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热爱经济学,但偏重于宏观,且多是定性研究的理论。读到后面不可避免的要牵扯各种经济数据,而这些是标准的定量研究。且经济学发展到现代,计量经济学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分支,这一点从诺贝经济学奖获奖者的研究内容就可知道。但是我个人数学比较差,且很多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定量研究持怀疑态度,我个人也倾向于经济学的定量并非像自然科学定量研究那么精准和必要,所以一直在回避这一块内容。
以前一直在回避,现在似乎躲不开了。既然绕不过去就需要迎难而上,数学便成了这里所谓的“难”。
和经济学相关的数学知识主要有概率和统计两部分,其中概率论主要用于经济参数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而统计学主要用于经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当然统计学本身就需要概率论的支持,但其本身又不完全是概率论的一部分。
为了重拾数学,我沿袭目前学习的惯用方法,即通识课/发展史→教材→专著。首先学习通识课或发展史是为了全面的了解需要学习内容的整体结构,以此促进后续学习中的理解和吸收,这和读一本书前先读序和目录一个道理。读完通识课再读教材,教材的好处在于全面、详尽、准确、且易懂;这种易懂性主要是来源于讲述方式的简洁明了,而非内容的绝对浅显。当读完通识课和教材后,对要学的知识就有了初步的掌握,后面再要深入了解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学习了;缺那块,对那块比较倚重,就刻意加强那块。
关于计量经济学目前我准备按照上图的三本书入门,符合上面我说的读书顺序。按计划,这三本书读完后应该再读下数据模型构建方面的书籍,及学习一种语言工具,用来分析数据。但我估计以我的数学天赋,想要自己构建模型估计有困难,所以先读完上面的三本书再看。
《吴军数学通识讲义》目前已经读完,这本书对数学内容本身讲的很浅显,侧重方向在数学史和数学思维上,是一本不错的通识读物。这本书的难度我觉得初中生完全能够读懂,尽管在初中时还没有学过概率、代数、微积分等知识,但读懂这本通识课,并了解这些数学知识的前世今生还是很容易的。
当然既然叫“通识课”就是给普通大众准备的,是对非专业人士的扫盲读物,系统但浅显易懂是它们的主要特征,因此专业性天生就与它们互斥。通识课是帮助每个人拓宽知识广度的,而不是深化其专业知识体系的,所以读着通识课又挑刺其不够专业的态度本身是错误的。这里就有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通识课到底应该由该领域最权威的专家来写;还是由基本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又懂得大众心理及阅读偏好的人来写。最理想的状态是由最权威的专家,写出大众都能够读懂,且乐于阅读的通识课。但这有点困难,原因是处在顶尖水平的人很难准确掌握大众的接受水准,它们通常会高估大众的水平。
对于通识/概率/通史/要义等,我个人的看法是不仅适合入门阅读,也适合有一定基础,特别是阅读过一定量专著后再阅读。完全空白时读通识可以在正式学习前了解整体知识架构,便于后续有针对性的学习;而有一定基础后再反过来阅读通识,可以把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串连成一条线,更系统的理解整个体系。
个人浅见,目前国内中学、大学对于通识课的重视普遍不够,教学更注重离散的知识点,这让本来就一知半解的学生更容易把学会的知识还给老师。正如吴军在他的数学通识课中所说的,一个人从小学开始学数学,到大学毕业,学习了十几年,但等工作十几年后还能记起多少,工作中又能用到多少?就我个人而言目前能用到的数学知识最多是小学和初中学到的知识,甚至初中的几何已经忘的差不多了,高中和大学的数学更是忘的彻底。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精力学习数学?吴军的说法是应该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但在离散的学习,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方式下,我们能学会多少数学思维?
数学是逻辑学的符号化表述,而逻辑学则是哲学研究的主要工具,哲学又是思考世界本源的学问,所以数学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世界本源。这里的本源即包括自然、也包括由人构成的社会,及人和自然的关系。
很多人说我国不进行逻辑学教育,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数学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逻辑学教育,只是我们少了一本名字叫逻辑学的课本而已。
最后再说下我对通识课的看法。所谓通识课就是扫盲用的,和世界各国对文盲的扫盲运动目的一样;扫盲的结果是非盲,而不是获得特定技能,这两者之间有巨大的差距。绝大多数人把通识课和技能教育相混淆,对通识课期望过高,因此在学习后失望埋怨。但越是有这种感受则越是应该学习,不能正确的认识通识和专业知识之间的差距越是能说明自己在这一领域的无知。
通识课应该从儿童教育就做起,起码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理解力就能阅读绝大多数通识课,而这一学习应该没有终点,伴随一生。吴军在他的数学通识课总序中说,哈佛大学开设了6000门课程,其中绝大多数是通识课,所以一般人根本不用担心自己会把所有的通识课学完。
下面附上我自己对经济学学习的理解,这是作为一个知识体系所必备的框架,而非仅经济学这门学科。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3F
关于通识课,我觉得他们被利用的虽然只是一部分,但据我观察,往往这一部分恰恰就容易在通识课的学习过程中被忽视,或者没有被重视。
B1
@ 林海草原 通识课是培养基础认知的,靠这个学习不了技能,但在跨学科应用中通常需要的就是对其他学科的大致认知,而不是深入研究。
2F
听名字就很复杂,好在都是拓展书,否则真的去学想着也很难
B1
@ 鸟叔 真正想钻研的学问没有浅显的,入门后难度都会提高,只有辅助学科可以浅尝辄止。
1F
非常专业了,大拇指
我不懂经济学,但深以为研究经济学必须精通数学,数学是一切科学的根本。如果能再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那就更好了。
不过现在的知识体系太庞大了,一个人很难精通好几门学问,很难有一二百年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通才了。
B1
@ 老达 人的精力太有限了,不可能什么都学的很精通,除了自己最感兴趣的,其他的只需要泛泛的了解就行,建立系统的思维,在用的时候大方向不出错,知道怎么找到合适的工具或合适的人就行。什么都精通的是天才,是我们膜拜的对象。
B2
@ 水拍石 是啊,建立系统的思维,对于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很多新的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都是跨学科交流研究得出的,孤军奋战很难有突破了,必须团队作战
B3
@ 老达 扁平化知识结构的人和垂直研究的人都很重要,同时没有任何技能的人会越来越难,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