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因为消费不足而非投资不足

610字数 14051

最近全民都在讨论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问题,除了微观方面的企业怎么活下去,还有宏观方面的全国GDP增速将下滑到多少。对于这一问题我认同疫情确实对企业经营有影响,但影响很有限,按现在情况看除湖北外其他地方都已复工,真正有影响的只有2月份,恰逢春节假期,因此真正有影响的时间不足30天。如果企业因30天影响而出现大的亏损,甚至是倒闭,那么我认为这种亏损和倒闭应该是企业本身长期经营造成的,而不是疫情造成的。

疫情影响每个企业,也影响每个个人,从而就变成了疫情影响全国GDP,按照此前经济学家们的预测,如果3月底疫情被控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至少在1%,按此计算2020年中国GDP增速将为5.2% 。5.2%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比较难以接受,就像前几年国人对GDP增速的心理底是9%一样,目前的心理底是6%,如果低于这一心理预期大家就会不安。但需要说明的是,即使低于6%也不是什么大事情,也不会出现大规模失业和经济萧条,而且近十年我国GDP增速一直在下滑,但就业率却一直在创新高,经济结构也越来越合理。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因为消费不足而非投资不足-图片1

中国2010-2019年GDP增长率

由上面曲线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GDP增长率一直在下降,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只是让这种下滑速度更快,而不是对趋势本身的改变。所以对于GDP增速下降我们没有必要太紧张,也没有必要预期到GDP增速放缓就重提4万亿投资铁公基和拯救房地产。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因为消费不足而非投资不足-图片2

2004-2018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

由上图数据可以看出,在2004年-2018年的15年中除了2012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为负外,其他年份都为正,且基本上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都大于GDP增长率。其实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自1981年至2017年全社会投资累计完成490万亿元,年均增长20.2%。在如此强大的投资拉动下为什么我国GDP增速还在一直放缓?原因就是投资效率在递减,同样的刺激力度,但对经济拉动的幅度越来越小、且持续时间越来越短。

除了基建投资对经济拉动效率越来越低外,房地产目前远远没有到需要“救”的地步,而我国经济增速逐年降低的根本原因是消费不足,而不是投资不足,这就是我个人反对今年再投资4万亿2.0的根本原因。相关观点看另一篇博客文章《驳斥马光远关于中国应果断出台“四万亿2.0”言论》

下面我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说下我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因为消费不足,而非投资不足的原因。

[投资篇]

一、我国目前并不缺投资

如上面提到的,自1981年至2017年全社会投资累计完成490万亿元,年均增长20.2%。下面分享一组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为自1999年到2018年20年间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金额。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因为消费不足而非投资不足-图片3

1999-2018年固定资产总投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根据上述数据显示,我国2018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645675亿元,当年的GDP为919281.1亿元,投资占GDP的71.72%,这还是2018年投资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作为对比,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通常在15%--20%左右,发展中国家在20%—30%左右,美国基这一比例一直保持的很平稳。(美国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因为消费不足而非投资不足-图片4

1999-2018年美国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单位十亿美元)

下面再看下1999年-2018年这20年中美两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的对比情况,由曲线可以看出我国在过去20年内明显是投资拉动型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曾经超过GDP80%。如此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使我国持续成为全球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最高的国家,也就是说我国过去投资强度一直很大。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因为消费不足而非投资不足-图片5

1999年-2018年中美两国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比例

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和美国类似,我们再看看发展中国家俄罗斯,传统的工业大国,印象中应该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很高吧,2019年俄罗斯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创2007年以来最高水平,仅为21.6% 。

二、我国投资效率越来越低

衡量投资效率的关键,是投资带来居民收入的增加及消费的增长,并且进一步促进增长。如果投资仅仅是导致短期内居民收入的增长,而不具备可持续性,则这样的投资是没有效率的。这就是我国目前面临的现实情况,投资率越来越高,但GDP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都在放缓,且投资对经济的刺激时间越来越短。

我国当前每新增1元GDP需要增加6.9元投资,投资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大大低于我国10年前的水平(2008年-2017年增量资本产出效率平均为5.7元;1998年-2007年则为4.0元)。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仅为美国的43%左右。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因为消费不足而非投资不足-图片6

1999年-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增速对比

1999-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对比(收入增长看右侧刻度)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我国地域发展不均衡,投资效率呈明显的东南沿海高于西北地区现象,但我国目前需要消除地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人为的选择了部分投资效率较低的地区。

2、我国近20年来投资主要倾向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行业收益期较长,收益有延后性。同时出于地域发展均衡、战略等需要很多基础设施建设从立项之处可能就处于经济上亏损的状态。

3、随着机械化越来越普及,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以铁公基和房地产为代表)的资金转化为居民收入的越来越少,原因是在这些建设项目中用的人工越来越少,而用的机械设备越来越多。过去我们投资一个亿有40%-45%转化为工资,现在投资一个亿转化率只有15%,最多25%转化为工资,转化为消费能力的效应减少了。

