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域广阔,南北风俗各异,东西风貌迥然,这就使得我们很难熟悉祖国的每一个省份。而随着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飞速发展,我们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两百多年完成的三次工业革命。但不可避免的在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如同风俗和风貌般的地域差异,这就使得我们了解祖国各省更为困难,在原本的地域文化差异上又要加上了经济差异。
对于风俗和地貌我并不是很了解,所以仅通过这篇文章简单的分享经济和人口方面的差异。
我国公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因为缺少台湾省、澳门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数据,因此本文所说的省泛指大陆22个省份、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
说经济GDP是永恒的中心,因此先从各省2019年GDP数据说起。
上图是我国2019年各省GDP总量数据,单位为亿人民币,颜色越深则代表GDP总量越高。由图可以看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位居前四,他们有个共同点,都是沿海省份。排名第一的广东省2019年GDP达10.77万亿元,排名第二的江苏达到了9.96万亿,排名第三的山东达7.11万亿,第四的浙江也达到了6.24万亿,而排名最末的西藏仅为0.17万亿,可见同为省级区域经济总量相差万里。
各省GDP总量可以反应一个省的经济整体实力,但这只能说明它有多大,并不能说明有多强,而反应强的指标则是人均GDP。要知道人均GDP就要先了解各省的人口情况,用下图具体说明。
各省常住人口依然通过颜色深浅表示,颜色越深则代表人口越多。由上图看出广东最多,为11521万人;山东其次,为10070万人;河南第三,为9640万人;江苏第四,为8070万人;西藏人口最少,仅为351万人。
说完人口再看人均GDP,人均GDP=各省GDP总量/总人口。
按经济总量排名,前四依次为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但用人均GDP来看则完全不同。前四依次为,北京16.42万、上海15.71万,江苏12.35万,福建10.67万,只有苏州总量和人均都位列前四。而倒数第一则由甘肃取代了西藏,甘肃省人均GDP仅为3.29万。
除了人均GDP外单位面积GDP也很有意义,通常用的是每平方公里GDP产值,这样更能反应单位土地的产出量,和农业的“亩产”概念很接近。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衡量其“亩产”很重要,同样自然环境下亩产差异过大就说明外部环境或经济结构有问题。各省的陆地面积看地图很容易区分出大小,网上也很容易查到详细的数据,我就不再贴具体数值了。
由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单位面积GDP排名如下,上海第一、为601.77万元/平方公里;北京第二、为215.54万元/平方公里;天津第三、为117.87万元/平方公里;江苏第四、为92.94万元/平方公里。江苏再一次进入前四,由此可见"江苏模式"并非虚名。
从全球经济看,近两百多年的经验说明水资源越丰富的地区经济越发达,越是沿海的地区经济越发达。而多山、干旱、低温、高海拔的地区并不适合人类生存,所以就更谈不上适合经济发展了,鉴于这个原因就不说单位面积产值倒数的省份了。
为了印证环境和人口的关系,我们看下我国各省的人口密度,是否气候越适宜人口密度越大。
结果一目了然,南方人口密度整体高于北方,东部明显高于西部。北京和天津不能按常理论,北京是首都,如太阳般照耀着中国,对国民有天然的吸引了;而天津在2000年前是绝对的经济重镇,曾经唯三的直辖市之一、北京的小兄弟,人口密度大也是自然。
人口密度反应的是过去,过去宜居宜业并不代表现在同样宜居宜业,更不代表未来。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增大,人口向更适合生存的地方转移已经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对人口要素市场的改革,对户籍、职称认定、社会保障、福利等省界藩篱的削除人口的流动将更快。
上图反应了从2015年-2019年我国各省人口净流入情况,颜色越深说明流入的人口越多,颜色最前的为人口净流出。由上图可以看出,在上述的5年内,广东对人口的吸引力最大、净流入672万人;浙江次之、为311万人;山东第三、为223万人;安徽第四、为222万人。新疆因为政策鼓励,所以在过去5年内人口净增加了163万,而北京因为政策原因人口减少了17万。可见无论是移民充实新疆人口,还是对北京的人口缩量发展,都取得了明显效果。
