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偶尔在喜马拉雅听了有声小说黑塞的《悉达多》,富有哲理的故事及主播“道法自然”精彩的播讲都深深的吸引了我,原来书真的可以听。《悉达多》听完后我换了同为“道法自然”播讲的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同样听的很入迷。
听《悉达多》是因为跑步时无聊,而听《中国哲学简史》则是因为最近看屏幕及看书太多,眼睛干痛且出现了重影的问题。两个和读书或听书不相关的原因却导致了我对听书这一行为看法的改变,以前我是排斥听书的。一则觉得听书不能专注,因此吸收的少;二则因为觉得主播水平普遍较差,书中十分内容讲出来可能只剩两分了;三则认为听书平台讲的全是小说和段子。
听过之后才觉悟我原来的看法纯粹是一种偏见,而偏见的唯一原因是我对此并不了解,一切都是臆测。我想会犯这种错误的并非只有我一人,凭主观的臆测就判定一些事不好,另一些事很好。而这种臆测有一个严重并发症就是没有中间态,很容易走向极端。为什么缺少中间态?只是因为纯粹的无知。想象会无限放大优点或缺点。
我们每个人都同样身处知识和信息的宇宙之中,其浩瀚无垠,而我们的认知却如萤火之微。以微末的认知去看无垠的世界,基本上只能靠臆测。如果同时我们缺少一颗谦卑的心,忘却自己的无知,那我们只会如宇宙中的尘埃飘忽无定。
昨天的极坏可能变成明天的极好,今天的极好可能变成明天的极坏;而昨天、今天、明天的极好或极坏可能是同一件事情。我们自认为洞烛日月,但实际并没有日出或日落,仅是我们自己随地自转。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2F
这两年听了不少书,微信读书直接读原文那种。不过听书就是没有停顿思考的空隙,记笔记不方便。不过听小说倒是挺好的。
B1
@ Jeff 你是说机器朗读那种吧,那个语调听起来比较别扭,我还是更习惯人朗读的。需要思考的书不适合听,故事性强的听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1F
我跑步时也听书。
你提到的《悉达多》是小说,是挺适合听的。
另外一种书,是从演讲的讲稿或者讲课的讲稿整理出来的书,也适合听。不知道《中国哲学简史》是不是一本这样的书?
当然,适合听的书,其实也得是难度适合的书才行。太难的,需要思考的,超出自己认知范围太多的书,就不行。我最近在听/读《中国哲学十九讲》,虽然它也是从课堂讲述整理出来的,但由于其讲述不是对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的介绍,而是对中国哲学各家”性格“的论述。这属于第二序的探讨,对于没有相的第一序应基本知识,也没读过原典的我来说就太难了,听起来就很吃力。常常跑步的时候听过一遍,回来自己还再读一遍,才能做到吸收书中内容的十之一二……
B1
@ conge 我现在认识到跑步大概分两种,一种是跑到忘我境界,躯体自己往前跑,丝毫不打扰大脑思考;而我属于靠意志驱动身体往前跑的,所以跑步时注意力必然不能集中于倾听。听书确实只能听通俗易懂,逻辑性较强的,如果看着文字都只能理解两三成的书绝对不适合听。当然听书平台上的书也分两种,一种是在读,另一种是在讲;讲的这种或许会把抽象的内容变通俗,但我并不喜欢,因为对讲者的水平不放心。《中国哲学简史》不是讲稿类的,是一本很标准的简史,但写的比较通俗,听起来没有多大障碍。