对居民收入贡献少就表明对消费的贡献小,从而形不成循环。

4、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近年国家一直在持续对农村进行投资,但农村的投资效率目前来看还是低于城市。

5、以前粗放经济导致的环境问题现在需要还账,很多空气治理、水流治理、土壤治理的投资等于是在还欠账,不会产生新效益。

6、目前的政府预算投资项目能够参与的都是大公司,但中国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解决了中国大多数就业,但却很难参与到政府投资活动中,因此大项目投资对就业的影响效果不明显。

三、我国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

一说政府要刺激经济,要加大投资,全民都很振奋,但却很少有人关注投资的资金是从哪来的?经济刺激中国家投的钱其实是透支以后的国家财富,和个人刷信用卡没有区别。国家进行经济刺激的钱无非是财政赤字、发债、贷款加印钱,这些方式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还的,所以今年多花了就等于以后要少花。

1、债务

2019年1月23日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郝磊说,截至2018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8.39万亿元,如果以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衡量地方政府债务水平,2018年地方政府债务率为76.6%,低于国际通行的100%-120%的警戒标准。加上中央政府债务余额14.96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初步核算数计算,政府债务的负债率(债务余额/GDP)为37%,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

虽然整个国家来说债务风险可控,但如果分省看的话有些省份已经处于风险边缘,当然这和我今天要说的问题关系有点远,就不详细说了。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因为消费不足而非投资不足-图片7

2019年各省债务情况

看到我国政府负债率这么低大家都很开心,但是在每年如此高强度的投资下债务率还这么低,那钱是从哪里来的?再看下面的数据。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8月,中国的各类债券余额已经达到了93.9万亿元。分类来看,中国的家庭债务约为52.8万亿元;政府债务36.7万亿元,占比39%;企业债务22.5万亿元,占比24%。

我认为财政部的债务只说了政府的显性债务问题,而没有说隐性债务问题。而隐性债务则主要是地方政府的担保性融资,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具体包含城投债、以平台名义获取的但有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此外,随着近年PPP项目的展开,PPP项目中的政府资本金以及银行贷款中政府隐性担保的部分也应当计入政府的隐性债务中。

据测算,2016年,由于PPP项目升温,引起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骤然升高79%,带动中国政府部门整体的债务水平激增33%,总负债率也从2015年警戒线以下的53%上升至64%,2017年则进一步上升至67%,高于60%的警戒线。

除了隐性债务问题外,PPP等形式的项目让企业为政府项目垫资,这种形式在给政府形成隐性债务的同时,也推高了企业债存量。

2、货币超发

我国为了推动高强度投资,从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维持着高M2增速,当然货币超发与否要看GDP的总量,对于这一点我不详细说了,网上有很多帖子。目前来看绝大多数人认为我国货币是超发的,但超发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唯一的争议点是这种超发到底有没有让老百姓承受压力。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因为消费不足而非投资不足-图片8

1978-2018年中国和美国M2年增长率对比

2013年,中国的M2突破了100万亿,到了现在仅仅时隔7年的时间,我国的M2已经到了200万亿高位,M2是GDP的2倍。美国2019年12月M2为1531­85亿美元,2019年美国GDP大约为21.4万亿,M2是GDP的0.716倍。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因为消费不足而非投资不足-图片9

1987-2019年中美两国CPI对比

货币超发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物价上升,我国房价上涨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据网上资料显示我国没有将房价统计在CPI里面,但房租在CPI一篮子货物里面,这也是导致我国CPI近年来一直比较温和的原因之一)。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00年我国住宅商品房平均售价1948元每平方,2018年我国住宅商品房平均售价8544.11元每平方,19年间涨了4倍多。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因为消费不足而非投资不足-图片10

2001-2018年我国M2增幅和房价涨幅对照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赤字

财政赤字,简言之,就是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的差额,因会计上将其用红字表示,所以称为财政赤字。赤字率就是当年赤字和当年GDP的比率。

2018年赤字率为2.6%,2019年赤字率为2.8%,2020年因疫情影响赤字可能突破3%(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虽然赤字是包含了部分债务,也会被货币超发所稀释,但赤字的增加也说明了我国政府是在提前消费。关于赤字同样有名义赤字和隐性赤字的说法,当然隐性赤字只是非官方的说法,有兴趣自己看。

[消费篇]

四、我国居民收入落后经济发展速度

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从长期看是落后于GDP涨幅的,但经常会有人举的数字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涨幅大于GDP涨幅,其原因就是国家公布的GDP涨幅都是扣除通货膨胀影响的,而可支配收入公布的是名义收入,没有扣除通货膨胀影响因素。下面我用未扣除通货膨胀影响的GDP涨幅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涨幅做一张图,让大家一目了然。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因为消费不足而非投资不足-图片11

1999-2018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和GDP增速关系(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

五、住房占我国居民支出比例过大

住房是目前我国居民最大的支出项,住房支出过高会对我国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道理很简单,收入是固定的,在住房上支出过多就会在其他方面支出减少。