而东三省则是最失落的三个省份,人口都在净流出。
和GDP一样,人口净流入只看绝对数也意义不大,看相对于2015年的流入比例更能说明问题,因为比例才是趋势的体现。
由上图可以看出人口净流入比例最大的居然是西藏,5年人口净增长居然达到了83.33‰,是不是很意外?除去政策引导的西藏、新疆外,近五年人口净流入百分比最多的是广州、达到了61.94‰;其次为浙江、达到了56.15‰,竞速对人口的吸引力则比较疲软。
中国已经进入了新生人口数量下滑和人口老龄化加速通道,未来人口将决定地域经济发展,因此各省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抢人”。2017年西安率先打响了抢人战役,千名警察集体宣誓专职“抢人”,落户不用去派出所,警察上门服务,共和国未有事。据说高学历人群不仅能享受上门落户,更能享受报销往返西安的费用,西安求贤之名一夜传遍神州。此后成都、南京等二线城市迅速反应,也加入了抢人战役,几个月内蔓延到60多个三线以上城市,之后席卷全国。
为什么各个城市要抢人,一改原来层层标准,挑肥拣瘦的大爷心态?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推动经济发展。为什么抢人就能推动经济发展,原因是中国绝大多城市都严重依赖于土地财政,土地财政要能玩的转就得有人买房,这就需要不断有新鲜人群进入城市。为什么抢人大战会在2017年全面爆发?原因是这一年全国各个城市面临的房地产去库存压力最大,各地不好卖地,再不抢人财政就会出问题。
关于2017年抢人大战和土地财政依赖度的话题比较大,不是一两句能说明白,所以就不多说了。但有一个简单的规律,就是抢人越凶的城市面临的房地产去库存压力越大,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越强。
这是2018年全国各省商品房均价图,可以看出房价和经济发达程度基本上成正比,北京和上海独领风骚。而山东、河南的人口密度尽管很高,但房价并不高,可见土地资源少就会推高房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当然房价并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概念,高和低是相对收入来说的,离开收入只谈房价是耍无赖。
上图是我国2018年各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见和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除去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外,浙江、江苏、广东引领前三;西藏、甘肃垫底。
下面结合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房价,算法很简单,假设家庭2人,房子平均面积80平方,单价用上图的2018年各省平均房价来计算,得出各省家庭买房的平均年限。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全国买房压力最大的是海南、达到了23.67年,让人意外;北京第二、21.9年;西藏第三,16.66年。而均价较高的浙江结合收入来看购买压力只在较低水平,江苏同样如此。反而是陕西、甘肃、云南等经济落后地区购房压力较大,其实也说明这些地方对土地财政更为依赖。全国对房价控制较好的省份为河南和湖南,两省人口密度都较大,但对房价和物价控制的都很好,后续发展空间很大。
买房压力反映在经济上就是压力大的地区通常都会出现低生育,也就是经常说的“房地产正在吃小孩”。因为没有找到近5年的各省新生儿数据(其实可以整理,但因为我时间有限,所以偷懒了),所以用2018年公布的全国各省14岁以下儿童抚养比来代替。儿童抚养比简单的定义就是100个劳动年龄人口需要抚养的儿童人数,人数越多说明该地的儿童占比越高,未来的劳动人口越多。这一数据全国平均为23.68。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天津全部垫底,而江苏、浙江的比例也很低。但西藏、甘肃、云南等买房压力较大的省份生育率则高于全国平均,这似乎和房地产挤压生育的结论相反。其实并不是这样,经济落后省份之所以买房压力大和生育率高并存,原因是商品房均价是统计主要来自于城市,而高生育多发生在农村。落后省份两头都占,但城市化水平较低,所以农村人口贡献了更高比例的出生率。
如果要清楚的分析出生率和购房压力的关系,最好只分析城市,等以后有时间了再整理一篇关于城市人口与经济的文章。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呈现东强西弱、南富北贫的格局;南北差异更甚于东西差异。
