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2.0简析:中国更具政策选择性

一、引言

中美贸易战自2018年启动以来,已成为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核心变量。2024年美国大选后,特朗普政府提出"贸易战2.0"政策框架,拟对中国商品加征60%关税并扩大全球征税范围。本研究通过GTAP模型模拟三种政策情景,结合中美最新经济数据,揭示贸易战升级对两国及全球经济的深层影响。

 

二、中美经济现状对比

1、中国:结构性压力与韧性并存

出口分化加剧:2024年数据显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显著下滑(服装-6.9%、鞋靴-18.3%)1,但机电设备等中高端产品仍保持14.7%增速2,信息传输、软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9%,租赁服务业增长10.4%5,反映产业升级成效。

绿色循环经济:以旧换新政策推动废旧家电回收量增长14.83%,再生材料利用率达95%7,降低对美供应链依赖。

供应链粘性:美国中间产品仍占中国化工医药进口的80.6%、电子设备进口的53.2%3,显示短期内技术脱钩难度。

2、美国:增长放缓与政策困境

内生动力减弱:制造业资本支出意向指数降至4年低位4,居民信贷违约率攀升(信用卡拖欠率突破2012年峰值)4,制约消费扩张。

债务风险:公共债务/GDP比率升至121%,2028年或达130%4,限制财政刺激空间。

利率博弈:美联储或被迫提前降息以对冲关税冲击,但美元避险属性吸引资本回流8,形成“宽松悖论”。

现实妥协:实际税率或降至10%-20%,集中打击电动汽车(新关税覆盖)、半导体等战略行业,而非全面脱钩。

 

三、贸易战2.0的全球冲击传导机制

1、GTAP模型情景构建与模拟结果

基于Krungsri Research的GTAP模型分析,本研究设定以下三种政策情景:

情景1(局部对抗):美国对中国所有进口商品征收60%关税。

全球影响:出口下降0.64%,GDP减少0.17%。

中美对比:中国出口降幅(-5.78%)为美国(-1.95%)的2.96倍,但美国投资下滑幅度(-2.41%)远超中国(-1.01%),反映中国供应链韧性。

情景2(全面升级):美国对华加征60%关税,对其他国家加征20%关税。

冲击倍增:全球出口降幅扩大至5.02%,投资减少0.36%。

美国代价:出口下降14.2倍于情景1,主因制造业上游依赖中国(如电子设备53.2%进口来自中国)。

情景3(报复性循环):中美互征60%关税。

系统性风险:美国GDP降幅(-0.99%)超中国(-0.25%),出口下滑达30.22%,产业链断裂风险加剧(如化工医药80.6%依赖美国进口受阻)。

GTAP情景模拟核心数据对比

指标情景1情景2情景3
全球GDP变动-0.17%-0.23%-0.99%
中国出口变动-5.78%-7.11%-30.22%
美国投资变动-2.41%-8.46%-17.5%

2、直接贸易效应(情景3模拟)

美国受损更甚:全面关税将致美出口下降30.22%,GDP收缩0.99%,远超中国的7.11%和0.25%56,主因美国制造业对华上游依赖度高达42.8%3

产业链替代局限:东盟国家虽承接部分产能转移,但全球出口总量仍下降5.02%,反映区域化难以抵消系统性损失6

3、金融与大宗商品联动

风险溢价上升:CRB商品指数波动率扩大至35%6,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同比激增22%,加剧能源市场不确定性6

资本流动异化:美联储可能被迫提前降息以对冲关税冲击7,但美元避险属性仍吸引外资增持美债,形成"宽松悖论"7

 

四、政策博弈的纳什均衡分析

1、美国的战略选择

关税工具弹性化:实际税率或妥协于10%-20%区间8,集中打击电动汽车、半导体等战略行业,同时以"关税豁免"换取外资流入7

制造业回流悖论:金属制品、橡胶塑料等产业回迁成本超预期(美国投资降幅达中国2.4倍)2,倒逼政策转向供应链"关键节点控制"。

2、中国的反制路径

精准关税报复:对美农产品、医药制品加征对等关税,利用94.2%的进口依存度施加政治压力3

技术突围:2024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推动商业航天、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5

区域价值链重构:通过RCEP强化与东盟的中间品贸易(2023年份额提升至10.1%)3,分散出口风险。

竞争性合作:在半导体、绿色能源领域建立“技术转让透明度-关税减免”挂钩机制,降低产业链断裂风险。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全球经济面临"三重陷阱":供应链效率损失(-0.36%全球投资)、通胀粘性(CPI中枢上移1.2pct)、政策空间收窄(美联储降息阈值提高)。

中美博弈2.0中,美国的贸易政策弹性已经降低,手里能出的牌越来越少;而中国依赖于产业链的健全,产业的升级,对外贸易的区域调整等,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已经降低,因此有更多的牌可以选择。但总的来说,贸易战会对中美两国的出口,GDP增长,甚至是对全球的GDP增长都有影响,因此这场竞争将是全球博弈。

 


附:欧盟、日韩经济现状及在中美贸易战中可能选择的态度

(一)经济现状

1. 欧盟

GDP 增长:2024 年欧元区 GDP 仅增长 0.7%,德国经济萎缩 0.2%,法国和意大利增速分别为 1.1% 和 0.5%,整体表现疲软。

贸易增长:2024 年中国对欧盟出口 5164.61 亿美元,同比增长 3.0%;2025 年前两个月,中国对欧盟出口 5682.6 亿元人民币,增长 1.8%,显示欧盟市场需求仍具韧性。