目前住房支出占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一直没有找到官方数据,民间数据在60%-70%之间,但因为是民间测算,缺少严谨性,所以我用一个变通的办法,用房贷占居民家庭债务的比例来替代这个问题。

2018年住房贷款占家庭债务比重高达55.6%,多套房家庭住房贷款占家庭债务比重更是高达65.9%,这一数字和民间测算的住房支出占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比较接近。而房贷占居民家庭债务的理想状态是30-40%,也是安全的状态。与住房占收入比例过高同存的是我国住房空置率过高,目前我国大约有40%以上的商品房处于空置状态。

居民为什么要将这么多家庭资产投在房子上,还可能空置,最根本的原因是房子近年涨价太快造成的民众恐慌心理。形成了房子越涨价越好卖,居民越买越空置的扭曲现象,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国家真没有必要保房地产,要让人民形成房价可涨也可跌的认识,要不一直被房价所绑架,其他消费一直会疲软。

2018年我国房产销售额接近15万亿,相当于人均1万多,而当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50元,房地产销售额人均值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左右。

六、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不利于消费

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6,属于一个比较高的数值上,贫富差距的拉大决定了我国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处于金字塔下层的广大人群普遍缺乏消费能力。(如果感兴趣可以看关于金字塔型社会和橄榄型社会相关文章)

2019年6月份经济学家郎咸平公布了一组银行存款的数据:中国当下有5%,差不多7000万是富人,他们的人均存款高达47万以上,而95%的人银行存款只有2.4万。在这95%的群体当中,我们看到一组很惊人的数字,那就是有40%的人银行存款为零,差不多5.6亿人。

对于这40%的人来说其消费能力有很大的挖掘空间,至于方法比如增加他们二次分配中的收入,降低间接税等(后面还有专门内容讲这个问题)。而直接降低增值税等措施更有利于资本,而对个人好处有限,所以我个人不赞同用降低增值税的方法来促进消费,当然如果是让利企业那另当别论。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因为消费不足而非投资不足-图片12

1978年到2018年我国总储蓄率变化表

社会财富过度集中,导致富人消费不足。我国目前居民储蓄率达45%,遥遥领先全球(世界平均为20%左右),我认为财富过度集中才是导致当前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的真正原因,而不是网上有人说的我国人民因为社会保障不健全才储蓄(这是20年前理论,现在照抄过来就不对了)。在20年前因为社会保障差,所以大家防范风险意识较强,全民储蓄;现在社会保障日益完善,按道理大家不用再像20年前一样不消费、只储蓄,但我国储蓄率从1999年到现在不降反增,这是为什么?

仔细分析下就会发现是储蓄者从全民变成了一部分人,而这就是收入分配导致的结果。这也是我不同于网上其他人,认为储蓄率高就说明大家防范风险意识高的原因。

看上图2008年储蓄率达到了最高峰,这和4万亿刺激有关,这也是我不赞成现在国家重新搞4万亿2.0基建计划的一个原因。限于篇幅不详细说了,简单说就是4万亿会让财富更集中、且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对经济刺激效果有限。

如果再具体的看,城乡差距,地域差距都很明显,这些也需要进一步改善。

七、部分消费市场消费习惯养成不足

我国目前消费主要集中在实体商品的消费上,而虚拟商品的消费不足,比如影视作品、数字歌曲、电子图书、网络产品等。对于这些数字产品我国消费者目前还没有形成消费的习惯,基本上是能蹭就蹭、不能蹭就破解、不能破解就骂内容提供者没良心、赚黑钱,直到有免费用的为止。大家都不付费导致这些行业发展困难,进而限制了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

比如单机游戏暴雪做的那么成功,为什么我国现在已经没有公司做大型单机游戏了?歌曲也是一样,在我国在线歌曲收到的数字版权费用微乎其微,在线音乐平台主要收入来源于广告。2018年第二季度,坐拥8亿会员的网易云音乐和网易其他创新业务板块净收入约在15亿元左右,而同期全球音乐流媒体巨头Spotify二季度营收16.7亿欧元。成立10年的视频网站巨头爱奇艺2019财年营收达286.9亿元,但依然亏损103亿元,这也是它亏损的第十个年头,就是说它从创立到现在从来没有盈利过,而且越来亏的越多。而YouTube2019年营收150亿美元,盈利大概65亿美元。同样作为谷歌子公司的instagram 2019年营收200亿美元,其运营成本比YouTube还要低,但在我国已经找不到和instagram类似应用了。

很多消费者抱怨我国没有好的新歌手、没有大师级的文学创作者、更没有传承戏曲等文化瑰宝的艺人,但我认为是先没有消费这些产品的市场,才导致这些行业的衰落,而不是反之。

八、我国目前消费和GDP的关系:消费对GDP的贡献不足

上面四到七条都是在说我国消费不足的原因,这条就算个结论吧。

消费推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比投资拉动更长效、更明显,这是公认的事实,但是我国目前消费对GDP的贡献明显偏低。网上有数据乐观的报道2018年消费对我国GDP的贡献为78.5%,其实是将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5%误传为对GDP总量的贡献率,我不知道这是自媒体分不清这两者的区别还是有意为之。而正确的数字应该是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986.9亿/GDP 919281亿=41.44%,至于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怎么计算我也没有弄清楚,因为这要先计算出GDP中那部分是增长的。