上图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数据一目了然,不多说了。
这是全国居民按收入五等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看出真正的高收入人群并不是很高,整天在朋友圈晒富的人进入前20%远远不够,估计得进入前2%才行。同时最高的20%和最低的20%比差距悬殊,最高是最低的十倍,可见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比较严峻。
这是城镇居民的五等分情况,可见中间偏上和高收入人群相比全国居民差距并不大,而真正有差距的是低收入和中间偏低收入人群。尽管城市最低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是全国最低人群的2倍以上,但这并不能说明城市穷人比农村穷人更富有,生活更幸福。原因是农村自给自足的生活不产生收入,但也不产生支出,而城市市场化完善,很多生活刚性开支免不了。
中国虽然很大,有34个省级行政区,但真正富有只有从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京津这一条海岸线。近几年安徽、重庆、四川、湖南、湖北、陕西等有一些城市发展较快,但这只是在市级层面的发展,而今天说的是省域经济。上面说了重庆,重庆虽然是直辖市,但在四个直辖市里重庆农业人口占比明显高于其他,更像一个市区+近郊区县+远郊区县的省份。
结合上面的分析,如果你有鸿鹄之志,那么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和广州)比较适合你;如果你还没有一飞冲天的勇气,而只想击浪三千里,那么江浙、福建比较适合你;如果想要舒适且有发展空间,那么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等中心城市适合你;如果只想求个安逸,那么选个自然环境舒适点的四线及以下城市吧。如果只想混吃等老,那就找个地广人稀、房价不高的地方,这样才不会被人遮挡了你晒太阳墙角。
作为一篇经济分析文章,应该再补充下人口年龄结构、受教育结构、城市化率、吸引资本数量、当地储蓄存量、产业结构、能源消耗、宜居程度等内容。但今天已经为这篇文章花了一天时间,实在不想再扩充,况且大多数人也不会阅读完多于1000字的文章,从这个标准看我这篇博文已经超标很多了。留个尾巴,以后如果有时间、有心情再做补充。
①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地图涂色由Excel完成,由于非专业软件,所以地图略有变形,纯粹技术原因,没有丝毫辱国体的想法。如果各位有免费,易学的地图涂色工具或方法欢迎分享给我。
②文中说的儿童、劳动年龄人口、老人三个词均同国家统计局定义,儿童为14岁以下、劳动年龄为15-64岁、老人为65岁及以上。
③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
本文地图涂色Excel由知乎大神“诸葛格”分享,在此致谢。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1F
非常好的文章,对选择未来就业区域的我很有帮助!
B1
@ Kawasaki 对你的专业不是特别了解,是不是就业最好的是高校,其次是一些院所?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实能选择的目标城市就比较有限了。
B2
@ 水拍石 目标是高校,但不是院所,但其实都可以去,也可以去做实务,可选的目标城市也很多,只要自己肯去我现在是肯定不愿意留在北上广深
B3
@ Kawasaki 你是学哲学的,应该对工作的选择有很深的认识。我个人认为工作的选择就是对生活和工作的平衡考量;而工作又包含物质、名利、地位、机会等形而下的追求,和对真理、哲学、人生等形而上的追求,这又是一组平衡考量。最后需要考虑的就是工作、生活、幸福之间的关系,这完全是因人而异的选择,我认为大众的共性意见参考意义其实有限。以上是我的简单理解。
祝你早日找到能同时带给你成就和幸福的工作!
B4
@ 水拍石 哈哈,工作选择的考虑是否深刻与是否学哲学没有关系。博主的认识我看就挺深刻和全面的。我读博之前就选定了一生的志业。不同的工作意味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平衡很重要,但常常并不能如愿。人生太短,我愿意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当中。
B5
@ Kawasaki 学哲学的人总能看透事物的本质,思考方式和大多数人不同。
既然志向已定,那就坚定的走下去。选择在己,但成功却常常取决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但求无愧于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