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又称三八节、妇女节、三八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一个世纪以来,各国妇女为争取自身的权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1909年3月8日,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的女工和全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人举行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这是历史上劳动妇女第一次有组织的群众斗争,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力量。斗争得到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妇女群众的广泛同情和热烈响应,最后取得了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战争的阴影笼罩着世界,帝国主义企图瓜分殖民地。1910年8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领导这次会议的著名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克拉拉·蔡特金倡议,以每年的3月8日作为全世界妇女的斗争日,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拥护。从此以后,“三八”妇女节就成为世界妇女争取权利、争取解放的节日。
1949年,我国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三月八日定为妇女节,该日全国妇女放假半天,举行各种仪式的纪念,祝庆活动。至此我国便有了每年三月八日女性放假半天的法定节日。
今天又时值三八,但对于女性朋友却很难说出妇女节快乐的祝福,因为好多朋友还是单身,并未进入妇女的行列。因此各种自造的节日名词便纷纭而至,女人节、女子节、女性节、妹子节等不一而足。一个节日却有如此多的名称,在中国应该是只有妇女节才享有这种殊荣。
究其根本,导致大家对妇女节产生这么多称谓的原因便是“妇女”一词在我国涵义的变化。在我国古代,妇女泛指成年女性,其为妇(已婚女性)和女(成年未婚女性)的合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中妇女逐渐演变为对已婚女性的指代,而排除了成年未婚女性。
我国最早引入妇女节这一名词时间不能准确的考证,但最早举行的妇女节活动却是于1922年开始的。妇女节这一名词的引入肯定早于活动的举行,因此肯定早于1922年。而此时恰逢我国新文化运动之时,因此很多文章的写作和翻译介于白话和古汉语之间,而许多年长的人更倾向于使用古汉语的修辞,因为这更符合他们的习惯。
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当时翻译这个节日的人因为习惯于古汉语,而没有接受“女性”这个在当时比较新潮的词语,而将Women's Day翻译成妇女节,而不是女性节,后来沿用至今。
节日的名称属于法律规定的范围,并不能随意更改,但是因名称涵义的变化而导致节日名称的歧义却给现实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词语意义的变化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而法律规定的节日名称则可以按照程序改动,法律是否会为了大家的方便而改动妇女节的名称呢?只有翘首以待。
在此祝愿全世界所有的女性节日快乐。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