美国消费对GDP的贡献一般在70%以上,这比中国的41.44%要高很多,但是对于这个70%的数字很多人有争议,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下。

很多人说美国统计局公布的“Retail & Food Services”(零售及食品服务)数据和中国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定义基本相似,更有代表性。2018年美国Retail & Food Services为60364.2亿美元,大概占GDP205802.23亿美元的29.33%,所以美国真正的消费对GDP贡献率还不如中国,或者说中国的消费已经超过了美国 。由此引出了大国自豪论或者美国“紧张论”,但真的情况是这样吗?

虽然上面两个数据看起来差不多(折合成人民币后的总量),但是如果考虑物价因素的话美国零售及食品的实际购买量可能比中国还要高,而且美国只有3.3亿人口,所以按人均算的话更是达到了我国的快5倍。因为零售里面包含了很多生活必需品和食物、餐饮等刚性消费,这些消费看人均的意义比总量更能说明问题,而人均我们差距明显。

其实这两个指标统计口径也不同,要准确对比还是比较难。美国的“Retail & Food Services”和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畴差不多,但又有不同。网上很多人拿这两个数字比较,我个人觉得其实也不是很合理。

“Retail & Food Services”美国经济分析局给出的统计范畴定义是“Consumer spending, or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CE), is the value of the goods and services purchased by, or on the behalf of, U.S.”,翻译成汉语是“消费者支出或个人消费支出(PCE)是美国居民或代表美国居民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而中国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解释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企业(单位、个体户)通过交易直接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个人包括城乡居民和入境人员,社会集团包括机关、社会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居委会或村委会等。“

两者的差别是美国的“Retail & Food Services”仅包含个人消费,而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仅包含个人,还包含机关、社会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居委会或村委会等。

当然这些统计方法只是细枝末节,只要我们知道我国消费对GDP贡献有待提高即可。在经济领域绝大多数数据都是人均比总量更有意义。

[应对篇]

上面分别说了投资和消费,对于经济而言其实就这两方面,只要了解这两方面就了解了经济。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简单总结下就是不缺投资、且投资效率低下;我国目前消费对经济贡献不足,导致消费不足的原因是低收入者没有消费能力(暂时将40%没有存款的人当作低收入者)、而导致低收入者比例如此大的原因是收入分配机制不够合理。

当然目前国家已经在收入分配方面进行改革,比如提高社会保障能力、降低个税、稳定房地产价格、加快欠发达地区开发、改善农民收入、精准脱贫等。但是这种改革需要时间,并非会一蹴而就,个人从实际收入提高到消费能力提高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不仅是要积累货币资金,同时还要积累消费的信心。

经济增长要提高除了增加消费外,提高我国GDP的含金量是另一个方向;如果说增加消费是开源,那么提高GDP含金量就是对存量的改进和开源并举。目前国家进行的去产能、结构化改革等都是提高GDP含金量的措施。

说促进消费和提高GDP含金量前先说说产业分工和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九、我国目前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位置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因为消费不足而非投资不足-图片13

上图是我画的简单产业分工图,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在从事利润最高的行业,而我国目前基本上处在中间这一块,正在努力向高利润分工转移,也就是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改革。我国之所以绝大多数产业都处在利润较低原材料生产和生产制造产业,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引进了大量的”三来一补“产业。而此后长期进行的以外贸为导向的经济也处在产业链分工的简单生产制造阶段,这就导致我国GDP总量增速很快,但人们的收入增长较慢,长期积累导致我国消费不足。

十、国际分工注定我国贸易顺差会成为常态

说贸易顺差问题其实是接着上面的产业分工问题,目前我国对很多发达国家贸易顺差较多,尤其是美国,导致这些国家一直对中国发起贸易制裁,但中国真的在双方贸易中占便宜了吗?

下面以一部售价2000元的安卓手机为例说明中美贸易顺差的形成过程。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因为消费不足而非投资不足-图片14

以售价2000元的手机说明中美贸易顺差

在上述手机的生产及销售过程中,中国每生产一部手机,且出口给美国,其经济活动如下:

对中国来说:收到美国2000元手机款;

但需要支付韩日500元配件费+美国500元配件费+150元高通税;

中国对美国贸易中顺差=2000-500-150=1350元;

中国在贸易中实收=2000-500-500-150=850元;

850元含=500元非核心配件+350元的研发、销售、仓储、运输及利润;

对美国来说:收到500元核心配件费+150元高通税;

但需要支付2000元手机款;

美国在对中国贸易中逆差=2000-500-150=1350元

850元含=500元非核心配件+350元的研发、销售、仓储、运输及利润;

