都不知道。
              玉九窍塞,上图的用于覆盖死者七窍,眼盖耳塞鼻塞口唅。

              最后:新FF机器扛一天累不?写这么多应该花了一天?

                • 水拍石
                  水拍石

                  @ S 果然是老铁,指导的这么详细。
                  我20多岁是也是不喜欢博物馆,都是走马观花式的看,现在博物馆热了,但很多人是遛娃,也有很多人是溜老人,真正看的只有一部分。
                  ISO听你的,下次让相机自动控制ISO试试,降噪确实比我预期的的,6400下大多数照片缩小看不出噪点。是有糊的,有些物件太小,焦距长了就容易糊。
                  你指导的这些我下午编辑下文章,加进去,现在有点事要出门,来不及改文章了。
                  扛相机不累,但这点图片我整理了一天多,确实没有效率,写成博文又花了差不多5个小时。wordpress后台上传图片比较慢,不知道什么原因(猜测可能和阿里ESA有关,我好像是用了这个传图就变慢了),图多了就浪费时间。

                    • S
                      S 7

                      @ 水拍石 > wordpress后台上传图片比较慢,不知道什么原因(猜测可能和阿里ESA有关,我好像是用了这个传图就变慢了),图多了就浪费时间
                      我用的Aliyun OSS,配合插件OSS Upload,直接拖进仓库里。

                        • 水拍石
                          水拍石

                          @ S 这样的话后台媒体都是用外链形式插入图片吧,相当于一个图床。

                            • S
                              S 7

                              @ 水拍石 是的,如果古腾堡编辑器只要拖进后台就行不用一条条插入

                                • 水拍石
                                  水拍石

                                  @ S 我还用传统编辑器,这样的话用图床传多图有优势,如果只有一两张图片的话还是直接上传好管理,各有利弊了。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