PMI 数据:2023 年 8 月欧元区综合 PMI 为 47,服务业 PMI 为 48.3,制造业 PMI 为 43.7,均低于荣枯线,反映经济活力不足。

失业率:欧盟整体失业率较高,但具体数据未明确,部分成员国如西班牙 2024 年 GDP 增长 3.2%,人均 GDP 突破 3.5 万美元。

2. 日本

GDP 增长:2023 年二季度 GDP 年化增长 6.0%,主要得益于日元贬值带动的出口增长;但 2024 年经济可能陷入负增长。

贸易增长:2024 年中国对日本出口 1520.19 亿美元,同比下降 3.5%;进口 1562.54 亿美元,下降 2.6%。2025 年 1 月贸易逆差扩大至 2.76 万亿日元,对华出口下降 6.2%,受半导体限制政策影响显著。

PMI 数据:2023 年 8 月综合 PMI 为 52.6,连续 9 个月在荣枯线以上,显示经济扩张态势。

失业率:2024 年失业率稳定在 2.5%,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内需疲软问题。

3. 韩国

GDP 增长:2024 年 GDP 增长 2%,2025 年出口预计增长 2.6%,高附加值产品(如 AI、半导体)为主要驱动力。

贸易增长:2024 年中韩贸易额达 2.33 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对韩国出口 1463.65 亿美元(同比 - 1.8%),进口 1817.17 亿美元(同比 + 12.4%),贸易逆差扩大。2025 年前两个月中韩贸易总值下降 0.1%,但韩国仍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PMI 数据:2025 年制造业 PMI 未明确,但出口导向型经济依赖外部需求。

失业率:2024 年失业率为 2.8%,青年就业压力较大。

(二)中美贸易战中欧盟、日韩的可能态度

1、欧盟

平衡策略:欧盟在中美之间寻求中立,既不愿完全追随美国对华脱钩,也担忧中国在技术和产业领域的竞争。

经济依赖:欧盟对华贸易逆差显著(2024 年中国自欧盟进口下降 4.4%),但高端制造业(如汽车、机械)仍依赖中国市场。

政策动向:可能加强与中国在绿色经济、数字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同时在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问题上保持立场。

2、日本

追随美国但有限度:日本在半导体等领域配合美国对华限制,但经济上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如半导体设备出口占比达 35%),政策执行存在矛盾。

地缘安全考量:出于日美同盟关系,日本可能在政治上靠拢美国,但经济上难以承受与中国脱钩的代价。

3、韩国

经济与安全的平衡:韩国在半导体、电动汽车等领域与中国深度绑定(对华贸易占其总额 21%),同时需维护与美国的军事同盟。

政策摇摆:可能在关键领域(如芯片)跟随美国,但避免全面对抗中国,以维持经济利益。

(三)总结

欧盟、日本、韩国在中美贸易战中均面临 “经济依赖” 与 “安全压力” 的双重挑战。欧盟倾向于务实合作,日韩则在追随美国与维护对华经贸关系间寻求平衡。短期内,三国可能采取有限度的对华技术限制,但长期来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市场的吸引力将促使其保持合作。

 


引用内容

  1. 中国劳动密集型出口数据,来源:20250312-联储证券-1-2月外贸数据点评:出口走弱了吗?.pdf。
  2. 产业链转移数据,来源:20250311-Krungsri Research-2.0版贸易战对泰国经济的影响.pdf。
  3. 中美供应链依存度,来源:20250311-Krungsri Research-2.0版贸易战对泰国经济的影响.pdf。
  4. 美国制造业与信贷数据,来源:20250311-民生证券-海外市场点评:美股在跌什么?.pdf。
  5. 美国债务/GDP及情景3影响,来源:20250311-Krungsri Research-回顾与展望:评估对美国经济的风险.pdf。
  6. 大宗商品波动,来源:20250310-东海期货-宏观策略周报: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加大,全球风险偏好整体降温.pdf。
  7. 美国政策博弈路径,来源:20250311-民生证券-海外市场点评:美股在跌什么?.pdf。
  8. 美国关税策略弹性,来源:20250311-Krungsri Research-2.0版贸易战对泰国经济的影响.pdf。

 

以上文章原文pdf文件下载:点击下载

 


说明:

本文是我在测试本地API部署AI模型时的测试结果,全文基本上都由AI生成,我只是做了一些整理,主要是将几次的回答综合在一起。

《欧盟、日韩经济现状及在中美贸易战中可能选择的态度》部分是另一个问答,只是我觉得全球其他发达国家的态度对中美贸易战中两国的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把这个问题贴在后面。其实将这部分内容整合进正文中更好,但这就破坏了AI对中美贸易战的回答,而这与我测试AI的问题无关,所以附在正文后。

这次测试采用了本地知识库模式,也采用了联网模式,所以是本地模式和和联网模式的混合应用。整体来看AI的回答较为满意,但连续追问后回答可能会忘记前面已经回答过的部分,且很难将所有回答整合成我想要的样子。如果要写文章,那么用AI整理素材是不错的选择,但想用它直接生成论文则力不从心。

通过最近的简单测试,我个人感觉用AI来整理文章,帮助理解多篇文章的特定观点是有用的。但AI却不能帮助我们来阅读文章,尤其是AI生成的摘要并不能代替我们阅读整篇文章,因为AI理解的重点和我们理解的重点可能完全不同。同时鉴于技术原因,AI可能对表格,折线图等理解不完整,甚至出现理解错误,而人类对于各种图表的理解则会即迅速又准确。当然,这一印象可能来源于我对AI使用的不完善,而非AI本身的不足。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 ACEVS
      ACEVS 5

      玩短线,今天又跌了

      看到川普打记者,中国可是百年计划,美国是按季度计划的.

      准备转入长期

        • 水拍石
          水拍石

          @ ACEVS 短期涨跌无所谓,要拉长时间看收益,我现在只关注年收益。短线太累,长线比较安逸,这也是我选长线的原因。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