表面上看中国对美国手机贸易,中国顺差1350元,美国逆差1350元。

但将配件供应国韩日算进来贸易过程如下:

 中国在贸易中实收=2000-500-500-150=850元;

850元含=500元非核心配件+350元的研发、销售、仓储、运输及利润;

美国在贸易中实付=2000-对韩日专利费150-对中国核心配件500-对中国高通税150=1200元;

也就是说在整个贸易中中国实际顺差了850元,而美国逆差了1200元。

无论怎么看在这场交易中似乎都是中国占了美国便宜,这也是目前中美贸易纠纷多的原因。但实际分析下,在这场手机贸易中,美国收取了800元,其中500元核心配件和300元专利费,美国这800元中利润可能是500元;中国在贸易中实收850元,但要提供手机壳、电路板、中框、按键、电阻电容等非核心配件、这些配件如果仅从数量来算可能占了整个手机配件的70%以上,同时还要承担整机研发、组装、销售、仓储、运输等费用,中国这850元中利润可能仅有100元。

在中国对美国手机贸易中,中国表面顺差1350元,美国逆差1350元,于是美国说中国占了美国的便宜;但是在这个贸易中美国实际赚了500元,中国只赚了100元,还要承担占便宜的名声。这就是产业分工的结果,目前中国正在全力向芯片设计、制造,系统自主等方向努力,就是要向产业分工中高利润部分转移,就是所谓的产业升级。近两年的中美贸易摩擦便原因于此,中国产业升级必然影响美国利益,所以美国要全力压制。

很多人认为产业升级和自己无关,但不知道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上班8小时,中国产线工人上班12小时,但美国人确是中国产线工人月工资8倍以上的原因;不知道为什么中国GDP达到了美国的三分之二,但在贸易纠纷中总要妥协的原因。骂所谓的血汗工厂、骂政府都解决不了问题,要想改变这种格局就要进行产业升级,就要支持有创新能力的中国企业和科研院所。

十一、关于投资和消费的关系

要说明我国不缺投资,而是却消费的问题,就先要让大家搞明白什么是投资,什么是消费。

下面这部分内容是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的,因为我自己并不从事专门研究经济的工作,对于经济学只是爱好,但这部分内容有比较强的系统性,因此疏漏在所难免,有过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因为消费不足而非投资不足-图片15

投资-消费-GDP的关系图示

上图比较明了,当然作为主体的还是7个蓝色方块,其中消费和投资最为重要,也是当前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图中的虚线箭头表示了发展的趋势,也可以理解为逻辑的方向,思路按照这个方向进行就能明白我讲的逻辑。圆圈里的绿色数字是我准备单独解释的问题,对应下面的各条。

下面内容需要和上面图示结合起来看,要不各条之间缺少逻辑关系。

1、社会财富会被分作两部分,即投资和消费。

投资:有了投资就需要相配套的劳动力、土地和企业家,这就会产生人工工资,和土地转让金。我国改革开放后一直吸引外资、后来一直坚持的投资拉动经济的原因就在这里,既解决就业,又有土地转让金的收入。

消费:消费就是自己的财富去满足自己需求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中需要用自己的财富去交换生产者的产品。

投资是用来生产新的产品,而消费是为了购买投资生产的产品,这就是投资和消费的关系。

总财富是既定的,用于投资的多了用于消费的当然就会少,这时就会因为产品多,用于消费的财富少而出现相对过剩,以前出现过的经济危机基本上都是如此。

“生产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看这句话有没有熟悉的味道?

总财富既定的情况下,用于消费的多了用于投资的就少,此时就会出现商品紧缺,物价飞涨。每当战乱、自然灾害、突发大规模意外事件时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投资和消费就是你多了我就少、你少了我就多的关系,至于到底是多一点投资好还是多一点消费好,这个基本上没有定论。在经济学界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和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我们常听到的凯恩斯主义就是鼓励政府投资以刺激经济的,我国改革开放后一直大力投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基于这一理论。

但国家用投资刺激经济的效果会越来越差,直至失效,这点不只在我国是如此,在美国和欧洲同样如此。上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美国失灵,后来基本上就被放弃。反而我国成了执行凯恩斯主义最成功、最持久的国家。

2、生产四要素,即资本、劳动力、土地、企业家,在正常生产中此四要素缺一不可。

改革开放后我国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有那时不稀缺的土地,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为了解决就业引进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土地基本白送,而外国投资者只出资本和企业家。这就是以前我们看到外资企业高管是老外的原因,当然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和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成熟,目前外企中高管也很多中国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国家和民间都是如此),所以现在已经不缺资本了,对于外资已经不再那么迫切,尤其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不缺了,但是在过去几十年发展中已经使用了大量土地,于是现在土地成了稀缺要素,价格一路飞涨。而劳动力也随着投资的增多不再过剩,于是劳动力也在涨价,甚至出现了这两年各地“抢人”大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在生产中越来越重要,因此有人将技术列为第五个生产要素。目前对我国来说资本已经不缺,但技术还是比较稀缺,因此在招商引资中都有高新产业扶持政策,也有以市场换技术的做法。

