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

9月22日,在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时,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资本市场含“科”量上升,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已明显高于银行、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当前的24家。

 

以上引用自东方财富网,标题为《吴清:资本市场含“科”量上升 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四分之一》的文章,全文可点击链接查看。

对于吴主席的发言我欢欣鼓舞,经过以他为核心的管理者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科技股终于占到了总市值的1/4,并成功超越了银行和房地产。但我天生愚昧,对于管理层的逻辑难以理解,这可能也是我是“老登”的原因(只关注传统支柱性行业,而跟不上时代潮流)。所以大概梳理下自己的思路,释放下疑惑,以期望早日跟上指挥棒。

市值升代表着产业强?

从吴主席的发言中我可以读出,他对股市含“科”量上升很自豪。但我不理解的是,股市只是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定价,难道把价格改高就等于相应的公司价值提升了?是不是科技公司的市值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就强了,市场就大了,营收和利润就都增长了?我很愚昧,我怎么觉得应该是上市公司的创新力增强了,盈利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市值才能上升,而不是反之。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把三桶油的市值拉高,我们的原油储量就超越中东了?

我个人认为,股市中各行业的受欢迎程度,一方面反映了该行业在这一市场上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反映了该行业在这一国家中的要素禀赋。简单说,要素禀赋越强,则该行业股票在这个市场上越受欢迎,所占的市场份额越大,比如石油之于挪威。从这个意义上看,不同禀赋优势的国家,横向对比每个领域的繁荣度,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

维护市值的钱是从那里来的?

科技板块涨势喜人,但这是天量资金支撑的结果,那么这些钱是从那里来的?政府基金、社保基金等、险企资金、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股民、外国资金,是这些中的哪些?我觉得是公募基金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政府基金规模太小,社保基金等不会进入高风险领域,而普通股民和外资也会对他们自己的资金负责。当然这只是猜测,如错误仅是因为我自己愚昧,与立场无关。

无论是那种资金,除了外资外,其他资金其实都来源于老百姓,包括政府基金,要么来源于老百姓上缴的钱(社保)、要么来源于税金、要么是老百姓自己的钱(基民和股民),国家本身是没有钱的。那么,由国企性质的公募基金,用基民的钱买严重高估值的科技股,基民们了解其风险吗?我想每个基民肯定都签了知情同意书(类似的风险告知文件),但他们是否真的知情,我表示很怀疑,很多人只负责签名,而从不看格式文件。

维护科技板块市值的意义在那里?

我很愚昧,到现在还没有理解维护科技板块的高市值意义在那里。因为股票只代表了股权,无论股价的高低,都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和正常经营,按这个逻辑,高股价对科技企业是没有任何利好的。但是,当企业需要增资扩股、新科技企业要上市时,高估计则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融资额度和成本。所以,我认为,除非科技公司要趁股价高位融资,或没有上市的科技公司要跑步上市;除此之外,似乎高股价真没有意义。

通过推高估值来支持科技公司是极其低效的策略

国家对于某些领域企业的扶持,最早是划拨土地、税收减免等;接着是直接配套补贴、现金补贴、共担失败风险等;现在创新到通过推高市值来帮助他们融资。但是这种推高市值帮助企业融资的方式是最低效的,因为其他补贴都是全额到了企业手里,而通过推高市值来融资可能仅是一小部分到了企业手里。

比如某AI企业,股价从2024年9月的220元,到现在的1400元左右,市值升了6倍多,达到了6000亿左右,但他们只增发不超过40亿元的股票。如果他们将股票抵押贷款融资,银行能给到多少抵押率,我不敢猜测。但让我估值,我认为这个股票150元是安全的,300元是高估的,400元就应该坚决卖出。

高市值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科技股会不会一直维持高位,或者不断上涨?直觉告诉我不可能这样,科技股不可能吸干A股的所有资金,而让其他板块的企业都退市,所以它总有停下来的一天。如果以后其他领域遭遇了经营危机,或者重要性更加凸显,比如遇到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情况时,那么管理者是否要重新稳定这些领域上市企业的市值?如果有这种可能,那意味着科技股的重要性必将下降。

按照局限的思维惯性,我认为科技股高估值,必然带来以下几个直接后果,科技公司增发(或跑步上市)、大股东高位减持、部分敏感人士赚到真金白银。这个过程会造就科技公司资本充裕、大股东致富、部分搭上时代快车的人致富。但所有的这些钱,要么来源于基民,要么来源于股民,总之它不可能平白无故的生长出来。

为什么股市会走出独自的路?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是“共同富裕”,这句话的同义词就是“减小贫富差距”。但这种大起大落的股市走势无一例外的都是“收割韭菜“,即小股民亏钱,大资本和消息灵通者赚钱,这不是和共同富裕的目标相悖吗?

除了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我们的短期目标是提振消费,但如果广大散户股民和基民亏钱了(或高位站岗了),他们还会积极消费吗?股市的财富效应如何体现?

裁判员是否可以同时是运动员?

作为股市的管理者,其职能是构建完善的市场规则,然后监督市场在规则内合法运行。现在监管者同时承担了调控市场内板块结构,给企业估值的责任,而实现这一责任的手段就是直接参与交易。那么在管理者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时,对于其他的运动员是否公平?

机构一致行动合法性如何保障?

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任何人通过合谋或串通来控制股价,那么机构采取一致行动来影响整个板块的股价走势,行动的合法性如何保障?

吴主席的发言是不是给市场的定调?

吴主席的发言是不是给市场的定调?如果是的话,那是不是意味着A股此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维持科技板块高走势,这种强烈的信号可能会导致银行、房地产、资源等板块持续走低,而这些板块都是传统意义上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对这些板块企业的发展影响,可能丝毫不比科技板块来得小。

 

抛开股市,仅以粗糙的直觉来解释美国为什么科技企业很强。我认为美国吸引了全球顶尖人才,吸引了全球资本(特别是风险资本),这才是他们企业和科技领域长盛不衰的原因。如果美国的人才都移民到国外了,资金都转移到国外了,我相信美国的科技产业也会随之衰退。

所以,美国是先有一流的企业,然后才有繁荣的股市的;而不是先有繁荣的股市,后有一流的企业。

 


请理性回复,所有不和谐的评论都将被删除。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 acevs
      acevs 6

      最近才发现,德国证券化率比较低。

        • 水拍石
          水拍石

          @ acevs 以前没有关注这个问题,你说了我才豆包了下,学习了。
          “德国股市规模较小,证券化率长期不足 50%,远低于美国(约 180%)和英国(约 100%)。2024 年数据显示,德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中,股权融资占比仅 3%,而银行贷款占 23%,内源融资(企业自身利润积累)占比高达 62%。这种 “重内源、轻外源” 的特征,使得德国企业对资本市场的依赖度极低。”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