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当然这个岩墙就是我们所说的危墙,即有可能塌陷的墙。人天生就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当处于危险之中时会尽力化解,当预感到危险时会尽量避开。虽有火中取栗之徒,但那并不是人之常性,其所行非人之本性,当另当别论。
然朗朗乾坤,光天化日,和谐社会之中却涌现一个个逆命而为的故事,不为利诱,不为豪夺,只为如蝼蚁般的活着。
河南女车主为了抵抗公路乱收费,不顾生命之险喝剧毒农药,并非是她不知道农药有毒,而是半年二十万的罚款比农药更让她痛苦,让她更难以活着。哈尔滨老人自燃抗拆迁,甘冒烈火焚身的痛苦,并不是他有孙悟空般的能耐,而是他想为了家人保住自己房子,以对家人爱来克服对烈火的恐惧,逆性而为需要多大的勇气?北京海淀十一名群众集体喝农药自杀,不是逆党,不是邪教,就是普普通通的群众,不是受蛊惑,不是被利用,只因生活所迫。
生活能迫使人改变避害的本性?肯定不能,因为这是一种本能反应。在本能反应正常的情况下做出违反这种本能的行为,这只能说两害取其轻了,既然危害不能避免,那么就选择一种较轻的危害。比威胁生命还要强的危害该是一种什么养的危害,估计孟子也不曾思考过,如果思考过他就说说,君子立于危墙,小kiss。
井居者王秀清十年居于热力井里,随时都会面临热力管道泄露的危险,只为支撑一个家庭的信念。可以没有尊严,可以没有安全,可以没有权利,一切只为了一家人的生存。
以下部分为搜狐新闻:《“井居者”:城管曾把我关狗笼子里 谈什么尊严》的报道全文,对于君子之道和生存之道,其中颇具三味,值得回味。
【井底人】
姓名:王秀青
年龄:52岁
籍贯:河北滦平
对话动机
昨晚,王秀青又悄悄地回到了丽都地区,他常住的井盖旁。
前天,各方对井底人的关注,让他选择回家“避风头”,怀柔区长哨营乡遥岭村,他和妻子、刚上初一的儿子一起吃了饭,妻儿吃饺子,他吃面条和酸菜。
王秀青,在丽都地区的井下居住10年,是居住时间最长的人,在附近擦车为生。
昨天,王秀青说出了在井下蜡烛微小的光明和常有的黑暗里,他怎样打发时光?怎样把一次次擦车的7元钱攥在手里,怎样看待未来的生活。也说出了支撑他井下10年生活的唯一动力。
井底世界
听收音机打发时间
新京报:长期在井下生活,会觉得憋闷和潮湿吗?
王秀青:时间长了就不憋闷了,就是夏天太热,我不住井里,有时在草坪上睡;冬天才住,冬天恰好不潮湿。
新京报:会常点蜡烛吗?
王秀青:总点蜡烛怕地面上有人发现,每天就下井之后点一会儿,我平均一个月用不完6根蜡烛。夏天买的蜡烛天热黏一块儿了,费了半天劲才把它们分开,都成了扁的,凑合用。
新京报:没灯光的时候,都做什么来打发时间?
王秀青:我有个小收音机,每天都带着,听评书,听歌,也听新闻,我知道河北保定自锯右腿那个事,人不是逼到那份上,谁会下那么大狠心?
新京报:除了蜡烛,井下还有什么必需之物?
王秀青:除了烟和饭我极少买东西。我有个装洗衣液的瓶子,夜里外面冷,爬上爬下麻烦还危险,就用这个瓶子小解。只要下了井,从不会想大解,这么多年有生物钟了。
新京报:常年居于井下,会不会生病?
王秀青:没什么病。
新京报:在井下生活会有危险,热力管道一旦泄漏……
王秀青:我想过危险,地下冒个毒气,谁在上面扔个东西,但生活所迫,由不得我。
新京报:平时经常和井下的“邻居”聊天吗?
王秀青:在井里住的人天南海北,哪的都有,你来了他走了,很多口音我也听不懂,几乎不打招呼不说话,大家没太多来往。
新京报:最初下井时,心里是不是很难过?
王秀青:没有,10多年前我刚在这擦车,那时这附近井下住了30多人,冬天实在熬不下去,最后我也一狠心,钻到井下。相比外面的冷,井下太幸福了。
新京报:最难熬的是什么时候?
王秀青:最难熬的还是最冷的时候,不出去吧,赚不着钱;出去吧,冻得要死。
新京报:会觉得压抑吗?
王秀青:几乎没有,我早习惯了井下的生活。孩子慢慢大了,也争气,我心里面敞亮。
新京报:这么多年,是孩子支持你在井底熬下去?
王秀青:嗯,只有我的三个孩子,仨孩子学习都很好,这就能让我撑下去。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