3、如果社会财富再分配时更倾向于投资,也就是投资多,消费少,那么就会造成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最终导致和这些要素紧密相关的产品价格上涨。比如我国过去几十年的投资使得土地成了紧缺资源,于是房价开始疯涨,房价涨就带动人工成本上涨,最终变成对房子和人工严重依赖的服务业价格上涨。

工业品成本其实也是随着投资对要素价格的影响而变动的,当前社会工业品价格一直在下降,只是由于生产效率提高速度比生产要素对成本上涨的拉动速度快而已。这一点可以横向比较,在同样技术条件下很多劳动密集型,占用大量土地和环境成本的产业目前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比中国更有优势,原因就是他们的要素成本比中国低。

4、商品价格上涨必然会导致消费减少,当然这是对全社会而言的,是宏观的看这个问题;并不适用于个别企业或品牌,比如茅台酒。

价格上涨导致消费减少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题,可用于消费的资金是固定的,物价上涨必然导致能够购买的数量减少,小学三年级学完除法就会算这个。

5、消费减少就会导致生产萎缩,从而导致全社会当年创造的财富减少(GDP)。

消费减少,必然导致生产萎缩,生产萎缩会导致工人收入减少或失业,进而再次减少消费减少,从而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这时就需要刺激消费,而不是刺激投资,因为全社会产能已经过剩,再投资只能使产能更过剩。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工业总体产能利用率约为76.7%,但钢铁、水泥、玻璃、太阳能板、锂电池等行业产能都严重过剩。鉴于这种情况我国当前根本不适合再投资4万亿来拉动基建,因为这样会使钢铁、水泥等和基建相关的产业再次火热起来,吸引更多的资本进来,从而使产能更过剩,这会使这几年国家进行的去产能工作功亏一篑。

6、社会财富减少进而会导致可用于投资的部分减少

这个现象在我国改革开放前很明显,社会财富的极大匮乏导致改革开放后对外资的需求格外迫切。

7、在社会财富减少导致可用于投资的部分减少后,为了保证投资额度不变,或者投资进一步增加,就需要负债投资。对国家来说采取的措施通常是发债、增加货币发行、增加税收等(应用较少),在我国每当刺激经济时基本上政府债务都会增加,货币投放量也会增加。

8、大量的货币和投资进入市场,会使物价上涨,从而使消费减少,这也是投资对经济的刺激作用越来越弱的原因。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因为消费不足而非投资不足-图片16

1991-2018年中国CPI和M2之间的关系

由上图可以看出CPI和M2基本上是正相关的,但M2传导到CPI需要时间,所以有一定滞后性。2008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8年和2009年国家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加大了M2投放,但2008年CPI因为受06、07两年CPI惯性影响所以高走;07年全球经济紧缩,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但直到08年下半年我国CPI才开始回落、08、09年两年都加大了M2投放,且力度很大,但直到2010年才反映在CPI上。

上面这一节算是投资和消费经济理论的普及贴,下面继续我说的中国不缺投资,而是缺消费的话题。

十二、为什么说我国投资过剩

很多人,包括很多所谓的经济学家都一直在喊4万亿刺激经济,这种声音的出发点就是投资不足,但是我的观点是国内目前是投资过剩,而不是投资不足。关于投资过剩我分两部分说,即投资过剩的表现是什么和投资过剩是怎么形成的?

我国投资过剩的表现,以下只列举公认的事实,不做推断:

1、投资效率越来越低,关于这一条在本文投资篇有解释;

2、一大部分行业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其中一部分处于严重过剩状态;

3、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已经越来越低;

4、投资转坏为工资的能力越来越低,也就是说投资对提高个人收入的作用越来越小;

5、全球主要工业品中60%以上我国位列产能第一,很多行业都是我国企业在全球进行价格竞争,从而引发反倾销制裁;

6、土地的价格因投资上涨过快,已经严重影响消费;

我国投资过剩是怎么形成的?

我国投资过剩主要是由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共同形成的,对于政府投资我就不再说了,因为上面很多部分已经说了这个问题,而且有详实的数据,下面只说民间投资过剩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因为我国在劳动力和土地两个生产要素上具备优势,所以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来,从而形成了以加工制造为主的国际分工格局。为了发挥这种优势,我国人工工资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直到2000年之后个人收入增长才进入快速轨道(剔除货币贬值及物价影响后的按购买力计收入),但个人收入的增长依然低于GDP的增长速度(这里说的GDP是名义GDP,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影响)。低土地价格,低工资的长期存在使得资本要素在投资中收益高于全球,这也是全球资本蜂拥来中国的原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中国人搭上了这班快速积累财富的列车,到现在中国十亿美金富豪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北京成为“世界十亿美金富豪之都”。

随着技术的进步劳动力在生产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低,导致劳动力在生产分配中获得的报酬越来越少,这就使得投资收益更进一步向资本倾斜,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财富更加集中。财富集中使得我国民间资本活跃,富有阶层积聚了太多的财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专业的投资能力,所以资本在全国四处冲撞,一旦有风声说那个行业能够赚钱就扎堆进去,比如曾经的共享模式、比如现在的电子烟等。

因为富有阶层个人的知识所限,及我国基金等理财市场的不成熟,使得投资多用于投资者熟悉的领域或热门领域,而在我国最熟悉的领域莫过于加工制造,因为很多人的财富就是靠这个积累起来的,已经干了几十年。于是在很多已经过剩的传统行业涌入了大量的资本,比如房地产、比如服装加工、比如电子品组装,至此原本过剩的行业更加过剩。

现在四处都可以见到有人问投资什么项目能赚钱,但无论投资什么行业后都会发现是红海,或者目前赚钱的行业两年后一定会成为红海的现象。很多行业一直喊着要准备过苦日子,因为行业的寒冬要来了,这一现象粗看起来是市场需求不足,但仔细分析后基本上都是投资过剩。

十三、投资过剩的坏处

资本本身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和土地、劳动力、管理者才能共同组成生产四要素,如果资本投资过多,就会相对其他要素过剩,从而出现资本要素价值相对缩水。在要素市场中资本的价值缩水和消费市场上货币超发是一样的道理,供大于求必然导致贬值。而资本价值相对缩水会导致以下结果:

1、投资的资金门槛越来越高

20年前怀揣几万元就可以创业追求梦想,而现在投资一百万在一线城市连个小餐馆都开不起来,如果开公司的话门槛更高。当然与资本要素贬值共同作用的还有其他三个要素的相对升值,现在无论什么行业都在喊租金太贵,人工太贵,就是最好的明证。

2、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因为投资的资金门槛越来越高,且社会财富的分配越来越向资本倾斜,使得富人越来越富有,而穷人则只有人力收益(工资)。

3、阶层固化

基于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会使社会中阶层分化越来越严重,普通人更难进入富有阶层,而中产阶层则更容易退化成普通阶层。关于中产阶层的划分问题目前并没有定论,其实这只是个指标而已,定高定低只是会让个人偶尔喜悦或失望,并不会对自己的资产和地位产生一点影响。

所以争论我国到底有多少中产者还不如争论在我国有多少净资产才能算作中产者,且中产不止是财产一个指标,而我国很多人只注意到财产这一个指标,因而可能会产生拜金倾向。关于中产阶层的问题我写了另外一篇博客文章,感兴趣可以点击阅读《中产阶级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4、投资效率降低、资金浪费严重

投资过剩使得资本的收益整体下滑,且投资失败的几率显著升高,这造成了严重的资金浪费。

5、对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使消费不足

投资过剩在国家层面就不多说了,如果从前面挨着看文章的话就应该明白国家用于投资的钱是从哪来的,对消费是否有影响。

对于民间投资而言可以分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富有基层,他们用于投资的钱基本上都是闲钱,即使这部分钱不用于投资也不会被用来消费,最终会被闲置。但是投资中除了富有阶层的“闲钱”外还有很多基金式的理财产品,普通人为了改变命运就要省吃俭用,降低消费节省一部分钱用于投资。但是社会上闲钱太多,投资过剩使得投资失败的风险增大,因此普通人投资的基金产品很可能没有“理财”,还赔本了。而前两年各种互联网理财平台暴雷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很多本来抱着“投资”去的人最终连本钱都没有了,当然这里面一部分平台本身就是抱着不良动机去的,而不是真的投资失败。

十四、怎么提高我国消费能力

我国经济长期依赖于出口,当产能过剩且出口遇到困难时我国提出了出口转内销,让消费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为了提高国民的消费能力,国家进行了多项改革,比如:

1、改革税制;

2、健全各种社会保障,提高最低工资等二次分配改革;

3、提高农民收入,降低城乡收入差距;

4、开发欠发达地区,降低地区间收入差距,释放消费潜力;

5、定向补贴,用以提高特定领域的消费,比如新能源汽车;

6、政策引导消费习惯,比如去年多地倡导的“夜经济”;

7、健全个人信贷等;

十五、针对我国目前经济现状保增长的应对策略

我认为鉴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现状,在传统领域我国并不缺投资,因此没有必要投资“4万亿2.0版”以基建来拉动经济发展,也没有必要“拯救”房地产。而对于最近网上炒的火热的“新基建”话题,我认为这其实是国家从产业结构改革提出后就一直进行的,而不是最近才开始的,因此这根本不是经济刺激计划。而且科教文卫、高新制造、人工智能等也不是一两年就能投资见效的,这些行业可能需要5年,甚至是10年才能见效,而这种时效显然不适合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

因此对于目前经济可能面临的下行压力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专门为了这一情况进行所谓的“刺激计划”,而是在既有的产业结构改革目标下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和科教文卫等关系国计民生领域的投入,如果非要“刺激”的话也可以将既定的五年投资计划向今年倾斜,资源提前配置,以缓解今年的下行压力。

在加强今年投资力度的同时继续加强上述十四条中那些刺激消费的政策力度,在社会保障、农民收入等方面投入更多资金,以释放潜在的消费能力。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以直接发放“消费券”,用以定向刺激消费。

[结语]

关于经济,尤其关于宏观经济,因为牵扯很多政策,所以这个话题有时感觉不适合讨论,尤其是对于草根。但是经常看关于经济的报道,发现很多高层研究者对于有争议的话题说的比较透彻,因此猜想在高层关于经济问题的讨论或许并不犯忌讳,而互联网上经常将一些话题归为“敏感话题”,很大可能是底层管理者的矫枉过正,而根本原因是他们对特定领域的知识不了解。不了解就不能辨别是非,所以就全部打上某种标签。

关于经济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话题,但是绝大多数人却不关注,更不会学习。因此对于很多经济问题很多人都无法理解,比如“盗版好,有盗版谁还用收费的,支持收费的都是道德婊”、“房价涨了好,我去年刚买的房”、“华为关我屁事,它赚钱会分给我吗?”、“为什么要自主研发,买别人的不是更好用吗?”,甚至是“国家关我什么事,贸易战关我什么事,经济形势又关我什么事?”。

对于让人失望的话语或许可以在内心默默摇头,说一声“那个30岁的小孩真可爱”,因为你说他错了很可能就会被围攻。但是对于那些让人生气的话题就无法保持沉默了,所以我抱着被围攻的心理写了这篇文章。文中很多观点其实已经是国家执行了很多年的政策,但是网上很多人还对此一无所知,对于这些人对国家政策的不关心和对经济问题的迟钝我真的很惊讶。

国家的发展真的不关个人什么事吗?经济的运行方式真的和个人无关吗?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就注定是一个社会人,而作为社会人就离不开国家,既然离不开又不关注国家政策,这和抱头走路掉进河里还要埋怨国家没有给河装盖子有什么区别?

而了解经济学,了解国家政策及国家运作方式就如同认识道路上的各种标识和规则,只是为了避免自己在不撞破头的同时少给他人制造麻烦。在高速上经常会见到走应急车道的车辆,如果问他们为什么走应急车道,他们会回答因为有很多人都在走。对于经济也是如此,很多人都在做错误的决定,都在做非理性的呼唤,问他们为什么要如此,他们会回答别人都是这样说的。

那个别人到底是谁?或许永远也找不到,但他却一直在教唆一部分人走应急车道。

 

 


①以下数据除非说明,除GDP增速外都是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数据,原因是因为文中引用数据量较大,如果每个都剥除通货膨胀因素影响的话计算量太大。对于美国经济数据的引用也未排除通货膨胀影响。

②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后国家上修2018年经济数据,调整后2018年GDP总值919281亿元,文中引用数据为2020年3月7日查询自国家统计局数据,都是经调整后的数据。但文中引用的部分数据来自其他人整理,采用的是第四次经济普查前的数据,如图标没有打“夜未央”水印基本上都是采用旧数据。

③引用自“国研中心李伟:我国资本投资效率逐年降低”

④引用自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经济增速放缓的症结究竟是什么》

⑤引用自张明、朱子阳《中国政府负债率到底有多高》

⑥国家统计局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定义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企业(单位、个体户)通过交易直接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个人包括城乡居民和入境人员,社会集团包括机关、社会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居委会或村委会等。

⑦生产分配中劳动者获得的报酬越来越少是指劳动报酬相对于生产产出总量的比重来说的,而不是说个人工资。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中需要的人工数量越来越少,这样就导致工资的总量占总产出的比重越来越小。

⑧关于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我想查找一个准确的数据,但可惜的是并没有找到,如果有10年,甚至是20年各类基金的平均收益率,那么对国内整个基金的收益认识将会较客观。网上有的数据多是对个别基金,或者部分基金个别年份的数据,但这种数据并不具有普通意义的参考性。比如网上有美国的基金过去50年的年平均收益率约10.7%的报道,如果有人对国内基金平均收益率做详细统计的话将会对基民产生巨大助力。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 运维学习笔记博客
      运维学习笔记博客 1

      其实没有什么消费降级,只是智商升级了都!

      • 渺小之
        渺小之 2

        现在的普通人基本上是不敢随意消费的

          • 水拍石
            水拍石

            @ 渺小之 两年疫情对大家的收入影响确实很大,低收入人群受影响更大。

          • 天一生水
            天一生水 1

            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消费一直不足,疫情原因,出口有受影响(但应该不大),而为了优化经济结构,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等考虑,现在人为减少了投资,经济增长水平很明显就降下来了。无论怎样,消费市场一定要培育起来,经济增长才有后劲。

              • 水拍石
                水拍石

                @ 天一生水 是的,我国现在相比发达国家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太低了,而目前出口很明显受到压制,因此未来几年发展内需是唯一出路。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